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雄藝術博覽會揭南島藝術浪潮!40家畫廊匯聚台灣街頭藝術、原民當代觀點與島嶼對話

  99°藝術中心,林仲威,致咖啡達人,油彩畫布,130x80cm,2018年。

2020 ART KAOHSIUNG 高雄藝術博覽會將於11月20日至22日盛大展開,匯聚近40家國內外重量級畫廊,如白石畫廊、尊彩藝術中心、晴山藝術中心與紅野畫廊、新苑藝術等,約800件精選作品,並邀集藝術專業精銳策劃三場論壇,主題囊括原住民藝術的當代觀、疫情之下的藝術轉換-虛擬與實體的藝術展演,以及島嶼與海洋的對話-創造新型態的藝術。


一直以來,博覽會以「東南亞及東北亞藝術交會平台」為起點,長期推展南島藝術,今年國外畫廊與學者受新冠疫情阻擋無法前來高雄,進而促成台灣原住民當代藝術平台、高雄藝術特展區及台灣潮主題特展,不僅展現台灣原住民藝術的藝文深蘊,也介紹台灣本土的街頭潮流藝術正當紅火熱的塗鴉、公仔等新創作品,用藝術溫暖南台灣疫情寒冬。

在國際藝術市場掌舵前進 日本東京白石畫廊

白石畫廊於1967 年在東京銀座創立, 2012 年於輕井澤設立私人美術館「輕井澤新藝術美術館」,緊接著於 2015 年 5 月開設白石畫廊香港新竹坑空間,翌年 2016 年開設香港荷里活道空間,在 2017 年 4 月開設了 台北空間。白石畫廊將日本藝術家引介至國際市場,亦將世界藝術的潮流帶入日本。於駁二藝術特區自行車倉庫展位號B-10所展出的參展藝術家擴及:草間彌生、二川和之、村上隆、奈良美智、陶德・詹姆斯、弗洛倫泰因・霍夫曼、菲利普・考爾伯特、羅納德・溫杜拿、法比歐・莫迪卡、姜淼、金德漢、小松美羽、陳英杰、江上越等共14個藝術家。


聚焦藝術史的開創意義與視覺藝術的社會性觀點 尊彩藝術中心

尊彩藝術中心自1993年創立以來,致力於推廣台灣現當代藝術的學術研究與展覽規劃,並促進國際展覽交流。畫廊主力為推廣台灣20世紀初期,現代藝術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戰後抽象藝術家和當代藝術家,如台灣前輩藝術家陳澄波、廖繼春、楊三郎、陳植棋、李梅樹、陳德旺、金潤作、蒲添生、陳夏雨、楊英風等作品,並定期舉辦大型回顧展與學術研討會,建立其社會公共性的展覽空間,以此奠定私人藝術機構在台灣美術史之重要地位。目前旗下代理的當代藝術家,像是王建文、人嶼、陳依純、黃頤勝、周代焌、游雅蘭等人,著重台灣近代社會民主思潮及多元媒材運用等方式呈現為主軸,再以視覺藝術參與並記錄時下全球觀點同時並行。


晴山藝術中心、紅野畫廊擴展台灣藝術家國際知名度

由晴山藝術中心所代理的台灣藝術家,在歷年全國美展及其他美展都獲得許多最高榮譽。近年來更代理日本著名木雕藝術舟越桂的木雕、素描、版畫,以及優秀木雕家小鉢公史、嶋崎達哉來台展出,並舉辦學術座談會,更積極參加亞洲區的重要藝術博覽會,香港、上海、台北及日本,擴展台灣藝術家國際知名度。紅野畫廊致力於發掘深具潛質的藝術家,其所策劃的每一檔展覽,都是經過嚴謹的篩選機制,堅持提供最優質與原創的藝術家與其作品予觀眾。本次參展藝術家吳熙吉的創作,環繞著以油性蠟筆線條為主的表現方式,線條作為人物及景物的重要起點,暗示著肉體的枷鎖及社會框架,當試圖超脫這種固有限制,也就是禪宗的「明心見性」。


