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台北寶藏巖光節開展!7顆科技月亮、反光鏡面等16組光影藝術作品亮點

高德亮《時而有影》

2020年之於寶藏巖,是正式以「共生」概念,與各種「關係」相處的10週年,以此延展,每年在此為展覽腹地的寶藏巖光節,今年2020台北寶藏巖光節以「相依的總和」為命題,將注目回望初衷,凝視累積的相互陪伴,邀集16組藝術家及團隊,透過現地製作的親密連結,藉由當代藝術的呢喃話語,誘發觀者成為故事中的角色;並串連「簡單生活節」,於開展首個週末以音樂演出及市集拉開序幕,更於兩個月的展期中,邀請民眾參與影像徵件,紀錄作品與你的相依場景。

傍山臨河的依偎

寶藏巖聚落裡可見山河相鄰,南面的新店溪是劉秋兒機車獨行計畫之地,其錄像作品《窮繞-新店溪流域》,紀實著前往未知面向的軌跡,以身體力行丈量出生命現況。


河流沖積出的沙洲是邱承宏渡河探查的地景所在,以外來種小花蔓澤蘭作為創作源頭,發展出裝置作品《福和寶藏》探討河流、地形與生物之間的敘事關係。

再行至蜿蜒小徑的高點,在寶藏巖中眺望著都市光亮,與高德亮撒下的破碎光點的《時而有影》,有著視覺連結,藉此觀看邊境與城市的依存面貌。寶藏巖曾因獨有的聚落形式而面臨被遷拆命運,此作品以想像建物被拆除樣貌與現今保存狀態互相對照,藉由一面反光鏡,如同「違建」一般搭建在建築物本體之上,並透過光與單面反光鏡交互作用,進而模糊內外空間,使部分建築像是消失般,卻又無所不在,氛圍曖昧。 (圖片來源:藝術家高德亮FB)

高德亮《時而有影》

重現歲月的承載

歷經居民開拓、遷徙,寶藏巖的空間伴隨著住民更替而有所變化,謝佑承X 王中原《圓垣不絕》試圖重建、完整原有的樓層結構,加上自聚落中蒐集而來的燈具與聲樣,串連起時間與地方的紋理。


把日子重回六〇年代,當時還有火車行駛到公館,車站就在寶藏巖山下的汀州路上,擅以剪紙的成若涵《城南紀事,台北既視》進行歷史爬梳、在地探勘與田調訪問,將故事以鐵雕鑄成影,順著舊有萬新鐵路的方向,展示出過往光景及今日繁榮,宛若時光迴廊。

採集風土與人情

在2011年公告為文化資產後的寶藏巖,仍是日常與共的場域,吳修銘的互動裝置《說一道彩虹》,收集村內居民口述故事為基礎,以程式分析出口吻中的色彩與頻率,在展覽期間邀請來訪觀眾與裝置互動,與在地住民的光譜融合成色彩豐富的彩虹影像。


陳松志《無題-TPE》藉以透明玻璃、明鏡與人造水晶石構成,探索著物質在時間、空間中的穿透、映照與折射,反映著現代人在媒體屏幕中的多重身份、視角以及慾望的無垠擴張。


不歸鹿《茻芔艸屮》朱淑宛《在還在的時候》皆以採集植物為本,再製或翻鑄的創作脈絡,呈現出介於真實與虛假的狀態,探討與地貌自然共存的命題。



尋光的運行軌跡

《光電獸#21-痕跡掃描》建置在寶藏巖的歷史斷面,姚仲涵在其特殊地景設置出兩條平行軸線如框架般,透過光與影的律動,使觀看者將視線注目於每個變化瞬間,敘事出人造物件與自然生態間的相處法則。

當視角望向天際,月相盈虧圓缺之現象,居然同時出現在寶藏巖的天空,何理互動《觀月計劃 #define Moon_ 》,其裝置運用殘影留存的視覺魅力,同時展現月亮的各種姿態。2020年版本由7顆直徑70cm x 70cm月形裝置所組成,作品隱身於樹林環繞當中,巧妙融入寶藏巖的高低起伏山丘,以「光」作為媒介,透過月亮召喚你我心中對於寶藏巖的情感記憶。

