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沃荷-普普狂想特展》台北四大展區亮點!一窺瑪麗蓮夢露絹印、康寶濃湯罐頭等百件普普藝術作品

〈安迪‧沃荷肖像〉1982年紙板上平版印刷

「人們都應閉上雙眼談戀愛。閉上眼、別看,神奇的事就會發生。」安迪沃荷

 

在正式進入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展覽前,不妨先將眼睛閉上,捨去一切雜念,將自身全心置入這位向來不吝於與商業扯上邊的藝術家的奇幻國度裡。這位高喊「商業藝術無分野」概念的普普藝術大帝,在他傳奇卻不算長的創作生涯中,通過絹印手法和不段重複的影像,將人物化成視覺商品,舉凡好萊塢性感女神瑪麗蓮夢露、毛澤東、康寶罐頭、可口可樂甚至2元美鈔等,無一不是他創作的素材,「大量複製」(mass productions)成了他最著名的創作招牌,即使在某些人眼中他始終不入流,卻又不得不承認,安迪沃荷確實為藝術開啟了另一扇門。

 

相隔十年,精選自其1957年到1986年超過百餘件作品的《安迪‧沃荷-普普狂想特展》,再度重回中正紀念堂,藉由四大展區,包含藝術家肖像、名人肖像、雜誌與音樂專輯封面設計和絹版印刷與其他技法,重現安迪沃荷最豐富完整的經典作品。展覽不以時間線性當作順序編排,交錯的作品呈現反而讓我們得以用另一種觀點重新認識這位20世紀的天才藝數家。

 

如同安迪沃荷最富盛名的名言「人人都有15分鐘出名的機會」,將其放入標榜奇特的新媒體社群年代,一點都不違和,只不過15分鐘縮短成15秒,現在人人都愛的「自拍」(Selfie),在第一個展區「藝術家肖像」中,我們則見著了各式安迪沃荷的姿態模樣。他將藝術家的面孔以回憶的形式自我規格化,如同貼在產品上的標籤,無限制地自我複製並在他的作品中逐漸變得非個人。像是由德國攝影大事漢斯納姆斯(Hans Namuth)所拍攝的肖像照,其自我形象、姿勢與背景角度皆是他所負責。

 

 

緊接著登場的「名人肖像」,是安迪沃荷最備受推崇卻也最遭致批評的一環,1960年代期間,沃荷在他知名的「工廠」創作番玩了無數名人肖像畫,其中最為知名的莫屬《瑪麗蓮‧夢露》絹印系列,安迪沃荷不用素描或繪畫的方式畫下瑪麗蓮夢露的臉,選擇使用絹印版畫技法以及重複再置的形式呈現,鮮豔顏色突顯她的五官特徵-耀眼金髮、緋紅翹唇和碧綠眼影,藉浮誇華麗的色調暗喻好萊塢的奢華。而這幅絹印畫作,也成了人們談起普普藝術最聞名的創作之一。

 

 

而展間連續十幅的毛澤東絹印肖像同樣搶眼,作品創作於1972年,當時出任美國總統的尼克森初次造訪中國,進而掀起一股中國熱,為此安迪沃荷使用強烈色彩創作了一系列絹印作品,極具複製性的特色也不免讓人想起毛澤東統治時期,那些被大量製造並貼在四處的官方宣導海報。

 

 

隨後來到有著鮮黃牆面的「雜誌與音樂專輯封面設計」展區,在這裡參觀者可以見到安迪沃荷繪畫作品外,與流行文化緊密接觸下所碰撞出的火花,像是《地下絲絨與妮可》專輯展品,即是安迪沃荷跨足音樂領域,簽下地下搖滾樂團「絲絨樂團」(The Velvet Underground)第一張專輯封面,以單一主題「香蕉」作為專輯封面,入選為當年十大專輯封面設計獎。

 

專輯封面在全白的背景,放上一根以安迪沃荷風格設計的黃色香蕉,充分反映普普藝術與音樂的結合,這根全世界最有名的香蕉頂端旁寫著,「慢慢地剝開看看」,暗指香蕉其實是貼在封面的貼紙,撕開後就看到一根剝了皮的、迷幻的粉紅色香蕉,性暗示滿滿。除了這張讓人害羞的專輯封面外,安迪沃荷也為黛安娜羅絲、滾石樂團等巨星設計封面。

而在雜誌區,由他與英國新聞編輯John Wilcock於1969年一手建立起的前衛美學雜誌《Interview》,以及權威雜誌《TIME》等名人封面照也於此區展出。有趣的是,安迪沃荷過往曾癡癡著迷的楚門卡波堤(Truman Garcia Capote)登上《Interview》的封面也同樣於展中亮相。另外,本區也特別打造出安迪沃荷著名的裝置藝術作品《Silver Clouds》,用無數個銀色枕頭妝點展間。

