《大美不言》嘉義場1月登場!穿越古今與東西美學,故宮 X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 X 梵克雅寶珍藏鉅獻

2025《大美不言》移展嘉義故宮南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攜手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共同呈獻的《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透過東西方對話呈現三方藏品的工藝美學,無疑是2024最受矚目的大展之一。這趟藉藝術、時尚及珠寶考古的旅程,將延伸至南台灣,展覽將於2025123日移師至嘉義故宮南院,邀觀者踏上穿越時間的沉浸式旅程,探索裝飾藝術的複雜工藝與創新。

2025《大美不言》移展嘉義故宮南院!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2025《大美不言》移展嘉義故宮南院!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自然之美,無需多言

「大美不言」出自《莊子・知北遊》,談天地間有自然之美,四時交替、萬物榮枯、都有定序,但卻不必言語。惟自然之美有其時空環境,未必可以隨時再現或任意轉移,於是人們取材如珍珠、珊瑚、琥珀、珍貴寶石及金屬礦物,透過藝術家的修飾與雕琢,成為可以隨身佩帶的珠寶及裝飾藝術。

2025《大美不言》移展嘉義故宮南院!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2025《大美不言》移展嘉義故宮南院!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大美不言》移展嘉義故宮南院!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一次看盡故宮 X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 X 梵克雅寶三方珍藏

《大美不言》台北場展件涵蓋陶瓷、玉石、玻璃、銅器、銀器、金飾、傢飾、服飾、雕塑、平面藝術、珠寶與鐘錶等超過260件瑰寶,這些藏品橫跨古今時空和東西地域,要系統性展示給觀眾極具挑戰性,策展團隊根據藏品材質、工藝、視覺風格等,將三方藏品「組隊」展出,供觀者相互對照,並為展覽擘劃5大單元:

▍自然萬物
取法大自然之作。
▍動靜有形
藉奇特結構或材質營造動態感與活力的作品。
▍奇幻仙境
重現珍奇異獸或帶神話色彩之作,講述東西方因文化、信仰、知識等不同而發展出的奇幻故事。
▍神祕莫測
揭示作品中隱藏的驚喜與奧祕,讓人大嘆眼見不一定為憑。
▍五彩繽紛
展現藏品精妙的色彩運用和背後技藝。
2025《大美不言》移展嘉義故宮南院!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2025《大美不言》移展嘉義故宮南院!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多彩舞台場景、漂浮效果展台襯托珍寶之美

展間設計由建築師田根剛團隊操刀,設計概念簡潔深刻:運用光與色彩的力量,呼應自然之美的源頭,將展間打造為沉浸式的「舞台場景」(tableaux)。每個展區都以特定色調為基礎,以傳統皮影戲為靈感,將色調和剪影重疊,營造一種遊離於現實與夢幻的迷人氛圍。為了突出展品的亮點,運用透明展台搭配柔和光線,彰顯展品珍稀的內涵、高貴的材質及精湛的工藝。

2025《大美不言》移展嘉義故宮南院!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大美不言》嘉義場將有何改變?

嘉義場將延續台北場五大單元的敘事設定,而梵克雅寶仍將展示「典藏系列」的主要創作,如靈感源自飛行外套和軍服拉鍊的可轉換式珠寶大作「Zip項鍊」等;國立故宮博物院、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的展品,則將有些許調整。

2025《大美不言》移展嘉義故宮南院!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2025《大美不言》移展嘉義故宮南院!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展場部分同樣由田根剛團隊構思,將延續台北場將色彩發揮至極致,繽紛、詩意的氛圍;藏品亦將藉透明材質與光線的巧妙互動,營造出「漂浮」於空中展出的視覺效果。不過,田根剛日前接受La Vie專訪時也提到:「我們的目標並非簡單複製原有設計,而是思考如何讓其昇華。地點和觀者規模不同,均是轉變並完善沉浸式體驗的良機。」像是台北展場較嘉義面積大,空間比例也有差異(如天花板高度等),這對設計團隊來說無疑是一大挑戰,但也是創造不同體驗的良機。

