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父紀念館、陽明山林語堂故居皆出自他手!台灣建築巨擘王大閎辭世享嵩壽101歲

活躍於台灣1950至70年代,有「建築詩人」美譽的台灣國寶建築巨擘王大閎,其建築作品包括台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外交部、陽明山林語堂故居和國父紀念館,皆對台灣建築界的發展具有極大且深遠的影響。如今這位享譽國際的建築大師28日傍晚辭世,享嵩壽101歲。

 

「房子要經過設計,方稱建築。」這是王大閎終生的建築設計信念。1917年出生於北京,成長於蘇州及南京,王大閎顯赫的家世背景與學經歷,堪稱華人第一代最早接受西方現代建築洗禮的標竿性人物,在哈佛大學攻讀研究所時,除了以第一名之姿畢業,更受兩位現代主義大師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及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傳授,而兩位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貝聿銘、菲力普強生(Philip Johnson),更是他的同窗好友。

 

雖然然受西方現代建築啟蒙,但王大閎總是思考如何將中國傳統建築的形式與空間美學與之接軌,他的作品融合了西方二十世紀主流現代建築的簡約,以及中國文化的高雅品味,創造了一種屬於自己文化的獨特風格。他領導台灣現代建築運動,形塑了一個獨特無上的空間氛圍,並榮獲國家文藝獎及行政院文化獎肯定。 

 

作為引領台灣現代建築運動的重要人物,王大閎的第一棟建築設計「建國南路自宅」,融合了中西建築文化精粹,更是台灣現代建築的第一件代表作,而這件作品去年夏天也摹擬重建於台北市立美術館美術公園。除了自宅外,王大閎最廣為人知的建築作品莫屬國父紀念館,他將西方現代主義與中國傳統木構造做出巧妙結合,讓西方鋼筋水泥表現出木工美感。

 

國父紀念館

回溯至1965年,當時政府籌組委員會推動興建國父紀念館,王大閎也參與競圖,並於12組參賽者中脫穎而出。綜觀其建築樣式,位於中央的紀念廳與大會堂,再加上旁邊的圖書館及展廳空間,展現現代建築主義。而以傳統文官紗帽為設計意象的屋頂曲線,則嘗試讓西方元素遇上中國古典,不過這樣充滿前衛的設計卻讓當時的執掌者蔣介石不甚滿意,希望將樣式改為清代宮殿的風格,為此王大閎以「國父革命是要推翻滿清,若紀念館模仿清朝宮廷的樣子,對國父不就是諷刺?」的說帖,這才讓建築維持現今我們看見的面案。

 

林語堂故居
坐落陽明山腰的林語堂故居,是王大閎另一經典建築作品,建築是以中國四合院的架構模式,結合西班牙式的設計取向,兼具東西方風格,融合了現代感與古典美。藍色琉璃瓦搭配白色粉牆,其上嵌著深紫色圓角窗櫺,典雅十足。從西式拱門走進,穿過迴廊,可見透天中庭,西班牙式螺旋廊柱被和煦的陽光輕輕地拉長身影。

 

王大閎建築作品極多,主要創作高峰期大約始自1960年代初期,除了國父紀念館與林語堂故居外,還包括例台大學生活動中心、淡水高爾夫俱樂部、台北濟南路虹廬自宅、寶慶路亞洲水泥大樓、外交部等。

 

via 台北文化局、網路圖片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探索未來建築可能!MAD《呼吸細胞》裝置亮相首爾城市建築雙年展:42個體共組生命感介面,可發光、噴霧、與環境互動

探索未來建築可能!MAD《呼吸細胞》裝置亮相首爾城市建築雙年展:42個體共組生命感介面,可發光、噴霧、與環境互動

光看這造型,你想到什麼——床墊or超大型氣泡紙?馬岩松建築團隊MAD於2025首爾城市建築雙年展呈現最新藝術裝置《呼吸細胞》,藉由整座牆面共計42個具生命感的「細胞」及其柔軟表皮,探索未來建築與環境互動的可能介面。虛與實,呼與吸,本篇解構該作品從主體結構到配備機制,帶你一次看懂MAD對本屆雙年展主題「讓城市更加人性化」的深切回應。