高雄藏家精選新銳藝術家 推廣藝術品收藏

高雄位居南台灣的金融樞紐,也是亞洲海運經濟的重要中心,在地藏家實力不容小覷,因此,高雄藝術博覽會在此長年深耕。本屆高雄藝術博覽會與本地資深藏家們聯手,由林育世先生與黃耀德先生二位專業策展人,透過長期培養的美感與精準的市場眼光,展出新銳藝術家柏巧玲、洪民裕、陳柏源、黃至正、趙璐嘉等數十人的作品。此特展藝術品交流聯誼的方式,建立正確收藏觀念,增進藝術知識涵養,讓高雄藝術市場良善循環。


親近原住民藝術購藏 原住民當代藝術策展、論壇

臺灣原住民藝術的發展在90年初起至本世紀可說是關鍵時代,新興的原住民藝術家們已經逐漸在臺灣藝壇崛起,創作蔚為風潮且年輕藝術家輩出,尤其是本次現場特別展出的伊誕·巴瓦瓦隆、宜德思‧盧信、峨塞‧達給伐歷等人的創作帶有爆發性的實力。隨著時代文化洪流,傳統原住民藝術的實踐領域逐漸轉變了,過去被民族學者、人類學者、甚或殖民眼光下所蒐集典藏、研究的物質文化脈絡製品,已經漸漸以另一種符號形式取代並轉換到現代展示空間、美術館、藝廊、展會以及藝術市場,吸引現代策展人、藝評家、買家和大眾的眼光。


在現代藝術場域,因應觀者的喜好、消費市場的供需作用等相互動態與流動性,相對的觀看模式以及創作實踐,存在著許多不定性、變換和多元處境。面對於當代原住民藝術創作的觀視和賞析,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教授兼系主任、研究所所長萬煜瑤女士將帶著大家重新梳理和分析原住民藝術的位置和方向,從時代發展脈絡、文化意義脈絡、美的意識脈絡,以開啟當代原住民藝術實踐的價值論述,讓大眾對藝術品交易有著全觀的藝術理悟。


藝術界資深人士齊聚 碰撞前所未見的藝術火花

為了由高雄在地藝術發展有重要成就的學者與藝術家們,組成兩場極具重要影響性的學術深度論壇。第一場:疫情之下的藝術轉換-虛擬與實體的藝術展演,主持人為長期深延視覺藝術的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校長張金玉女士,與藝術家林珮淳女士及前駐法台灣文化中心主任連俐俐女士等三位與談人將一起暢談,疫情前後數位藝術的限制與轉機,如何運用於藝術表現,甚至是新思維的突破。第二場:島嶼與海洋的對話-創造新型態的藝術,主持人 國立臺南大學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副教授洪明爵先生主持,將和與談人有國立臺南大學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副教授董維琇女士、高雄在地藝術家張新丕先生、蘇信義先生等人探討藝術的多元觀點與未來性,以及高雄港口、城市等意象的創作連結。


2020 ART KAOHSIUNG高雄藝術博覽會

公眾展期|

11. 20(五)1100 – 1900

11. 21(六)1100 – 1900

11. 22(日)1100 – 1800

展覽地點|駁二藝術特區自行車倉庫、城市商旅真愛館2樓

資料提供|ART KAOHSIUNG高雄藝術博覽會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勤美術館2025冬季展《Input > Unknown》開展!拿起偏光鏡、穿越光影矩陣,進入想像力的平行視界

勤美術館2025冬季展《Input > Unknown》開展!拿起偏光鏡、穿越光影矩陣,進入想像力的平行視界

台中勤美術館邀請台灣跨域藝術團隊 何理 WHYIXD 策展,以《Input > Unknown》為題,打造一場以「感知場域」為核心的沉浸式多感官體驗,以光影為主題,融合科技、感知與想像力,邀請觀眾穿越光影矩陣,重新看見隱藏的資訊如何於城市與日常之間流動、生成與綻放。

由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設計的「勤美術館 CMP INSPIRATION」於去年12月正式開幕,首展邀請日本設計師nendo團隊帶來《OUTLINES IN BETWEEN》,奠定展館「靈感能量」的創意基調;第3棒由首次登台的歐洲藝術團隊Numen/For Use,展出《Net & String Taichung》,延續對城市空間與感知的探索。今年冬季,第3棒展覽由台灣跨域藝術團隊何理 WHYIXD接手策展,回應勤美草悟長年累積的靈感脈絡,以及勤美術館「打開想像」的核心理念。

