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索尼世界攝影大獎國家獎揭曉!水下攝影師吳永森《Intense》捕捉太平洋紅鮭洄游奪台灣首獎

吳永森的作品《Intense》,同時也是台灣區域國家獎的首獎。

在攝影界中有一句至理名言是這樣講的「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 of a camera is the twelve inches behind it.」這句話是由曾獲得美國公民最高褒獎「總統自由勳章」的舊金山攝影師Ansel Adams所說,意味一張成功作品的背後,最重要的是相機後面的那顆腦袋。如同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視角,攝影師們也會透過他們的視角詮釋一張照片的呈現。而這些視角在攝影器材日漸進步、傳播逐漸發達的最近,更能透過網路的傳播分享不同攝影師的拍攝視角。

 

 

每年都會舉辦攝影比賽、廣邀世界攝影好手參與的索尼世界攝影大獎(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今年大賽,共有來自世界各地百國攝影師參與,徵件作品達32萬件以上,而在剛揭曉的國家獎(National Awards)項目上,台灣則由吳永森《Intense》、李柏毅《幾何圓舞曲》與郭子楊《冰川模型》分獲冠亞季軍。

 

以在水中拍攝湖川中紅鮭奮力擺動尾鰭、濺起水花的模樣,吳永森以《Intense》奪下台灣區首獎。加拿大西岸亞當河可謂是鮭魚在洄游繁衍後代生死戲碼的高潮所在,吳永森克服艱難的長時間低溫拍攝環境,捕捉鮭魚勇往直前完成生命延續使命的動人畫面,並以此難得影像獲得評審一致青睞而獲獎。吳永森也表示:「非常榮幸獲得索尼世界攝影大獎的肯定,除了感謝評審之外,更感謝家人鼓勵及好友支持,這個獎項對我來說是最高榮譽!」。

 

 

二獎頒發給以作品《幾何圓舞曲》參賽的李柏毅,本身在科技產業工作的李柏毅,認為攝影是表達自我內心的媒介,也屢次在各大攝影比賽中脫穎而出,本次得獎作品以空拍機捕捉印尼Mega Wisata Ocarina Batam的俯瞰角度,展現有趣的幾何圖樣,除了開心能獲得這份肯定,李柏毅也期望未來能將更多不同視角傳遞至全世界。

 

獲得三獎佳績的風景攝影師郭子揚,則以阿爾卑斯山第二長冰河Gornergrat局部特寫作品《》贏得獎項,以純熟的技巧透過獨特光影線條描繪大自然的局部特寫,獲得評審讚賞;郭子揚指出能獲得本次獎項對其是很大鼓舞,成為未來持續努力創作更好作品的動力。

 

其他公開賽入圍作品中,可以看到各方好手精銳盡出,構圖上不論是以水平或即視感切點入角,皆能感受到攝影作品所帶來的震撼度。入圍建築類別的南非攝影師Katarzyna Young拍攝新美國駐倫敦大使館外觀,由於建築外觀使用通透玻璃設計,如魚鱗般不規則的帆布鋼塑包覆整棟建築,讓陽光照射時不會產生炫光,對Katarzyna Young來說是一棟簡單而誘人的獨特建築,於是他使用了水平對稱的構圖方式,拍出美國大使館的獨特。

 

 

除了Katarzyna Young的作品外,還有印尼攝影師Dhiky Aditya以七彩鬥魚為主角,以黑色底襯為背景,拍出魚群們於水中悠游時,尾鰭絢麗綻放的模樣。日本攝影師Yukihito Ono的入圍作品則是以目前東京台場最吸引人的聲光互動裝置藝術〈呼應燈森林 (Forest of Resonating Lamps)〉,以水平對稱的手法,秀出展場的燈具與四周鏡面的對稱,製造視覺上的豐富感與即視感。

 

 

還有科威特攝影師Msaaed Al Gharibah拍攝阿拉伯紅狐,拍攝時恰巧一道陽光落在紅狐的眼睛上,營造狐狸於黑暗中伺機而動、光影掠過兇狠眼神的情景。

 

 

2019索尼世界攝影獎的入圍與獲獎作品都將成為在SONY於倫敦薩默塞特府舉辦的《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 exhibition》世界攝影展展出。而2019年的獲獎作品已於官網上曝光。

 

text / Zoe Chen

via / MY MODERN METSony世界攝影大賽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北師美術館「宇宙探索號.啟航」探索人與科技微妙互動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2024年夏天,北師美術館推出《戰鬥之城.終》特展,吸引超過12萬人次走進由藝術家張立人耗時14年打造的迷你城市、探索其宏大的世界觀。這場展覽源自北師美術館自2015年展開的「作夢計畫」,其長期支持國內外具實驗性、跨域性的創作計畫,館方提供獲選團隊新台幣100萬元展覽製作經費,及美術館策展與行政團隊的全力支持與協助。