建築何以呼吸?談及物質層面上無生命體的呼吸,多半抽象指涉那些或立或臥於地表的附加物,如何與周遭環境達成某種平衡,開創自然和人造和諧共處的契機。當代建築大師如安藤忠雄、隈研吾皆是此派理論具代表性的實踐者,尤擅利用材料、光影乃至時間的流動性,為作品注入生命感,進而成就建築於「存在意義」層面上恍如擁有生命之感。論其關鍵,不外乎是無機外殼因人們的碰觸、出入甚或居住,逐漸充盈記憶、情感與氣韻等有機內在。

將呼吸歸回最小單位,MAD藝術裝置落地首爾

今年迎來第5屆舉辦的首爾城市建築雙年展(Seoul Biennal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簡稱SBAU)由英國建築鬼才海澤維克(Thomas Heatherwick)出任總監,以「讓城市更加人性化(Radically More Human)」為念,在松峴綠色廣場、首爾城市建築展覽館及周邊地區打造為期54天的盛大展覽,廣納市民與世界訪客一同參與這樁揭露於人稠城市之中、聚焦且突顯人本建築重要性的公共議題。

如今展期已至尾聲,11月18日閉幕在即,讓我們將感知、感受歸回生命的最小單位,好好呼吸——受總監海澤維克邀請,建築師馬岩松領軍MAD建築事務所(MAD Architects)創作名為「呼吸細胞(Breathing Cells)」的藝術裝置,自開幕亮相兩大展場中的戶外開放空間,即憑面積11.52平方公尺高牆率先與「環境」產生互動,再藉溫暖親和的外觀引眾禁不住觸摸,進一步完成與「人」的交流。

MAD藝術裝置《呼吸細胞》將於首爾城市建築雙年展戶外展區「松峴綠色廣場」持續展出至2025年11月18日。(圖片來源:MAD Architects)
MAD藝術裝置《呼吸細胞》將於首爾城市建築雙年展戶外展區「松峴綠色廣場」持續展出至2025年11月18日。(圖片來源:MAD Architects)
具感知力與回應力的建築實驗,尤在與外界互動中彰顯其生命感。(圖片來源:MAD Architects)
具感知力與回應力的建築實驗,尤在與外界互動中彰顯其生命感。(圖片來源:MAD Architects)

作品解構——打開「城市包裹」,緩衝環境壓力

▍主體:氣膜&智能控制系統

作為MAD對未來建築立面的探索,該裝置高4.8公尺、寬2.4公尺,配備得以通過智能系統控制的「可呼吸」燈光單元與水霧機制,在充分回應本屆雙年展「以人為本」的策展理念之餘,同步發想出一種「具生命感的城市介面」且付諸實驗:當控制系統作動時,半透明氣膜構成的建築表皮能感應並調節光線與溫度,向裝置外部傳遞舒適氛圍,彷彿張開無形雙臂環繞觀者;而當控制系統處於待機狀態時,其材質與型態既似一張讓人發夢的巨大床墊,柔軟而富包容力,亦如日常包裹內肩負緩衝重任的連片式充氣氣枕,有效阻絕外力的壓迫和撞擊(想像「城市」這只包裹裡裝填的是人和建物、充氣氣枕緩衝的是環境壓力⋯⋯)。

除了是MAD對未來建築立面的探索,《呼吸細胞》亦回應本屆雙年展「以人為本」的策展理念。(圖片來源:MAD Architects)
除了是MAD對未來建築立面的探索,《呼吸細胞》亦回應本屆雙年展「以人為本」的策展理念。(圖片來源:MAD Architects)
半透明氣膜構成的42個獨立「生命體」,配備「可呼吸」燈光單元與水霧機制。(圖片來源:MAD Architects)
半透明氣膜構成的42個獨立「生命體」,配備「可呼吸」燈光單元與水霧機制。(圖片來源:MAD Architects)

