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打擾的溫柔補捉貓生百態!專訪職業拍貓攝影師吳毅平

貓派與犬派的設計生活

在這個以養貓為顯學的時代,每個人都是拍貓人、每個旅遊景點都可以就地辦一場貓的攝影大賽。然而,早在二十世紀那個「貓道不興」的年代裡,攝影師吳毅平便帶著他的底片相機,在世界各地捕捉或坐或臥、或呵欠或飛躍的貓生百態。

貓派與犬派的設計生活
〈獨具慧眼〉

當時間從Canon底片相機當道的20世紀,快轉到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的21世紀,20幾年過去,吳毅平從報社、雜誌新聞攝影記者,變成「以拍貓為常業」的專業攝影師,拍貓足跡遍布香港、上海、汶萊、泰國、日本、巴西,以及各種無名之地。同時,他也出了《身為職業拍貓人》、《拍貓是很嚴肅的》、《當世界只剩下貓》、《到里斯本尋找一隻貓》等多本貓攝影集,持續記錄下幽默詼諧、光怪陸離的貓身影。

貓派與犬派的設計生活
吳毅平習慣替貓攝影作品下標,此圖為:〈厭世無罪〉

不打擾是我的溫柔

然而,不同於一般愛貓人拍攝與家中喵星人甜蜜親暱的畫面,擁有多年新聞攝影記者經歷的吳毅平,即便已非報社成員,新聞記者的專業訓練卻已內化成血液裡的DNA。也因此,當拍攝的對象從人變成貓,吳毅平拍出的「貓照」還是多了股冷眼旁觀的氣味在裡頭。這種「冷眼旁觀」不是麻木不仁,更不是漠不關心,而是一種不靠近、不打擾的溫柔,冷靜內斂地捕捉下貓的本來面貌。

FotoJet(1)_10
左圖為〈有條碼無標價〉;右為吳毅平與貓

「想要改變貓的狀態,可以用很多種方式,像是想拍貓跳過來,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拿逗貓棒;要拍貓在地上打滾,直接撒貓草就好。但我不想用任何外力改變牠們的狀態,我覺得那樣很無聊,不是我喜歡的拍照方式。」吳毅平說道。這項拍貓基本原則,或許便是受到新聞攝影的影響。吳毅平曾在攝影集《拍貓是很嚴肅的》中分享,大學修新聞攝影的老師曾說過,若想要拍出好照片,必須比別人早到,比別人晚走,而這點在拍貓上也同樣適用。

出外靠朋友(吳毅平攝影)
〈出外靠朋友〉

「不管是拍貓或是拍人,想要拍出好照片,重點都是耐心等待。如果你拿食物餵牠,貓可能就會一直吃東西、頂多之後清潔自己,但如果你不去干涉貓本來的樣子,就會產生各種意想不到的可能性。」吳毅平補充,「如果不影響貓,貓也比較會出現在特別的地方;但是當你固定餵食貓,就會改變牠的睡覺姿勢跟地點。雖然我平常固定會餵家裡附近的貓,但是拍貓時還是不會用食物或其他東西引誘牠。」

貓派與犬派的設計生活
〈發財之道〉

沒有流程壓力的拍攝

雖說時間就應該浪費在美好的拍貓上,我們也不禁好奇,作為一位不想要改變貓本來狀態,甘願花時間等待的職業拍貓人,吳毅平該如何消磨等待的漫長時光?對此,他則表示,「拍貓跟拍人最大的不同,在於拍貓時,一切都是由我來決定的。什麼時候拍、拍攝流程是什麼,都沒有人干涉。如果這隻貓還要睡,我就先去拍其他隻貓;如果今天沒有拍到也沒關係。」

貓派與犬派的設計生活
〈奔向自由〉

吳毅平也補充,「其實我很害怕拍貓的時候有人在旁邊。有時候我就是要拍牠在睡覺的樣子,但是路人就會說:『貓咪,人家要拍你啊,趕快醒來!』這下子貓還真的醒來了。所以我不太會去觀光區、不太會跟別人一起拍貓,也會盡量挑平日拍貓。」

貓派與犬派的設計生活
〈真面目〉

拍貓時,我看見了自己

這種不太去觀光區、不喜群聚的性格,說起來其實也跟貓有幾分相似。事實上,吳毅平曾在《身為職業拍貓人》中寫道,一則評論表示,某位日本攝影家後來發瘋了,每天只知道拍照,變成一台照相機。如果每天只知道拍照的攝影師,最終成了一台照相機,那麼鎮日拍貓的吳毅平,是否也找到了掩藏在自己人類軀體中的「貓性」呢?對此,吳毅平坦言,「拍貓的時候,我感覺看到了我自己。像是貓不喜歡群體生活,對周遭環境也比較堅持,這點跟我的個性就很像。很多事情都是命中注定,你是怎樣的人,就會適合拍怎樣的東西。」

