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東海岸大地藝術節亮點!全新裝置藝術、月光海音樂會亮相台東海岸線

2020東海岸大地藝術節

在台東月光海看美麗創作藝術!自2015年開辦以來,台東「東海岸大地藝術節」每年藉由海內外藝術家,以花東絕景為靈感與創作基地,在山海之間帶來一系列地景創作,並呼應著台東的慢步調,從中感受到生活的自適與豁然外,更能看見山林、海洋如何牽引著東部人的一呼一息。 今年夏天,2020東海岸大地藝術節再度登場,此次集結7組藝術家團隊,緊扣年度主題「邊界聚合」,凸顯及隱喻身處於歐亞板塊交界的東海岸生活,是跟隨自然節氣律動的節奏,進而激盪出強大的創造力與生命力!

2020東海岸大地藝術節將於8月4日正式展開,並一路持續至10月30日,參與本屆展覽的7組駐地藝術家,包括台灣藝術家李簣至與魯瓦.里維拉(墨西哥)、歐舟(尼泊爾)與簡吟如、周學涵、日本藝術家杉原信幸與中村綾花、井上唯(日本)、 A’PO與王亭亭以及拉黑子將從花蓮遊客中心、金剛大道、都歷園區、加路蘭遊憩區、都蘭部落都蘭鼻到成功海濱等地,將在地生文化的根基,生活脈動透過藝術創作呈現給每一位到訪的朋友。 

1_21

除了必看地景藝術外,活動期間更將舉辦「月光•海音樂會」、「開放藝術工作室」(定時開放7間),並有小型展演市集、工作坊DIY體驗、展覽等活動,以及「環保餐具設計競賽」及「Trashion海洋創意時裝秀設計競賽」等全新企劃,讓人充份感受到東海岸豐沃土地下所孕育的創作能量。

▶2020台東縱谷大地藝術季《漂鳥197》亮點! 



2020東海岸大地藝術節作品亮點

歐舟&簡吟如(山田設計)《新升的島嶼 . 古老的靈魂》

材質:鐵、海洋回收廢棄物、竹子、彈性繩、漂流木

地點:花蓮遊客中心

傳說中整個小島住著好幾個民族,所有的人皆遠道而來,在海平面底下,總有著看不見的力量,擠壓著島嶼,分分秒秒緩慢地隆起。這兩座板塊,轉借海洋阿美族的神話,如同和兩隻鯨背上的心靈意象,相交相融,滋養萬物。

歐舟3

這一大一小的編織裝置,大的稱為「尹部」,小的叫做「莫蘭」,隱喻著歐亞大陸及菲律賓板塊長久下來的碰撞,產生的新升島嶼。而我們用風吹產生碰撞,在交錯區塊裝置的聲音系統,詮釋並提醒著遠古以來人們腳下持續不斷的變動。冰河時期的筆筒樹與新升的島嶼並存著,遷徙的文化與漂流的語言並存著。有人說這裡可能是南島語族的母土,在古老的靈魂下蘊藏著蓬勃多樣的生命形式,我們邀約憩息在此裝置之下的遊客,在自然的浩瀚中相偕體驗古老靈魂的低語。

歐舟9

周學涵《Soga Monster》

材質:黑鐵、海洋回收廢棄物

地點:成功海濱公園

兒時生活在台灣西部,白天水溝裡能見著大肚魚、夜裡小路的草叢間可以遇見螢火蟲,都因為什麼而消失了?近年來,除了科技與政治試圖要解決環境問題外,各創作形式領域也都試圖表述文明發展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

周學涵 soga

周學涵特別喜歡許多植入這樣環境浩劫背景的電影故事,怪獸如環境反噬的具現化、且常是從海洋中出現上岸,它們出現也並非一味的破壞,反倒是一種示警。往往是因為某個平衡被打破了,才出現試圖要恢復平衡。這個上岸、出現在海陸交界的一刻,正是我想透過創作呈現的。取名為「Soga」有二個原因,一是威脅環境的「塑膠之台語發音」;二則是這隻獸所乘載的物質與意義,能夠讓人有恍然大悟的「そうか(原來如此)」之感。

周學涵2

李簣至&Lua Rivira《轉變》

 材質:竹節鋼筋、漂流木、竹子、海洋廢棄物、布繩

地點:都歷園區

氣候的變遷與溫室效應氣體的增加息息相關,它直接與間接地反映在人類的生活層面與自然生態環境上,這種跡象在近幾年更劇烈地發生著,比如格陵蘭冰山融化、珊瑚大規模死亡、森林大火等等。而全球暖化讓海面溫度升高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不斷上升直接影響了地球大氣的自然結構。我們的生態、洋流與水文循環系統也跟著改變了,海進的現象加速,也增強了颱風的威力。颱風是地球氣候調節的自然現象,也是在臺灣常見的天氣現象。因此,此作品主要形象取自於颱風。此作品命名為「轉變」。

