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伯駿親解!以設計角度解構CHANEL 1932頂級珠寶系列的時代思潮

CHANEL1932_顏伯駿_01

當我們搭乘時光機返回1932年,可以發現當年的香奈兒女士不只是設計師,也是巴黎社交界最耀眼的星光;她在與藝術家、 攝影師、文學家、舞蹈家等創作者的交遊中相互激盪,更受到當時勃興的現代主義(modernism)、包浩斯(Bauhaus)設計思潮影響。究竟香奈兒女士的珠寶設計,如何反映並顛覆其所處時代?讓我們邀請設計師顏伯駿,從設計角度解構「Bijoux de Diamants 鑽石珠寶」系列。

1932年時,香奈兒女士應倫敦鑽石集團(London Diamond Corporation)之邀,創作出她第一也是唯一頂級珠寶作品「Bijoux de Diamants 鑽石珠寶」系列。對於顏伯駿而言,這空前絕後的珠寶展既反映時代特性,更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CHANEL1932_顏伯駿_02
香奈兒女士希望以群星裝扮女人,這股精神至今則由CHANEL全新1932頂級珠寶系列所承襲。

以簡潔造型詮釋自然星體

所謂時代特性得從現代主義、包浩斯美學說起。原來,包浩斯學校認為人們應該摒除巴洛克式的繁複鋪張,透過發達的工業技術,為產品、建築等找到更好的製程與設計,應用最少元素滿足人們最多需求, 讓人們享受更好的生活。這樣的概念逐漸影響了建築、設計等領域,而顏伯駿從其設計師視角來看, 「我覺得香奈兒女士也在這樣的思潮下,重新思考珠寶設計。」 

CHANEL1932_顏伯駿_08
(左)CHANEL 1932頂級珠寶系列的Satellite Harmonie 胸針描摹一枚可旋轉的迷人衛星;(右)Lune Talisman手環以鑽石為素材,透過簡約手法詮釋天文元素。

顏伯駿指出,從造型而言,過去的珠寶可能以模仿動物、花草等為主軸,透過繁複的鑽石鑲嵌襯托其雍容華貴,「香奈兒女士卻是從形狀、顏色、線條等最基本的元素來思考,她認為鑽石的本質在於耀眼光芒,於是以此出發思考珠寶的造型,並以幾何簡化設計。」從此角度來看,「Bijoux de Diamants 鑽石珠寶」系列延續裝飾藝術(Art Deco)常見的自然星體元素,卻以低調、幾何的方式呈現,便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受到現代主義、包浩斯影響,也反映了裝飾藝術在1930年代時的流變。

將機能思考注入珠寶設計

而就功能性而言,香奈兒女士在「Bijoux de Diamants 鑽石珠寶」系列中捨棄扣環、採用開放式設計的概念,也反映了從佩戴者為主體出發的思考。「在過去的珠寶產業中,身體作為承載珠寶的容器,香奈兒女士設計Bijoux de Diamants 鑽石珠寶系列時卻翻轉這種概念,而是形隨機能,讓珠寶不再是固定的元件,而能隨著佩戴者不同的穿著、心情而有不同的佩戴模式。在這樣的設計下,珠寶並非以複雜層疊的設計演繹奢華,而是讓女性自由配搭,對自己的風格有了更多想像。」顏伯駿說道。

CHANEL1932_顏伯駿_07
透過彈簧壓扣設計,Comète Saphir項鍊讓女人自己便能將那道劃破天際的彗星纏繞於頸。

從挖掘本質的思考、形隨機能的設計,可以窺見香奈兒女士在藝文界中,受到當時時代思潮影響;而在此影響之下,顏伯駿進一步指出,將當時新興的概念帶進傳統的珠寶界,則是香奈兒女士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顛覆之舉。「當珠寶處於固定的狀態,那就是不自由的,這種不自由會讓物件回到純裝飾的概念,也並不具有機能性。然而,珠寶是價格極為高昂的奢侈品,而通常奢侈品並不會強調『機能』,」顏伯駿說道,「我覺得非常有趣的一點在於,香奈兒女士竟然在如此昂貴的作品上注入機能性的思考。這對於傳統珠寶業來說,應該是一個非常年輕前衛,也極為顛覆性的思維。」