▍配備:燈光&水霧

燈光方案則由MAD過去亦曾於其他項目(如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館外裝置《一把油紙傘》)中與之合作的「歐普照明」提供,每日白天、夜晚各一時段點亮整座細胞牆,不僅載入冷暖色澤切換設計,更藏有水霧噴灑功能,亦虛亦實的無數細小分子瀰漫作品周圍,鼓動涼爽氣息、散布如夢似幻的視覺效果,還一併為植被做好保濕。

燈光變換由歐普照明提供技術支持,日間、夜間各有一次展示。(圖片來源:MAD Architects)
燈光變換由歐普照明提供技術支持,日間、夜間各有一次展示。(圖片來源:MAD Architects)
水霧噴灑同時降溫和保濕,更營造如夢似幻的視覺效果。(圖片來源:MAD Architects)
水霧噴灑同時降溫和保濕,更營造如夢似幻的視覺效果。(圖片來源:MAD Architects)

虛實之間,構建三向對話

發掘看似位於傳統硬質建材對立面的「軟性表皮」與環境互動的可能性,也緊扣雙年展主題,隱喻未來建築對「人性化」更深層的理解——建築不僅是功能的容器,更應成為自帶感知力與回應力的生命體。MAD主持建築師馬岩松一席話道出此作經得起理性解構、卻不失感性詩意的核心概念,「《呼吸細胞》試圖探討個體與城市環境之間的微妙關係。每個『細胞』都代表著城市中的獨立個體,而光線與霧效的律動則象徵著生命與城市的呼吸節奏。」換言之,它在在推敲的無疑是人、建築及城市環境三者的新關係,同時標誌每一「單體」的獨立性。

MAD主持建築師馬岩松親揭《呼吸細胞》核心概念。(圖片來源:MAD Architects)
MAD主持建築師馬岩松親揭《呼吸細胞》核心概念。(圖片來源:MAD Architects)
旨在推敲人、建築及城市環境三者的新關係,同時標誌每一「單體」的獨立性。(圖片來源:MAD Architects)
旨在推敲人、建築及城市環境三者的新關係,同時標誌每一「單體」的獨立性。(圖片來源:MAD Architects)

第5屆首爾城市建築雙年展|MAD藝術裝置《呼吸細胞》

  • 時間:即日起至2025年11月18日,每日12:00-13:00、19:00-20:00展示燈光及水霧
  • 地點:韓國首爾松峴綠色廣場(Songhyeon Green Plaza)

資料來源|MAD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從「太空鴨」、牛角、棒棒糖屋到杜拜世博韓國館:專訪韓國建築師Moon Hoon的狂想建築遊戲

從「太空鴨」、牛角、棒棒糖屋到杜拜世博韓國館:專訪韓國建築師Moon Hoon的狂想建築遊戲

韓國建築師Moon Hoon(文焄)以充滿幻想的建築作品吸引眾人目光。從濟州島的「太空鴨」到牛角、貓頭鷹、棒棒糖等奇趣造型,他拒絕嚴肅,希望多些樂趣與幽默。然而細看之下,他看似超現實的建築其實很「韓國」。

2001年,Moon Hoon 創立了自己的建築工作室「Moonbalsso」。其中「balsso」重組自韓文「발전소」(bal-jeon-so),意為「發電所」,他刻意讓事務所名字與建築沒有直接關聯。「我想從固化的建築師角色中解放出來,我可以是藝術家,也可以是建築師、設計師,可以是任何東西。」

Moon Hoon沒想過自己會成為建築師。父親是地質學家、母親是英文教師,他出生於韓國江原道多山的礦業小鎮。那裡盛產鎢礦,廠房、機器、氣味還有煙霧令他著迷,「就像電影《攔截記憶碼》,它們散發著未來主義的氣息,充滿機械裝置,就像科幻小說的場景。」後來,他隨家人移居澳洲塔斯馬尼亞州。4歲開始塗鴉,他很內向,整天坐在桌前畫畫。中學美術老師鼓勵他辦展,期間他的畫竟全部賣光,「價格雖然不貴,但14、15歲的我很開心,好像可以自稱為藝術家。」不過,Moon Hoon只想做自己,還沒想成為任何職業身分。或許因為畫了許多風景和建築物,要讀大學時,「我不想當純藝術家,所以就選了建築。」那是接近藝術同時帶有科學性質的學科,幸運地,他非常享受。他喜歡上眼光超前的建築家:Louis Kahn的光與寧靜,以及Lebbeus Woods末日氣息的未來主義建築繪圖——這令他想起童年的礦鎮。

