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台三線藝術季 台北特展「茶遇—天光 行山」一場新媒體的茶遇新客氏美學

浪漫台三線藝術季—台北特展「茶遇—天光 行山」

 客家委員會主委李永得表示,「浪漫台三線藝術季」是一場最具在地特色的當代藝術展演,中央全力攜手地方政府,一起邀集各領域優秀的設計師、藝術家與專業者投入,打造一場以藝術為名的地方創生運動,整個藝術季策展歷程,就是一場對傳統客家刻板印象的翻轉、一場「客家文藝復興」的開端與延續。

浪漫台三線藝術季台北特展,突顯出浪漫的底蘊,在一向樸實無華的客庄裡,步伐思緒緩下後,客氏美學得以發見,特別是文學、音樂與飲食。

    

新媒體引領空間敘事的手法,已不是新鮮事,一者大量沈浸式敘事手法相當能夠引起使用者的共鳴,有助於快速進入敘事核心,不管是頭戴式VR或者是投影式環境,利用動畫與特效,更可有效刺激感官,打破使用者經驗慣性,進入更為虛擬感的超真實,而本案身兼策展人與總設計者范赫鑠,特別注意虛與實的使用者經驗,並利用劇場、電影與建築不同的空間敘事手法,將電影與劇場的聲音整合為一個聲音記憶域作為串連,利用建築的軸線並搭配劇場的視角佈景製造不斷借景的延伸線,讓虛擬角色與人的錯位不斷發生,打造各種虛實交錯的觀展經驗。

 

如入口結合多媒體體驗讓大家悠遊自在在展場內體驗一場茶遇,於主展場前設置水圳茶禮儀式,結合客家人徒手穿鑿出,於山壁間穿梭的水圳概念為開場,全場都有一個貫穿的軸線,如看到天光,如水圳動線,亦是行走的步移景異。

    

由茶的每個面,我們直達仁者的生活哲學,由向天敬茶,我們看到茶裡的謙卑,由茶亭的博善路人,「落來坐,食杯茶」,突顯了客茶好禮的象徵;名聞萬里,傳說裡從英國女王口中如同東方美人般優雅的茶姿,其實是客莊裡的白毫烏龍,在勤儉與勿折福的美德中,從本應廢棄的瑕疵茶裡,無心插柳的獨特茶遇,我們看到茶裡的款待,由客茶裡的樸拙的大碗,而不若現代豪華的茶儀,而瞥見宋明以來的文人畫,追求清新淡雅的山林抽象況味與極簡的品味時尚,並對應了以晴耕雨讀傳統客家人文的價值尊崇。

 

而山裡瀰漫邈邈的雲霧,正是山茶栽植的背景,音樂與文學都在文學家的筆裡蘊生而來,而文學家如鍾肇政的《臺灣人三部曲》、《魯冰花》筆下的茶園,深刻的描繪了客家人在困苦環境下的堅毅不撓,《摘茶時節》也描述了不可多得的愛情況遇裡,如同新芽一般,以美好的姿態給予浪漫的期待。偶然的白毫烏龍,必須以無毒的環境,才有小綠葉蟬的著涎,這個優雅的距離與美感,是一種現代感的與自然共融與共存,山林的天光,自然的成為了美感與文化上的共鳴。所以,「天光」在客家語意裡,既可以表達清晨的曙光,也可以表達明天,勤勉的客家人,想必經常在這樣的情境裡出發,不管是農務或者載貨啟行,在天白之際,浮現對時空美感與浪漫心境的轉化,由此,轉換心境,並勵勉自我的出發,這是一種客式獨特的山水畫,寓意優雅。

 

策展人范赫鑠與協同策展人陳弱千率領爻域團隊,挖掘了一件件以茶為素材的小說與文學,以茶入樂的音樂與曲調。以台三線為天光背景,樟林引導為茶遇,讓茶杯在水圳裡輕輕蕩漾出繽紛茶姿,正是以回歸純山客莊裡的文藝復興美學,並以新媒體視覺藝術恣意憑空,卻處處回應了土裡撐出的濃濃氣味。

   

