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美術館「美少女的美術史」六大主題亮點!200多件作品揭開浮世繪到當代動漫的日本少女進化史

「我是世界上最不幸的美少女!」這句出自日本卡通《小魔女DoReMi》裡的經典台詞,當我們談及「美少女」(Bishojo),不外乎直覺聯想到日本動漫文化出現的各式特色人物,從早期的小甜甜、千面女郎到近代風靡全球的美少女戰士、庫洛魔法使等,「美少女」風潮早早襲捲各地文化,作為世界通用的日文語彙,美少女一詞除了表達對「美」的意識與慾望外,其真正靈魂所在的「少女」形體,則代表著言語之外的千萬種風貌,可以溫柔、可以冷豔,也可以很鄰家女孩。

 

「少女」這個詞最早誕生於日本明治中期,是當時女子求學意識逐漸抬頭下,用來形容女童與成熟女性間階段的新名詞,而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MoNTUE北師美術館登場的《美少女的美術史》(美少女の美術史)即以「少女」為主軸,從300年前江戶時代的浮世繪,一路延伸至早期日本初創的少女雜誌、當代藝術與動漫文化,藉由200多件名家創作,揭示時空跨度超過300年的文化發展,用藝術來梳理少女形象的演變外,更是台灣首度以斷代史呈現日本美少女形象於當代藝術發展進程中的精彩大展。

 

藝術史中的少女形象

儘管「少女」一詞誕生於近代日本,不過對於描繪「美」這件事卻是一直存在著,回顧悠久歷史,早就有不少美術作品表現身心靈狀態為「少女」的藝術創作。像是17、18世紀的江戶時期,以「美人畫」為主題的浮世繪就不下少數,當時伴隨印刷技術及貿易發展,深根本土、遠播重洋,甚至影響了西洋美術的風格。

 

負責本次策展的青森縣立美術館學藝員工藤健志表示,「少女」稱呼不過誕生於一世紀多以前,但卻影響深遠,回溯20世紀初,日本社會上出現充滿青春活力的新族群「女學生」及商業市場上的新客層「女職員」,除了學習與工作之外也開始擁有時間享受休閒,再加上當時出版技術的蓬勃發展,因而有不少專門發行給少女看的雜誌因運而生,甚至還附錄桌遊,讓少女有了消費娛樂行為,進而產生文化。

 

當時以年輕女性為主要讀者的雜誌,一時間百家爭鳴,與雜誌合作的畫家如高畠華宵、竹久夢二、中原淳一等人,更推出了數以萬計、引領風潮的美人插畫,逐步建構了「美少女」的形象。1962年,漫畫家赤塚不二夫筆下以魔法化妝鏡「變身」的少女角色開啟了新紀元,呼應社會現象及人性需求的各類型美少女,大量地出現紙本漫畫、電視卡通、電玩遊戲等傳播載體之中。到了21世紀,結合數位科技的「初音未來」等虛擬偶像,更吸引許多觀者晉身為二次創作者,以重繪、再製「美少女」表達對於作者或角色的認同,發展出姿態各異的視覺刺激。而《美少女的美術展》正是引領觀眾走一趟少女的演變進化史,自由穿梭於各時代的夢幻想像,從浮世繪、洋畫、日本畫、漫畫、雕塑與新媒體藝術,探索各時代對於美少女的無盡追求。

展覽自圖像文化研究為起點,爬梳生活史與審美價值發展,展出鈴木春信、鏑木清方、奈良美智、手塚治虫、丸尾末廣等超過60多位名家之作,透過潮流最前線的動漫人物作為形象符碼,了解當前流動於產業與科技變遷的「少女」形象,帶領人們發覺流行文化與傳統藝術的承襲及表裡關係。本次展覽分為六大主題,分別為少女的誕生與開展、躍動少女、神之少女、少女心事、偶像少女與觀用少女,透過具當代議題性主題,譜寫出多元生動的少女樣貌。

 

少女的誕生與開展

由帶動少女流行文化普及的女性雜誌揭開美少女的神秘面紗,透過大正浪漫的代表畫家高畠華宵、竹久夢二、中原淳一等人所繪的少女圖像,拼貼出各世代少女的心之所向及自我投射。像是1908年創刊的日本雜誌「少女之友」,作為少女誕生的開始, 而除了少女雜誌封面外,也展示奠定日本美少女有著閃爍銀河濫觴的漫畫家高橋真琴之作,夢幻、明亮的星芒雙眼,配上浪漫金色捲髮,是當代少女漫畫的經典代表。

