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斷背山!4部令人難忘的雋永、勇敢追愛同志電影

《斷背山》

「愛,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關於愛,問一百個人會有一百種不同答案,然而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愛無分性別、性象,在愛面前人人平等並無異同。

 

隨著社會風氣逐漸開放,這些年來同志題材電影明顯有更進一步地發展,過往被視為禁忌的話題顯然早已不是問題,自2005年李安執導的《斷背山》後,「同志電影」彷彿一下成了熱潮,然而除了這部經典同志影像創作外,從少年性啟蒙、戀愛情慾到族群衝突、春色無邊假期、同志婚禮等各式有關探索同志酷兒族群各種可能的影視作品,有如百花齊放般在大銀幕上先後亮相,本篇則嚴選4部,從1980年代同志經典電影《同窗之愛》、《墨利斯的情人》到李安執導的近代同志電影代表《斷背山》以及到時尚設計師Tom Ford的電影處女作《摯愛無盡》,看見他們的喜悅、惆悵、自信與希望,而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桃色夏日愛戀、充滿詩意的月色氛圍!3部唯美到讓人揪心的同志電影

 

▶她們都勇敢相信直覺!5部兼具劇情張力、唯美場景與服裝美學的LGBTQ電影!

 

美麗的惆悵牛仔物語《斷背山》

 

「我把你的襯衫放進我的襯衫裏,以為這樣就可以保護你了。」

 

相比上一篇幾部仍帶有些許希望光亮的同志題材電影,李安執導的《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則帶給我們一部以西部牛仔為背景的哀愁影像作品。擅於在電影中挖掘人性矛盾跟情感牽扯的李安,《斷背山》所刻畫的隱晦禁忌之愛,在一般人有著「雄糾糾」印象的美國西部故事背景下顯得鐵漢柔情,對於這部片能引起廣大共鳴,李安受訪時曾表示因為《斷背山》點出每個人都有過一段被壓抑的感情,「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斷背山」。

 

《斷背山》


李安說道:「斷背山是心裡面的秘密,如果講出來就不是最純潔的地方了,電影有時候對我來說是一個斷背山,它像是一個擬真似的,夢幻似的一個發生,它是最浪漫的,這是我們可以講的一個斷背山,每次我們拍電影就再想回去一次。」;生長在保守的1960年代,敢愛敢恨的傑克與相較之下內斂壓抑的恩尼斯,對彼此來說,最無拘無束的時刻是那段在山上放牧,僅屬於他們倆的單純美好時光,伴著壯麗山景河川美景,他們互相依偎惺惺相惜,然而走出斷背山就得回歸「正常人」構築的世界。

 

《斷背山》


惆悵是形容《斷背山》最好的註解形容詞,傑克與恩尼斯在最壞的時刻遇見最好的人,當傑克說出「如果,我知道怎麼戒掉你就好了。」時,那刻道出了多少無奈感概;而電影最終恩尼斯緊握著死去的傑克曾穿著的牛仔襯衫入懷,那個他心愛的那個他,即使再也見不著,但此刻將永遠深深烙印在他的心底。「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斷背山,只是你沒有上去過。往往當你終於嘗到愛情滋味時,已經錯過了,這是最讓我悵然的。」李安說道。

 

《斷背山》希斯萊傑最後一幕演出十足催淚


電影上映後也有不少人對於片中深山湖光水色的景象所吸引,雖然原著中所描寫的地點位處美國懷俄明州,然而電影實際拍攝場景則選在加拿大亞伯達省內的卡納納斯基斯 (Kananaskis) 省立公園。

 

 


失去愛人的生命領悟《摯愛無盡》

 

「理智的時候,人生其實是沉睡著;唯有依靠感覺,人生才能真正的甦醒。」

 

光鮮亮麗外表下,可能也有個孤寂的心靈吧?作為時尚大師Tom Ford執導的首部電影作品,《摯愛無盡》(A Single Man)華麗典雅的復古美學完美地無可挑剔,有別於其他部著墨於同志相戀的電影,《摯愛無盡》選擇已失去戀人的另一半生活為故事核心主軸。本該哀傷沉痛的情緒在對美極度敏感的Tom Ford指導下淡化不少,時而穿插由影帝柯林佛斯(Colin Firth )與其愛人扮演者馬修古迪(Matthew Goode)相愛時的吉光片羽,蒙太奇攝影手法為苦澀劇情中注入一絲甜蜜。