作品巧妙融入於寶藏巖的山城地景之間,觀者須反覆切換觀看視角、移動於漸次聳起的地形,才得以參透裝置的全貌,而在遊歷的過程中,觀者也勢必經歷一場「探尋」和「冒險」的旅程。


探究自然變化是人與環境互相理解的過程,因此自古觀月也追日。葉澈的錄像裝置《夸父離日》講述古老神話的寓意,如同創作者本身的尋光之路。我們所知光照範圍與速度無遠佛屆,而人們能以影像記錄光的行進,攝影專長的黃正裕,使用機械光柵動畫的作品《華麗雨林》,引導觀者使用沙漏操作機械平衡,詮釋個體之於環境的共存關係。


持續醞釀的公眾參與

寶藏巖自藝術村進駐,推及至每年光節藝術展演,帶進多樣性視角,更乘載著眾人的想像,成為一處持續成長的有機體,當外界注入養分之餘,在地也蓄足能量蓄勢待發,寶藏巖文化村協會邀請同在村子裡生活、工作的朋友們,對於過往至今的點滴進行創作周邊的萬福國小以孩子的五感體驗探訪自己的原生家庭,蒐集共有的土地記憶,透過傳統技藝剪紙與皮影戲,轉化為生命裡最初的共創作品,與藝術家之作相互輝映於寶藏巖起伏的景色間,本次展期為9月19日至11月8日,共計51天,每週更有延伸限定活動,邀請民眾共同參與,乘著秋日微風,和家人朋友相依前來,踏著光漫步同遊。

2020寶藏巖光節 相依的總和

展期:2020.9.19(六)-11.8(日) (周一休館)

時間:11:00-22:00 

參與藝術家團隊

姚仲涵、何理互動、謝佑承 X 王中原、羅智信 X 鄭任翔、陳松志、吳修銘、高德亮、劉秋兒、邱承宏、不歸鹿、朱淑宛、黃正裕、葉澈、成若涵、萬福國小、寶藏巖文化村協會

https://www.facebook.com/artthav

via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何理互動、高德亮FB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廣慈社宅」位於松山奉天宮附近、規模居台北市之冠,而以此為基地、醞釀五年多的「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畫」,如今迎來成果發表,於2025年1月9日至2月10日開放大眾參觀。

一場社宅裡的藝術盛典

廣慈社宅前身為福德平宅以及廣慈博愛院,由於該地區發展相較老臺北城慢,散落著埤塘、濕地、郊山,緊扣鐵路、礦區、移民聚落,因此至今仍有許多新建設落成,可說是都市發展的一方新天地。廣慈社宅佔地6.4公頃,共有逾1500戶,入住居民面貌多元,為了促進社區的對話與相互理解,「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畫」於2020年正式啟動。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徐永旭《光之巢》位於廣慈社宅園區南面入口處(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周邊環境、居民組成等多元背景,替公共藝術計畫供應了豐沛的創意靈光。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畫由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主辦、禾磊藝術策劃,以「我們在家(We Are Home)」為題,聚焦關係美學與環境美學,串起既有社群與新遷入的住戶、社會與社宅、人與環境間的連結,一步步形塑居民對家的認同。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游文富《溫暖的載體》夜景(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畫邀請藝術家實際駐地於一側的「福德聚場」,並設計一系列貼近在地的帶狀活動,讓藝術流動於社區建造中,築起一座共生共好的關係堡壘。九組來自台灣、日本與荷蘭的藝術家,分別以聲光、插畫、陶藝、纖維藝術、空間裝置等多元媒材,回應此處消逝的煤礦、水圳和生態,以及被人們擱置的記憶、感受,甚或是難以啟齒的終老話題等。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畫展覽現場(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2件展期限定作品