 

躍動少女

展現都市化生活態樣,具象地透過季節性運動呈現女性美麗強健的姿態,抽象擴延討論「變身」之於少女的重要性。主題區以《原子小金剛》漫畫家手塚治虫所創作的《寶馬王子》為開場,看來活潑的王子其實是個女兒身,打破了封閉社會認為女孩就是文靜、弱小的印象。 而與之相對應的則是本次展覽年代最久遠的作品,源自17世紀江戶時代的《遊樂美人圖》;其餘創作還包括浮世繪畫師歌川國貞、當代視覺藝術家古賀學以台北凌晨街景為背景的躍動少女攝影。

 

神之少女

以過往女體象徵大地、自然、社會,或是寄託神佛意志的藝術表現,接軌電子歌姬「初音未來」所帶來的集體創作與神秘感。

 

少女心事

藉以觀看與被觀看的詰問,引領觀眾潛入少女令人著迷卻無法透析的神情之中,如美人畫大師鏑木清方帶有典型浮世繪美人風格的畫作,到奈良美智筆下邪惡但帶有一絲哀愁的小女孩,姿態風情萬種。

 

攝影師原久路致敬法國藝術大師巴爾蒂斯(Balthus )的《巴爾蒂斯繪畫的考察》(バルテュス絵画の考察)攝影系列,則讓原先就充滿戲劇化,強調身體曲線的畫作,增添了不少日本元素,原久路讓模特兒換上校園水手服,擺出帶點不自然又有些情色之感的動作,通過懷舊復古風,重新演繹了巴爾蒂斯筆下優美的少女面貌,

 

就像是走進愛情的墳墓?藝術家金卷芳俊充滿超現實感的雕塑作品《囍‧奇想女孩》,以結婚的少女為主題,然而擁有不同面相的少女,其臉部情緒有歡喜、不安、憂愁,帶有變動之感的作品,表達出「思維於兩極間拉鋸」的多種情緒,而少女手中那束象徵幸福的婚禮捧花,則巧妙地藏著一個骷顱頭。

 

偶像少女

在偶像少女展場中,以當前動漫中常見的「魔法少女變身」動態影像揭開序幕,藝術家岡本光博的《變身魔鏡》 藉由大眾再熟悉不過的變身片段,拉進對少女的想像。工藤健志表示,在1960年至70年期間,產生了許多以「變身」為題材的少女漫畫,主角大多都是平凡少女,某天獲得超能力,並透過「變身」擁有魔法能力,足以對抗邪惡的反派,除了冒險外,更會有邂逅愛情的橋段,如此一貫的題材順勢成為少女最喜愛的故事。他也提到這些變身少女漫畫,也是日本兩性平權概念的啟蒙,彰顯出女性不再只是柔弱、被保護的一方,而是擁有力量、正面積極、堅毅勇敢的少女。

 

而想要成就出動畫中夢幻的橋段,幕後又是什麼模樣?以變身魔杖從何而來,由伊藤龍介打造的《這位女孩去哪裡了?》裝置作品,則讓人看見絢爛背後的冰冷工業之態。

 

觀用少女

透過大量少女神態與載體差異,展現當代價值觀。日本藝術家島本了多,以自己的臉型,燒製多幅陶瓷臉孔模型,在上頭繪上多位知名動漫女角,包括《怪博士與機器娃娃》阿拉蕾、《美少女戰士》月野兔、《亂馬1/2》小茜等,他表示雖然自己身為男性,但內心裡同樣有美少女的一面,所以在以自己為背景的面具上,繪上了不同的美少女樣貌,以此象徵美少女應該不侷限在性別及年齡。 

 

藝術家西尾康之所打造的VR創作創造出一個以女體雕塑建構出的暗黑空間,觀賞者就像行經一條神秘通道,能夠看到各種石膏雕塑質感的少女形象漂浮,充滿夢境感的氛圍,藉此彰顯女性形象背後的精神意識。

 

而在美術館中頗有搶眼,有著粉嫩櫻花色雙馬尾、綁著魔術方塊及草莓髮飾的大型裝置藝術「Hikari–A Chery Blossom Path–」,則是由藝術家Mr.打造。他表示其實一開始是設定為跳台上的少女,然而實際走訪美術館後,覺得「應該要做一件非常有魄力的作品」,因而將焦點放在少女的頭顱上,並添加上如貼紙般的巧思元素,「細看少女的眼睛,會發現那些圖樣在少女眼中,不只有現實,更有一些不存在的夢幻」。

