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延禧攻略》匠人技藝!璀璨打樹花、緙絲團扇、崑曲等不可錯過非遺文化美學

《延禧攻略》緙絲團扇

隨著劇情步入後端高潮,這一個月來以清朝後宮為背景的古裝宮鬥劇《延禧攻略》,節奏暢快的劇情加上細膩簡約的美感,彷彿替大家上了一堂「心機養成」歷史課,但暫且讓我們拋下爭謀暗算的壞念頭,回過頭看看劇中出現那極為考究的美學,除了優雅溫馴如「莫蘭迪」般的色調、宮廷空間置景外,更有不少非遺文化元素藏於其中,像是崑曲、緙絲、絨花、刺繡、打樹花等,皆藉由戲劇呈現了傳承千年的物質之美。

 

▶揭開《延禧攻略》精緻服裝造型!復刻慈禧珍珠披肩、一耳三鉗、絳唇妝還原古典宮廷時尚美學

 

崑曲

身為劇中前其的大反派,講話嬌嗔卻盛氣凌人的高貴妃其宮內最樂衷的消遣便是唱崑曲,包括《貴妃醉酒》和那首即使身患重病,仍執意唱給皇帝聽的《長生殿》之「埋玉」,彷彿宣告著縱使她的一生看似華麗婉轉,但當曲終之時,便像是做了一場好夢般,得面臨殘酷的事實-人散。

 

 

有「百戲之祖」美名之稱的崑曲,在2001年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此次《延禧攻略》除了於劇中彰顯崑曲這項非遺文化獨具的藝術性外,其由陸虎演唱的片頭主題曲《看》也同樣帶入了崑曲元素,在尾端加入崑曲演員于雪嬌所吟唱的唸白,短短四句「看鏡中人 朱顏瘦,看愛與恨 新又舊,看燈如晝 淚濕透,看誰來約 黃昏後」不僅唱出後宮妃子們盼愛卻孤寂的心,其凄清委婉音韻,更是細膩動人。

 

 

緙絲團扇

慵懶的躺在貴妃椅上,手中那輕輕搖曳的絲織團扇,完美地捕捉古人的恬適風雅。為了將這項流傳已久的傳統工藝呈現出最美好一面,《延禧攻略》請到蘇州緙絲工藝傳承人顧建東出任團扇設計,除參照故宮歷史既有文物外,也根據妃嬪們的性格特色量身打造華美的團扇。

 

 

緙絲是中國絲織工藝中的頂級藝術,擁有著兩千多年歷史,其特點是將多種彩色緯絲與經線交織,圖案精美細緻做工卻十分繁複,因此有「一寸緙絲一寸金」和「織中之聖」的美譽。談起緙絲製作,顧建東表示其與刺繡在底料上繡圖案的工藝不同,緙絲的圖案是「通經斷緯」一絲一絲織就而成。在製作一幅緙絲制品之前,需經過牽經、穿扣、打翻頭、刷經面、黏經面、開經面等流程,如果中間稍有差錯,整幅畫就會淪為次品。而緙絲製品最珍貴的地方在於,它每一幅作品都是獨一無二手工完成,哪怕是同個匠人在不同的時間製作,都會有細微之差。

 

 

這次他為《延禧攻略》所操刀的緙絲團扇,有皇后手中那把黃色《桃樹雙鶴圖》團扇,也有高貴妃所用、仿製清朝紅色緙絲烏木雕花柄《海屋添籌圖》團扇,對於借鑒取材自過往文物,他表示:「每個時代各有特色,老祖宗留下的東西,端看我們怎麼去理解去運用它,並使用現代的手法去詮釋,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事情。」,他認為要復刻出傳統美好工藝文物,不僅傳統與現代技藝都要研究,並且得在一定的技藝基礎上,用變新的手法玩出璀璨的效果。(顧建東介紹更多製作祕辛點此)

 


打樹花

《延禧攻略》另一項匠心傳承則是來自河北省的非遺文化-打樹花,劇中高貴妃為了討太后歡心,找來匠人師傅們奮力熬煮鐵水,向天空拋灑打出火樹銀花,火光熠熠、熱浪灼灼,耀眼程度令人過目不忘。

 

