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琥珀色再現黃金山城!窺探台電「點亮十三層遺構」幕後巧思

台電邀來國際照明大師周鍊,在今年中秋夜以琥珀色燈光,點亮全台最大歷史建築「十三層遺址」。

沿著東北濱海公路出發,搖下車窗感受伴著陽光與鹹鹹海水而來的徐徐涼風,煩躁心情隨著駛離喧鬧城市越漸沉靜,開過無數彎道,隨山丘層疊地形建造而上的水湳洞選煉廠遺構霎時出現眼前,斑駁古建築外觀被蓊鬱綠意覆蓋,搭配陰陽海美景,雙重魔幻效果有如闖進超現實結界般,無不被眼前這片舉世無雙的景緻所震懾。

 

俗稱十三層遺構的水湳洞選煉廠是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重要建築,1933年興建後曾見證金瓜石採礦業輝煌歷史,然隨著產業沒落,廠房自1987年停止運作,隨之迎來的是數十載滄桑枯寂,不過即便已杳無人煙,可那被滿山綠意簇擁的生機面容,卻也造就出獨特歷史地景。欲讓大家更了解這座宏偉採礦遺跡,接手選煉廠維護管理的台電,在今年中秋節則讓這幢塵封超過30年的遺構,重塑其璀璨面貌,並邀來國際照明藝術大師周鍊,與新銳藝術家何采柔共同合作「點亮十三層遺構」公共藝術,再度重燃山城如黃金般的生命力。

 

中秋節當晚在現場萬人期盼下,十三層遺構透過漸層向上的90秒燈光照明秀,以溫柔琥珀色光照耀水湳洞。隨後,優人神鼓此次特地創作的《光明海島》磅礡登場,透過火祭祈福、鼓聲、武術、原住民歌聲傳唱及舞蹈等,祭祀金瓜石和水湳洞歷史古老大地,「這部跨越時空關於光的作品,我們稱之為光明海島,因為那一份光明,像所有台灣人信仰中的光明燈一樣,守護著台灣這座海島上所有的子民與自然土地之靈,永遠給台灣祝褔和希望。」。

 

重現黃金城閃耀

窺探其燦爛發光背後,或許有人會納悶不就只要在建物下方多打幾盞鎂光燈即可,然而若只一味追求會發亮,而未與在地環境、文化和人產生交集,反而顯得突兀且不具美感。為了創造能走入人心的光環境,台電自2017年發起的點亮計畫,特地找來曾為紐約自由女神像、馬來西亞吉隆坡雙子星大樓與北港朝天宮等建物設計照明的燈光大師周鍊操刀,並攜手「一隱照明設計顧問」共同策劃,運用15種、超過360顆建築照明燈為老古蹟妝點。

 

以《莊子》所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為此次照明設計理念,一隱照明主持設計師朱文英表示,要靜態地展示選煉廠的雍容壯麗,同時讓人感受大自然與歷史交融出的壯闊之情,團隊在第一時間即將多彩光雕項目捨去,「這裡不是商場或是表演秀,所以一開始就決定不會有五顏六色燈光來呈現,而最終選定的2100K,有如琥珀色的低色溫燈光,最能夠完美烘托遺構本身的質感。」她也進一步解釋,「光本身應該是襯托,而非搶走風采的主角,因此周鍊老師在規劃上,即納入周邊環境考量,讓十三層遺構能夠和鄰近漁村相輔相成。」而從選煉廠窗框透出的微微色光,如煉礦爐火光般的效果,則形塑出當年選煉廠運作時的意象。

 

不過該如何付諸實踐,則是接在設計之後的最大挑戰,朱文英表示實既多達十八層的遺構結構錯綜複雜,在缺少完整圖面資料,加上未施工前無法進入內部勘查,只能依靠等高線地形圖與空拍圖去模擬,前後就耗時兩年多時間。而等到實際動工,也因獨特地形加上珍貴遺跡限制,所有燈具等施工材料都需人力徒手搬運,施工相當艱辛,不過最終看見作品完工,她也笑說:「團隊一切努力都值得」。

 