以身體與感官作為「輸入」

展覽靈感源自電腦程式語法的命令提示符「Input >」,象徵等待輸入的未知狀態。在這場展覽中,觀眾不再只是觀看者,而是以身體與感官作為「輸入」,親身參與一場關於「未知(Unknown)」的感知運算。展覽由何理 WHYIXD策展與創作,並攜手德國聲音藝術實驗室KLING KLANG KLONG、台灣視覺設計團隊HOUTH,以及藝術家莊志維,共同構築一場融合光、聲、風與數據的多感官體驗,探索數位時代的「真實感」與感官邊界。

勤美術館 2025冬季展《Input > Unknown》11月22日開展。(圖片提供:勤美術館)
勤美術館 2025冬季展《Input > Unknown》11月22日開展。(圖片提供:勤美術館)

觀者化身參與世界生成的「玩家」

在《Input > Unknown》的展覽現場,觀者是參與世界生成的「玩家」。何理 WHYIXD表示,此次展覽透過觀者的參與性互動,讓科技藝術不再只是被觀看,而是成為每個人都能親身介入的感知場域。真實不只是一種結果,而是一種持續被生成的過程。當你改變觀察的角度、重新檢視習以為常的界線,世界也會回應你以另一種樣貌。展覽共分為4個展區:啟動、運算、渲染及沙盒模式,也象徵未知世界生成的4階段。

戶外展覽主視覺《Input _ Unknown》 邀請觀者一同穿越光影矩陣。(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戶外展覽主視覺《Input _ Unknown》 邀請觀者一同穿越光影矩陣。(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以偏光鏡啟動未知的光影世界

展覽自1樓入口〈Hello World〉啟動,觀者能拿起本展入場通行證——現場特製「偏光鏡」,親手解碼隱藏於牆面光影之間的訊息。隨著鏡片旋轉,光的偏振方向改變,潛藏的線條與色層逐一顯現,人們彷彿化身為指令輸入者,透過手勢與視角開啟個人化的光影界面。〈Hello World〉走廊以電腦語言與互動機制設計,透過每日投票「Accept/Deny」參與展覽程式,感受思考轉化為光的瞬間。

拿起本展入場通行證:現場特製「偏光鏡」,觀展民眾親手解碼隱藏於牆面光影之間的訊息。 (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拿起本展入場通行證:現場特製「偏光鏡」,觀展民眾親手解碼隱藏於牆面光影之間的訊息。 (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在7公尺高「像素矩陣」行走

順著階梯走入地下一層,壯闊的〈像素力場Dynamic Field〉以流動光影迎面而來。由偏光鏡面、旋轉機構與燈光交織而成的巨大裝置,構築出可步入的7公尺高「像素矩陣」,隨著觀眾的移動與視角改變,潛藏色層與反射光譜層層顯現。靜止的結構在觀看中流動,鏡面折射出觀者與環境的互動,使「身體」成為影像生成的一部分。讓光成為媒介、感知成為動力,模糊了虛擬與真實的界線,開啟一場關於影像與自我之間的沉浸對話。

《像素力場Dynamic Field》由偏光鏡面、旋轉機構與燈光交織而成的巨大裝置,構築出可步入的七公尺高「像素矩陣」。(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像素力場Dynamic Field》由偏光鏡面、旋轉機構與燈光交織而成的巨大裝置,構築出可步入的七公尺高「像素矩陣」。(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在光與聲中聆聽數據的呼吸

從視覺宇宙轉入暗黑場域,〈海境:回溯 Tender Soul of Ocean: recall〉由何理 WHYIXD攜手德國聲音實驗室KLING KLANG KLONG共創,以勤美術館戶外的氣候資料與人流數據為素材,轉譯成流動的光影與聲音。觀眾步入作品,如同進入被風與海洋訊號編織的波光之境。光線隨氣候與人群移動而閃爍,聲音在空氣中震盪,如潮汐般呼吸。觀者不再只是旁觀者,而是環境節奏的共構者。〈海境:回溯Tender Soul of Ocean: recall〉以溫柔卻深刻的方式提醒我們:氣候、聲音與人並非分離的存在,而是一場持續共鳴的動態生命場。