唐朝詩人李白曾以「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詩句讚美打樹花的燦爛盛景,為了這場推進故事的重要戲份,團隊真的請到當今「打樹花」表演匠人們親自上陣,只為讓這項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的傳統民俗文化繼續傳承下去。過去古人云「富人放煙花,窮人打樹花」,鐵匠因買不起煙花卻從打鐵中得到靈感發明了「打樹花」,但要形成這星火漫天絢爛的美麗畫面卻也十分危險。

 

過程中匠人得身著厚重羊皮襖,用熔化成1600度的滾燙鐵水潑灑到冰冷牆上,瞬間迸濺形成萬朵火花,場面相當壯觀瑰麗。對於將打樹花放置《延禧攻略》故事中,製作人于正表示自己只是藉由一點點力量讓更多知道這正在消失殆盡的美好,讓大家領略到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到底有多美。

 

 

▶宮鬥劇中的古典空間設計!《延禧攻略》皇后長春宮、乾隆養心殿重現中式宮廷美學

 

文字:Cathy Wu

圖片:延禧攻略、隱竹微博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山林中的藝術冥想秘境!安藤忠雄 X Antony Gormley新作《Ground》在韓國,建築與雕塑的詩意對話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聞名世界的英國雕塑家Antony Gormley,擅長利用金屬重現人體結構,傳達「人體是情感的容器」思想——遠看如分解、也似完整的金屬人形,挑戰著人眼、媒材與空間之間的互動關係。

即日起至2025年11月30日,Antony Gormley於韓國Museum SAN帶來大規模個展「Drawing on Space」,展出涵蓋雕塑、沈浸式裝置、素描、版畫等共48件作品,並首次公開與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合作的永久性建築裝置《Ground》,這是首次有藝術機構為收藏Antony Gormley作品而專設空間,極具紀念價值。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圖片來源:Museum SAN)

山林裡與自然共生的美術館

2013年落成的Museum SAN,隱身於韓國原州一片森林當中,其名取自Space(空間)、Art(藝術)、Nature(自然)的英文字首,讀音呼應韓文中的「山」字,隱喻博物館位處廣袤山林當中,及其致力融合藝術、建築與自然的策展概念。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Museum SAN。(圖片來源:Museum SAN)

博物館建築由造紙業起家的韓松集團邀安藤忠雄設計,耗時8年才完成。自高空俯瞰,園區由長方形、三角形、圓形等不同幾何輪廓的量體組成,體現安藤忠雄藉建築連接天、地、人的設計哲學,與其標誌性的清水模搭配,寧謐而富哲思。

> 安藤忠雄清水模新作「光之空間」!韓國Musuem SAN藏身山林中的全新光影冥想空間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Museum SAN冥想室。(圖片來源:Museum SAN)

Museum SAN設有紙藝廊、版畫工房、收藏韓國近現代繪畫與雕塑品的青鳥藝廊,及專藏美國藝術家James Turrell作品的同名場館等,場館間由花之庭園、水之庭園與石之庭園細膩串連,另設有兩座安藤忠雄打造的冥想空間,再次扣合SAN藉建築與藝術讓觀者與自然融於一體的理念。這次安藤忠雄為Antony Gormley設計的《Ground》,也延續著這份精神。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英國雕塑家Antony Gormley。(圖片來源:Museum SAN)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圖片來源:Museum SAN)

建築與雕塑對話的冥想空間

Ground》位於美術館花園下方,是一座直徑達25公尺的地底穹頂。圓頂頂部設有單一天窗,引自然光入內,呼應著古羅馬萬神殿的建築精神,同時體現安藤忠雄的極簡風格,及Antony Gormley長期以來對「空間感知」的探索。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圖片來源:Museum SAN)

來到這裡,觀眾會先透過一面全景玻璃牆,欣賞到藝術家建構人體的《Blockworks》系列鑄鐵雕像,它們或坐、或站、或蹲,靜靜佇立於洞窟般的空間中;從圓頂天窗流瀉而下的光線,為觀察雕塑材質、線條動態的體驗更添趣味。再向內走,則更能感知混凝土材質與穹頂織就、帶點神性的氛圍,窗外自然景致也漸漸合流,構築一方沈思秘境。有趣的是,場館外側設有一尊鑄鐵雕像,透過圓頂開口與外部景觀對望,藉其「視線」將穹頂空間與遠方山景串連,別具詩意。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圖片來源:Museum SAN)