從宏觀到微觀

十三層遺構的宏偉奇觀,同樣也讓參與本次點亮計畫的藝術家何采柔為之震撼:「每一次到訪都還是萬分悸動,遺構廢墟的姿態很超現實也很魔幻,對比十三層的宏觀,最後我選擇以微觀的創作來與這片空間對話。」以英文字母I為作品造型,實際上是取自門縫打開的意象,何采柔在選煉廠旁周邊各自設了四個藝術裝置,白天是現代雕塑,夜晚則幻化為有如通往神秘時空的門縫,像是連結過往與現在,重新看見與感受十三層流轉於此的黃金礦業風華。

 

琥珀色光、皎潔明月與陰陽海上波光粼粼的水面反射和點點漁燈,這裡是專屬台灣的魔幻時刻。

 

點亮十三層遺構

地點:新北市瑞芳區水湳洞

時間:晚上6點至9點固定點亮

 

文/Ian Liu

圖片提供/台電公司

台電廣告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即將到台南的「紅球計畫」何以風靡世界?Kurt Perschke為城市創造限定驚喜,讓人人皆可參與藝術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發起的「紅球計畫」(RedBall Project),即將於3月29日至4月7日巡迴至台南,屆時紅球將降臨10個府城地標,引發熱議。

這件只以一顆充氣紅球為主角的創作,到底蘊藏什麼樣的能量,得以從2001年持續巡迴全球至今,成為世界為期最長的街頭藝術行動?藝術家本人的答案是,因為紅球總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成為「藝術行動的參與者」,化身自家城市的最佳代言人!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英國。(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紅球現蹤四大洲30多座城市

2001年,Kurt Perschke以美國聖路易斯(St. Louis)為起點,開啟了「紅球計畫」。此後的20多年間,他帶著這顆直徑4.5公尺、充氣後重達122公斤的巨大紅球,一路從美洲、歐洲遠行至大洋洲,接續其後的亞洲首站就選在台北,當時紅球在中正紀念堂、西門町電影公園、台北當代藝術館(MoMA)等地亮相。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英國。(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阿布達比。(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台北。(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為城市創造期間限定的驚喜

截至目前為止,「紅球計畫」已巡迴全球四大洲近40座城市,包含巴黎、倫敦、雪梨、巴塞隆納等大城,收穫的目光不計其數。停駐各城市期間,Kurt Perschke每天帶著紅球在不同的地標、名勝或有趣角落亮相,一天快閃一個地點,錯過就不再。更難得的是,「紅球計畫」在每座城市只會展出一次,因此每個親眼見到紅球的機會,都算得上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巴黎。(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英國。(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東京。(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為台南城慶400週年,紅球尋訪10個城市地標

時隔15年,「紅球計畫」再次來到台灣,這次將巡訪今(2024)年過400歲生日的古城台南,紅球預計落地安平古堡、接官亭、國立成功大學未來館、河樂廣場等地,最終站則選在古蹟大南門。

台南站總共有10個地點,全都由Kurt Perschke親自探訪後選出,藝術家在展出前刻意賣了個關子,只先曝光了5站,讓人們持續討論猜想紅球到底會去哪?目前已知的是,所有選址都回應著影響台南城市發展的重要水文地景,散落於昔日的海岸沙丘區、五條港、運河區域及文元溪、德慶溪、福安坑溪、竹溪等流域。看到這裡,你心中有想法了嗎?

不只是顆大氣球,而是創造交流、對話的催化劑

紅球尚未抵達台灣,就讓網友瘋狂討論其去處;不知不覺中,我們都成了「紅球計畫」的參與者,而這就是Kurt Perschke創造紅球的初衷。他曾分享,過去帶著紅球在世界各地展出時,常在街上遇到人們興奮地提出建議、分享靈感,為紅球發想下一個停靠點。在那一刻,人們不再只是「觀察者」,而是「共同想像的參與者」,成了這場藝術行動的一份子,也瞬間化作城市探索的最佳嚮導,對城裡的有趣所在如數家珍。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聖克魯斯。(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阿布達比。(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觀眾那股毫無掩飾、赤裸而真誠的激動,就是讓Kurt Perschke持續前往各地巡迴的動力,「我親眼見證這場跨越洲際、年齡、語言和文化的交流,所以持續邀請大家一同參與、共同想像!」這就是「紅球計畫」的本質,引領人們拿起名為「如果這顆球放在⋯⋯?」的鑰匙,打開想像的大門。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教堂山。(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羅徹斯特。(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官方攻略!追紅球的各種方法