 

《摯愛無盡》海報


《摯愛無盡》並不複雜,僅聚焦在喬治生活中最關鍵的一天,短短24小時的人物穿梭卻交織出最紳士又極為美麗絕倫的故事。這裡的美,除了那思念愛人的心美到令人足以心碎之餘,電影中每個過場、服裝和演員神情捕捉,都呈現地十分美輪美奐,流露滿滿Tom Ford「時尚本色」。柯林佛斯含蓄內斂的演技呈現出外在壓抑內心澎派的喬治人物個性,而與之有精彩對手,扮演紅粉知己的影后茱莉安摩爾(Julianne Moore)則負責「狂放」部分,敢愛敢言性格搭配上貴氣十足的服裝扮相,也讓這位片中「異性戀」女性其鮮明形象得以跳脫出來。


《摯愛無盡》海報


 

或許是時尚設計師的本質催化,《摯愛無盡》裡每位演員的每顆鏡頭,無論是柯林佛斯天生散發的英倫紳士氣息、茱莉安摩爾帶點瘋狂因子的美,還是片中詮釋情竇初開學生的尼可拉斯霍特(Nicholas Hoult)都美到令人屏息,特別當時正開始在好萊塢影壇漸露鋒芒的尼可拉斯霍特,俊俏的外表加上彷彿看透人心的碧藍雙眼,也說服了觀眾和喬治,在一片看似灰暗的人生中,似乎依舊有美好火焰能夠重燃。


《摯愛無盡》海報


對美極其講究的Tom Ford,在挑選喬治所居住的房子上同樣挑剔,作為片中重要場景的玻璃屋Schaffer Residence,則出自美國建築師John Lautner之手,這幢建於二戰後1949年的摩登建築,即便放在現代看依舊不顯老派,整棟建築物以紅木、玻璃和混凝土建成,揉合了冷暖兩種色調,而有著暖意溫度的家具擺飾對比上主角失去伴侶後的痛苦時刻,空間與心境間所呈現的反差,好似說著即使房屋再暖仍無法為孤獨寂寞的心升溫。


《摯愛無盡》海報

 

《摯愛無盡》海報

打破階級的勇敢愛戀《墨利斯的情人》

 

「未遇見你之前,我還不懂愛,偏偏在我開始懂愛的時候,卻又發現這個世道不能只懂愛。」

 

相隔三十年再看《墨利斯的情人》(Maurice),它依舊美得雋永,由英國20世紀最偉大作家之一E.M.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所操刀的原著小說,在名導兼編劇詹姆士艾佛利(James Ivory)改編下成就了一幅細膩如詩的男同志經典之作,《墨利斯的情人》不同於多數描述同性愛的悲慘宿命,不只肯定同性愛的價值,更賦予生活在那個保守年代的人們擁有追愛的勇氣。

 

不過要將小說影像化,過程可說是遇到種種困難,一來是負責管理佛斯特著作的劍橋國王學院,擔心若改編成電影會引發更多人討論E.M.佛斯特的性傾向,再加上編劇搭擋認為這本小說不適合轉化為電影,最後詹姆士艾佛利利只好親自上陣,和基特赫凱哈維合編《墨利斯的情人》,以細膩的影像語言描繪同志情慾與自我認同的改變,而他的努力也沒白費,一舉成功贏得1987年威尼斯影展最佳導演殊榮。 

 

《墨利斯的情人》劇照

《墨利斯的情人》以20世紀初的英國劍橋學院為故事背景,故事圍繞在詹姆斯威比(James Wilby)所飾演的墨利斯對自我性向的探索與認同之旅,電影中前半段的同志之情隱晦又濃烈,其中飾演墨利斯第一個同性愛人克里夫的休葛蘭(Hugh Grant),演繹起面對政治仕途與「柏拉圖式」愛情間的糾結羈絆,迷人的外表令人心醉之餘,那極具感傷與渲染力的演技更是讓人懾服。

 