延伸閱讀|如何打造無聲震撼?沉浸式展場的設計之道:專訪《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空間設計師田根剛

2025《大美不言》移展嘉義故宮南院!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2025《大美不言》移展嘉義故宮南院!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大美不言》嘉義場

展期|2025年1月23日-4月20日

地址|故宮南院(嘉義縣太保市故宮大道888號)

開放時間|週一休館/週二至週五 9:00-17:00/國定及連續假日 9:00-18:00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大樹成木材後,仍有回歸自然的可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材料的「生命時間序」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木板取自大樹,事實不需爭辯;以木雕為雕塑創作起始、長期與木頭為伍的藝術家耿傑生,卻延伸思考:「那一塊木板和一株植物的差別是什麼?」於是他在伊日藝術計劃YIRI ARTS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中,將木板、植物放上「時間軸」重新看待,將它們視為同一種物質,但分屬無生命、有生命的兩端,並透過木工技法的介入,探討木材(物質)回歸自然性狀態的可能。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伊日藝術計劃YIRI ARTS《耿傑生:回到自然捲》展覽現場。(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用技藝與材料交涉,拓展對木材的感知

成立於2014年的伊日藝術計劃YIRI ARTS,以「日常美術館」為藍圖,策展聚焦社會文學、生態環境、電影藝術等貼近日常生活的議題。而藝術作品以雕塑、裝置為主的耿傑生,創作視角的落點正在生態環境主題,他對雕塑的學習與實踐始於木雕,隨後逐漸擴展和融入對空間與感知的理解,本次個展《回到自然捲》延續對木頭的探索和實驗,利用多樣的技藝與材料交涉,試圖突破原有的理解框架。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耿傑生《跟著你起床》。(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耿傑生《太熱了快進來》/耿傑生《起床總是很渴》。(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藉木工技法重構材料的「生命時間序」

耿傑生如何以木雕技藝重構材料,並讓它擁有重回自然性狀態的可能?他認為,將木板雕刻成一株植物,似乎只能滿足形象的輪廓,於是轉而將材料(木板)本身視為植物原來的身體,透過將木板鉋成薄片,逆向地將它一層層生長出的身體分割,這段過程就像是對其「生命時間序」的拆解——存在於一層層木頭薄片間的時間序,獲得了挪動的空間,木板也得以復甦成柔軟、可重塑的狀態。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耿傑生《太熱了快進來》。(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耿傑生《起床總是很渴》/耿傑生《跟著你起床》。(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感受人類與植物共享的環境氣息

創作時,耿傑生面對成堆而陌生的植物殘軀,他進一步思索,該如何還原、接近它呢?為了植物重生所需的養分,耿傑生開始思考人們與植物共享的環境——陽光、空氣、水和大地,是如何在人類的身體上作用,在這相互了解的過程中,他像是重新接上了地氣,無法說真理解了自然的真理,卻實在感受到了與之共存的聯繫。

伊日藝術計劃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藉木工技法重構植物與木材的「生命時間序」
伊日藝術計劃YIRI ARTS《耿傑生:回到自然捲》展覽現場。(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耿傑生:回到自然捲》

展期|-2025.01.25

地點|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 B1F(台北市內湖區新明路861號)

開放|週二至週六 14:0019:00

陳澄波百三特展臺博館登場!展出8件原件畫作,從藝術和自然力解讀臺灣島嶼的身世

陳澄波百三特展臺博館登場!展出8件原件畫作,從藝術和自然力解讀臺灣島嶼的身世

2025年為臺灣畫家陳澄波誕辰130週年紀念,國立臺灣博物館與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共同策展,以陳澄波8件原件畫作與臺博館的自然史典藏進行對話,從早期知識份子視野與臺博館作為博物學關懷的對話下,呈現臺灣差異、多樣性的人文與自然發展,帶大眾重新發現臺灣的獨特之處。