紅球的來到,不只是在地人重新閱讀家鄉的契機,也是遊客初識一座城市的起點。為了讓人們深入認識臺南,「紅球臺南」策展團隊特別規劃街頭塗鴉、舊城牆導覽等活動,並於成功大學未來館呈現《紅球臺南|瑞波波 歷史街區策展行動平行展》,邀請人們跟著紅球的腳步尋訪台南各地,打開對城市、生活空間的更多想像。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安特衛普。(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想到台南追紅球?「紅球臺南」特別與Goshare合作,號召人們騎電動機車,用更環保的方式參與藝術、遊逛城市。另外,台南晶英酒店、捷絲旅台南虎山館也將推出期間限定的「紅球主題房」,其由藝術家Kurt Perschke親自參與設計,入住不僅能沉浸於紅球體驗,還可獲得紅球主題紀念品。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雷恩。(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紅球臺南 RedBall Tainan

展期|2024.03.29-04.07

時間|11:00-18:00

地點|共10站,包含安平古堡、接官亭、國立成功大學未來館、河樂廣場、大南門

⁕ 其他地點將陸續公告,請鎖定官方FBIG或加入Line官方帳號:@redballtainan2024

 

《紅球臺南|瑞波波 歷史街區策展行動平行展》

展期|2024.03.27-04.10

時間|9:00-17:00

地點|國立成功大學未來館二樓

【編輯看劇】看現代舞卻想起《地獄廚房》——劉奕伶《Game On》從舞者經驗出發,生動演出「競合」的微妙心理

2023 Camping Asia劉奕伶《Game On》

《Game on》在2023年11月底晚間上演,地點是臺北表演藝術中心7樓的排練場;那陣子,我正好在重看《地獄廚房》(Hell’s Kitchen)。

不知道是追得太入迷、或這支舞作真的與廚藝實境秀共振,當下看舞者們跳著、拉扯著,腦中竟然默默浮現《地獄廚房》裡名廚Gordon Ramsay飆罵、廚師們互相嗆聲的場景。想法閃進腦袋的瞬間,覺得荒唐;但隨著舞碼持續推演,配上編舞家劉奕伶於會後座談的分享,漸漸搞清楚那份既視感到底從何而來。

2023 Camping Asia劉奕伶《Game On》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攝影:Grace Lin)
2023 Camping Asia劉奕伶《Game On》
編舞家劉奕伶。(攝影:Eric Politzer)

從舞者經驗出發,表現「競合」微妙心理

若用一句話概括,《Game On》是「為舞蹈人而生的作品」,以「競爭」和「較量」為主題,重現了科班出身的舞者毫不陌生的場景——不斷排練、不停競賽,次次與熟悉的人,亦敵亦友的微妙關係悄然發酵。就算不學舞,你我生活中總有過競爭,也能從舞蹈編排、舞者互動、道具安排中看見似曾相識的情景。

2023 Camping Asia劉奕伶《Game On》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攝影:Grace Lin)

較量之前/生命共同體

《Game On》由5位舞者共演,開場時他們是夥伴,一同排練,只要有人失誤就得從頭來過,彷彿生命共同體。隨著不停重練,耐心消磨、笑容淡去,摩擦逐漸產生;但小情緒無妨,出了排練場便消散,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頭。

2023 Camping Asia劉奕伶《Game On》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攝影:Grace Lin)
2023 Camping Asia劉奕伶《Game On》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攝影:Grace Lin)

與他人較量/競爭的複雜心緒湧現

練習是為了磨練技藝,磨練是為了沒有破綻、接近完美,完美是自我追求、也是賽場上的最佳武器。來到舞作中段,「競爭」逐漸開展,舞者們互相拉扯、推擠、爭執,每一次肢體碰上地面的重響,都為競爭現場再澆上熱油,求勝的、憤怒的、自責的火燒得越來越旺。他們爭什麼?首席、出賽代表、成功的可能⋯⋯這是象徵表層的慾望;而成就感、害怕失敗的心緒、擔心自己沒天份的心魔⋯⋯或許才是內裏盤根錯節的思緒。

