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傳奇藝術家于彭《行者.天上.人間》回顧展亮相北美館!170件作品觀照灑脫人生的行者足跡

于彭回顧展《于彭:行者.天上.人間》

做為台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2019年度大展,台灣傳奇當代藝術家于彭回顧展《于彭:行者.天上.人間》終於正式登場,亮相二樓歷史展區的展覽由客座策展人吳超然統籌策劃,歷經五年籌備,展出逾170件作品,其中除藝術家廣為熟知的水墨聯作,亦展出油彩、粉彩、素描等各時期作品與文獻,為近年海內外規模最大之回顧展出!

本名巫坤任的于彭,1955年誕生於臺北外雙溪,就讀高中時受美術老師陳亦耕啟蒙,後報考大學美術系卻未能如願,由此展開歷程獨特的藝術創作生涯。非傳統學院式的養成過程,于彭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學習,留下許多為人樂道的故事:例如升學失利後,1977至1980年間,于彭在台北新公園(今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擺攤幫人畫素描,近三年的大量觀察與鍛鍊,為他在人物描摹奠下厚實的基礎,人物主題也成為貫穿于彭各時期創作的重要元素。策展人特別提到,于彭與夫人何醇麗也是在公園擺攤畫像期間結識,流傳為一段佳話。

策展人吳超然將藝術家的創作時期歸納為三階段:早期1980至1997年、中期1998至2004年、晚期2005至2014年。第一個階段,是藝術家從早年的素描水彩啟蒙轉向水墨的探索時期。于彭的水墨學習並非來自家學或師承,藝術家在這段探索時期有意識地向古典水墨學習,從「元四大家」到「清初四僧」的作品都成為于彭臨摹的對象,古典水墨筆意轉化為往後其風格集大成的重要養分。


1997年于彭受好友鄭在東邀請同赴上海,三年遊歷期間飽覽江南名園與山水名勝,旅途所見均成為此時期創作的泉源,如園林山水的構圖堆疊、人物與園林在畫面中交錯,許多于彭的代表性創作元素都在這段期間趨於成熟,策展人故而將1997年定義為于彭創作生涯中關鍵轉折的一年。返台以後,遊歷經驗持續在藝術家的創作與生活中發揮影響,園林符號成為作品畫面中最常出現的構圖背景,而于彭的幼子常被描繪成仙童形象,出現在山石林園構圖之中;于彭風格從實景出發、蔓延堆疊而成的奇幻山水,在中期將近晚期的2000年左右達到高峰。藝術家晚期的創作,作品除了分享藝術家與文士友人聚會的交遊生活,也與他的身體健康狀況息息相關。本次展出2009年作品《噴血點墨成朱菓》以及2014年臨終前所作《病中自畫像》,呈現藝術家生命攸關的重要時刻,藝術家在作品中並不刻意美化或者迴避生死的課題,而選擇以藝術創作面對生命的轉折。

本次展覽參照藝術家的三段時期分野,將展場規劃為八大主題展區,包含:(1)早期素描、粉彩、油畫(2)書法與小品冊頁(3)早期水墨(4)大型水墨連作(5)晚期油畫與水墨(6)晚期素描、粉彩、油畫(7)文獻資料、私人書信與為本展拍攝之紀錄片(8)畫室情境展示區,展出于彭生前所用之家具與文房四寶。八大展區除呈現藝術家各創作時期的代表性風格之外,亦希望透過藝術家生平的回顧與自我書寫,將其獨特的生命歷程與創作精神完整呈現。

藝術家于彭集執著與灑脫於一身的獨特性格,反映在他的作品之中,為世人留下無盡懸想。策展人吳超然強調,本次展出並非企圖突顯于彭的傳奇色彩,而是希望透過脈絡的鋪陳與回顧來真切地認識這位藝術家與他的創作。于彭曾自述,「我的作品是用生命換來的」,本次回顧展試圖呈現藝術家生涯中各時期的生命課題與代表性作品,與世人分享其創作不輟的一生!

于彭:行者.天上.人間

展期:2019 /03/30-2019/06/30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2A, 2B展覽室

via 北美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禁建半世紀、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社子島位處台北都市邊陲,因上世紀一場洪水侵襲而禁建數十年,自此長期被遺落在城市記憶之外,成了台北市令大眾印象最為模糊的地域之一。藝術家朱俊騰卻受其曲折命運吸引,啟動「野鬼」影像計畫,從社子島獨特的水文地景和人文脈絡取材,並親赴當地居住一年深入田調,藉創作提出對生命、生存和社會結構的反思。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被遺忘的都市孤島

朱駿騰近年作品常聚焦於個人身處社會、政治及文化交織的複雜結構下,所面臨的生存狀態和困境。2021年,社子島的多舛身世及其之於台北城的微妙關係,吸引了朱駿騰的注意,他說:「被遺忘、封閉是我對社子島最初的感受。隨著時間的深入,我發現它更像是一塊漂流邊界,夾在城市與鄉下、陸地與海洋、存在與不存在之間。」而「野鬼」漫長的創作歷程,也激發出他對社會結構影響個人生存狀態的反思。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2022年,朱駿騰進一步將影像計畫拓展為長片電影《河鰻》,將都會邊緣的荒涼、土地記憶與奇幻愛情,融合為如夢似幻的影像詩篇。此作於2025年入選柏林影展、溫哥華國際影展、香港國際電影節、愛爾蘭高威國際電影節等,並獲第27屆台北電影節「最佳美術設計獎」。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河鰻》電影海報。(圖片提供:底噪影像)