國立臺灣博物館即日起至2025年5月11日止,於鐵道部園區推出「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從早期知識份子的視野下與臺博館作為博物學關懷的對話下,呈現臺灣差異、多樣性的人文與自然發展,匯集而成今日島嶼之貌,所擁有的幸福的一切。(編註:走揣 tsáu-tshuē,到處尋找之意)

今年適逢臺灣畫家陳澄波誕辰130週年紀念,國立臺灣博物館即日起至2025年5月11日止,於鐵道部園區推出「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圖片來源:臺博館)
今年適逢臺灣畫家陳澄波誕辰130週年紀念,國立臺灣博物館即日起至2025年5月11日止,於鐵道部園區推出「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圖片來源:臺博館)

陳澄波畫作與臺博館自然史典藏進行對話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陳立柏表示,在陳澄波百二紀念展之後,他一直思考陳澄波的畫除了藝術史、藝術界之外,有沒有與大眾接觸的其他面向,最終選擇與博物館進行對話。在討論的過程中,他發現過去旅外30年,想著如何介紹自己的故鄉、表達屬於臺灣的精神,最後竟然在自己家的阿公畫作中找到答案,「自然」就是臺灣宜居的答案。

展場ㄧ隅「北回歸線與季風的交匯」。(圖片來源:臺博館)
展場ㄧ隅「北回歸線與季風的交匯」。(圖片來源:臺博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從陳澄波的作品如〈北回歸線地標〉、〈農家〉、〈東台灣臨海道路〉、〈濤聲〉、〈玉山積雪〉等油畫畫作破題,結合臺博館館藏及新採集的魚類、植物等標本,討論與臺灣相遇而影響臺灣的自然現象,如洋流(黑潮)、季風(西南氣流、霧林帶)、氣候區(北回歸線、亞熱帶)等的獨特性,以及這些自然現象和所造成的物種高歧異性,交織成北半球生態系的縮影,進而孕育出豐富的文化多樣性,包含漁業發展及經濟交換等,闡述這塊土地上因這些現象匯集而擁有的一切。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以陳澄波的畫作結合臺博館館藏及植物標本。(圖片來源:臺博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以陳澄波的畫作結合臺博館館藏及植物標本。(圖片來源:臺博館)

重新發現臺灣的獨特之處

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陳登欽說明,很多人第一時間很難將博物館與藝術連結在一起,此次陳澄波百三特展,不僅是對陳澄波藝術成就的回顧,更是一次探索臺灣文化與自然的機會,展覽從藝術畫作著眼,結合「北回歸線」、「季風」與「黑潮」3個匯聚在臺灣的自然力,深入探討這些自然現象如何共同塑造了臺灣的生態環境和文化特色,是一次很特別的嘗試。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展出陳澄波8件原作。(圖片來源:臺博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展出陳澄波8件原作。(圖片來源:臺博館)

陳澄波透過畫筆記錄臺灣,為這塊土地留下了一幅幅動人的風景,他的畫作不僅是個人情感的抒發,更是一種對自然的讚美與思索,透過其作品,彷彿搭上時光機,可以更加貼近這片土地,感受其中蘊含生生不息的力量。

策展團隊也表示,「走揣・咱的所在」與其說是特展名稱,不如將它看成是一則討論公共議題的邀請卡,邀約大眾藉著陳澄波的油畫作品,觀見我們腳下的母土,這個自然力、地理性永續祝福的「所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結合臺博館新採集的魚類標本。(圖片來源:臺博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結合臺博館新採集的魚類標本。(圖片來源:臺博館)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
地點:臺博館鐵道部園區一樓特展室(臺北市延平北路一段2號)
日期:即日起至2025年5月11日
時間: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30分至下午5時(週一公休,遇國定假日或活動另行公告)

資料來源|臺博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