CHANEL1932_顏伯駿_06
「Bijoux de Diamants 鑽石珠寶」系列不只設計具開創性,其在自宅進行展覽的方式更是獨樹一幟。圖為當時的展覽邀請卡。

從此角度觀之,也不難理解為何倫敦鑽石集團的公告在芳登廣場(Place Vendôme)上引起軒然大波,珠寶產業甚至聯手要求將「Bijoux de Diamants 鑽石珠寶」系列作品銷毀,並將寶石歸還物主—這可能出於珠寶產業對於時尚設計師跨領域的排斥,也可能是對於這股新思潮的抵觸。然而,無論如何,「Bijoux de Diamants 鑽石珠寶」系列順利發表,這樣的顛覆之舉不僅在短短兩天內便讓鑽石集團股票飆升,也讓當代設計師至今仍樂道不已。

CHANEL1932_顏伯駿_05
(左)1937年時,插畫家Christain Berard在Vogue 雜誌描繪香奈兒女士於巴黎麗池酒店一景。(右)香奈兒女士於1932年推出「Bijoux de Diamants 鑽石珠寶」系列,震撼當時的珠寶界,也讓倫敦鑽石集團股票應聲大漲。

將設計思潮帶入未知之境

除了香奈兒女士當時的創舉,到了今年仍影響著當代珠寶設計,香奈兒女士所處時代裡風起雲湧的包浩斯設計思考,也影響了許許多多的設計師直至如今。「我覺得包浩斯重新連結建築、工藝、藝術,帶來工業革命後的現代化設計思潮,並將設計這個學科帶到了另高的層次,也讓設計進入了人們的生活之中。」顏伯駿說道。也因此,如今從設計師的作品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包浩斯的影響可說是無處不在。像是顏伯駿為2021臺灣文博會「數據廟」操刀的主視覺以黑白色系、幾何排列呈現,去除多餘色彩與冗贅,某種程度上便可見包浩斯設計思潮的影響。

CHANEL1932_顏伯駿_04
從2021臺灣文博會主視覺,可以看見顏伯駿化繁馭簡的設計風格。

另一項可以看見包浩斯設計思潮影響的作品,則在於顏伯駿與「美感細胞」團隊合作推出的新北市國中聯絡簿。在此,顏伯駿捨棄直觀、具象的圖案,而是以大膽用色、簡明構圖呈現主題「群眾的聲音」。「其實我並非先從美學為切入點,而是回歸本質去思考,為什麼學生需要聯絡簿?聯絡簿的機能是什麼?也因此我除了以最簡單的元素呈現封面主題之外,也改變了內頁書寫處的橫線規畫,而是用設計師常用的點狀稿紙來呈現,讓學生可以自由連結點跟點之間,創造自己的格線,甚至在上面畫畫。」

CHANEL1932_顏伯駿_03
顏伯駿設計的蔡健雅《失語者》專輯,用色內斂、去除冗贅,某種程度上可見包浩斯思潮影響。

顏伯駿笑道,「這其實便是從功能出發,去思考設計的意義。我希望藉由這個作品將設計思考帶入教育環境中,這跟香奈兒女士當年將新視角帶入珠寶產業,可說是出於同樣的思考脈絡。」畢竟,讓雙眼盡情欣賞美好的新事物,不只是忘卻危機最好的方法,更能在未知之境擾動出革命的新力量,而這可說是1932年時的香奈兒女士和2022年的設計師,共同的野心與思量。

顏伯駿 

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碩士、三頁文設計公司Yendesign藝術總監。曾任2017與2018金曲獎、2017金漫獎、2012與2014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等大型活動視覺統籌,以及2021與2022臺灣文博會主視覺設計師。曾獲2017年金曲獎、2018年紅點設計獎、2019年iF產品設計獎等國內外獎項肯定。

文|郭慧

圖片提供|CHANEL、顏伯駿、三頁文 

▸ 探索更多CHANEL頂級珠寶跨越90年的創作靈光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最美怪物誌」《yyin. volume 2: MONSTER》:19位台灣新銳創作者聯手,探索「怪物」在當代台灣的多重意涵

