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會動的文藝復興登場!以數位科技展演古典藝術,4大展區亮點一次看

2022年1月22日至5月2日開展

「會動的文藝復興」台北站於2022年1月22日至5月2日開展,展覽集結文藝復興時期24位大師、200多幅名畫鉅作,以數位科技形式再現,透過環場巨幕、穹形投影等手法打造沈浸式體驗,帶觀眾用嶄新視角感受經典畫作之美;有趣的是,本次位於台北花博流行館的展場建於水上,漫步展間欣賞畫作時,不妨也低頭留意水面上的倒影,或許會有不一樣的視覺驚喜。待台北展期結束後,本展將於6月3日移師高雄國立科工館舉辦,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多加留意後續消息。

>> 2022會動的文藝復興台北1月登場!集結20位藝術大師200幅名畫的沉浸式展覽


會動的文藝復興 台北站

地點|台北花博流行館

展覽日期|2022年1月22日~5月2日

展覽時間|10:00~18:00(17:30停止售票)

購票網址


FB61FBF3-1D07-403A-9D6A-2A045E3E6912「會動的文藝復興」台北站於2022年1月22日正式開展



展覽內容正如「會動的文藝復興」一名,特別融入AR技術、540°環場投影,讓展場中的名畫動起來,更將聖母百花大教堂《末日審判》濕壁畫以穹頂投影擬真重現,全場再搭配立體環繞音效,創造視聽覺雙雙滿足的感官饗宴,構築一場結合藝術、科技的沈浸式展演。


F11AAD1A-FBF8-48A9-BBA8-C0DA6CAED548

DD7C4DC8-D6A5-49D1-914E-BE3A26001170展場一隅



現場直擊「會動的文藝復興」4大展區!

01. 歷史長廊:細賞文藝復興時代背景、經典名畫

步入展區,映入眼簾的是文藝復興時代年表,細述這段藝術黃金年代為何而起、最終又何以走向結束;與之並列的,還有當時佛羅倫斯繁盛藝文風氣的幕後推手「麥第奇家族」介紹,帶觀眾進一步認識文藝復興時代歷史背景。


1E744900-C7A0-4BBC-8EC3-73F62CE8C113歷史長廊展區



接著將會進入一半圓步道,此處展演米開朗基羅《創世紀》、拉斐爾《雅典學院》、達文西《最後的晚餐》與波提且利《維納斯的誕生》4件鉅作,《蒙娜麗莎》亦在另一側與之對視,另有20位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的知名作品一字排開,相當壯觀。


BDAFF946-8717-4214-B7E9-C84EB2577F78
82384C12-B694-453D-9D27-79138D298279

56CEC0D1-2724-460D-AE0A-EEBE100161F0此區展出24位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經典畫作



02. 光之藝廊:古典藝術與數位科技的相遇

長達50公尺的長廊兩側,共分為「肖像」、「宗教」與「神話」3大主題,以高解析度液晶顯示器展示近百幅文藝復興不同時期、地區的畫作,栩栩如生呈現名畫色澤與筆觸,並拆解作品背後的歷史文化、視覺語言及哲學思想,此舉不僅將古典藝術與現代科技相結合,更讓觀者得以用新鮮方式欣賞藝術。


B94165D0-3628-4CA5-B674-6C1D581DEDFA

93524552-861B-4EEC-B2CA-D86DE71A0ECD光之藝廊展區



03. 全境沈浸式展間:環形巨幕呈現百件畫作

進入沈浸式展間前,別忘了觀賞「文藝復興三傑」達文西、拉斐爾、米開朗基羅,以及具承先啟後地位的大師波提且利、在輝煌時代尾聲綻放才華的卡拉瓦喬,共5位當時代表性藝術家的創作特色與簡介,看他們如何共同造就藝術史上這輝煌一頁,並為後世藝術家帶來深刻影響。


E6342ADA-B8F5-44FF-BBCB-166C6AD9ECC6

74EA5AE2-B223-40E5-8361-C9BA38528326進入沈浸式展間前,不妨先細讀5位文藝復興時期代表性藝術家的故事



沈浸式展間精選上述5位藝術家超過百件畫作,製成影片後投影於高達5米的環場巨幕以及地面,搭配磅礡背景音樂,打造540°環場沉浸體驗,以數位科技展現文藝復興之美。


806045C2-3AB9-458A-B9EE-3B18A50D3BAD全境沈浸式展間



04. 將百花大教堂穹頂「搬」到台灣!

本次策展單位與義大利SM集團合作,爬上50公尺高的聖母百花大教堂圓形穹頂拍攝濕壁畫《末日審判》實景,獨家取得高解析度底片授權,再以數位動畫科技重新演繹畫作,並結合充氣巨蛋、穹頂投影技術,將教堂穹頂結構和濕壁畫「搬」到台灣。當《末日審判》數位畫作在穹頂上逐步顯影,震撼感油然而生。


493BF471-1BF6-41A2-8597-334F68F1B058 2圓形穹頂展區



會動的文藝復興 台北站

地點:台北花博流行館

展覽日期:2022年1月22日~5月2日

展覽時間:10:00~18:00(17:30停止售票)

購票網址



資料|翡冷翠文化

圖片|izzie pang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