〈New Type Pavillion〉,2011年。(圖片提供:Moonbalsso)
〈New Type Pavillion〉,2011年。(圖片提供:Moonbalsso)

一場幽默感的建築遊戲

Moon Hoon持續繪畫,圖紙讓他能恣意揮灑狂想,而他的畫作也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等機構收藏。不少客戶被他的繪畫與風格吸引,委託他設計房屋,奇幻色彩的中小型住宅也成了人們對他的印象。他為業餘搖滾樂團打造同名住宅「Rock It Suda」(2009),屋主在西班牙深受鬥牛精神啟發,異想天開的牛角造型便由此而來。

為業餘搖滾樂團「Rock It Suda」貝斯手設計的6棟主題鮮明的週末屋,包括法拉利紅、芭比粉等色彩,中央建築頂著如西班牙鬥牛般的長角。(圖片提供:Moonbalsso)
為業餘搖滾樂團「Rock It Suda」貝斯手設計的6棟主題鮮明的週末屋,包括法拉利紅、芭比粉等色彩,中央建築頂著如西班牙鬥牛般的長角。(圖片提供:Moonbalsso)

他的「Lollipop House」(2011)如同粉色螺旋棒棒糖,而釜山的「Busan Times」(2016)中,客戶任職於需在夜間執勤的保全業,過程中他慢慢延展聯想,直到最後大家說:「咦,這看起來像貓頭鷹!」無論是為商業攝影師打造的「Sangsang Museum」(2003)那座「德古拉的現代城堡」,或複合用途的「Two Moon」(2015)、「MARS Building」(2020),客戶都不想要平庸的設計,於是他們一同天馬行空。他笑著說:「不只是我特別,我的客戶們也都是很獨特的人,所以我們碰在一起就是『獨特加獨特』——雙重獨特!」

「Lollipop House」(2011)立面讓人聯想到棒棒糖,裡面隱藏著7層的生活空間。(攝影:Namgoong Sun,圖片提供:Moonbalsso)
「Lollipop House」(2011)立面讓人聯想到棒棒糖,裡面隱藏著7層的生活空間。(攝影:Namgoong Sun,圖片提供:Moonbalsso)
「Busan Times」(2016)的屋主是受到Moon Hoon的畫作吸引而委託他設計造型奇趣的家宅。(攝影:Kyungsub Shin,圖片提供:Moonbalsso)
「Busan Times」(2016)的屋主是受到Moon Hoon的畫作吸引而委託他設計造型奇趣的家宅。(攝影:Kyungsub Shin,圖片提供:Moonbalsso)
為商業攝影師業主設計的「Sangsang Museum」以吸血鬼德古拉城堡為靈感概念,打造現代混凝土建築,夜晚圓窗透出紅光如德古拉雙眼。(攝影:Kim Yong Kwan,圖片提供:Moonbalsso)
為商業攝影師業主設計的「Sangsang Museum」以吸血鬼德古拉城堡為靈感概念,打造現代混凝土建築,夜晚圓窗透出紅光如德古拉雙眼。(攝影:Kim Yong Kwan,圖片提供:Moonbalsso)
「Two Moon」是一座複合咖啡廳和畫廊的私人文化中心,靈感源自情色驚悚片《Two Moon Junction》,為一對兄弟打造各自獨立卻同時相互對話的建築。(攝影:Kim Changmook,圖片提供:Moonbalsso)
「Two Moon」是一座複合咖啡廳和畫廊的私人文化中心,靈感源自情色驚悚片《Two Moon Junction》,為一對兄弟打造各自獨立卻同時相互對話的建築。(攝影:Kim Changmook,圖片提供:Moonbalsso)