李簣至5

這是由自然物與人類在海洋經濟活動過後的廢棄物構成的環境雕塑。在山與海的邊界土地上,將有著山與海屬性的竹子與漂流木結合著海洋廢棄物聚合在一起,表現著自然本身的流動狀態,創造一個有著颱風形式的棲息地,它也是人在自然之間的思索空間。以此作品呼應著「2020東海岸大地術節」的「邊界聚合」主題,回應著臺灣東海岸孕育著許多族群且發展出多元流動的特質與文化,也指出我們生活所處的環境現況,並強調環境永續與平衡的重要。

李簣至1

杉原信幸、中村綾花《波浪方舟-潮間交》

材質:珊瑚石、岩石

地點:加路蘭遊憩區

來自日本的兩位藝術家,深受台灣原住民在山海之間孕生的文化吸引。以台灣傳統的土角厝黏合材料與工法,將東海岸的珊瑚石、都蘭山中的大岩石拼組成船的形狀,代表了日日夜夜撞擊加路蘭(kararuan)的白浪,kararuan是阿美族語意指洗髮的地方。作品的造型靈感來自蘭嶼達悟族的拼板舟,以及小野柳看來像奇石怪狀的海浪,象徵東海岸阿美族豐富的海洋文化,在這裡手工藝、樂舞、漁獵採集生活和神話密不可分。 這是一艘象徵在海洋和島嶼之間歌唱的台灣方舟。

杉原3

杉原5

 

井上唯 《宇宙奇蹟》 [始まりの物語/Cosmic wonder ]

材質:鋼筋、白色棉紗纖維

地點:都歷遊客中心 (作品因疫情尚未駐地創作)

有時我們覺得神話荒謬而虛構,似乎距離現實生活如此遙遠。然而,人類渴望理解現實世界的神話,例如人類在宇宙和自然中的位置,自然的秩序和生命的意義,是人類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真正重要的追尋。我對自然強大的能量感到不知所措,在東海岸劇烈變化的氣候和強大自然之下,原住民族的神話和精神仍然存在。台灣原住民的文化與生活之中依然充滿了神話性的偉大力量,因此,透過這件作品我想建立一個我們能夠與神話<now,here>當下聯繫的空間。

2020pic09


▶帶你吃台東隱藏美食!水越設計創辦人周育如的「台東100食」私藏口袋名單

歷屆作品亮點

拉黑子‧達立夫《島嶼之影》

地點:都歷遊客中心

8件人形雕塑站在海廢水泥磚與鋼筋雕塑的島嶼旁邊,彩色尼龍繩看似繽紛美麗,卻是藝術家撿拾海邊廢棄的漁網纏繞而成。海洋像包容萬物的母親,賜予人們生存所需的食物,也被迫接受遺棄的物件,站在島嶼之上,是否看見腳下的陰影,看看我們製造的廢棄物對環境和海洋造成的影響。

2_17

哈拿‧葛琉作品《最強大的溫柔 》

地點:都歷遊客中心

甩髮舞是蘭嶼達悟族船祭中,婦女祈求海上男人們平安豐收歸來的儀式。藝術家以達悟族與自然環境共生而孕育的文化為靈感,使用竹子和藤編織作品,表現空中翻飛的長髮,象徵在大自然的嚴酷考驗下,蘭嶼女性溫柔而強韌的力量。

2017哈拿葛琉作品

歐舟《泡大地》

地點:都歷遊客中心

大樹下張開彩色繩網,感受色彩,蟲鳴鳥叫,日昇月映。邀請你輕輕地在捕夢網中或躺、或臥、或坐下來。請在泡大地的作品之前,將你的世俗煩憂放下吧!試著將自己歸零。 

2017歐舟的作品泡大地

月光‧海音樂會
除了靜態藝術展之外,做為東海岸大地藝術節必看節目,可看見冉冉月光由海上升起、皎潔地照著粼粼波光的「月光‧海音樂會」今年同樣會登場,會將都歷園區打造成與自然共存的專業級戶外展演空間。同時,今年更以「邊界浪遊」為號召辦理 9 場次的音樂會,分別以「在邊界相遇、在邊界搖滾、在邊界遇見世界的靈魂」、 「在邊界跳舞、在邊界遇見自己、在邊界月光森林漫步」、「在邊界沈醉、在邊界吟詠、在邊界創造未來」 三大主題,邀請舒米恩、桑布伊、以莉高露、王宏恩、泥灘地浪人、拍謝少年、告五人等演出,以音樂陪伴浪漫月光。 