2025「最美怪物誌」《yyin. volume 2: MONSTER》:19位台灣新銳創作者聯手,探索「怪物」在當代台灣的多重意涵

歷時一年籌備,yyin.studio(八木印設計工作室)將在 11 月 17 日發行全新刊物《yyin. volume 2: MONSTER》。本期以「怪物」為主題,邀集台灣 19 位新銳設計師及藝術家共同參與,透過攝影、裝置、詩作、繪畫等多元形式創作,帶領讀者深入怪物敘事,探索並拓展其台灣當代的多重意涵。

yyin.studio(八木印設計工作室)長期關注台灣性別議題,致力以藝術連結大眾,開啟關於「陰性」的對話空間。2024 年與獨立出版社 dmp editions 攜手出版《yyin. volume 1》,收錄多組創作,探討性別流動、多樣性和親密關係。在東京藝術書展(TOKYO ART BOOK FAIR)首賣得到眾多國際讀者支持及好評,並於今年獲得金點設計獎標章肯定。

《yyin. volume 1》以「陰性」為主題,探索性別流動、多樣性和親密關係。(圖片提供:yyin.studio)
《yyin. volume 1》以「陰性」為主題,探索性別流動、多樣性和親密關係。(圖片提供:yyin.studio)

延續相同精神,《yyin. volume 2: MONSTER》持續以創作拓展大眾對陰性與他者的想像邊界。歷時一年籌備,yyin.studio全新刊物《yyin. volume 2: MONSTER》將在 11 月 17 日發行。本期以「怪物」為主題,邀集台灣 19 位新銳設計師及藝術家共同參與,透過攝影、裝置、詩作、繪畫等多元形式的創作,帶領讀者深入怪物敘事,探索並拓展其台灣當代的多重意涵。

全書共收錄 8 件作品,由藝術家與平面設計師搭檔創作(完整名單詳見文末),以不同媒材及觀點回應主題。編舞家王甯與平面設計師張巧怡通過舞蹈速寫,釋放女性身體被壓抑及誤解為怪物的能量;聲音藝術家 Betty Apple 和 3D 設計師 Jia 以人魚為主題,構築後人類時代的怪物進化敘事。

編舞家王甯、平面設計師張巧怡合作作品。(圖片提供:yyin.studio)
編舞家王甯、平面設計師張巧怡合作作品。(圖片提供:yyin.studio)
聲音藝術家Betty Apple、3D設計師Jia合作作品。(圖片提供:yyin.studio)
聲音藝術家Betty Apple、3D設計師Jia合作作品。(圖片提供:yyin.studio)

藝術家 Puzu Huang 與平面設計師 Sammi 以信件和繪畫展開對話,共同直面怪物般的內在恐懼。服裝設計師 71 Su 和視覺設計師劉銳將社會化的壓力視為怪物,設計出系列服裝。

藝術家Puzu Huang、平面設計師歐陽萱。(圖片提供:yyin.studio)
藝術家Puzu Huang、平面設計師歐陽萱。(圖片提供:yyin.studio)
服裝設計師71 Su、視覺設計師劉銳合作作品。(圖片提供:yyin.studio)
服裝設計師71 Su、視覺設計師劉銳合作作品。(圖片提供:yyin.studio)

書中同時收錄作品的中英文專訪,讓讀者了解精彩的創作歷程,以及各主題背後的思考脈絡。封面設計取材台灣人最熟悉的「蚌殼精」,跳脫傳統戲謔的形象,重新塑造牠在當代的姿態。

以當代蚌殼精作為yyin.第二期整體概念呈現。(圖片提供:yyin.studio)
以當代蚌殼精作為yyin.第二期整體概念呈現。(圖片提供:yyin.studio)

《yyin. volume 2: MONSTER》11 月起將前往首爾藝術書展(UE17)、草率季(重本書店攤位),以及東京藝術書展(TOKYO ART BOOK FAIR),讓台灣和世界看見來自台灣的怪物能量。台灣讀者可優先於社群預購,即日起至 11 月 16 日前享有預購限量八折優惠。