「Drawing on Space」聚焦藝術家對身體感知的長年探索

除了與安藤忠雄合作的建築裝置外,「Drawing on Space」也展出Antony Gormley大量精彩作品。開場聚焦《Liminal Field》系列,其以金屬線條建構通透、輕盈的人形,暗示著身體作為「邊界」的概念,這些雕塑雖與人等高,卻因空心結構流露出一種如泡沫般脆弱的特質,亦隱喻無常。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圖片來源:Museum SAN)

接著視野從立體轉向平面,第二展廳展出素描及版畫,梳理Antony Gormley對光與暗、實體與虛空、身體與建築等主題的探討。最後以沈浸式裝置《Orbit Field II》收尾,其由相連的鋁製圓環構築而成,輕盈懸浮於空間之中,邀觀者穿梭其中,親身與展品互動,亦體現藝術家一貫的信念:「雕塑的核心不在於物件本身,而在於體感經驗。」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圖片來源:Museum SAN)

無論是展覽本身或將永久存於美術館的《Ground》,都再度體現了Museum SAN將藝術、建築與自然揉合的概念。Antony Gormley也表示:「這次展覽的核心在於將實體與想像的空間結合,展品的存在是為了『活化空間』,而不是佔據空間,同時探索著身體與建築這兩種感知媒介間的關係。」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高橋一生帶小朋友即興演出,自由作畫!日本「學展」特別影像企劃《想像他者的四天》由導演二宮健親拍創作歷程

高橋一生帶小朋友即興演出,自由作畫!日本「學展」特別影像企劃《想像他者的四天》由導演二宮健親拍創作歷程

高橋一生和小朋友玩在一起的畫面會不會太美好!東京國立新美術館即日起呈獻為期11天的「學展」,其中將夾帶兩件從今年首登場的藝術計畫《想像他者的四天》中生成的多人共創畫作,本屆頒獎典禮更將放映導演二宮健於4天工作坊期間所記錄孩子們揮灑創意的珍貴影像。從培養共感力與想像力的角度出發,此項目所回應並試圖溫柔改變的社會現況發人深省。

第75屆學展(Gakuten)推出實驗性影像製作企劃《想像他者的四天(他者を想像する四日間)》,邀來演員高橋一生,協同7名從本屆參展者中選出的國中小學生完成兩幅大型畫布作品,並隨學展其他作品於2025年8月7日至17日在東京國立新美術館公開展出。而由電影導演二宮健同步拍下創作全過程的特別影像,則將於8月9日舉行的得獎者表彰典禮上限定放映,供得獎者及相關人員觀賞,循作品本身和紀錄片兩種途徑見證其中軌跡。

第75屆學展實驗企劃《想像他者的四天》工作坊現場,演員高橋一生帶領7名國中小學生進行肢體與繪畫的即興創作。(圖片來源:學展)
第75屆學展實驗企劃《想像他者的四天》工作坊現場,演員高橋一生帶領7名國中小學生進行肢體與繪畫的即興創作。(圖片來源:學展)
導演二宮健以側拍方式將創作過程「再創作」為紀錄片。(圖片來源:學展)
導演二宮健以側拍方式將創作過程「再創作」為紀錄片。(圖片來源:學展)

學展是什麼?

藝術教育人士西田信一(Nishida Shinichi)在1950年創立的「學展」,是日本第一個全國性學生油畫比賽;70餘年來由日本學生油畫會興辦,無參賽資格限制,亦接受來自海外的國際作品,現正於全球範圍內致力發掘年輕世代的藝術才能。評選項目涵蓋繪畫、插圖、工藝、攝影、數位創作等多元領域,且從幼稚園到大學的不同年齡層創作者都能報名。比賽核心自歷史案例中承襲而來,堅信「優秀的藝術不受年齡、國籍或名聲所限制」的精神,至今持續將才華橫溢的作品推向世界舞台;近年不僅廣邀各界知名人士擔任評審,大獎作品亦得機會於巴黎展出。