 

展覽中最後一件作品,則是藝術家谷口真人的「無題」,鏡子前的透明壓克力板上繪有模糊的少女形體,然而顏料色塊堆疊的背面透過鏡子反射,則是一張美少女容顏,壓克力板和鏡子虛實的空間,又映入觀賞者的形貌,視覺化了鑑賞者和被鑑賞的少女之間的關係。

 

《美少女的美術史》起初由三位日本資深美術館員所組成的「三枝眼鏡研究所」策畫,2014-2015年間巡迴於三人任職的青森縣立美術館、靜岡縣美術館、島根縣立石見美術館,曾勇奪該年度全日本公立美術館展覽TOP5大獎。本次以全新的展覽架構首度移展臺灣,當代藝術家如Mr.、古賀學、伊藤隆介、岡本光博、島本了多等人,更因應北師美術館充滿實驗性的建築空間,將自身對臺灣文化的細緻觀察匯入創作之中,為台灣觀眾打造全新作品。

 

《美少女的美術史》

地點:MoNTUE北師美術館(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展出日期:2019年8月24日至11月24日

展覽時間:10:00-18:00, 週五、週六延長至21:00

https://www.facebook.com/MoNTUE2011/

 

Text、Photo:Ian Liu

via 北師美術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We TAIWAN」臺灣光譜展覽8月登場!以視覺藝術、傳統工藝、聲音創作等元素,展現島嶼的多元文化與創意

「We TAIWAN」 臺灣光譜展覽8月登場!以視覺藝術、傳統工藝、聲音創作等元素,展現文化創意

「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即將在8月正式登場,而位於大阪梅田Grand Green Osaka內的當代展演場所VS.空間的核心展覽,以「臺灣光譜」為主題,策展內容結合視覺藝術、傳統工藝、聲音創作及科技創新元素,向全球觀眾展示臺灣這座奇蹟之島無限的創造潛力。

文化部辦理的「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將在日本大阪登場,活動橫跨了線上的「遊戲能力」、VS.空間的「混融色彩」、大阪市中央公會堂的「跨域創造」、中之島「萬變氣場」4大場域及4大主題。而「臺灣光譜」選擇以去(2024)年才開幕的「Grand Green Osaka」區域,由安藤忠雄操刀設計的「VS.空間」內規劃策展。

→ 臺灣文化魅力現身大阪!「We TAIWAN」主視覺、超Q彈角色「a-We」公開

「VS.空間」展覽場域的獨特性,發展出本次對光影和聲音策展的各種想像。(圖片提供:文化部)
「VS.空間」展覽場域的獨特性,發展出本次對光影和聲音策展的各種想像。(圖片提供:文化部)

3大主題區呈現臺灣文化

在這個融合藝術、商業、都市發展的場域,內部挑高15公尺、專為投影與沈浸式展演等新媒體為主的空間,對於策展團隊來說就是一個相當「混融」的挑戰,也正如同臺灣這座島嶼,歷經多元族群融合與歷史轉折,孕育出獨特且豐厚的文化內涵。「臺灣光譜」即是在這樣的獨特空間及理念下,規劃臺灣本色光織自然島嶼聲譜3大主題區,期盼以跨越邊界的文化與創意,讓世界看見臺灣的自信與韌性。

「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活動將在梅田新地標Grand Green Osaka內「VS.」空間、大阪市中央公會堂、中之島及線上線下虛實整合4大場域,分別以「混融色彩」、「跨域創造」、「萬變氣場」、「遊戲能力」為策劃核心,從當代展演地標到百年古蹟建築、線上到線下,跨越時空邊界,將臺灣文化魅力帶到世界眼前。(圖片提供:文化部)
「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活動將在梅田新地標Grand Green Osaka內「VS.」空間、大阪市中央公會堂、中之島及線上線下虛實整合4大場域。(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區一:臺灣本色