《墨利斯的情人》劇照

而身為主角的詹姆斯威比則將男同志在自我中摸索,歷經愛人選擇回到傳統婚姻道路的痛苦,最後以行動掙脫世俗的勇敢精神,成功刻劃出同志經典作品中最具勵志性的代表人物。電影後半段的關鍵人物,由魯伯特格雷夫斯(Rupert Graves)的亞立克,他不顧與墨利斯間的階級差異,努力追尋真愛掙脫世俗的行動,稱他為全片最具「勇氣」的角色也不為過。

 

 

《同窗之愛》

 

同樣以英國貴族學校為故事背景,比《墨利斯的情人》早三年上映的《同窗之愛》(Another Country),電影以英國最知名雙面間諜「劍橋五傑」之一的Guy Burgess為角色原型,整齣電影風格洋溢英倫紳士風情底蘊,儘管片名翻為同窗之愛,兩位主角班奈特與賈德也確實為同窗,但兩人之間的「愛」僅為單純友情,真正令班奈特心之著迷的是另一間學院的詹姆斯。就現代雙眼觀賞《同窗之愛》,全片柔和金黃的光線畫面,加上一心為愛瘋狂不惜力抗封建守舊學院體制的班奈特,之間所撞擊出的火花讓人動容,然而在校園暗藏的政治角力與情愛之間,後者著墨反而略顯單薄,屈居下風。

 

《同窗之愛》劇照

劇中男星魯伯特艾瑞特(Rupert Everett)所飾演的主角班奈特,最終因為不出賣愛人而選擇皮肉之痛懲誡,看在由柯林佛斯所詮釋「共產主義者」好友賈德的眼裡,則對好友這樣的選擇有了不一樣的體悟,兩名非傳統貴族校生,或許面對彼此的選擇無法全盤理解接受,然而搭起兩人友誼橋梁的寬容之心,也成就了一段非凡情誼。

 

 

via 天馬行空、CatchPlay、福斯影業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我們與惡的距離2》結局前回顧:從7段經典台詞看精神疾病議題,別說社會、說說我們每個人能「接住」誰?

《我們與惡的距離2》結局前回顧:從7段經典台詞看精神疾病議題,別說社會、說說我們每個人能「接住」誰?

《與惡2》結局即將在本週六7月5日揭曉,在台灣這些年拍攝相對大量的社會寫實題材劇集中,《我們與惡的距離》大概堪稱最為成功的案例。而對比首季,經過6年時間洗禮,本季作品又更「不戲劇」了一些,反倒像一只紀錄膠卷般,緩緩將褐色影格鋪展於觀眾眼前;其顯影並不甚清晰,還待世界上所有的「我們」,共為這只載滿生命殘跡的社會膠卷,覆上該有的顏色。

2019年,《我們與惡的距離》轟動一時,台灣乃至亞洲地區觀眾無不共情,隨角色之間立場的拉鋸而動盪價值判斷。然而這6年間,我們身邊又發生了很多事,卻見得社會議題所具備的和平對話空間,似乎仍顯得稀缺、尖銳而決絕。

《我們與惡的距離2》睽違6年回歸。(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我們與惡的距離2》睽違6年回歸。(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2025年,《我們與惡的距離2》全新故事線由隨機縱火、思覺失調症患者殺警兩件重大事故展開,描繪6個家庭中眾多角色之間長達20年、錯綜交疊的人生軌跡。第一季編劇呂蒔媛、導演林君陽及原班團隊紛紛回歸第二季創作,除了領銜主演周渝民、薛仕凌、謝欣穎、楊貴媚、于子育5位外,更集結劉子銓、詹子萱、張軒睿、朱芷瑩、蔡振南、黃迪揚、朱宏章、陸弈靜等老中青實力派演員共同塑造劇中世界觀,帶領觀眾觸摸那些幾乎掉在「社會」這張所謂的安全網邊緣粗糙斷裂地帶,不斷摩擦出的淚水和血漬。

主演周渝民、薛仕凌。(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主演周渝民、薛仕凌。(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主演謝欣穎、楊貴媚、于子育。(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主演謝欣穎、楊貴媚、于子育。(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善惡不絕對嗎?