更大膽的從茶裡的文學裡,汲取了一篇茶園的偶遇,以擅長茶飲紀錄片的導演陳碩儀,創作了彷如穿越的茶裡奇遇,讓東方美人般的傳奇色彩,映漾在獨特的當代節奏中,在獨特的配樂底下閱讀具古風的客語,成為搭配品飲客茶文學的獨特原料,可恣意大膽想像,亦可清淡悠遊。

 

客家人在水圳開拓中,逢山開洞,遇水架橋,在樟林墾伐裡,行山涉險,遇險克難。客人與山共處,心隨境轉,境隨心轉,並由此浮現天光美學,山印襯了客家人在這條路線的背景,而這三條路線則成為劃入不同光影與美感的優美敘事與經驗,慢慢走入這個篇章,我們將以山光水色的幽徑裡,邀請您進入一片茶園,並進行獨特的茶香品飲,閱讀這個藝術季中,各個客家莊獨特的文化與故事,並以文學與音樂融入品飲的互動體驗,讓秋天慢讀在客家莊的天光行山意境裡,在松菸進行五感的茶遇。

 

此次專案特別感謝過程中「浪漫台三線專案辦公室」文化總監陳板老師,帶著團隊認識客家文化並鼓舞詮釋轉譯,執行長曾光宗老師設計與藝術的專業指導。浪漫台三線藝術季設計總監吳漢中整合整個計劃下給予每個團隊各自的特色發揮。

 

這場饒富意境的展覽,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團隊及專業人士精彩登場,參與者包括策展人范赫鑠、協同策展人陳弱千、知名導演陳碩儀(茶遇主題影片導演)、攝影師江申豐(茶遇主題影片攝影師)、音樂家金曲歌手謝宇威(音樂演出規劃/顧問/樟木林慢讀區音樂),以及英國藝術家Blaine Whiteley(天幕裝置藝術家),音樂家斉藤伸一(茶遇主題影片音樂/表演指導,展覽空間音樂)、黃亞凡Huang Ya-Fan(茶浴圓舞曲多媒體互動程式設計)、製片團隊鄒介中/華影國際影藝、客語主播許儷齡配音《水圳茶禮儀式》、空間設計及策劃執行爻域互動科技設計…等,將展場打造出令人驚豔的新媒體藝術沈浸式空間,並在展期中邀請張逸軍編導的<仁山仁海藝想堂>演出精彩藝術茶席-茶浴月桂.舞銘香,以及貫穿全場的劇場彩蛋,讓觀眾在充滿想像與藝術未來感的茶體驗中,發現新的客家意象。

 

展區介紹:

《九杯藝術季》以茶分九色,品飲需大膽而不失高雅出發,為您帶來此次「浪漫台三線藝術季」橫跨多縣市的所有展區介紹,透過高腳杯裡的茶水意象漂浮出精彩內容。

 

《水圳茶禮儀式》,如同若影若現水圳窟內的別有洞天,並佐以台三線上遍布的茶香物產,搭配「落來坐,食杯茶」的客式禮儀,從指尖挑動音樂與視覺,用一杯茶,誠摯的引領您開啟一場台三線上的五感之旅

 

《樟樹林慢讀》

「樟之細路」,英文名「Raknus Selu」,是一條結合泰雅族、賽夏族語中「樟」,與客家語中「小徑」的古道路線,綿延彎曲的山林步道全程約400多公里,如同過去客家人來回挑擔,唱起迴盪於山林間的歌,如同作家們筆下深刻描繪的各種意境場景, 「樟樹林慢讀」展區,既是要讓觀眾們體驗一段靜謐的樟之細路古道,並感受從這山林間發出的那,屬於客家人的繞樑聲音與隻字絮語。

 

《茶浴圓舞曲》

所謂出水芙蓉,客家的茶是東方美人,樸實無華的客家之美,或許也是東方美人,在「茶浴圓舞曲」展區中,將邀請觀眾於水圳中,與東方美人共舞,在茶與水的沐浴間,與客家之美相遇。

 

《茶園慢遊》茶園景色,遍佈於浪漫台三線的各種道路上,無論是公路、古道,還是水路,好像無形之中,都與茶園有著無可言語的關聯。透過展覽中的「茶園漫遊」單元,讓觀者體驗台三線上的茶之敘事,並且透過此道路,從樟路、水路連結至路徑最終的劇場,在撥林的遊走中,前往最後的篇章。