2020 東海岸大地藝術節
時間:2020/08/04 - 10/30

詳細地點&活動&戶外藝術作品位置可洽官網
https://www.teclandart.tw/zh/home/ 

via 交通部觀光局 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隈研吾實驗計劃「和紙雲朵」亮相倫敦!飄進18世紀古典建築,展開一場東西方對話

隈研吾實驗計劃「和紙雲朵」亮相倫敦!飄進18世紀古典建築,展開一場東西方對話

在倫敦薩默塞特府(Somerset House)的樓梯間,一場輕盈卻深刻的相遇正悄悄上演。由隈研吾發起的實驗團隊SEKISUI HOUSE – KUMA LAB,透過「Paper Clouds(紙雲)」這座漂浮的和紙裝置,把日本工藝、自然意象與未來建築研究一同帶進2025年倫敦設計雙年展,邀請人們重新想像材料與空間的邊界。

和紙雲朵飄進18世紀英國建築

走進由William Chambers設計的古典石階,你馬上就會被一片片的雲朵吸引目光。共約70片的雲朵以紙纖維製成,再用金色絲線輕輕懸掛,自樓梯最高處如雲瀑般垂下。

「Paper Clouds」作品靈感來自日本繪畫中「すやり霞(Suyari-Gasumi)」的技法,創造出如薄霧般若隱若現,卻又能呈現具體的質感。看似輕盈的裝置,背後卻承載建築材料創新的實驗精神:要如何在極致輕薄中,依然保有足夠的結構強度?

隈研吾實驗計劃「和紙雲朵」亮相倫敦!飄進18世紀古典建築,展開一場東西方對話
共約70片的雲朵以紙纖維製成,再用金色絲線輕輕懸掛,自樓梯最高處如雲瀑般垂下(圖片來源:Toshiki Hirano)

傳統工藝的當代技術突破

為了達成這種「有重量感的輕盈」,KUMA LAB開發了一種嶄新的和紙工藝,使用與傳統和紙相同的楮樹纖維,但卻不是製作液體狀的紙漿,而是製成濃稠的糊狀物,再以手指壓出格狀紋理,創造剛性與立體感。而每塊乾燥後的「雲朵」擁有如淺碗狀的造型,其輕如羽毛,卻具足夠強度懸掛於空中。KUMA LAB計畫將這項技術擴展到更多實驗,例如3D列印和耐候性塗料,希望未來能運用在永久性建築中。

隈研吾實驗計劃「和紙雲朵」亮相倫敦!飄進18世紀古典建築,展開一場東西方對話
KUMA LAB開發了一種嶄新的和紙工藝,使用與傳統和紙相同的楮樹纖維,但卻不是製作液體狀的紙漿(圖片來源:Toshiki Hirano)
隈研吾實驗計劃「和紙雲朵」亮相倫敦!飄進18世紀古典建築,展開一場東西方對話
雲朵上的格狀紋理,是以手指壓出來的(圖片來源:Toshiki Hirano)

材料、文化、藝術的交會點

「Paper Clouds」不只是一個視覺裝置,它也觸及聽覺與身體感知。本計劃邀請到小提琴家兼作曲家小町碧為此創作全新作品,錄音過程中還特別捕捉了和紙貼近肌膚所產生的摩擦聲。共同策展人Clare Farrow認為,這是東西方之間的一場對話——從和紙、金線到18世紀石階,材料跨越時間和文化,日式工藝的輕盈感與英國古典建築的厚重彼此對照、也互相映襯。

即便隈研吾事務所(KKAA)已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建築團隊之一,其仍然堅持透過這些小型計畫,找到持續創新的能量。隈研吾曾表示:「大多數業主都非常注重安全,希望重複既有的設計方式,只有在這些小實驗中,我們才有機會挑戰未知或是測試新材料。」

隈研吾實驗計劃「和紙雲朵」亮相倫敦!飄進18世紀古典建築,展開一場東西方對話
「Paper Clouds」展出現場(圖片來源:Toshiki Hirano)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這部電影要你「走來走去」看,拼湊一段破碎婚姻故事!張碩尹 X 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回台展出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這部電影不要你黏在椅子上看,而要你起身走進一棟台灣老公寓,穿梭廚房、客廳、臥室等空間,慢慢拼湊出曾發生在此的破碎婚姻故事。你的移動步伐,將推動故事前進。