「善惡」這個詞彙的構成,本身即體現其二元性。無論第一、第二季,要說《我們與惡的距離》試圖做到打破或消弭二元對立性,就戲劇作品有限的影響力而言或許太過宏大,更多的是讓觀眾真正看見這些難解的對立——通過將「符號」般的人物、事件和催化因子(包括創傷、疾病、經濟困窘等)組合成為一幀密密麻麻的社會寫實影像,某種程度迫觀眾直視和反思對立。簡而言之,善惡或許絕對,但我們不是非得用善惡來為每件事情立論。

《我們與惡的距離》主角賈靜雯以主播角色出演《與惡2》片段,如為觀眾串起了這6年時間,重啟對話。(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我們與惡的距離》主角賈靜雯以主播角色出演《與惡2》片段,如為觀眾串起了這6年時間,重啟對話。(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劇情架構簡析

跳躍式時間線,多角度交錯敘事

相較第一季,《我們與惡的距離》第二季整體架構更為繁複,在「每兩集一個年代」的跳躍式時間設定上,採多人物、多角度敘事:1、2集落在案件發生的2022年,3、4集倒回各角色生命線逐漸交會的2001年,5、6集邁入10年後的2011年,7、8集又再推進10年,來到2021年新冠疫情籠罩全球的「陰鬱時代」(本篇在此不著墨太多,不過疫情時代「集體禁閉把人逼瘋」這個論點相當有意思)。同時,各集數以不同角色題名,一面揭露該角色身世、一面由其視角觀看世界並側寫劇中他者。

《與惡2》全劇從劉子銓飾演的胡冠駿一角於超商縱火揭開序幕。(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與惡2》全劇從劉子銓飾演的胡冠駿一角於超商縱火揭開序幕。(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另一頭的思覺失調症患者殺警案同啟雙線故事。(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另一頭的思覺失調症患者殺警案同啟雙線故事。(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現播出至2021年時空,重現疫情期間的社會景象。(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現播出至2021年時空,重現疫情期間的社會景象。(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儘管故事量體龐雜,周渝民飾演的主角馬亦森一句「我們以為我們接得住所有人,但其實我們什麼都接不住」便已道盡全劇核心思維;從「接住」一念出發,整部劇集深究小至個人、大至社會,我們擁有何等強度的「網」,能夠涵容受傷的人、受傷後去傷人的人、被受傷的人傷的人⋯⋯,並進一步通過加害與被害的換位思考,叩問這之中是否存在修復與理解的一線生機。

馬亦森為胡冠駿的精神科醫師,妻小卻葬身他引燃的火海。(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馬亦森為胡冠駿的精神科醫師,妻小卻葬身他引燃的火海。(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隨機殺人案引發社會譁然。(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隨機殺人案引發社會譁然。(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背後寓意探討

從政治與社會大題,將微光照進渺小個人的傷痛中

題材上《我們與惡的距離2》既延續首季針對社會議題的辯證,亦愈加著重心理及精神層面的探討。特別的是,多處描繪精神疾病患者發病的場景,導演選擇讓第三人稱(社會共識上的客觀)鏡頭,和藉以魔幻寫實手法詮釋的主觀鏡頭交織出現,盡可能呈現罹病者本人同樣深受折磨、而非全然蓄意攻擊的兩面狀態——心理及精神疾病作為一種「看不見」的病,不發病時甚至可能比感冒還不外顯,也因此自始至終未能被社會完全正視——總有聲音認為是藉口、是軟弱的遁逃。

詹子萱飾演的輔導老師簡齊蕙和白潤音飾演的學生羅譽有相似遭遇,因而更加關注其心理健康。(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詹子萱飾演的輔導老師簡齊蕙和白潤音飾演的學生羅譽有相似遭遇,因而更加關注其心理健康。(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比起更宏觀的社會議題,本季劇集所聚焦社會中渺小個人的精神撕裂,著實是編劇深厚觀察和描繪功力展現最淋漓盡致之處。關注劇情進展的同時,傾聽個別角色的娓娓道來、拾起角色之間對話流露的種種細緻的悲傷,縱使他們所遭遇的「情境」不見得那麼普世,「情感」上卻皆為旁觀的我們完全能夠映照自身的。或多或少地,大家也不免將劇情與當代社會問題連結,下意識完成了這部劇集冥冥之中交予觀眾來進行的「思辨」最後一環。以下收錄第7段編輯精選台詞,在迎向結局之前,一同回顧《我們與惡的距離2》劇情承載的重要意涵。

(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以下內容涉及劇情,請斟酌閱讀※

 

從7段經典台詞回顧看議題

1.