 

《茶林環形緩坡劇場》

展區的終章,以實驗性劇場空間,與茶林環境意象,企圖讓觀眾望眼台三線上的各種美景,再穿梭於不同的路徑後,也似乎經歷了一段連結浪漫台三線過去與未來的隧道,最終再把昔日、今日,以及未來的預示,盡收眼底。

 

《全場天幕劇場彩蛋》透過從天空間連結所有展區的連動彩蛋,展現並意示出此次「浪漫台三線藝術季」,從台北展區開始,以及接下來的串連五縣市展區,即將開啟一場屬於台灣客家人高潮迭起的美麗宣告,一段浪漫的客家文藝復興運動時代即將到來。

------------------------------

2019浪漫台三線藝術季—台北特展「茶遇—天光行山」,展期從10月19日開始至10月27日止,於松山文創園區五號倉庫。

 

展覽訊息

展覽期間: 10/19 (六) - 10/27 (日)

參觀時間: 10:00- 18:00 (最後入場時間17:30)

參觀地點: 松山文創園區五號倉庫 (臺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

網    址:

https://www.romantic3.tw/exhibitions/Taipei

Via/ 2019浪漫台三線藝術季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山林中的藝術冥想秘境!安藤忠雄 X Antony Gormley新作《Ground》在韓國,建築與雕塑的詩意對話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聞名世界的英國雕塑家Antony Gormley,擅長利用金屬重現人體結構,傳達「人體是情感的容器」思想——遠看如分解、也似完整的金屬人形,挑戰著人眼、媒材與空間之間的互動關係。

即日起至2025年11月30日,Antony Gormley於韓國Museum SAN帶來大規模個展「Drawing on Space」,展出涵蓋雕塑、沈浸式裝置、素描、版畫等共48件作品,並首次公開與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合作的永久性建築裝置《Ground》,這是首次有藝術機構為收藏Antony Gormley作品而專設空間,極具紀念價值。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圖片來源:Museum SAN)

山林裡與自然共生的美術館

2013年落成的Museum SAN,隱身於韓國原州一片森林當中,其名取自Space(空間)、Art(藝術)、Nature(自然)的英文字首,讀音呼應韓文中的「山」字,隱喻博物館位處廣袤山林當中,及其致力融合藝術、建築與自然的策展概念。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Museum SAN。(圖片來源:Museum SAN)

博物館建築由造紙業起家的韓松集團邀安藤忠雄設計,耗時8年才完成。自高空俯瞰,園區由長方形、三角形、圓形等不同幾何輪廓的量體組成,體現安藤忠雄藉建築連接天、地、人的設計哲學,與其標誌性的清水模搭配,寧謐而富哲思。

> 安藤忠雄清水模新作「光之空間」!韓國Musuem SAN藏身山林中的全新光影冥想空間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Museum SAN冥想室。(圖片來源:Museum SAN)

Museum SAN設有紙藝廊、版畫工房、收藏韓國近現代繪畫與雕塑品的青鳥藝廊,及專藏美國藝術家James Turrell作品的同名場館等,場館間由花之庭園、水之庭園與石之庭園細膩串連,另設有兩座安藤忠雄打造的冥想空間,再次扣合SAN藉建築與藝術讓觀者與自然融於一體的理念。這次安藤忠雄為Antony Gormley設計的《Ground》,也延續著這份精神。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英國雕塑家Antony Gormley。(圖片來源:Museum SAN)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圖片來源:Museum SAN)

建築與雕塑對話的冥想空間

Ground》位於美術館花園下方,是一座直徑達25公尺的地底穹頂。圓頂頂部設有單一天窗,引自然光入內,呼應著古羅馬萬神殿的建築精神,同時體現安藤忠雄的極簡風格,及Antony Gormley長期以來對「空間感知」的探索。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圖片來源:Museum SAN)

來到這裡,觀眾會先透過一面全景玻璃牆,欣賞到藝術家建構人體的《Blockworks》系列鑄鐵雕像,它們或坐、或站、或蹲,靜靜佇立於洞窟般的空間中;從圓頂天窗流瀉而下的光線,為觀察雕塑材質、線條動態的體驗更添趣味。再向內走,則更能感知混凝土材質與穹頂織就、帶點神性的氛圍,窗外自然景致也漸漸合流,構築一方沈思秘境。有趣的是,場館外側設有一尊鑄鐵雕像,透過圓頂開口與外部景觀對望,藉其「視線」將穹頂空間與遠方山景串連,別具詩意。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圖片來源:Museum SAN)