學展於1950年由日本學生油畫會初代會長安井曾太郎、創始人西田信一及其他6名藝術相關人士齊心創立。(圖片來源:學展)
學展於1950年由日本學生油畫會初代會長安井曾太郎、創始人西田信一及其他6名藝術相關人士齊心創立。(圖片來源:學展)
▼ 每屆學展於東京國立新美術館進行公開展出

實驗企劃《想像他者的四天》首登場

高橋一生主導、二宮健側拍,「即興」培養共感力與想像力

作為今年學展首次實施的藝術計畫,《想像他者的四天》旨在培養孩子「想像他者的能力」(意近中文「共感能力」所指涉,可能包括從他人視角看待事物,抑或經由共創形式對他人的表達有所共鳴等)。此理念發想自當代社會中人們「想像他者」能力普遍稀缺的現況,讓參與者透過肢體表達、即興演出、交流對話和揮灑作畫等環節,反覆加深「設想眼前的人、甚至於某個不存在對象」這樣的共感經驗。

《想像他者的四天》創作過程。(圖片來源:學展)
《想像他者的四天》創作過程。(圖片來源:學展)
高橋一生耐心引導。(圖片來源:學展)
高橋一生耐心引導。(圖片來源:學展)
7位小小藝術家於巨大畫布上揮灑創意。(圖片來源:學展)
7位小小藝術家於巨大畫布上揮灑創意。(圖片來源:學展)

在為期四天的工作坊中,高橋一生並非以導演或演出指導的角色參與,而是單純扮演從旁陪伴、覺察和承接孩子內心轉折變化的「伴行者」角色,構建出一個自由且深刻的創作空間,最終引導他們繪出兩幅「想像的藝術」作品。而將此場景具象化的正為導演二宮健,他詳實記錄7位小朋友4日體驗的側拍影片,將打開交織現實和創意的敏銳視角,靜靜喚起觀眾的想像力。

高橋一生作為「伴行者」,僅從旁陪伴和觀察。(圖片來源:學展)
高橋一生作為「伴行者」,僅從旁陪伴和觀察。(圖片來源:學展)
其中穿搭的即興演出亦是啟動想像力的一環。(圖片來源:學展)
其中穿搭的即興演出亦是啟動想像力的一環。(圖片來源:學展)
間接為孩子構建出一個自由且深刻的創作空間。(圖片來源:學展)
間接為孩子構建出一個自由且深刻的創作空間。(圖片來源:學展)
最終完成兩幅大型畫布作品。(圖片來源:學展)
最終完成兩幅大型畫布作品。(圖片來源:學展)

台灣觀眾對高橋一生肯定都不陌生,其別具感染力的演技與親切形象,為此類藝術教育項目盡心力自在想像之中。而擔任共同企劃兼導演的二宮健,早被認為是風格辨識度極高的日本新生代創作者。10多歲開始影像創作,就讀於大阪藝術大學期間即獲得京都國際學生影視節(KISFVF)大獎肯定,現年僅33歲已憑《裸睡美人》、《吉娃娃羅曼死》、《午夜少女戰爭》等多部代表作為觀眾所認識,亦曾在2017年作品中與高橋一生合作。此次他充分發揮個人尤擅長的實驗性手法,大膽而細緻地捕捉了孩子們朝氣蓬勃、充滿生命力的表情和創作歷程。

高橋一生(右)上週末甫攜新片《岸邊露伴一動也不動 懺悔室》來台會粉絲。(圖片提供:原創娛樂)
高橋一生(右)上週末甫攜新片《岸邊露伴一動也不動 懺悔室》來台會粉絲。(圖片提供:原創娛樂)

《想像他者的四天》紀錄片雖不開放一般觀眾觀賞,不過未來10天人正好在東京的讀者們,走過路過國立新美術館倒可逛進展廳,一覽高橋一生和小藝術家們帶來的兩大件畫作及第75屆學展的完整展出。

第75屆學展特別影像企劃《想像他者的四天》

【作品展覽】

  • 時間:2025年8月7日至17日
  • 地點:國立新美術館2D學展展示室

【影像放映】

  • 時間:2025年8月9日
  • 地點:國立新美術館講堂(僅限得獎者及相關人員入場)

資料來源:學展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