FotoJet(3)_1
左圖為〈倚欄望夫歸〉;右為〈抓住幸福〉

拍貓作為一種信仰

或許也是因為從貓身上看見了自己,吳毅平從拍攝自家貓出道,至今拍貓資歷超過20年,目前也沒有想要「停手」的跡象。相反地,訪談多數時間顯得體貼有禮卻又十足冷靜的他,只有在翻著貓攝影集時,像是突地刷下火柴般點燃了熱情,「就算都是打呵欠,每隻貓在那一瞬間表現出來的模樣,還是不一樣。即便已經拍了幾百次,總是會有不同的樣貌。」

貓派與犬派的設計生活
〈牙醫視角〉

從「拍興趣」到「職業拍貓」,從以黑白底片攝影為主,到考量職業拍攝成本而改用數位相機,或是思及照片日後需要製成月曆,而拍攝橫式圖片,甚至在社群網站興起的時代,定時更新貼文,吳毅平雖然隨著時代變遷,改變了照片的應用途徑、與讀者互動的模式,然而核心的「拍貓精神」卻始終不變。這不僅是職業拍貓人的「職業道德」,更彷彿已經昇華成一種信仰,正如吳毅平在《身為職業拍貓人》序言中所說:「信仰這件事好像就是這樣,單純而無所為、無所謂、無所畏。何況,貓也是神,不是嗎?」

貓派與犬派的設計生活
〈誰在屋頂上唱歌〉

吳毅平

曾任《自立晚報》、《路透社》、《TO'GO 旅遊情報》、《30 雜誌》攝影記者,現為職業拍貓人。著有《身為職業拍貓人》、《在路上遇見貓》、《優雅的瞬間》、《貓咪教你的事》、《到里斯本尋找一隻貓》、《當世界只剩下貓》、《拍貓是很嚴肅的》、《臺北人》等攝影著作。

文|郭慧、圖片提供|吳毅平

欲知更多貓狗相隨的設計生活樣貌,請見La Vie 2021/5月號《貓派與犬派的設計生活》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黑白的紐約,有灰階生活和彩色的夢: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台北徠卡之家推出台裔英國攝影藝術家Mavis CW個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集結24幅以紐約為背景的街頭攝影作品,藉黑白影像映現城市脈動與人性的光影交錯。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即日起至2025年7月7日展出。(圖片提供:徠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受布列松啟發投入街頭攝影

「街頭攝影充滿即興與不可預測性,每一刻都是獨特且無法重現的。黑白攝影是一種去除雜訊的語言,讓作品回歸光影與構圖的純粹本質,讓觀者更專注於影像的故事性。」Mavis說道,精準點出以街頭為背景、黑白影像為語彙創作的原因。然而,個人風格絕非短時間煉成。Mavis在倫敦帝國理工大學攻讀科學研究期間,意外開啟對攝影的熱愛,那時她專注於靜物和建築攝影,卻在接觸法國紀實攝影大師布列松著作《決定性瞬間》後,毅然投入街頭攝影。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拍攝那一秒是充滿創造力的瞬間,你所建構和表達的是生活本身所賦予給你的,並且你必須憑直覺判斷何時按下快門。按下快門的那一瞬間,便是攝影師所創作的,就是那一瞬間!一旦錯過,它將不復存在。」——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Mavis深受《決定性瞬間》啟發,她認為街頭攝影不僅能捕捉真實的情感與社會狀態,更具備強烈的紀實意義,同時也鍛鍊了自己對環境的的敏銳度與洞察力。「有時候,一個畫面只有在特定的光線或環境條件下才能成立。黃昏時的斜陽、霓虹燈下的剪影、街角瞬間閃過的一道光,或是突如其來的大雨,這些元素與場景中的人物與氛圍相互融合,便成為了按下快門的契機。」而每個按下快門的決定性瞬間,Mavis透過黑白畫面呈現。她認為,影像去除色彩的干擾後,觀者更能專注於其中的情感與故事,從光影中體會畫面的張力與層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在生活與夢想之間,有紐約