其實我們人生就是不斷地探索自己需要什麼、搞不清楚自己需要什麼,這些東西都很正常。重點是,不要討厭你自己。

——馬亦森(周渝民飾)

2.

我只是想跟那兩個孩子說,世界會變好。可是我不知道我可以陪多久,誰可以保證世界會變好。

——簡齊蕙(詹子萱飾)

3.

馬:嘿,你很棒,真的。能夠同時安慰兩個受傷的孩子,一般人很難做到。

簡:我身兼被害人跟加害人的家屬,才可以辦到。

馬:哇你這有點地獄梗。

——馬亦森 x 簡齊蕙

以上3段台詞皆出自因童年創傷而深陷憂鬱的簡齊蕙,至精神科與醫師馬亦森會談時所言。在療癒內部和完善外部並進下,社會安全網才可能增生、擴大,簡齊蕙這個角色正同時承載了這兩部分意義。幼時父親殺了母親和弟弟,唯她逃過一劫獨自存活下來,背負憤怒、悲傷和難言的愧疚,她長得多大便療傷多久,最後成為了一名學校輔導老師,以「被害人暨加害人家屬」微妙的第三種立場,嘗試治癒他人和自己。劇中她與醫師的對話尤有深意,台詞調性雖悲,卻也在絕望的黑暗中點起微小的希望之光。

馬亦森原為精神科醫師,在妻兒死於縱火案後自己也走過身心崩潰的歷程。(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馬亦森原為精神科醫師,在妻兒死於縱火案後自己也走過身心崩潰的歷程。(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簡齊蕙因童年創傷長期就醫,與馬亦森之間的醫病關係甚多了幾分友情。(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簡齊蕙因童年創傷長期就醫,與馬亦森之間的醫病關係甚多了幾分友情。(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4.

高:那不管怎麼說,現在總是第一步嘛,之後再慢慢來啊。

馬:你花15年才走一步要修法?真是快得可以啦大哥!

——馬亦森 x 高政光(薛仕凌飾)

馬亦森和高政光作為一對無話不談的「靈魂兄弟」,亦在彼此面對人生關卡時安靜陪伴。表面互嘴,實為激勵對方奮起至關重要的存在。高政光原效力於NGO組織,後進入體制、希望改變體制,卻逐步走進一人之力難有所為的窘境。因此,高政光有許多發牢騷或被發牢騷的你一言我一語都令人發笑,有意無意地撩撥著那本早被翻得邊角捲曲、卻始終未付諸實行的「社會停擺」項目書。稍微有別於敘寫精神疾病議題的慎重和嚴謹,編劇和導演在本劇另一大政治議題上,多以幽默中帶軟刺的台詞安排,以及微誇大的鏡頭語言「復刻」各種社會亂象,既直指現實,又不至於真拆現實的台。

(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5.

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而不是一昧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吳遠海(朱宏章飾)

吳遠海為劇中高政光在校攻讀法律時相當敬重的老師,後成為立法院長並邀請高政光入黨參選立委。兩人在政治之路上因「實現理念的手段」不同而心理上漸行漸遠,此話即出自高政光對老師所下的指導棋表示不理解,老師以大局說服他時所言。吳遠海這個角色以不多的戲份帶出一種「柔和的強烈象徵性」,他行事溫文爾雅,開口有條有理、頭頭是道,讓人不由地想像其人格之崇高,久而久之卻發現一切理想如空談。

高政光從政後才逐漸理解到自己和老師理念相去甚遠。(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高政光從政後才逐漸理解到自己和老師理念相去甚遠。(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6.

改革這種事情沒有辦法一步到位,你得有權力,你才能夠慢慢改變。

——吳遠海

追求權力的路上,是否就已經是一種對體制的妥協?而,真正擁有權力後的改變,又還能是原來所念想的那個改變嗎?《我們與惡的距離2》也透過以高政光和其母高張玉敏(楊貴媚飾)為軸心的政治敘事,對堅持信念抑或屈從現實、孤作清流抑或與眾合汙等抉擇,不斷來回辯證。然而雞生蛋蛋生雞,雖藉政治人物之口,劇中所談的「妥協」這件事遠不止政治。

(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7.