設計網站上,他最廣為流傳的作品可能是濟州島的「太空鴨」(Space Duck)。這座「Wind House」(2015)是Moon Hoon為一位眼科醫生設計的度假屋,最顯眼的是上方的金色「鴨嘴」,未來眼鏡般的T字型開窗呼應了屋主身分。「濟州島以風聞名,我的靈感來自女人的頭髮在風中飄動的模樣,但人們看了覺得像太空生物。」因此有了這有趣暱稱。

他從生活周遭的一切汲取創意,「重點是沒有禁忌與自我審查。」他想為建築帶來幽默感與樂趣,對他而言,「遊戲」是一種態度,放鬆一 點反而會做出更好的作品。然而,建築更關乎客戶的期待與需求。「即使我想創造趣味性,但會優先關心客戶所需的每項機能,最後才加入這些『香料』。」

濟州島上的「Wind House」被人們暱稱為「太空鴨」,上方金色建體源自女性被風吹拂的輪廓,底下住屋則如同在地傳統家宅低伏於地。(攝影:Namgoong Sun,圖片提供:Moonbalsso)
濟州島上的「Wind House」被人們暱稱為「太空鴨」,上方金色建體源自女性被風吹拂的輪廓,底下住屋則如同在地傳統家宅低伏於地。(攝影:Namgoong Sun,圖片提供:Moonbalsso)

永保童真的建築夢想

Moon Hoon曾為「Wind House」製作一部動畫《Wind Dream》,其中房子化身為射出激光的防禦武器。他解釋道,濟州島是火山島,他便設想建築可以在火山爆發時擊碎熔岩與碎石,拯救人類免於災害。「一切都有雙面性:自然可以幫助我們,也可以摧毀我們;風可以幫助我們,也可以摧毀我們;有救世主,也有毀滅者;上帝既創造也毀滅。」

他從大學時期就迷戀哲學,除了西方思想,也喜愛老莊思想、佛學,尤其鍾情於印度文化。在他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畢業論文中,他為韓國設計了一座跨海大橋,橋上一邊是火葬場,一邊是愛情旅館,將死亡與生命這兩個看似對立的概念並置。「火葬場代表死亡與終結,但燃燒後轉化為能量,意味著重生。愛情旅館裡人們做愛、創造生命。我們說做愛是『短暫的死亡』,就像蜜蜂求愛後死去,對某些動物而言,性即是死亡,死亡即是新生。」創意亦是如此。

他有一幅被MoMA典藏的畫作〈Creative Terrorism〉(創意恐怖主義),靈感來自911事件。「我並非要做道德判斷,但那次撞擊真令我震撼。沒人想過會有那種作法,既駭人又帶有創意性質。」他認為,當沒有資源與權力但想傳遞訊息時,必須透過創意,這是「好的意義上的恐怖主義」。

獨立開業24年來,Moon Hoon坦言自己接到的多是個人委託案,2020年杜拜世界博覽會韓國館是他迄今最大的公共計畫。「大公司可能覺 得:『Moon先生太冒險、太藝術性了。』不過我確實想做更大的建築,或許有機會因預算更多而自由度更大,雖然不是所有時候都這 樣。」那這些年,他對建築的想法變過嗎?他搖搖頭說沒有過,形容就像Enigma樂團的〈Return to Innocence〉一樣,「也許我更像在倒 退回年輕時的純真,看世界時一切都是新鮮的。就像古諺所說:當你變老時,你也變回孩子。」他始終只想做有趣的建築。問他若所有圖:紙上的想像都能實現,最想完成什麼?「像《星際大戰》裡的宇宙飛船,飄浮在空中的水平摩天大樓,那會是我的夢想計畫。」