《海境:回溯 Tender Soul of Ocean:recall》光線隨氣候與人群移動而閃爍,聲音在空氣中震盪,如潮汐般呼吸。(圖片提供:勤美術館)
《海境:回溯 Tender Soul of Ocean:recall》光線隨氣候與人群移動而閃爍,聲音在空氣中震盪,如潮汐般呼吸。(圖片提供:勤美術館)
(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以眾人之手生成詩性色譜

展覽最終章〈白色彩虹Spectrum of White〉由藝術家莊志維創作,運用偏光鏡獨特的折射特性,邀請觀眾以手指觸碰、留下痕跡,親身參與作品的生成過程。隨著每位參與者的指印與動作不斷堆疊,原本純白的偏光片逐漸映現出繽紛光譜,從透明到彩色、從個體到群體,最終形成一道由人共同構築的「彩虹」。作品象徵著當代人際網絡的連結——每一個獨立行為都能匯聚成共感的意識場。這件裝置成為展覽的尾聲,也是一場凝聚的儀式:當觀眾離開,光線仍在轉動,留下的是眾人共創的光譜印記,映照著人與人之間持續流動的生命力與連結感。

《白色彩虹Spectrum of White》運用偏光鏡獨特的折射特性,邀請觀眾以手指觸碰、留下痕跡,親身參與作品的生成過程。(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白色彩虹Spectrum of White》運用偏光鏡獨特的折射特性,邀請觀眾以手指觸碰、留下痕跡,親身參與作品的生成過程。(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勤美術館 《Input > Unknown》
展期時間|2025.11.22(六)-2026.03.01(日),週一休館
第一階段展期 2025.11.22(六) − 2026.01.04(日) 13:00−21:00
第二階段展期 2026.01.06(二) − 2026.03.01(日) 10:00−18:00
地點|勤美術館 CMP INSPIRATION(台中市西區館前路79號)  
購票請點此

資料提供|勤美術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一秒置身古埃及!奇美博物館《消失的法老》推VR沉浸式體驗,帶你登上金字塔、漫遊尼羅河

一秒置身古埃及!奇美博物館《消失的法老》推VR沉浸式體驗,帶你登上金字塔、漫遊尼羅河

奇美博物館將於2026年1月29日起全新推出VR沉浸式體驗《消失的法老》(The Horizon of Khufu),民眾只要戴上VR裝置,就能瞬間抵達千里之外的埃及,享受一趟穿越4500年的神祕冒險旅程。即日起開放線上購票,凡購票即免費贈送常設展參觀。

《消失的法老》沉浸式VR體驗首度登台

奇美博物館將2026年定為「埃及年」,透過最古老的真實文物與最先進的虛擬科技,為台灣民眾帶來最完整豐富的「一站式古埃及體驗」。除了先前公布與大英博物館攜手策劃年度特展《埃及之王:法老》(2026年1月29日開展),帶來台灣史上最大規模的法老文物,今日再度宣布將與HTC VIVE Arts合作,引進由沉浸式VR探險體驗國際先驅excurio精心製作的VR節目《消失的法老》。該節目自2022年於巴黎首演後,已吸引全球逾200萬人次體驗,並在法、英、美等地造成轟動,明年將是首度在台灣登場。

→ 大英博物館 ✕ 奇美博物館《埃及之王:法老》大展2026年登台!集結280件稀珍藏品,跨時空齊聚56位法老

奇美博物館全新推出VR體驗節目《消失的法老》。(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全新推出VR體驗節目《消失的法老》。(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VR體驗《消失的法老》,探訪古夫金字塔從未對外開放的神祕空間。(圖片版權:excurio)
奇美博物館VR體驗《消失的法老》,探訪古夫金字塔從未對外開放的神祕空間。(圖片版權:excurio)