馬:你覺得政光真的有變嗎?

牛:換位置總是要換腦袋吧,但我覺得政光是一個有理念的人,要變也不會變到哪吧。

——馬亦森 x 牛祐荷(孟耿如飾)

馬亦森與少年保護官牛祐荷因案件相識並結為夫妻(牛祐荷於首集的2022年時空已因縱火案喪命,以上為兩人在2021年時空的對話)。牛祐荷一角是劇中眾多「沒被接住」的例外,也正因曾被至親接住而獲得再去接住他人的力量,角色性格具彈性和面對悲觀事物的正向態度。若將全劇比作物件,有光面和暗面的話,牛祐荷在戲劇結構上可屬光面角色。

馬亦森和高政光從學生時代開始的友誼,在人生的艱難境遇中支撐彼此,包括馬亦森痛失妻子牛祐荷和兒子的療傷階段。(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馬亦森和高政光從學生時代開始的友誼,在人生的艱難境遇中支撐彼此,包括馬亦森痛失妻子牛祐荷和兒子的療傷階段。(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戲劇可以是娛樂,可以是軟教育,更可以是某個人的一面鏡子或一個出口。無論大家從《我們與惡的距離2》得到最多的是什麼,製作人林昱伶所言極是:「戲裡的某個角色,某條故事線觸動了你,那可能就是一顆小小的種子,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改變了某些事,這樣就夠了。」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奥山由之導演首作《長椅小情歌》看點總整理:廣瀨鈴領銜10位演員詮釋5段交錯故事,以「長椅」為主視角的群像電影

奥山由之導演首作《長椅小情歌》看點總整理:廣瀨鈴領銜10位演員詮釋5段交錯故事,以「長椅」為主視角的群像電影

以廣告成名的日本攝影師奥山由之,跨足成為電影導演的首部長片作品《長椅小情歌》日前於2025台北電影節首映,並將於7月18日正式在台上映。廣瀨鈴、仲野太賀、草彅剛、吉岡里帆等10位日本實力派演員全來助陣,共同演繹5首交織城市光景、圍繞著河畔長椅而生的日常詩篇。一系列氛圍感拉滿的絕美劇照已盡顯「攝影師」功力,那麼奥山由之「導演」做得如何?本文為大家詳解全片看點。

日本知名攝影師、廣告導演奥山由之,6月28至30日攜首度執導的劇情長片《長椅小情歌(アット・ザ・ベンチ)》來台宣傳,並登上2025台北電影節進行全台首映,現場座無虛席自不在話下,誠品電影院安可場特別舉辦的「奥山兄弟檔對談」映後活動,更讓奥山由之與其弟、《我心裡的太陽》導演奥山大史,將兩人首次海外電影活動合體獻給台灣粉絲。而奥山由之於29日媒體茶敘中針對此次新片創作過程的娓娓道來,再度引得萬千期待。

相信大家對這位攝影師並不陌生,要不熟悉也無妨,以下將從他轉戰電影的簡歷說起,接續揭露即將在台上映的《長椅小情歌》導演、編劇、攝影及演員表演各方面必知訊息和片場趣聞。

奥山由之為新片《長椅小情歌》來台宣傳。(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奥山由之為新片《長椅小情歌》來台宣傳。(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並出席台北電影節,與媒體就創作過程進行分享。(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並出席台北電影節,與媒體就創作過程進行分享。(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首度跨足電影領域,執導作品《長椅小情歌》、《秒速五公分》兩年連發

1991年生的奥山由之,過去活躍於攝影、廣告與影像創作領域,曾獲「寫真新世紀」優秀賞與講談社攝影賞,憑藉寶礦力水得廣告、米津玄師〈感電〉及星野源〈創造〉等人氣MV為大眾所記憶。始終持以從日常細節中提煉詩意影像的長項,奥山由之至2024年首推劇情長片《長椅小情歌》,延續一貫清透溫潤的視覺風格,更邀音樂人安部勇磨操刀配樂,音畫相得益彰。其整體作品風格在真摯與怪誕之間取得獨特平衡,闢出一條有別於鬼才宮藤官九郎、大師濱口龍介等資深電影人的詩意蹊徑。2025年,亦再因接棒執導新海誠知名動畫《秒速五公分》真人版而備受矚目。