 

 

最後穿梭一道印著錢、安迪沃荷、瑪麗蓮夢露、太空水果等字樣的走廊後,登場的為「絹版印刷與其他技法」展區,從1960年代便迷戀上絹印技術的安迪沃荷,創作靈感包羅萬象,從人物到水果,甚至美國紙鈔應有盡有。

 

《美金符號》是安迪沃荷最極致的招牌作品,標誌金錢、藝術以及他自己,他不認為商業跟藝術會產生衝突,「在嬉皮時代大家把工作跟錢視為是不好的,但其實這兩個都是藝術,且能賺錢的商業活動,是最棒的藝術。」,他毫不避諱努力做到這點,「好的藝術就是會賺大錢的藝術」,一生創作不僅發揮普普藝術的複製精神,更將藝術品變成印鈔機,也讓自己成為史上最成功的商業廣告藝術家。

 


Info|安迪‧沃荷-普普狂想特展

展覽時間:2019年01月09日(週三)至2019年04月14日(週日) (除夕及初一休館) 

開放時間:平日10:00-18:00 / 假日09:00-18:00 (17:30停止售票與入場)

 

Text:Ian Liu

via 時藝多媒體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設計人看過來!全國唯一電力主題設計競賽首度結合生態保育 創意募集中

發電與生態,看似分處於對立的光譜兩極;然而,透過精心安排與巧妙設計,兩者之間其實可以孕育出全新的互動可能性。台電瓩設計獎每年因應電力領域發展趨勢,結合設計與社會溝通,創造電力議題多元互動討論空間,今年首度以「電力生態共融—八大電廠十大明星物種」為主題,邀請參賽者以「共尋、共生、共創」角度出發,為第25屆瓩設計獎注入新靈魂,挑戰極致創意。本屆競賽共分為傳達設計、多媒體設計及創意品設計三大類別,即日起開放徵件至明(2025)年3月10日,歡迎設計好手來挑戰。

台電「瓩設計獎」
為達成環境保護與生態永續,台電對經營場域進行保育措施,積極營造生態共融,並公布十大物種生態地圖。

作為全國唯一以電力為主題的設計競賽,「瓩設計獎」長期以能源轉型、環境永續、智慧科技及生態保育等為核心議題,鼓勵參賽者發揮創意,並以設計為橋梁,將電力知識傳遞給大眾。

台電「瓩設計獎」
台電舉行「瓩設計獎 kW Design Award-第25屆創意競賽」起跑活動,現場由台電副總經理蔡志孟(右4)、公眾服務處處長袁梅玲(右2)、配電處處長黃銘宏(右1)、企劃處處長郭秋英(左2)、發電處副處長簡進興(左1)、二棲設計創辦人林呈軒(右3)、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陳圳卿系主任(左3)等設計界及學界貴賓共同為競賽揭開序幕。

以「電力生態共融—八大電廠十大明星物種」為題,看見永續未來

呼應近年台電將目光投向協和發電廠的珊瑚、卓蘭發電廠的紫斑蝶、台西風場的東亞家蝠、興達發電廠的黑面琵鷺,以及離島尖山發電廠的荸薺等生態物種,展現每座電廠不僅是人類發展的基石,更是友善生物的綠洲,今年「瓩設計獎」也以電力生態共融—八大電廠十大明星物種為題,體現電力與生態的連結,並在視覺設計上融入瓩設計獎英文名稱「kW Design Award」首字母「kWDA」,搭配象徵台電八大生態電廠的八層圓圈,以謙卑的仰望視角,展現對於自然的敬意。

台電「瓩設計獎」
台電積極進行全臺電力場域生態亮點盤點工作,呈現台電在生態共融及永續發展道路上的探索和貢獻。

在此,瓩設計獎特別邀請「傳達設計類」參賽者將電力與生態知識轉化為簡明易懂的視覺圖像內容;「多媒體設計類」參賽者以創作短片傳遞電力知識,提升大眾對生態保護的重視;「創意品設計類」參賽者在兼顧量產可行性下,將設計融入日常生活,讓「瓩設計獎」不僅是展示創意的平台,更能喚起大眾守護生態環境意識。