2023 Camping Asia劉奕伶《Game On》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攝影:Grace Lin)

「參賽者」在競爭過程中被定義、被抉擇、被決定離去或留下,半推半就地更深入了解自己與對手。不過微妙的是,舞者們不只是對手,下了場更是同學、朋友,或必須合作完成演出的夥伴。這樣的「競合」關係,微妙而難解——因合作而互相欣賞或不滿,也因競爭而彼此爭鬥或相惜。

2023 Camping Asia劉奕伶《Game On》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攝影:Grace Lin)

與自己較量/崩潰邊緣的自我傷害

各種情緒在內心碰撞,崩潰感漸漸襲來。《Game On》也把這樣的激烈碰撞舞了出來,成為全作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橋段——舞者們不停重複一樣的動作,有人跳躍旋轉、有人極致伸展扭曲身體⋯⋯力度從小到大,最後每個人都耗盡力氣。劉奕伶將這段取名為「自殘」,呼應著追求目標的途中,身心不可避免的不適感。面對低谷,每個人各有紓解的辦法,而在《Game On》當中,舞者將其演繹得微妙,「一開始蠻唯美的,怎麼後來越來越不對勁⋯⋯」劉奕伶打趣說道。

2023 Camping Asia劉奕伶《Game On》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攝影:Grace Lin)
2023 Camping Asia劉奕伶《Game On》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攝影:Grace Lin)

結合現實狀態與表演性,是《Game On》最大挑戰

為了重現「競合」狀態的矛盾心理,劉奕伶與舞者花了非常多時間回憶過去,回想地方舞蹈班的學習經歷、幾乎不會流動的同學與對手、無數次的舞蹈比賽⋯⋯藉此找回彼時面對矛盾人際關係的心態,讓表演更為生動。這對劉奕伶本人來說,並不是陌生的課題,她從小習舞,跳進北藝大、再跳入紐約美國比爾提瓊斯舞團(Bill T. Jones/Arnie Zane Company)擔任專職舞者,舞蹈生涯歷經大大小小的比賽,最終回到台灣用心做舞蹈教育。

2023 Camping Asia劉奕伶《Game On》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攝影:Grace Lin)

這段舞者互相自我揭露的過程,也延伸出《Game On》最具挑戰性的細節,「要怎麼把現實狀態用表演的方式自然傳達,像是舞者要同時在舞台拿出最好的一面,又要用自然的小表情演出平常互動、或比賽輸了的狀態⋯⋯」劉奕伶解釋。全作細節花了很多心思堆砌,藏在現代舞與傳統戲曲身段交融的姿態裡,也埋在舞作與古典鋼琴配樂《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和《藍色狂想曲》的互動當中。

2023 Camping Asia劉奕伶《Game On》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攝影:Grace Lin)

現代舞與火爆實境秀

所以說,看現代舞表演怎麼會想到火爆的廚師競賽秀?追《地獄廚房》時,時常想為何廚師們常因雞毛蒜皮的小事就情緒潰堤?為什麼這麼容易耐心失守,瘋狂抱怨同事?這些存在我心中不怎麼重要的疑惑,卻意外從《Game On》找到解答——因為「競合」而生的微妙心理,在「高壓」環境下不停被催化,終將爆發。身為局外人的我們,平時難以參透舞台/螢幕前後的難處,而《Game On》就像一座藝術橋樑,為觀眾搬演了融入表演張力的部分現實。

2023 Camping Asia劉奕伶《Game On》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攝影:Grace Lin)

從藝術看見與生活連接的可能

還記得當晚《Game On》演畢,正思考著將平時予人高冷印象的現代舞作,連結接地氣的實境秀,真的妥當嗎?正好有人向劉奕伶提問:「希望別人怎麼理解你的作品?」她思量後回答,「我當然在意自己的作品,能不能讓觀眾讀到什麼,但那是我的課題。」因此在創作《Game On》這支敘說舞者故事的作品時,她不停假想、猜測、實驗如何讓擁有不同生命經驗的人讀懂作品,最後她說,「不會將想法強壓在觀者身上,只要可以從作品中聯想到什麼,跟自己的生活做連結就好了。」這或許呼應了Camping Asia藝術計畫「Open for all」的理念,讓藝術面向大眾、彼此理解,從表演藝術中看見與生活串接的可能。

2023 Camping Asia劉奕伶《Game On》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攝影:Grace Lin)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