接棒《戰鬥之城.終》,「作夢計畫」最新獲選作品出爐

繼《戰鬥之城.終》,北師美術館第五屆「作夢計畫」由展覽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獲選,其由陳姿尹、莊向峰組成的「陽春麵研究舍」提出,兩人分別具備藝術、資訊背景,在計畫中融入靜態展示、AI互動裝置等規劃,從天文學、資訊科學雙軸線展開敘事,在技術發展的路徑中尋找藝術介入的可能。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宇宙探索號.啟航」作品:〈感性天體〉。(圖片提供:陽春麵研究舍)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張立人,《戰鬥之城:場景模型》二,複合媒材,2012-2018。(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汪正翔)

在AI與天文學的交界,用藝術做一場夢

「陽春麵研究舍」長期關注科技發展應用對人類生活型態的影響,及對人們行為模式造成的轉變,本次獲選作品「宇宙探索號.啟航」結合靜態展示、沉浸式AI互動電影裝置等,企圖開拓科技發展伴隨而來、全新且未知的身體與感官的多重體驗,以此重新探索科技與人之間的微妙互動與關聯性。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陽春麵研究舍」成員莊向峰、陳姿尹。(圖片提供:陽春麵研究舍)

「宇宙探索號.啟航」在天文學、資訊科學兩門不同的專業領域裡,對於蒐集到的資料進行「雜訊」的去除,或加入不同的思考邏輯與處理方式。天文學觀測與地球相距遙遠的天體、試圖將肉眼不可見的星象透過設備儀器記錄下來,並加以分析解讀成人眼可見、可解讀的客觀資訊;AI人工智慧則運用大量資訊科學的理論與技術研究,在資訊生成的過程中需加入「高斯雜訊」,讓生成的內容更具參考價值。

本計畫從天文學、資訊科學雙軸切入,藉由對於「雜訊」與「隨機過程」的不同想像,在技術發展遠離身體感官經驗的狀態中,尋找藝術參與的可能。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宇宙探索號.啟航」作品:〈感性天體〉。(圖片提供:陽春麵研究舍)

藝術與科學之間的哲學性對話

第五屆「作夢計畫」徵件共收到54組提案,其中多組投件由跨國團隊組成,包括新加坡、義大利、德國、丹麥、荷蘭、波蘭、冰島、瑞士、烏克蘭、加拿大、杜拜、墨西哥、美國、澳洲等地;經三階段評選,最終由「宇宙探索號.啟航」獲選,評審團表示:「該計畫重新提出『我們如何觀看』的議題,在AI人工智慧與天文學這兩門具備高度專業知識的領域中,探尋藝術介入、參與的可能性,從而開啟藝術與科學之間的哲學性對話。」展覽預計於20262027年展出。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北師美術館空間。(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張碩尹新作登上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由張碩尹工作室和英國數位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合作的《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以嶄新觀看體驗,展開一段台灣老公寓發生的婚姻故事,作品將於2025年3月7日至15日在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舉行全球首映。

西南偏南藝術節(South by Southwest,SXSW)是全世界最重要科技藝術與文化商業交流盛會之一,範圍涵括獨立電影、音樂表演、多媒體互動展示等,每年展出許多新作與科技成果,並媒合大量創作者與企業。

打破線性觀看方式,由觀眾自行拼湊故事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將於今年三月登上SXSW未來藝術與文化計畫,本次展出由藝術家張碩尹Blast Theory共同創辦人Matt Adams設計規劃,影片由導演蔡弦剛執導、演員夏騰宏柯念萱主演。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製作團隊合影(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背景設定在一間台灣老公寓,故事圍繞著一個在災難中破碎崩解的婚姻關係展開。有別於傳統線性觀看方式,團隊打造出一個特別的觀看空間,在地板上以白色地線貼出公寓的平面圖,當觀眾走到不同房間時,牆面就會投影出該房間正在發生的故事。透過畫面與視角的切換,觀眾將在過程中逐漸拼湊出故事的全貌。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背景設定在一間台灣老公寓(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故事圍繞著一個在災難中破碎崩解的婚姻關係(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劇照(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張碩尹與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首度合作

Blast Theory的藝術創作運用新興技術製作表演、遊戲、影片、應用程式和裝置藝術,主題多為探索社會和政治問題,但常常又為觀眾製造非日常的情境體驗。2011年,Blast Theory受邀於台北數位藝術節展出的作品《觀看的機器》,就邀請觀眾一起「搶銀行」,在互動遊戲中思考、體驗事物,並藉由線上線下的整合,交織出新的現實。

張碩尹與Blast Theory的初次接觸可以回溯到2016年。當時Blast Theory剛推出手機遊戲《Karen》與沉浸式劇場《In Operation Black Antler》,同時也在籌備丹麥與英國兩地發布的《2097: WE MADE OURSELVES OVER》。彼時,張碩尹作為Blast Theory工作室的進駐藝術家,從中觀察到藝術計畫的靈活度與機動性,以及其作為建制外事件的潛力與影響力。

2023年,張碩尹攜手與Blast Theory展開合作計畫《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雙方花費超過一年多的時間進行前期討論後,Matt Adams特地來台與張碩尹工作室共赴北投拍攝,並由雙方協作後期製作,共同挑戰未曾出現過的作品形式。如今,作品將前進西南偏南藝術節舉行首映,探尋更多可能與機會。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劇照(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劇照(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