登上古夫金字塔、漫遊尼羅河

VR節目《消失的法老》以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古夫金字塔為場景,透過VR裝置,帶領遊客深入吉薩高原上這座最古老、最大的宏偉建築,探索至今從未對外開放的神祕區域。體驗過程中,民眾可以進到古夫金字塔深處,抵達目前仍為禁地的王后密室,還能躍上146公尺高的金字塔頂端,360度俯瞰開羅的壯麗全景;甚至能乘坐太陽船漫遊尼羅河,並親臨國王古夫(Khufu)的葬禮現場,見證古老的防腐儀式。整個過程如同置身電影故事中,臨場感十足。

奇美博物館VR體驗《消失的法老》,只要戴上VR裝置就能穿越4500年、親臨古埃及世界。(圖片版權:excurio)
奇美博物館VR體驗《消失的法老》,只要戴上VR裝置就能穿越4500年、親臨古埃及世界。(圖片版權:excurio)
(圖片版權:excurio)
(圖片版權:excurio)

哈佛大學專家助陣、精準重建場景

為確保內容具備最高的真實性與嚴謹度,《消失的法老》特別攜手美國哈佛大學吉薩考古專案計畫團隊(Giza Project)合作,由哈佛大學埃及學教授彼得.德.曼努埃里安(Peter Der Manuelian)領軍,結合歷史、建築與科學,運用現場蒐集的數據與多年研究資料打造實景,包括古夫金字塔內部和周圍環境的畫面,皆採用實地全息掃描,透過虛擬引擎以1:1比例精確重建,歷時18個月才完成。此外,excurio開發的獨家技術,讓VR場景在300至1000平方公尺的空間中皆能運作,並且能投射出其他參與者的影像,解決VR體驗中常見的孤立感。除了《消失的法老》,該團隊亦以《永恆的巴黎聖母院》等作品享有盛譽。

奇美博物館VR體驗《消失的法老》,可乘坐太陽船漫遊尼羅河,欣賞河岸風光。(圖片版權:excurio)
奇美博物館VR體驗《消失的法老》,可乘坐太陽船漫遊尼羅河,欣賞河岸風光。(圖片版權:excurio)
奇美博物館VR體驗《消失的法老》,帶人們親臨國王古夫的葬禮現場,見證古老的防腐儀式。(圖片版權:excurio)
奇美博物館VR體驗《消失的法老》,帶人們親臨國王古夫的葬禮現場,見證古老的防腐儀式。(圖片版權:excurio)

線上開賣、購票送常設展

奇美博物館表示,2026年將以「埃及法老」為主軸,串連展覽與沉浸式體驗,讓觀眾既能近距離欣賞真實文物的千年風采,也能透過VR親臨金字塔內部,感受古文明的震撼與魅力。《消失的法老》節目長度約45分鐘,將於2026年1月29日至2027年1月10日登場,體驗地點為奇美博物館全新打造的「VR體驗廳」。即日起開放線上預購,線上票680元,於官網獨家販售。1月29日起另開放現場購票,全票800元、優惠票750元。凡購買VR節目即免費贈送常設展參觀。此體驗限8歲以上的民眾參與,適合家庭、年輕族群、樂齡族等各類觀眾。詳情可至官網查詢。

奇美博物館VR體驗《消失的法老》,透過虛擬實境帶領觀眾登上古夫金字塔頂端。(圖片版權:excurio)
奇美博物館VR體驗《消失的法老》,透過虛擬實境帶領觀眾登上古夫金字塔頂端。(圖片版權:excurio)
奇美博物館VR體驗《消失的法老》以古夫金字塔為場景,由哈佛專家團隊精準重現金字塔內部和周圍環境。(圖片版權:excurio)
奇美博物館VR體驗《消失的法老》以古夫金字塔為場景,由哈佛專家團隊精準重現金字塔內部和周圍環境。(圖片版權:excurio)

VR沉浸體驗《消失的法老》
體驗日期:2026.1.29-2027.1.10
地點:奇美博物館「VR體驗廳」
購票:chimeimuseum.fonticket.com
・11/18 起開放線上預購 → 線上票 680 元(官網獨售)
・2026/1/29 起現場購票 → 全票 800 元、優惠票 750 元

資料提供|奇美博物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