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熊越過浮冰奪冠!世界最大航空攝影比賽「天空之城 SkyPixel」2017年度得獎作品出爐!

世界最大航拍攝影比賽SkyPixel Photo Contest 2017年度得獎作品出爐!

拜科技所賜,儘管人類沒有翅膀,卻也能藉由無人機及高空攝影的技術,看見一般人難以擁有的視角,聳立的山峰樹林、廣袤的原野及海洋、寬敞的運動場、壯闊的建築……都能藉此盡收眼底。

 

琳瑯滿目的攝影比賽中,由全球無人機品牌龍頭DJI中國大疆創新與航空攝影社交平台SkyPixel共同舉辦的「天空之城攝影大賽(SKYPIXEL PHOTO CONTEST)」,可稱上是世界最具規模的航空攝影競賽之一了,本次競賽自2017年10月底開始徵件,直至2017年年底,吸引了來自141個國家,共計4.4萬件攝影好手的作品,分為「風光」、「人物」、「故事」三大類別,比賽結果甫出爐,就讓我們一同來欣賞!

 

總冠軍「天空之城2017年度最佳攝影作品」由法國攝影師Florian Ledoux拿下,名為《Above the polar bear》的作品於北極圈內的加拿大努納特武地區所拍攝,記錄下北極熊躍過浮冰的瞬間,澈藍色的冰海與皚皚白雪呈現最為鮮豔飽和的對比,難得一見之景,相當精采!

 

風光類 專業組

一等獎

作品名稱:《Sun’s Up, Nest Out》

攝影師:Zay Yar Lin

漁民在緬甸茵萊湖搭網捕魚的同時,更運用了獨特的划船技術維持小舟的平衡。

 

二等獎

作品名稱:《Comet Into Darkness

攝影師:Drone Hikers

攝影師在加拿大紐芬蘭東岸的步道健行時,被一陣嘈雜的海鷗叫聲所吸引,立即使用無人機升空拍攝一探究竟,答案揭曉──一搜鱈魚漁船正返航向港口!

 

三等獎

作品名稱:Santa Maddalena village

攝影師:Valentin Valkov

位於義大利的Santa Maddalena村落風光

 

風光類 業餘組

一等獎

作品名稱:《Lobsters Farm》

攝影師:Trung Pham

位於越南富安省的小龍蝦養殖場。

 

二等獎

作品名稱:《GEOMETRY OF LIQUID GOLD.

攝影師:Javier Del Cerro

位於西班牙馬德里南部的自治區Castilla-La Mancha,橄欖樹被整齊地種植。

 

三等獎

 

作品名稱:《Raising ducks

攝影師:Cao Kỳ Nhân

在越南巴河下游,農民們養了為數龐大的鴨子,在藍色的河流與黃土上,形塑成一幅平和的畫面。

 

人物類 專業組

一等獎

作品名稱:《Balmoral Ball》

攝影師:Petra Leary

紐西蘭奧克蘭一處隱密的球場

 

二等獎

作品名稱:《飛瀑英雄》

攝影師:Shen Min

畫面中為一位年紀超過六旬的跳水金氏世界紀錄保持人,位於黃河壺口與黑龍江吊水樓大瀑布的驚鴻一躍。

 

三等獎

作品名稱:《-The Rebirth-》

攝影師:Andrea Marongiu

現在你也成了人類重生的見證者了!

 

人物類 業餘組

一等獎

作品名稱:《Dancer》

攝影師:Cocoanext

上海唯一座近190年的具有北方特色的四合院古宅,在南方地區極少,舞者舞動的不僅是裙襬,還有老上海的記憶。

 

二等獎

作品名稱:《Free wheeling》

攝影師:Nigelkwan

 

三等獎

作品名稱:《曬麵忙》

攝影師:菜鳥視覺

貴州省鎮村民忙着晾曬麵條。

 

更多精彩作品,歡迎至天空之城攝影大賽網站觀賞喔!

 

Text / Diane Tang

Photo Credit / 天空之城攝影大賽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北師美術館「宇宙探索號.啟航」探索人與科技微妙互動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2024年夏天,北師美術館推出《戰鬥之城.終》特展,吸引超過12萬人次走進由藝術家張立人耗時14年打造的迷你城市、探索其宏大的世界觀。這場展覽源自北師美術館自2015年展開的「作夢計畫」,其長期支持國內外具實驗性、跨域性的創作計畫,館方提供獲選團隊新台幣100萬元展覽製作經費,及美術館策展與行政團隊的全力支持與協助。

接棒《戰鬥之城.終》,「作夢計畫」最新獲選作品出爐

繼《戰鬥之城.終》,北師美術館第五屆「作夢計畫」由展覽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獲選,其由陳姿尹、莊向峰組成的「陽春麵研究舍」提出,兩人分別具備藝術、資訊背景,在計畫中融入靜態展示、AI互動裝置等規劃,從天文學、資訊科學雙軸線展開敘事,在技術發展的路徑中尋找藝術介入的可能。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宇宙探索號.啟航」作品:〈感性天體〉。(圖片提供:陽春麵研究舍)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張立人,《戰鬥之城:場景模型》二,複合媒材,2012-2018。(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汪正翔)