兩件展期限定作品,為廣慈社宅公共藝術成果展揭開序幕。游文富的竹編裝置《溫暖的載體》,樸質、溫潤宛如翻湧的金黃色雲海,融入地景也溫柔摟抱著老榕樹,歡迎觀眾穿梭其中;國內外藝術家跨界合創的《遷徙博物館》,是展覽的一大亮點,由德國藝術家佛羅里安.克拉爾(Florian Claar)結合金屬、木構和聲學技術,構築出的開放式聲鏡劇場《Wall of Voices》,而裏頭循環播放的聲音作品,則是知名音樂人林強,取材十多位受訪居民關於夢境、夢想的口語敘事,所創造出的電子音樂作品《聽夢I-夢迴》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游文富《溫暖的載體》(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Wall of Voices》結合金屬、木構和聲學技術,構築出開放式聲鏡劇場(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噪咖藝術、吳秉聖合力於《Wall of Voices》中,打造出光影作品《牽繫》(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8件永久性戶外裝置,呼應周邊地景

廣慈社宅室內外共有18件裝置作品,觀展動線以信義區行政中心正後方的社宅3區(C區)的主視覺延伸作品《社區精神旗幟》為起點。蔡慧盈以「圓形」借喻「圓滿」的概念,不僅為展覽破題,也訴說著一點一滴投注的情感、心力與時間,如同構成圓的無限個點,圓滿了彼此間的關係。此外,藝術家也邀請居民共創,在旗幟上拓印下老椅子、磚瓦甚至福德聚場門牌等象徵「家」的元素。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蔡慧盈《社區精神旗幟:揚揚》(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衛福大樓與行政中心的接壤處,是禾磊設計梁豫漳以耐候鋼打造雙圓弧棚頂的《流亭》,如今已成為居民偶遇、寒暄的地標;嶼山工房林聖峰《大樹下的山水客廳》以平行並排的波狀鋼筋,模糊建材的軟硬與內外之分,成為日升月落間瞬息萬變的光影山水。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禾磊設計梁豫漳《流亭》地處衛福大樓和行政中心大樓之間(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嶼山工房林聖峰《大樹下的山水客廳》夜景(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站在《大樹下的山水客廳》下方仰望天空(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南面入口處徐永旭《光之巢》呈現四座溫煦、質樸的峽谷雕塑,呼應地勢也迎接人們歸巢;邱承宏《採光》以昔日植物的形象刻鑿混凝土浮雕,營造翩翩詩意及巧妙的共時性;偶然設計曾令理《孢燈》同樣取植物為靈感,用數株不鏽鋼雕塑模擬附近淺山的蕈菇、孢子,回應廣慈社宅周邊地景。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徐永旭《光之巢》(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邱承宏《採光》(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偶然設計曾令理《孢燈》(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路面、變電箱上九個貌似秘魯「納斯卡線」的神秘圖騰,是彭冠傑的作品《祝》,受附近奉天宮、慈惠堂等公廟信仰啟發所設計;現居荷蘭的以色列藝術家拉姆・卡齊爾(Ram Katzir)則從觀察手相的風俗出發,於三棟社宅包夾的廣場描繪出巨幅地畫《書寫未來》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彭冠傑《祝》(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藝術家拉姆・卡齊爾《書寫未來》(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10件室內創作,訴說場域本質

