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芳高中「美學積地」用樂高教歷史!3+2 Design Studio結合積木意象、模組化設計改造教室

學美‧美學

「學美‧美學」計畫致力於打造美感校園,透過設計進場改善學習環境中功能、美學不合時宜的痛點,而教育部、設研院在2022年攜手17組設計團隊,翻新全台共21個校園空間。其中,台北市萬芳高中的積木社團教室由3+2 Design Studio操刀改造,釋放原先被鐵窗包攏的空間,並帶入模組化桌椅、與課程特色相符的設計巧思,為師生打校園中的「美感積地」。


落地樂高積木牆萬芳高中「美學積地」



用積木教歷史

萬芳高中這堂積木課,要教的其實是「歷史」,歷史科教師黃小萍發現,學生在學習歷史時常陷入被動狀態,為此她決定改變教學模式,讓歷史課「動起來」。這堂課帶學生實地走訪城市中的老建築,實踐「社區就是教室,居民都是老師」的教學理念,更進一步將樂高與微型積木融入教程,讓學生在仔細觀察建築後,動手實作以積木「堆古蹟」,挖掘磚瓦背後蘊藏的細節和歷史故事,從文山區在地古蹟景美集應廟出發,再到台北城歷史建築群,一步一步地探尋歷史。小萍老師期盼,透過課程能讓學生更認識自己的家鄉,並在深入了解古蹟之後,能更理解保護古蹟的必要性與價值所在。


模組化的方塊椅可轉換成教學、展覽及講座模式萬芳高中歷史科教師黃小萍用積木教歷史,讓學生在實作過程中更了解古蹟細節



3+2 Design Studio梳理3大改造重點

改造之前,3+2 Design Studio與小萍老師對談,找到原先教室在機能上不足的部分,針對3大問題進行改造,並融入課程個性重新設計空間。第一,教室鐵窗林立,讓本就不算大的27坪空間顯得更具壓迫感;再來,教室缺乏收納空間,課程所需的樂高、微型積木都是用紙箱儲存,且學生悉心完成的作品也沒有可以好好展示的平台;最後,充斥教室的梯形課桌、色彩紊亂的座椅讓空間顯得繁雜,且整體配置上難以彈性運用。


空間缺乏特色也無法滿足積木課程所需功能 (2)教室改造前


走廊窗戶的內側改造為兼具洞洞板牆的積木收納櫃-1教室改造後



美學積地4個設計巧思

01. 窗戶改造為收納、展示牆面

3+2 Design Studio首先改造窗戶,將兩側密集鐵件拆除,讓原先幽閉的教室亮起來。如此一來,緊鄰戶外區域的窗面可將日光、綠意引入,設計上則保持簡潔,僅在窗邊以橘色線條點綴,帶有與積木呼應的方正視覺感。


空間缺乏特色也無法滿足積木課程所需功能 (2)教室改造前


模組化的方塊椅可延伸為展台3+2 Design Studio將鐵窗拆除,讓空間亮起來



而靠近走廊一側的窗戶,則被改造為集收納、展示功能於一身的多功能牆面,其對外變身為作品展示窗台,對內由上至下區段各有不同功能,上方帶有洞洞板牆的櫥櫃內部可儲藏物品,外部則可搭配零件使用化身展示板,而最下方則設有活動滑軌式桌面,讓教學時有更多可靈活運用的機能空間。


教室外廊鐵窗林立造成空間壓迫感教室改造前,從走廊看向教室的樣貌


走廊窗戶的內側改造為兼具洞洞板牆的積木收納櫃-2靠近走廊一側的窗戶,被改造為收納、展示複合功能牆面


積木收納櫃和活動滑軌式工作桌面活動滑軌式桌面讓空間使用上更彈性



牆面中央則為積木放置區域,也是教室內主要看點,帶有兩格夾層的抽屜融入透明面板設計,使用者一眼就能看出各種色彩、類別的積木置於何處,不僅具收納功能,同時也有視覺展示的效果。


兼具洞洞板牆功能的積木收納櫃置放積木的區域同時具有視覺展示、收納功能



02. 靈活模組化桌椅展台

設計團隊也以「積木堆砌」概念出發,融入模組化設計理念,打造符合學生身高、課堂使用習慣的方正量體,師生可依照需求排列組合,可彈性應用為講台、座椅、施作台、展出平台。


模組化的方塊椅可轉換成教學、展覽及講座模式 (3)

展覽模式模組化設計的座椅可適應教學、展示、講座、實作等不同課堂情境



03. 三大色彩妝點空間

色彩選擇則以課程內容為發想,其中「古蹟橘」靈感汲取自傳統廟宇常見的色調,呼應此處作為「考究歷史的積木教室」本質,而「水泥灰」意喻構築建築的一磚一瓦,空間中的留白則預留給學生們的無限想像力填滿。


教室全景(自教室後方視角) (2)設計團隊以古蹟橘、水泥灰、創意白妝點空間



04. 烘托學生創意的設計巧思

值得一提的是,3+2 Design Studio也在空間中融入許多強調學生創意的設計巧思,比方說教室中央的純白部分,被設計團隊形容為「星光大道」,未來積木作品可在此展出,有了空間色彩的輔助更能營造「秀」的感覺,襯托學生作品;而教室後方還有一整片積木牆,師生可隨課程在上頭拼湊出各式各樣的主題作品,為教室注入多元樣貌。


模組化的方塊椅可轉換成教學、展覽及講座模式 (2)美學積地使用情境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