奥山由之轉戰電影導演領域,2024、2025兩年兩作《長椅小情歌》、《秒速五公分》陸續公開。(圖片來源:光年映畫、Instagram @yoshiyukiokuyama)
奥山由之轉戰電影導演領域,2024、2025兩年兩作《長椅小情歌》、《秒速五公分》陸續公開。(圖片來源:光年映畫、Instagram @yoshiyukiokuyama)

>> 《La Vie》雜誌曾專訪奥山由之,有興趣的讀者歡迎點此閱讀〈奧山由之的魔幻視覺之外!不停解構自我風格的攝影歷程〉全文。

《長椅小情歌》導演、編劇、攝影解析

▍導演觀點:從一張「長椅」展開的溫柔群像電影

《長椅小情歌》集結10位日本當代一線演員,卻罕見地以「物件」為敘事主視角。電影聚焦東京某條河河岸草地上一張不起眼的長椅,並由此開展多人多篇故事——它雖沉默,卻彷彿城市潛意識的收納器,靜靜見證來來去去的人們,承載著未被說出口的牽掛與記憶。

對此奥山由之親揭,其靈感來源於自家附近的一張長椅,「我常常經過那張椅子,幾年來它都默默佇立在那。不是靠近水邊,也不是巴士站,只是突兀地存在於草地中央。沒有人坐,但也沒有人討厭它。像是對城市變遷的一種固執抵抗,它讓我意識到,若不將它留下,或許哪天它就會不見。」早已超越公共設施的存在,這張椅子成為了導演童年記憶與城市記憶的交匯點,也進一步成為他想說故事的起點。

(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劇本架構:全片切分5個篇章,由不同編劇共同創作

為了傳達上述情感,全片由〈那些被剩下的〉、〈不旋轉的壽司〉、〈看守的責任〉、〈最後一場戲〉、〈寂寞會延續〉5段交錯的故事鋪陳,且為不限縮於自身觀點,奥山由之找來不同編劇共同創作,展現長椅作為「城市記憶載體」的多種樣貌;希望透過不同角色與情境,讓觀眾能變換角度重新觀看與理解這張靜默的椅子。從久別重逢的青梅竹馬、為瑣事爭執的情侶、嘗試勸回離家姊姊的妹妹、意圖拆除長椅的神祕公務員,乃至以外星語演繹的奇幻片段,《長椅小情歌》從一個個圍繞這張椅子的瞬間出發,勾畫出一幅幅記憶拼圖。

▍拍攝手法:「隱身式」攝影機一鏡到底

各約15分鐘的5段故事皆一鏡到底拍攝,營造如舞台劇般一氣呵成的觀賞體驗。攝影機全程固定不動,宛如場邊一位默默觀察的第三者,捕捉長椅周遭的人物互動與情感流動。奥山由之也特別舉其中一場廣瀨鈴的戲為例:拍攝當下演員因不小心掉了東西而短暫離開畫面,然劇組選擇保留原構圖,並未追拍補位——這些偶發的錯落與停頓,他認為反是演出中最真實動人的部分,亦讓角色與場景的關係更加自然、更加立體。

希望作品能像「有靠背的椅子」般給人力量

談到是否偏好特定的椅子類型,奥山由之笑說自己特別喜歡有靠背的椅子,「那種被支撐的感覺讓人安心。」並補充表示,自己從小就會觀察家具的「表情」,對物品有深厚情感,這也影響他對創作的想像。他比喻,與其拍出會「推你一把」的作品,他更希望自己的電影像一張有靠背的椅子,能讓人在疲憊時感受到那股默默支持的力量,彷彿輕聲說著:「你已經很努力了。」

坐上電影這張椅子的,無非是各擁不同狀態的觀眾,可能有滿心歡喜的,有悲從中來的,有自信篤定的,也有惴惴不安的——然而當電影的光亮起,該作品在那絕無僅有的一刻、之於椅子裡的觀眾而言,無論是長久的現實映照,抑或短暫的美好遁逃,若真能有股從後背隱隱而來、默默相撐的力量,其重要性之大必將難以計量。導演這看似樸實的話語,所含實為最難能可貴的創作真諦。