廣慈社宅建物內,也展示著許多藝術作品。大廳牆面上的鄒駿昇《共生》,描繪四獸山所代表的神獸,隱含動物與人類、生態與聚落間共生的永續議題;吳芊頤《窗光漫遊》轉化了公園、濕地、花草、蝶鳥,以及鐵窗花等在地符號;李維皓、許敬柔創作的《盈盈》,以特製不鏽鋼板折射天光,製造出宛如水中游魚的熠熠鱗光。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鄒駿昇《共生》(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吳芊頤《窗光漫遊》(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李維皓、許敬柔《盈盈》(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山由社《描海》是一幅需抬頭仰望的壯闊海景,鼓勵觀者打開嶄新的視角;日本藝術家本間純《記憶中的海》則將海洋的寫真轉印於金屬穿孔板上;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山由社《描海》(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本間純《記憶中的海》(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章芙菱《一場及時雨》李維皓、許敬柔創作的《沐浴》,一件用分光鏡營造七彩色光、一件讓光源與白色地景共舞,替受困的心靈帶來片刻撫慰;長居臺灣的日本藝術家大塚麻子《請跟我說》《廣慈的天空》兩件畫作,則替空間平添了一絲活潑氣息。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章芙菱《一場及時雨》(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李維皓、許敬柔《沐浴》(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大塚麻子《請跟我說》(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We Are Home: 廣慈社會住宅公共藝術成果展

展覽日期|2025年1月9日至2月10日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五 10:00~17:00
展覽地點|廣慈社會住宅公共區域(台北市信義區福德街86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田中達也特展」台北開展!集結160組全新創作,走進日本微型藝術家的奇幻世界

「田中達也特展」2025年1月開展!集結160組全新創作,走進日本微型藝術家的奇幻世界

田中達也微型展即將於2025年1月在台北的中正紀念堂登場,展出逾160組全新創作,涵蓋近50件立體模型,以及初次亮相的精彩內容。

田中達也微型展登陸台北

Instagram累積近400萬粉絲追蹤、海內外特展巡迴突破250萬觀賞人次的日本微型藝術大師田中達也,即將再度來台。此次的田中達也特展,以日常為靈感出發,展覽內容橫跨HOME(家)、FORM(形狀)、COLOR(顏色)、SCALE(比例)、MOTION(動態變化)、LIFE(生命力)、WORLD(世界觀)7大主題,將天馬行空的想像化為現實,分別從「生活、形態、色彩、大小差異、動作」,等各種新視角看待熟悉的事物。

2025年1月,風靡全球的田中達也微型展盛大回歸、再度登陸台北。(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2025年1月,風靡全球的田中達也微型展盛大回歸、再度登陸台北。(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田中達也在這次的展出中,從「生活、形態、色彩、大小差異、動作」等各種新視角看待熟悉的事物。(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田中達也在這次的展出中,從「生活、形態、色彩、大小差異、動作」等各種新視角看待熟悉的事物。(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展覽集結7大主題

像是巧克力變書房、搭乘美味的麵包公車通勤去、在蔚藍衣架海上盡情地衝浪、用小小釘書針建造摩天高樓,以及在光碟片上享受溜冰的舞者等。另外,田中達也繪本《壽司買衣服》中的新角色也將驚喜出場,深入展現其工作哲學「MITATE MIND(轉換視角)」,讓平凡的生活變得與眾不同。

《HOME》用綠色口香糖打造舒適臥房(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HOME》展區中,用綠色口香糖打造舒適臥房(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LIFE》與鮪魚握壽司一起逛街買新衣(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LIFE》展區中,與鮪魚握壽司一起逛街買新衣(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打造小世界大驚奇

而除了豐富的平面作品及立體模型,現場還能欣賞5座繪本場景的大型創作、5部影音動畫,帶領人們更加深入田中達也的幽默與創意。甚至在你參與微型作品的同時,也能體驗當小小攝影師的樂趣,一同嘗試意想不到的獨特視角。

《MOTION》左右來回熨燙著翹起的洋芋片(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MOTION》展區中,左右來回熨燙著翹起的洋芋片(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SCALE》將玉米粒縮小再縮小製成皮包(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SCALE》展區中,將玉米粒縮小再縮小製成皮包(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田中達也特展-大師眼中的微型组合
展覽日期:2025年1月10日(五)至2025年4月6日(日)
展覽地點:中正紀念堂1展廳(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號)
展覽時間:10:00-17:30(17:00停止售票及入場)
休展日:1/28(除夕)、1/29(初一)、2/28

更多售票資訊請點此

資料提供|寬宏藝術、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