「Drawing on Space」聚焦藝術家對身體感知的長年探索

除了與安藤忠雄合作的建築裝置外,「Drawing on Space」也展出Antony Gormley大量精彩作品。開場聚焦《Liminal Field》系列,其以金屬線條建構通透、輕盈的人形,暗示著身體作為「邊界」的概念,這些雕塑雖與人等高,卻因空心結構流露出一種如泡沫般脆弱的特質,亦隱喻無常。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圖片來源:Museum SAN)

接著視野從立體轉向平面,第二展廳展出素描及版畫,梳理Antony Gormley對光與暗、實體與虛空、身體與建築等主題的探討。最後以沈浸式裝置《Orbit Field II》收尾,其由相連的鋁製圓環構築而成,輕盈懸浮於空間之中,邀觀者穿梭其中,親身與展品互動,亦體現藝術家一貫的信念:「雕塑的核心不在於物件本身,而在於體感經驗。」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圖片來源:Museum SAN)

無論是展覽本身或將永久存於美術館的《Ground》,都再度體現了Museum SAN將藝術、建築與自然揉合的概念。Antony Gormley也表示:「這次展覽的核心在於將實體與想像的空間結合,展品的存在是為了『活化空間』,而不是佔據空間,同時探索著身體與建築這兩種感知媒介間的關係。」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高橋一生帶小朋友即興演出,自由作畫!日本「學展」特別影像企劃《想像他者的四天》由導演二宮健親拍創作歷程

高橋一生帶小朋友即興演出,自由作畫!日本「學展」特別影像企劃《想像他者的四天》由導演二宮健親拍創作歷程

高橋一生和小朋友玩在一起的畫面會不會太美好!東京國立新美術館即日起呈獻為期11天的「學展」,其中將夾帶兩件從今年首登場的藝術計畫《想像他者的四天》中生成的多人共創畫作,本屆頒獎典禮更將放映導演二宮健於4天工作坊期間所記錄孩子們揮灑創意的珍貴影像。從培養共感力與想像力的角度出發,此項目所回應並試圖溫柔改變的社會現況發人深省。

第75屆學展(Gakuten)推出實驗性影像製作企劃《想像他者的四天(他者を想像する四日間)》,邀來演員高橋一生,協同7名從本屆參展者中選出的國中小學生完成兩幅大型畫布作品,並隨學展其他作品於2025年8月7日至17日在東京國立新美術館公開展出。而由電影導演二宮健同步拍下創作全過程的特別影像,則將於8月9日舉行的得獎者表彰典禮上限定放映,供得獎者及相關人員觀賞,循作品本身和紀錄片兩種途徑見證其中軌跡。

第75屆學展實驗企劃《想像他者的四天》工作坊現場,演員高橋一生帶領7名國中小學生進行肢體與繪畫的即興創作。(圖片來源:學展)
第75屆學展實驗企劃《想像他者的四天》工作坊現場,演員高橋一生帶領7名國中小學生進行肢體與繪畫的即興創作。(圖片來源:學展)
導演二宮健以側拍方式將創作過程「再創作」為紀錄片。(圖片來源:學展)
導演二宮健以側拍方式將創作過程「再創作」為紀錄片。(圖片來源:學展)

學展是什麼?

藝術教育人士西田信一(Nishida Shinichi)在1950年創立的「學展」,是日本第一個全國性學生油畫比賽;70餘年來由日本學生油畫會興辦,無參賽資格限制,亦接受來自海外的國際作品,現正於全球範圍內致力發掘年輕世代的藝術才能。評選項目涵蓋繪畫、插圖、工藝、攝影、數位創作等多元領域,且從幼稚園到大學的不同年齡層創作者都能報名。比賽核心自歷史案例中承襲而來,堅信「優秀的藝術不受年齡、國籍或名聲所限制」的精神,至今持續將才華橫溢的作品推向世界舞台;近年不僅廣邀各界知名人士擔任評審,大獎作品亦得機會於巴黎展出。