融合光影、色彩與聲音的沉浸式視覺劇場《臺灣本色》,以「寫生的人」為主角,取材自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的藝術家作品,由跨域創作團隊豪華朗機工主導視覺創作、柯智豪的音樂、夢想動畫的動態影像設計、瓦豆的燈光規劃,利用影像技術演繹藝術家筆觸與色彩,帶領觀眾走進陳澄波、廖繼春、林惺嶽、郭雪湖、陳進、林玉山、許深州等藝術家的彩色世界,從日治、戰後到當代,涵蓋臺灣玉山、蘭花、建築、城鎮、戰爭記憶與山海地貌等色彩與土地深情的作品中。

融合光影、色彩與聲音的沉浸式視覺劇場《臺灣本色》投影示意圖。作品取材自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畫作,以「寫生的人」為主題,將經典畫家風格透過影像技術再度演繹為全新影像。(圖片提供:文化部)
融合光影、色彩與聲音的沉浸式視覺劇場《臺灣本色》投影示意圖。作品取材自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畫作,以「寫生的人」為主題,將經典畫家風格透過影像技術再度演繹為全新影像。(圖片提供:文化部)
三金音樂人柯智豪以豐富且細緻的聲音設計,將臺灣日常生活中多樣且真實的聲音,交織成一幕幕動人的聲音劇場。(圖片提供:文化部)
三金音樂人柯智豪以豐富且細緻的聲音設計,將臺灣日常生活中多樣且真實的聲音,交織成一幕幕動人的聲音劇場。(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區二:光織自然

「光織自然」展區聚焦臺灣的染織文化、山海記憶與工藝實踐,展現人與自然共織的創作智慧。《臺灣色譜牆》集結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陳景林與馬毓秀,多年來從臺灣植物中研究天然染料的成果,以手工染布與植物攝影交錯排列,彷彿一幅震撼的活色票牆,引領觀眾踏上一場色彩溯源之旅;《染織工藝牆》記錄陳景林踏尋臺灣各地,從大自然取材、製作染料的過程,作品也是一份工藝教學的行動筆記,將手藝轉化為可視、可感、可思的敘事;藝術生涯中第一件巨幅藍染山水創作,也是陳景林「為自己、為臺灣所創作」的新作《臺灣母親河》也將首度曝光;國家工藝獎一等獎得主楊偉林的《洄遊》,深入揭示藝術家如何從自然環境中汲取靈感與觸感,透過纖維藝術,優雅描繪島嶼生活與自然環境之間微妙而動人的連結。

國家工藝獎一等獎得主楊偉林的作品《洄遊》,深入揭示藝術家如何從自然環境中汲取靈感與觸感,透過染織藝術,優雅描繪島嶼生活與自然環境之間微妙而動人的連結。(圖片提供:文化部)
國家工藝獎一等獎得主楊偉林的作品《洄遊》,深入揭示藝術家如何從自然環境中汲取靈感與觸感,透過染織藝術,優雅描繪島嶼生活與自然環境之間微妙而動人的連結。(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區三:島嶼聲譜

踏入「島嶼聲譜」展區,聲音將成為帶領觀眾穿梭記憶的引路人。三金音樂家柯智豪《臺灣聲場》,以豐富且細緻的聲音設計,將臺灣日常生活中如廟宇祭典的鑼鼓聲、颱風過境的風雨聲、田野中的鳥鳴與城市市場的喧囂,交織成一幕幕動人的聲音劇場;藝術家李育昇的《臺灣特有種》神獸裝置,巧妙地融合視覺與聲音藝術,營造出充滿神秘與靈性的臺灣信仰場域;豪華朗機工創作的《很難很難|臺日交流版》,則以精妙的聲光語言,深刻觸及每位觀眾的情感與記憶,喚起內心深處的共鳴。

藝術家李育昇的《臺灣特有種》神獸裝置,巧妙地融合視覺與聲音藝術,營造出充滿神秘與靈性的臺灣信仰場域。(圖片提供:文化部)
藝術家李育昇的《臺灣特有種》神獸裝置,巧妙地融合視覺與聲音藝術,營造出充滿神秘與靈性的臺灣信仰場域。(圖片提供:文化部)
豪華朗機工創作的《很難很難|臺日交流版》,以精妙的聲光語言,深刻觸及每位觀眾的情感與記憶,喚起內心深處的共鳴。(圖片提供:文化部)
豪華朗機工創作的《很難很難|臺日交流版》,以精妙的聲光語言,深刻觸及每位觀眾的情感與記憶,喚起內心深處的共鳴。(圖片提供:文化部)

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
日期:2025年8月2日(六)至8月20日(三)
會場:線上、VS.(at GRAND GREEN OSAKA)、大阪市中央公會堂、中之島
官網:https://wetaiwan.tw
Instagram:@wetaiwan.tw