本期創作者名單(依作品順序排列):

Yagi Wang(yyin.創辦人)王甯(編舞家)、張巧怡(平面設計師)、Betty Apple(聲音藝術家)、Jia(3D設計師)、FM607嘟嘟、阿孫(Podcaster)、Kenalwayscan(平面設計師)、71 Su(服裝設計師)、劉銳(視覺設計師)、鵬栽(陶藝家)、陳文翔 (Penny)(設計工作室)、Puzu Huang(藝術家)、歐陽萱(平面設計師)、葉哲(藝術創作者)、陳亦婕(設計師)、美國牛津大學詩詞社(詩人)、謝佳芳(平面設計師)

資料提供|yyin.studio、文字整理|李尤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法國郵政「可頌郵票」飄散迷人奶香!繼法國麵包再展香氣郵票創意,用迷你氣味膠囊創造有趣體驗

法國郵政「可頌郵票」飄散迷人奶香!輕輕摩擦就能聞到剛出爐的麵包香

法國郵政(La Poste)再度透過「香氣郵票」向國民美食致敬!繼2024年推出暗藏麵包香的法棍(Baguette)郵票後,今回主角輪到可頌(croissant),小巧郵票不僅印上精緻可頌插畫,更飄散可頌剛出爐的濃郁奶香。

法國郵政「可頌郵票」飄散迷人奶香!輕輕摩擦就能聞到剛出爐的麵包香
(圖片來源:La Poste)
法國郵政「可頌郵票」飄散迷人奶香!輕輕摩擦就能聞到剛出爐的麵包香
法國郵政於2024年推出的「法國麵包郵票」。(圖片來源:La Poste、Unsplash)

以奶油可頌為題的「Croissant au beurre」郵票,由法國插畫家Frédérique Vernillet繪製,細膩重現可頌表層酥皮的層疊紋理;邊緣還印有可頌麵包屑的有趣細節,伴隨著郵票自帶的誘人可頌奶香,令人聯想大口吃可頌時金黃酥皮隨著「咖滋」聲掉落的療癒情境。

法國郵政「可頌郵票」飄散迷人奶香!輕輕摩擦就能聞到剛出爐的麵包香
(圖片來源:La Poste)

香氣來自墨水裡的「迷你膠囊」

郵票中的香氣從何而來?上回「法國麵包郵票」推出時,專門負責法國集郵事務的官方機構Philaposte曾解釋道,香氣被封裝進一顆顆極迷你的膠囊中,並融入郵票油墨,需要經過摩擦等刺激讓膠囊破裂,香氣才會慢慢浮現。這種特殊的微膠囊也成為郵票製程中的一大挑戰——印刷師傅們必須在不破壞膠囊的情況下,小心翼翼地塗上這種特製墨水,才能把這份「氣味驚喜」留給使用者。

法國郵政「可頌郵票」飄散迷人奶香!輕輕摩擦就能聞到剛出爐的麵包香
(圖片來源:Unsplash)

法國人對可頌的執著

奶油可頌郵票的發行,象徵著法國郵政向自家國民美食的致敬。可頌是法式烘焙經典之作,常在法國人的早餐和咖啡時光飄香。隨郵票推出,法國郵政更細數一顆「好可頌」的必備要件:外層金黃酥脆、口感輕盈鬆軟、奶香細緻飽滿,層疊紋理更是職人手藝的體現。要做出完美可頌並不容易,從麵粉與奶油品質、麵團發酵時間、奶酥摺疊與塑形手法,再到烘烤溫度與時間等,每一步都是關鍵,為此法國烘焙及甜點師聯盟更於2019年起舉辦「奶油可頌大賽」,表揚法國各地技藝精湛的烘焙師傅,由此可見法國人對可頌的癡迷和執著。

法國郵政「可頌郵票」飄散迷人奶香!輕輕摩擦就能聞到剛出爐的麵包香
(圖片來源:Unsplash)

Croissant au beurre」郵票目前已正式發行,以15張為一份販售,集郵愛好者別錯過了!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