在AI與天文學的交界,用藝術做一場夢

「陽春麵研究舍」長期關注科技發展應用對人類生活型態的影響,及對人們行為模式造成的轉變,本次獲選作品「宇宙探索號.啟航」結合靜態展示、沉浸式AI互動電影裝置等,企圖開拓科技發展伴隨而來、全新且未知的身體與感官的多重體驗,以此重新探索科技與人之間的微妙互動與關聯性。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陽春麵研究舍」成員莊向峰、陳姿尹。(圖片提供:陽春麵研究舍)

「宇宙探索號.啟航」在天文學、資訊科學兩門不同的專業領域裡,對於蒐集到的資料進行「雜訊」的去除,或加入不同的思考邏輯與處理方式。天文學觀測與地球相距遙遠的天體、試圖將肉眼不可見的星象透過設備儀器記錄下來,並加以分析解讀成人眼可見、可解讀的客觀資訊;AI人工智慧則運用大量資訊科學的理論與技術研究,在資訊生成的過程中需加入「高斯雜訊」,讓生成的內容更具參考價值。

本計畫從天文學、資訊科學雙軸切入,藉由對於「雜訊」與「隨機過程」的不同想像,在技術發展遠離身體感官經驗的狀態中,尋找藝術參與的可能。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宇宙探索號.啟航」作品:〈感性天體〉。(圖片提供:陽春麵研究舍)

藝術與科學之間的哲學性對話

第五屆「作夢計畫」徵件共收到54組提案,其中多組投件由跨國團隊組成,包括新加坡、義大利、德國、丹麥、荷蘭、波蘭、冰島、瑞士、烏克蘭、加拿大、杜拜、墨西哥、美國、澳洲等地;經三階段評選,最終由「宇宙探索號.啟航」獲選,評審團表示:「該計畫重新提出『我們如何觀看』的議題,在AI人工智慧與天文學這兩門具備高度專業知識的領域中,探尋藝術介入、參與的可能性,從而開啟藝術與科學之間的哲學性對話。」展覽預計於20262027年展出。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北師美術館空間。(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張碩尹新作登上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由張碩尹工作室和英國數位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合作的《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以嶄新觀看體驗,展開一段台灣老公寓發生的婚姻故事,作品將於2025年3月7日至15日在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舉行全球首映。

西南偏南藝術節(South by Southwest,SXSW)是全世界最重要科技藝術與文化商業交流盛會之一,範圍涵括獨立電影、音樂表演、多媒體互動展示等,每年展出許多新作與科技成果,並媒合大量創作者與企業。

打破線性觀看方式,由觀眾自行拼湊故事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將於今年三月登上SXSW未來藝術與文化計畫,本次展出由藝術家張碩尹Blast Theory共同創辦人Matt Adams設計規劃,影片由導演蔡弦剛執導、演員夏騰宏柯念萱主演。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製作團隊合影(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背景設定在一間台灣老公寓,故事圍繞著一個在災難中破碎崩解的婚姻關係展開。有別於傳統線性觀看方式,團隊打造出一個特別的觀看空間,在地板上以白色地線貼出公寓的平面圖,當觀眾走到不同房間時,牆面就會投影出該房間正在發生的故事。透過畫面與視角的切換,觀眾將在過程中逐漸拼湊出故事的全貌。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背景設定在一間台灣老公寓(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故事圍繞著一個在災難中破碎崩解的婚姻關係(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劇照(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張碩尹與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首度合作

Blast Theory的藝術創作運用新興技術製作表演、遊戲、影片、應用程式和裝置藝術,主題多為探索社會和政治問題,但常常又為觀眾製造非日常的情境體驗。2011年,Blast Theory受邀於台北數位藝術節展出的作品《觀看的機器》,就邀請觀眾一起「搶銀行」,在互動遊戲中思考、體驗事物,並藉由線上線下的整合,交織出新的現實。

張碩尹與Blast Theory的初次接觸可以回溯到2016年。當時Blast Theory剛推出手機遊戲《Karen》與沉浸式劇場《In Operation Black Antler》,同時也在籌備丹麥與英國兩地發布的《2097: WE MADE OURSELVES OVER》。彼時,張碩尹作為Blast Theory工作室的進駐藝術家,從中觀察到藝術計畫的靈活度與機動性,以及其作為建制外事件的潛力與影響力。

2023年,張碩尹攜手與Blast Theory展開合作計畫《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雙方花費超過一年多的時間進行前期討論後,Matt Adams特地來台與張碩尹工作室共赴北投拍攝,並由雙方協作後期製作,共同挑戰未曾出現過的作品形式。如今,作品將前進西南偏南藝術節舉行首映,探尋更多可能與機會。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劇照(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劇照(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