Mavis在台北徠卡之家的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展出24幅以紐約為背景的街頭攝影作品,展名靈感來自一句話:「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 there’s New York(在生活與夢想之間,有紐約)。」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紐約是Mavis除了長住的倫敦之外,最常拍攝的城市,在她眼中,「紐約是一座充滿對比的城市——現實與夢想交錯,喧囂與孤寂並存,每個街角都蘊藏著無數故事。」這座大都會多元文化交融、歷史與現代交織,且視覺豐富、生活節奏明快,像是一座流動的舞台,是無數創作者的靈感泉源,Mavis也不例外。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Mavis心中難忘的紐約街頭一幕

談及在紐約拍下最難忘的作品,Mavis選了《電話亭2019》,影像中一位在電話亭內掙扎的男子,與亭外好萊塢明星廣告看板交疊,形成現實與非現實的矛盾對比,也像庸碌生活與夢想成真的對照;然而自2022年起,電話亭正式退出紐約街頭,此景已成為歷史。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Mavis也分享了一段因徠卡相機而發生的美好邂逅。幾年前,她拿著徠卡M6在紐約街頭拍照,途中偶遇一位當地傳奇的街頭攝影師,兩人因彼此手中的相機而開啟對話,還為對方拍了張肖像;五年後,他們再度於紐約街角重逢,以初見面拍攝的肖像照為開場,再次為彼此留下了新的影像。這段奇遇,也讓《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攝影展更添故事性。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不藏私分享!Mavis街拍的徠卡相機 X 鏡頭組合

Mavis與徠卡相機的緣分始於童年,她的母親擁有一台經典徠卡,紀錄了無數珍貴的家庭回憶。當她決定專注於攝影創作,母親送給她人生中的第一台徠卡相機——徠卡M6。現在,Mavis最常用的相機仍是徠卡M6M7,搭配Summicron-M 35mm f/2 ASPHSummilux-M 35mm f/1.4 ASPH鏡頭,這些設備讓她能在不干擾被拍攝者的情況下進行拍攝,捕捉最真實、自然的瞬間。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

地點|徠卡臺北畫廊(徠卡之家)

地址|臺北市青田街63

展期|即日起至202577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日 11:0019:00

杉本博司攝影展在文心藝所!集《過去的存在》、《海景》等4系列代表作,叩問時間、記憶與存在的意義

「杉本博司個展」文心藝所展出中!集結《過去的存在》、《海景》等4大系列代表作

日本攝影家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的創作圍繞時間、記憶與存在的本質,並以大畫幅相機的攝影技法來探索多元主題。現正於文心藝所展出的「杉本博司個展」,由文心藝術基金會與杉本博司工作室攜手策劃,展出《過去的存在》、《劇院與歌劇院》、《海景》、《偏光色》等4大系列影像,其中杉本博司不僅挑戰攝影作為記錄的功能,更讓影像成為探索感知與現象的途徑。

「杉本博司攝影展」文心藝所展出中!集結《過去的存在》、《海景》等4大系列代表作
(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攝影是一種「儲存記憶」的系統

攝影留住了轉瞬即逝的時刻,將我們當下的視覺經驗轉化為具體的影像,杉本博司曾說:「攝影是一種儲存記憶的系統,就像是一部時光機,保存記憶,留住時間。」在他創作中,攝影不僅定格畫面,更是記錄與保存時間流動的方式,甚至成為超越時間的媒介。時間彷彿在他的影像中延續,模糊真實與虛構的界線,引發對記憶與感知的哲學思考。

「杉本博司攝影展」文心藝所展出中!集結《過去的存在》、《海景》等4大系列代表作
(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模糊藝術名作輪廓,《過去的存在》思索經典之於當代的意義

2013年,杉本博司受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之邀參加一項攝影委託計畫,為中庭花園的週年紀念進行創作,在此他受賈科梅蒂《站立的女人》系列其中一尊雕塑啟發,創作出《過去的存在》系列作品。這組影像捕捉了西方藝術史中的經典雕塑與繪畫,刻意將圖像呈現模糊、失焦的狀態,原作的細節在朦朧之中,只留下輪廓與姿態。

「杉本博司攝影展」文心藝所展出中!集結《過去的存在》、《海景》等4大系列代表作
(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過去熟悉的大師作品變得模糊,挑戰了觀者的視覺記憶,迫使人們去辨識、確認每一個物體,同時思索這些物體在當代的意義。藉此杉本博司拋出了關於影像記憶的提問:當作品脫離既定的聯想,我們還能憶起其最初的創作構想與本質嗎?