資料提供|文化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哆啦A夢巡迴特展登陸台北華山!重現藤子・F・不二雄工作室、集結百隻各式造型哆啦A夢等亮點一次看

哆啦A夢巡迴特展6月登陸台北華山!重現藤子・F・不二雄工作室、打造沉浸式微型劇場、上百隻各式造型哆啦A夢等亮點搶先看

在台北華山東2館四連棟展出的《100%哆啦A夢&FRIENDS巡迴特展 台北站》,展覽佔地近千坪,完整呈現豐富多元的展品內容,包括首次登場的秘密道具「100%朋友召喚鈴」、經典的巨幅漫畫場景,以及近百座哆啦A夢立體雕塑全員到齊。

繼2024年7月由AllRightsReserved在Fujiko Pro協力下創作的《100%哆啦A夢&FRIENDS巡迴特展》在全香港掀起一股「哆啦旋風」,引起巨大討論與迴響後,在主辦單位聯合數位文創與協力單位AllRightsReserved、Fujiko Pro、Animation International共同協助並配合台北展場作相應規劃,終於將把這個人氣特展引進台北華山。

《100%哆啦A夢&FRIENDS巡迴特展 台北站》即將於6月28日登陸台北華山。(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100%哆啦A夢&FRIENDS巡迴特展 台北站》即將於6月28日登陸台北華山。(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秘密道具「100%朋友召喚鈴」登場

《100%哆啦A夢&FRIENDS 巡迴特展 台北站》不僅帶來滿滿驚喜,也公開神秘道具「100%朋友召喚鈴」,而背後更藏有一段與「胖虎」息息相關的祕密故事。在「100%微型劇院」展區中,將獨家放映由日本Shin-Ei Animation團隊專為本次展覽製作的原創短篇動畫《胖虎世界巡迴演唱會》,在動畫中熱愛唱歌的胖虎,竟夢想成真舉辦了個人演唱會,甚至首次在台灣登台演出。至於「100%朋友召喚鈴」究竟扮演了什麼關鍵角色?為什麼會拿出這個秘密道具?答案藏在「100%微型劇院」展區中,等你進場揭秘。

哆啦A夢秘密道具空間 親身體驗哆啦A夢的四次元口袋(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哆啦A夢秘密道具空間能親身體驗哆啦A夢的四次元口袋。(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1:1比例復刻藤子・F・不二雄工作室

展中也將完整呈現傳奇漫畫家的創作空間—「藤子・F・不二雄老師工作桌」,展區以1:1比例復刻老師的工作室實景,書桌上將擺放鋼筆、原稿紙、墨水、羽毛刷等慣用繪圖工具複製品。透過這些細節,讓觀眾得以一窺老師的創作日常,親身感受創作背後的故事。

「藤子・F・不二雄老師工作桌」將以1:1比例復刻老師的工作室實景。(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藤子・F・不二雄老師工作桌」將以1:1比例復刻老師的工作室實景。(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藤子・F・不二雄老師曾說過:「我一直以來都把『喜歡』放在最優先位置。」他將自己兒時所熱愛的西部片、科幻電影等奇幻題材融入創作之中。其中,他對恐龍的狂熱,更可從書桌上陳列的恐龍模型、動植物科學圖鑑窺見端倪,這些「喜歡」的事物不僅成為了創作靈感的關鍵養分,更促成了哆啦A夢後續《哆啦A夢:大雄與小恐龍》等大長篇故事作品的誕生。

「藤子・F・不二雄老師工作桌」將以1:1比例復刻老師的工作室實景。(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藤子・F・不二雄老師工作桌」將以1:1比例復刻老師的工作室實景。(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沉浸式展區 × 經典漫畫場景重現

此次展覽將藤子・F・不二雄老師筆下的經典漫畫世界,以嶄新方式回到大家眼前。現場規劃多個漫畫相關展區,從放大比例的經典漫畫頁面、珍貴黑白復刻原畫,到沉浸式的閱讀體驗空間,帶領大小朋友重溫看漫畫時的感動。以45本漫畫單行本為靈感打造的「漫畫單行本展區」,精心挑選出5幕經典漫畫場景,透過放大比例與立體化設計生動呈現,讓觀眾彷彿在現場被照射了哆啦A夢的縮小燈,走進巨型漫畫書世界,感受故事情節就在眼前的震撼。在「黑白作品展區」更展出了17幅珍貴的藤子・F・不二雄老師黑白漫畫復刻原畫,其細膩的線條記錄著不同年代的畫風演變及《哆啦A夢》多樣的藝術風格。