(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堅強演員陣容現身說法

將城市裡的日常光景交織成詩,讓每一個細微的故事得以延續

本片出演者廣瀨鈴、仲野太賀(第一篇及第五篇)岸井雪乃、岡山天音、荒川良良(第二篇)今田美櫻、森七菜(第三篇)草彅剛、吉岡里帆、神木隆之介(第四篇)等一眾實力派演員,紛紛表達了對這次拍攝經歷的感動。主演廣瀨鈴表示,「這是我第一次在拍攝中沒有明顯的『在演戲』的感覺,就像泡在溫熱的澡水中,時光充滿怦然心動。」並大讚拍攝現場幾乎看不到攝影機的自由氛圍。與她搭檔的仲野太賀亦回憶,「奥山導演曾說過,總有一天要在這張椅子上拍電影。當這願望真的實現,且邀請我一同參與,實在太開心了。」

廣瀨鈴,與仲野太賀共演第一篇〈那些被剩下的〉及第五篇〈寂寞會延續〉。(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廣瀨鈴,與仲野太賀共演第一篇〈那些被剩下的〉及第五篇〈寂寞會延續〉。(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仲野太賀,與廣瀨鈴共演第一篇〈那些被剩下的〉及第五篇〈寂寞會延續〉。(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仲野太賀,與廣瀨鈴共演第一篇〈那些被剩下的〉及第五篇〈寂寞會延續〉。(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作為第二篇〈不旋轉的壽司〉的演員,岸井雪乃對劇本給出高評價,「蓮見翔老師寫的劇本,看似無關緊要卻又極為深刻,讓我演起來非常過癮。」岡山天音則說,「這是我第一次對導演產生創作上的嫉妒心,完成品讓我對那張椅子產生了深厚的情感。」

岸井雪乃,與岡山天音共演第二篇〈不旋轉的壽司〉。(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岸井雪乃,與岡山天音共演第二篇〈不旋轉的壽司〉。(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岡山天音,與岸井雪乃共演第二篇〈不旋轉的壽司〉。(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岡山天音,與岸井雪乃共演第二篇〈不旋轉的壽司〉。(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荒川良良(左)亦於第二篇中出演。(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荒川良良(左)亦於第二篇中出演。(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由今田美櫻、森七菜詮釋的第三篇〈看守的責任〉,主要描繪姊妹之間的愛恨錯綜。今田美櫻分享,「情緒像風暴一樣傾瀉而出,卻讓人感受到強烈的愛。」森七菜有感而發道,「我開始思考,每一張椅子、每一個球,可能都連結著某個故事與某個人,這部電影讓我想成為那些故事的延續。

今田美櫻、森七菜共演第三篇〈看守的責任〉。(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今田美櫻、森七菜共演第三篇〈看守的責任〉。(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今田美櫻。(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今田美櫻。(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森七菜。(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森七菜。(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第四篇〈最後一場戲〉由草彅剛、吉岡里帆、神木隆之介共演,草彅剛表達,「這次的拍攝手法,讓我感受到影像創作全新的可能性。」吉岡里帆笑稱,「沒想到會跟草彅先生一起講外星語!這樣的荒唐,可能一輩子就這一次。」神木隆之介感性地說,「能成為導演鏡頭下世界的一部分,是很幸福的事。」

草彅剛、吉岡里帆、神木隆之介共演第四篇〈最後一場戲〉。(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草彅剛、吉岡里帆、神木隆之介共演第四篇〈最後一場戲〉。(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草彅剛、吉岡里帆。(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草彅剛、吉岡里帆。(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承導演之言:「這是一部集結個人願望與友情的作品。每位工作人員都像球隊隊員一樣,抱著純粹創作的熱情聚集到這張椅子旁,一起完成了這部小小的、卻真誠的電影。」2025年7月18日,《長椅小情歌》上映在即——獨自一人也很好、找到總和你在一起編織日常之詩的夥伴那更好,讓我們走進電影院,欣賞奥山由之攜手10位重量級演員呈獻的東京詩篇。

(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長椅小情歌》中文版電影預告

*更多《長椅小情歌》相關消息可至光年映畫官方臉書官方IG了解。

2025台北電影節現正於台北市中山堂、信義威秀影城、光點華山電影館進行中,頒獎典禮則於7月5日登場,電影迷們務必鎖定。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