「杉本博司攝影展」文心藝所展出中!集結《過去的存在》、《海景》等4大系列代表作
(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將電影壓縮的《劇院與歌劇院》

1976年,杉本博司在紐約一家電影院的後方架起相機,根據即將放映的電影設定曝光時間,最後將整部電影壓縮為一張靜態影像,銀幕化為一片耀眼的白光。

杉本博司曾說:「觀看一部兩小時長的電影,無非是觀看172,800幀攝影殘像。我想用相機拍攝一部電影,捕捉影像中的活力與動態,目的是為了將電影再次停格。」作品中央亮光奪目的白色銀幕成了唯一的光源,空蕩蕩的劇院散發出詭譎的氣氛,銀幕宛如刺眼的虛空,又像是閃耀的光輝,彷彿隱射電影觀賞這一集體儀式所代表的某種精神層面。

「杉本博司攝影展」文心藝所展出中!集結《過去的存在》、《海景》等4大系列代表作
(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杉本博司隨後也在其他不同的電影放映與劇場場域,持續探索這樣的創作手法:在長時間曝光下,《汽車電影院》(1993) 捕捉到露天銀幕背後飛機與星辰的光跡;《歌劇院》(2014) 記錄了歐洲歷史悠久的劇院,給美國靈感仿造出電影宮殿的正是這些劇院;《廢棄劇院》(2015)則揭示美國經典電影院緩緩步入凋零的命運。

「杉本博司攝影展」文心藝所展出中!集結《過去的存在》、《海景》等4大系列代表作
(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海景》將內心海景投射於世界畫布

1980年代至今,杉本博司持續在世界各地拍攝不同的海域,創造出海與天各半、看起來像是抽象畫的純粹畫面,《海景》系列消弭了地理環境與文化的差異,這些作品不僅描繪自然風景,更呈現一種超越時空的詩意圖像。為了拍出永恆的海景,杉本博司將大片幅相機架設於懸崖或高地,調整視角讓海與天各佔畫面的一半;構圖中不見飛鳥、船隻或遠方的海岸線等干擾元素,只聚焦於水、空氣及日月光影的交織。

「杉本博司攝影展」文心藝所展出中!集結《過去的存在》、《海景》等4大系列代表作
(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海景》如今已是杉本博司窮其一生的創作計畫,為什麼對大海如此著迷?杉本博司說:「海洋的變遷比起陸地可說是微乎其微。所以,當人類從獸類進化到智人,開始擁有自我意識時,海洋的景象或許已深深刻在人類的心靈之中。我能感知那樣的視覺經驗,也能對照自己的記憶與人類初次見到世界的美麗景象。」於是他設想:「有沒有可能,現代人能以原始人的目光觀看一處風景?」一幕幕詩意的天光海景,因此被凝鍊於雋永的黑白影像中。透過此系列,杉本博司不單用攝影描繪世界,也將內心的海景投射到世界這塊畫布之上。

「杉本博司攝影展」文心藝所展出中!集結《過去的存在》、《海景》等4大系列代表作
(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藉《偏光色》提問:世界的色彩真的只有7種嗎?

受牛頓的劃時代著作《光學》(Opticks)啟發,杉本博司於2009年起展開對光的紀錄。《偏光色》是他首次探索彩色攝影的作品,延續他對時間與存在的關注,揭示色彩之間仍潛藏著人眼難以察覺的微觀層次,並引發對可見世界真實性的思考。

「杉本博司攝影展」文心藝所展出中!集結《過去的存在》、《海景》等4大系列代表作
(圖片來源:Hiroshi Sugimoto official website)

從牛頓棱鏡實驗中獲得靈感,杉本博司在東京的工作室裡設計了一套設備,組件包括一台老寶麗來相機、一個配有玻璃棱鏡與鏡子的裝置。用寶麗來拍攝的影像,色彩濃郁、鮮明而純粹,細究其中能發現變化無窮的微妙色調。杉本博司以此提出質疑:「我們的世界俯拾皆是繽紛的色彩,為何自然科學堅持只有7種?」提問的對象正是牛頓在《光學》中提出的論據,其推翻了當時普遍認為自然光為純白的看法,證明光實則由紅、橙、黃、綠、藍、靛、紫等7種獨立的色彩所組成;而在杉本博司眼中,「那些被忽略的細微色階,反倒讓我更真實地感受世界。」

「杉本博司攝影展」文心藝所展出中!集結《過去的存在》、《海景》等4大系列代表作
(圖片來源:Hiroshi Sugimoto official website)

《杉本博司 Hiroshi Sugimoto》

日期|2025.04.12-08.31

時間|10:30-18:30,每週二休館

地點|文心藝所(台北市內湖區民權東路六段180巷10弄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