2020年杜拜世界博覽會韓國館以1,597個旋轉方塊展現未來移動概念,如巴別塔般螺旋上升。(攝影:Kim Changmook,圖片提供:Moonbalsso)
2020年杜拜世界博覽會韓國館以1,597個旋轉方塊展現未來移動概念,如巴別塔般螺旋上升。(攝影:Kim Changmook,圖片提供:Moonbalsso)
2023年繪圖作品。(圖片提供:Moonbalsso)
2023年繪圖作品。(圖片提供:Moonbalsso)

我就是我所是的模樣

談到當今韓國建築的特質,Moon Hoon觀察到,表面上看似一般西方現代建築,但韓國性早已深藏其中。以傳統韓屋(hanok)為例,其室內外界線曖昧,像窗戶因木材質輕,可以像變形金剛一樣折疊和升起。這可能成為韓國建築師們的養分。「人們認為亞洲建築是傳統的,但我覺得它們本來就是很入時的未來主義。我考察過許多韓國傳統建築,將其中元素融入作品中,我不會特別強調『這是韓國建築』,但影響就在其中。」比如人們看「Wind House」多半只注意到上方的金色量體,但房屋下半部實際上根植於濟州島傳統建築;杜拜世博韓國館的中央表演空間參考韓屋小型庭院「마당」(madang)的開放性,蜿蜒交織的坡道設計模糊了內外邊界,在不同高度、位置錯落出多個視角,在外部也可能看見內裡的活動。

「Wind House」底下住屋實際是非常濟州島在地傳統家宅的設計語彙。(攝影:Namgoong Sun,圖片提供:Moonbalsso)
「Wind House」底下住屋實際是非常濟州島在地傳統家宅的設計語彙。(攝影:Namgoong Sun,圖片提供:Moonbalsso)
2020年杜拜世界博覽會韓國館結合傳統韓屋「madang」形式打造開放展演空間。(攝影:Kim Changmook,圖片提供:Moonbalsso)
2020年杜拜世界博覽會韓國館結合傳統韓屋「madang」形式打造開放展演空間。(攝影:Kim Changmook,圖片提供:Moonbalsso)

他笑說自己的作品在韓國建築界中,「可能算是醜小鴨吧?」但他並不擔心這點,「韓國建築有很多樣貌,大多更加安靜、嚴肅。這很好,我比較多彩、華麗搶眼,我就是我原本的樣子。」他也從不擔心歸屬與認同,就像他既是韓國人,同時也是世界主義者。「我認為應該開心地向內探索,而不是一直向外張望。專注於你的工作、你感興趣的事,持續下去,然後我們自然就會成為世界的一部分。」他設計衣服、眼鏡與任何創作,「如果回到文藝復興時期,米開朗基羅、達文西他們也不只做藝術,還設計建築、武器甚至直升機。」 他認為建築師的角色要保持開放的態度。

〈Statue of New Freedom〉,2022年。(圖片提供:Moonbalsso)
〈Statue of New Freedom〉,2022年。(圖片提供:Moonbalsso)

談起生活,Moon Hoon自 己的生活節奏很不固定,有時做很多事,沒靈感時什麼都不做;有時凌晨4點就來事務所,有時10點才來。他只有一個固定作息,「我每天花1小時用漢字抄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算是冥想。除此之外,我每天都在變化,自由做任何想做的事。」他像風一樣,這也正是他的建築風格——千變萬化的遊戲狂想。

Moon Hoon。(圖片提供:Moonbalsso)
Moon Hoon。(圖片提供:Moonbalsso)

Moon Hoon(文焄)

以非傳統和趣味風格著稱的韓國建築師。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2001年創立建築事務所「Moonbalsso」。設計經常被形容為超現實主義,負責設計2020年杜拜世界博覽會韓國館,其他代表作包括「Rock It Suda」、「Two Moon」、「Wind House」等。「Sangsang Museum」在 2005年榮獲韓國建築協會(KIA)獎。他的繪畫作品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和柏林Tchoban基金會等機構收藏。 

文|吳哲夫 攝影|Kim Changmook、Kim Yong Kwan、Kyungsub Shin、Namgoong Sun 圖片提供|Moonbalsso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10月號《韓國設計特搜》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