探索社會邊緣空間的生存議題和未來

即日起至11/30於洪建全基金會藝文空間展出的「野鬼朱駿騰影像計畫」,以《河鰻》為核心,結合三頻道影像、攝影、裝置與文件,呈現藝術家在都市邊陲的觀察與思索。此作結合紀錄影像、劇情重構與田野調查,描繪社子島在長期禁建政策影響下,所形成的社會結構及邊緣化空間狀態,以及與島共存的居民生命故事。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河鰻》以三個對象為敘事主軸,涵蓋民俗信仰、居住和生存等議題。觀者將隨著溪洲底土地公的神轎繞境,感受當地元宵節習俗「夜弄土地公」氛圍;隨藝術家在社子島結識的女性友人沿路拾荒,探索「家居」的意義;隨一名夢想壯遊天下、現實卻「困於」島上的少年,踏上坍塌的社子入口地標自由女神像,走入見證社子島命運的東山宮,撥一通接不到外界現實的神秘電話……。透過影像,觀者將見證社子島「與時間錯置」的地方敘事,從而思索邊緣社會空間的文化政治及生態未來。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野鬼 —— 朱駿騰《河鰻》影像計畫

展期|2025.10.0111.30(每週一及國定假期休館)

開放時間|11:0018:00

地點|洪建全基金會(臺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912樓)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灣之光點亮東歐的夜!「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前進歐洲兩大藝術節,藉聲光藝術探討記憶、訴說島嶼故事

台灣之光點亮東歐的夜!「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前進歐洲兩大媒體藝術節

今年十月,台灣藝術團隊「黑川互動媒體藝術」登上歐洲兩大新媒體藝術舞台,分別是全歐洲規模最大的城市光藝術節——捷克布拉格「Signal Festival,以及專注於生成式AI和互動體驗的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RADAR Festival。這趟東歐之旅,黑川達成了台灣團隊在兩大展會的兩個「第一次」:在Signal首登展演舞台,於RADAR則是首支受邀參展的亞洲團隊,象徵著台灣媒體藝術在國際舞台的重要躍進。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前進歐洲兩大媒體藝術節!台灣光影藝術點亮東歐的夜
(圖片提供:黑川互動媒體藝術)

來自台灣的光,點亮東歐的夜

試著想像,你正漫步在布拉格的廣場,忽然遇上一座流淌著樂音的光環,為你上演一場乘載島嶼記憶的展演;下一刻,你轉身來到布加勒斯特,相簿裡一張隨手拍的生活照瞬間被「記憶編碼器」轉化為流動光譜,黑暗空間中閃爍著專屬於你的圖像。這一切不是虛構場景,而是黑川真正實踐的光影藝術。從布拉格到布加勒斯特,黑川以光、聲、互動與文化敘事,讓歐洲觀眾看見台灣團隊的創作能量。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前進歐洲兩大媒體藝術節!台灣光影藝術點亮東歐的夜
(圖片提供:黑川互動媒體藝術)

在布拉格訴說島嶼記憶、展開光之儀式

在布拉格舊城與新城交界的共和廣場,黑川打造大型裝置《山海之間》,透過一座直徑10公尺的透明LED環形結構,結合光影和聲響,邀請人們欣賞數位光點構築的山海,探索台灣400年來的地景變遷和土地記憶,在歐洲大陸上與東方島嶼情感共振。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前進歐洲兩大媒體藝術節!台灣光影藝術點亮東歐的夜
(圖片提供:黑川互動媒體藝術)

以伏爾塔瓦河畔為背景的TZOLK’IN LIGHT,則以瑪雅曆法為靈感,結合水幕投影與雷射光束,伴隨著電子聲響,在水霧之間展開一場光之儀式,向觀眾訴說關於時間的故事。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前進歐洲兩大媒體藝術節!台灣光影藝術點亮東歐的夜
(圖片提供:黑川互動媒體藝術)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前進歐洲兩大媒體藝術節!台灣光影藝術點亮東歐的夜
(圖片提供:黑川互動媒體藝術)

當AI「介入」記憶,是重現或改寫?

來到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黑川帶來融合AI、生成式影像和即時互動的作品Memory Encoder。這座「記憶編碼器」邀請觀眾於現場上傳影像,交由AI即時分析並生成視覺,並透過雷射和投影將其再現於空間之中,為每個人編寫專屬場景。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前進歐洲兩大媒體藝術節!台灣光影藝術點亮東歐的夜
(圖片提供:黑川互動媒體藝術)

2024年於桃園科技藝術節首展以來,《Memory Encoder》已累積近5,000筆觀眾互動紀錄,其技術表現備受業界關注。RADAR Festival每屆吸引約兩萬人進場觀展,令人期待現場觀眾與作品將碰撞出的火花。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前進歐洲兩大媒體藝術節!台灣光影藝術點亮東歐的夜
(圖片提供:黑川互動媒體藝術)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