瓩設計獎徵件開跑,祭出總獎金高達90萬元

台電近日更舉辦「瓩設計獎 kW Design Award-第25屆創意競賽」起跑活動,由台電副總經理蔡志孟、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陳圳卿系主任、二棲設計創辦人林呈軒、格式設計展策創辦人王耀邦、IF OFFICE創辦人馮宇、海流設計創辦人陳泳勝、品墨良行創辦人王慶富等產官學界專家為競賽揭開序幕。與此同時,台電也公告本屆「瓩設計獎」共有48個得獎名額,總獎金高達90萬元,並開放徵件至2025年3月10日,也邀請曾統籌2024年金鐘獎影像製作的「二棲設計」創辦人林呈軒、「W春池計畫」主理人吳庭安、「點石設計」藝術總監鄭司維,以及「凝書體」設計操刀者 Bohan Graphi© 創辦人施博瀚等設計創意領域專家擔綱評審,以專業與創新的眼光,從眾多作品中選出最能體現電力與生態共融理念的精彩作品。當日更首度曝光第23屆得獎作品「台電萬年曆」實際量產成品,運用發電煤灰循環再製而成,讓創意成真。

台電「瓩設計獎」
跨領域評審陣容共同為「瓩設計獎 kW Design Award-第25屆創意競賽」專業把關。
台電「瓩設計獎」
「瓩設計獎 kW Design Award-第25屆創意競賽」起跑活動現場首度曝光第23屆得獎作品「台電萬年曆」實際量產成品,運用發電煤灰循環再製成企業禮贈品,讓創意成真。

「瓩設計獎」這項比賽已不僅是一場競賽,更是價值倡議的平台之一。如果你也是關心環境與生態的設計人,歡迎立刻手刀報名,以創作點亮電力與生態的共融願景。

 

廣告

瓩設計獎
WEB:https://kwd.tw

文 | 郭慧  圖片提供 | 台灣電力公司、導演許鴻龍

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2025年夏天北美館戶外廣場展出作品敲定!一年一度的X-site計畫本屆由表層工作室《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奪得首獎,其將人體散熱機制「毛孔」概念擬態於建築設計,以金屬結構搭載3D列印噴霧裝置呈現作品——從有形的地景到無形的水霧,宛如城市中的微氣候地表系統般,緩解都市的熱氣滯留與循環。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X-site計畫:美術館廣場的空間再想像

北美館自2014年啟動X-site計畫,每年公開徵選以戶外廣場為基地、當代藝術與建築美學為核心的臨時性裝置提案,期待激發人們對於空間的再想像,十年來已發展為台灣新銳建築與藝術創作者的重要舞台。近年來,X-site計畫積極推動對於環境永續、減廢再生的討論,本屆亦鼓勵參賽團隊整合減碳方案與節能規劃,最終徵得的37件提案多數反映出低碳、再利用、淨零等綠色建築概念,同時凸顯與環境意識交融的跨域創作型態。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2024 X-site計畫首獎《林木林》。(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以「毛孔」為發想的霧繚繞之境

2025年X-site計畫首獎由《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奪得,創作團隊表層工作室以人體最基本的散熱體制——毛孔——為發想,企圖將毛孔轉化融入建築設計,創造出具「透氣性」的公共場域。為回應本屆的永續主軸,團隊使用輕質的回收鋁材打造主結構,並在大範圍的鋪面上,透過3D列印打造噴霧裝置,讓地景與水霧交織於城市廣場形成如微氣候的地表系統;成品也將呈現光影、風向、濕度與溫度的變動,進而打開觀眾的身體感知,重新定義北美館廣場與人之間的互動行為。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建構觀眾與永續議題的對話路徑

值得一提的是,表層工作室大量使用回收材料:以重量計算,建築使用到的材質近四分之一來自回收材料,包含以寶特瓶環保紗材質製作的布質鋪面等;總重量約一半的材料可被再次使用,其中部分可作為永續使用的街道家具,甚至兼具照明燈具的功能。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期結束後,噴霧裝置也可完整拆卸並重複組裝,甚至成為其他裝置藝術、景觀照明等作品的元件,藉此減少耗材的環境負荷,並提升在地回收材料利用率,建構出營造面的共生循環。《毛孔城市-佔領計畫》透過大範圍的城市實驗地景,讓美術館廣場從單純穿越的步行通道,得以延擴出觀眾與永續議題的對話路徑。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X-site得獎作品的形式突破

評審團指出,有別於過往X-site著重在單一建築量體或物件的形式,本屆奪得首獎的《毛孔城市-佔領計畫》是利用小型物件構成的大尺度格網系統,創造出有密度、有節奏的嶄新空間經驗,進而去對比原本單一的廣場,水霧系統也具有高度的開放性與可親性。

「該作品從點線面、空氣、以自然光線投射到數百個物件所產生的不同陰影,及物件會隨著風向飄散而佔領場所,讓人感受到無形的動態感與呈現出四度空間體驗——作品本身的動態性,讓民眾與作品產生深度的互動。」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資料、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