學展於1950年由日本學生油畫會初代會長安井曾太郎、創始人西田信一及其他6名藝術相關人士齊心創立。(圖片來源:學展)
學展於1950年由日本學生油畫會初代會長安井曾太郎、創始人西田信一及其他6名藝術相關人士齊心創立。(圖片來源:學展)
▼ 每屆學展於東京國立新美術館進行公開展出

實驗企劃《想像他者的四天》首登場

高橋一生主導、二宮健側拍,「即興」培養共感力與想像力

作為今年學展首次實施的藝術計畫,《想像他者的四天》旨在培養孩子「想像他者的能力」(意近中文「共感能力」所指涉,可能包括從他人視角看待事物,抑或經由共創形式對他人的表達有所共鳴等)。此理念發想自當代社會中人們「想像他者」能力普遍稀缺的現況,讓參與者透過肢體表達、即興演出、交流對話和揮灑作畫等環節,反覆加深「設想眼前的人、甚至於某個不存在對象」這樣的共感經驗。

《想像他者的四天》創作過程。(圖片來源:學展)
《想像他者的四天》創作過程。(圖片來源:學展)
高橋一生耐心引導。(圖片來源:學展)
高橋一生耐心引導。(圖片來源:學展)
7位小小藝術家於巨大畫布上揮灑創意。(圖片來源:學展)
7位小小藝術家於巨大畫布上揮灑創意。(圖片來源:學展)

在為期四天的工作坊中,高橋一生並非以導演或演出指導的角色參與,而是單純扮演從旁陪伴、覺察和承接孩子內心轉折變化的「伴行者」角色,構建出一個自由且深刻的創作空間,最終引導他們繪出兩幅「想像的藝術」作品。而將此場景具象化的正為導演二宮健,他詳實記錄7位小朋友4日體驗的側拍影片,將打開交織現實和創意的敏銳視角,靜靜喚起觀眾的想像力。

高橋一生作為「伴行者」,僅從旁陪伴和觀察。(圖片來源:學展)
高橋一生作為「伴行者」,僅從旁陪伴和觀察。(圖片來源:學展)
其中穿搭的即興演出亦是啟動想像力的一環。(圖片來源:學展)
其中穿搭的即興演出亦是啟動想像力的一環。(圖片來源:學展)
間接為孩子構建出一個自由且深刻的創作空間。(圖片來源:學展)
間接為孩子構建出一個自由且深刻的創作空間。(圖片來源:學展)
最終完成兩幅大型畫布作品。(圖片來源:學展)
最終完成兩幅大型畫布作品。(圖片來源:學展)

台灣觀眾對高橋一生肯定都不陌生,其別具感染力的演技與親切形象,為此類藝術教育項目盡心力自在想像之中。而擔任共同企劃兼導演的二宮健,早被認為是風格辨識度極高的日本新生代創作者。10多歲開始影像創作,就讀於大阪藝術大學期間即獲得京都國際學生影視節(KISFVF)大獎肯定,現年僅33歲已憑《裸睡美人》、《吉娃娃羅曼死》、《午夜少女戰爭》等多部代表作為觀眾所認識,亦曾在2017年作品中與高橋一生合作。此次他充分發揮個人尤擅長的實驗性手法,大膽而細緻地捕捉了孩子們朝氣蓬勃、充滿生命力的表情和創作歷程。

高橋一生(右)上週末甫攜新片《岸邊露伴一動也不動 懺悔室》來台會粉絲。(圖片提供:原創娛樂)
高橋一生(右)上週末甫攜新片《岸邊露伴一動也不動 懺悔室》來台會粉絲。(圖片提供:原創娛樂)

《想像他者的四天》紀錄片雖不開放一般觀眾觀賞,不過未來10天人正好在東京的讀者們,走過路過國立新美術館倒可逛進展廳,一覽高橋一生和小藝術家們帶來的兩大件畫作及第75屆學展的完整展出。

第75屆學展特別影像企劃《想像他者的四天》

【作品展覽】

  • 時間:2025年8月7日至17日
  • 地點:國立新美術館2D學展展示室

【影像放映】

  • 時間:2025年8月9日
  • 地點:國立新美術館講堂(僅限得獎者及相關人員入場)

資料來源:學展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