以放大比例的經典漫畫頁面、珍貴黑白復刻原畫,到沉浸式的閱讀體驗空間,帶領大小朋友重溫看漫畫時的感動。(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以放大比例的經典漫畫頁面、珍貴黑白復刻原畫,到沉浸式的閱讀體驗空間,帶領大小朋友重溫看漫畫時的感動。(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若想感受沉浸式的漫畫魅力,不能錯過「大雄的漫畫閱讀房間」,本區將大雄的房間打造成一個舒適的漫畫閱讀空間,房間中央的哆啦A夢愜意地躺在巨大銅鑼燒上,彷彿邀請觀眾一同放鬆欣賞,四面展牆以3D光雕投影,呈現出45本漫畫單行本的精選章節,打造數位與紙本漫畫的交錯與共構,讓不同世代的觀眾重新感受漫畫所傳遞的溫度與連結。

「大長篇展區」展現了藤子・F・不二雄老師自1979年開始創作的大長篇作品。(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大長篇展區」展現了藤子・F・不二雄老師自1979年開始創作的大長篇作品。(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緊接著登場的「大長篇展區」,則聚焦於藤子・F・不二雄老師自1979年開始創作的大長篇作品,以10面巨型漫畫牆、30幅大長篇復刻原畫,與7座立體雕塑,重現大家熟知的漫畫章節。例如:《哆啦A夢:大雄與小恐龍》中,白堊紀時代壯闊景觀下的驚險旅程,以及《哆啦A夢:大雄的宇宙開拓史》中,登陸外星球的冒險奇遇,每一部作品都是每一趟充滿想像力的探險旅程。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集結近百座哆啦A夢創意立體雕塑

最後是「100%哆啦A夢造型樂園」,集結了來自電影的13款造型,與來自漫畫及動畫原創故事的23種哆啦A夢,包括「變成紫薯的哆啦A夢」、「貍貓裝」、「狼人面霜」、「雪人機器人」以及「德古拉道具組」等各種創意裝扮。而近百座哆啦A夢立體雕塑更將散佈在展場各個角落,等著觀眾們邊拍邊尋寶,一次蒐集哆啦A夢造型宇宙!

近百座哆啦A夢立體雕塑更將散佈在展場各個角落,等著觀眾們邊拍邊尋寶(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近百座哆啦A夢立體雕塑更將散佈在展場各個角落,等著觀眾們邊拍邊尋寶(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12米高的巨型充氣哆啦A夢

展覽外的設計物同樣極具巧思,售票亭以哆啦A夢標誌性的藍色為主色,搭配漫畫格構圖,兩側更設置了巨型「100%朋友召喚鈴」展覽入口以及拍照牆,大家來到華山就能立刻享受被哆啦A夢環繞的夢幻合照!此外,更不能錯過烏梅劇院前廣場矗立著高達12米高的巨型充氣哆啦A夢,戴著畫家帽、手握畫筆的哆啦A夢,象徵著藤子・F・不二雄老師透過創作帶來的童趣、想像與感動,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能在這裡被滿滿的療癒與愛包圍。

哆啦A夢經典漫畫頁面再重現。(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哆啦A夢經典漫畫頁面再重現。(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在「100_星光大道」展區中,哆啦A夢與大雄等角色將穿上正式禮服,踏上以哆啦A夢主題色「藍色」為設計靈感的藍地毯登場。(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在「100 星光大道」展區中,哆啦A夢與大雄等角色將穿上正式禮服,踏上以哆啦A夢主題色「藍色」為設計靈感的藍地毯登場。(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哆啦A夢商店正式開張

展覽期間限定的哆啦A夢商店也驚喜登場!現場不僅引進多款香港站人氣周邊商品,如畫家造型的哆啦A夢爆米花桶、壓扁哆啦A夢的造型地墊、超精緻麻將組及身戴100%朋友召喚鈴的哆啦A夢小夜燈等各式商品,還有推出台北站限定商品。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100%哆啦A夢&FRIENDS 巡迴特展 台北站
時間:2025.6.28 (六) - 2025.10.6 (一)
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東2館四連棟(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

資料提供|聯合數位文創、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