這是台灣張碩尹工作室、英國爆炸理論(Blast Theory)共同製作的「互動式電影」作品《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於年初拿下2025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SXSW)混合實境競賽單元評審團特別獎後,回到台北於7/47/20限定兩週展出。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走進」老公寓,拼湊一段破碎婚姻故事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由蔡弦剛執導,夏騰宏與柯念萱主演,背景設定在一間台灣老公寓,文本圍繞著一個在災難中破碎崩解的婚姻故事。這不單只是一部電影,更是一件觀眾可與之互動的沈浸式裝置。有趣的是,觀眾不需要穿戴任何裝置,而是透過「AI視覺感測系統(AI Computer Vision System)」體驗。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觀眾將置身一座台灣住家的等比例平面圖上,地面標示著4個空間:廚房、客廳、臥室與浴室。每當觀眾踏入其中一個房間,AI系統便會偵測觀眾的移動,切換到該房間的故事。透過在空間中移動,觀眾將慢慢拼湊出一對伴侶曾在此生活的痕跡。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觀眾的「互動」也是看點

由於每場次的觀眾人數可能不只一人,因此觀眾之間發酵的狀態也成為觀看的重點。AI視覺感測系統會在偵測展間的人流後,決定該切換到哪個視角,因此觀眾彼此互相看眼色、牽制與角力,干擾和合作,都成為了觀看作品的趣味。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這部「互動式電影」打破線性敘事,給予觀眾更多摸索的空間,建構出新型態的觀看體驗——作品的敘事仰賴觀眾的移動進行,甚至可以說是「沒有觀眾,作品就不存在。」創作者亦不刻意講故事說明,轉而注重傳達作品的情感氛圍,交由觀眾填補空白。

「我特別喜歡觀察人們如何和作品互動,努力了解故事的樣子,甚至還曾看見觀眾一隻手放在房間、另一腳放在廚房,試驗著試圖混淆系統的滑稽舉動,發展出團隊從未想過的互動的方式。」——爆炸理論業務經理Anne Ruper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為何以「家」為題?一座壓抑籠罩的劇場

「家」一詞往往讓人聯想到庇護、歸屬與安穩,但創作團隊回溯電影史中大衛・林區《驚狂》和米哈伊・哈涅克《隱藏》當中對「家」的詮釋,卻是潛意識中瀰漫壓抑和焦慮的劇場。於是在《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中,「家」成為觀眾走入作品敘事的核心,當觀眾穿越不同房間,也彷彿在夢境般的空間,探尋此地曾發生的婚姻生活痕跡。這樣的結構不僅回應了潛意識如「記憶宮殿」般的運作機制,也讓觀眾的「觀看」,從被動變成主動的心理參與。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另一方面,家作為最小單位的社會結構,不只受到內部情緒影響,也受到外部局勢的牽動。從歷史和社會脈絡來看,台灣長年受地緣政治影響,有著身份認同的討論;英國社會則長期面對移民問題,及近年的脫歐危機和通膨困境。因此,這次跨文化的台灣與英國團隊,從彼此對「家」的理解出發,重構一個想像的個人空間,並藉此探討所謂「家」的樣貌。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SXSW評審團在授予獎項時表示:「這件作品讓我們感受到迷惘、沮喪和彼此疏離。一開始只是悶燒著,但是最終成為空間、故事、科技和人類行為之間產生了意料不到的聯繫和交會舞蹈。」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以互動性、社會批判串起的藝術實驗

來自英國的爆炸理論(Blast Theory)常透過互動藝術探索社會和政治議題,他們結合表演、遊戲、影像、應用程式、裝置藝術等,將觀眾置於非尋常、甚至令人不安的體驗當中,邀人們透過親身參與日常難遇的景況,開拓看待社會的新觀點。像是在作品《觀看的機器》中,觀眾便被邀請參與一場搶銀行的角色扮演遊戲。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張碩尹與爆炸理論的合作始於2016年,當時他在爆炸理論位於英國布萊頓(Brighton)的工作室駐村一個月。他回憶:「當初觀看到的,是藝術計畫除了成為展覽中的展示品之外,能夠成為溢出社會建制的『事件』。藝術家能夠透過藝術計畫的靈活與機動性,連結各形各色的人事物,進一步成為寬廣世界溝通的管道。」受此啟發,張碩尹工作室在2023年夏天向爆炸理論提案,開始《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為期一年半的開發與製作,作品於2025年國西南偏南藝術節(SXSW)全球首映,如今回到台北放映。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此次合作延續著張碩尹工作室和爆炸理論對於「互動性」的高度興趣,雙方的作品都時常有意識地削弱藝術家的「控制權」,將作品開放給觀眾參與,在這樣的情況下,觀眾也被賦予了「推進作品」的責任——每個人的行動、決策以及與其他陌生參與者當下的互動,都為作品創造嶄新的意義和火花。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台灣首演

展期|2025.07.0407.20,期間不公休

地點|台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80

開放時間| 11: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