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米蘭家具展】城市精品店變身神秘岩洞!Bottega Veneta與建築師Gaetano Pesce充滿玩心的藝術實驗

【2023米蘭家具展】Bottega Veneta攜手建築師Gaetano Pesce,把精品店變成城市中的神秘岩洞!

當精品店不再只是精美的方盒子,而是形態有機、蜿蜒的岩洞,會形塑什麼樣的空間與購物體驗?2023米蘭家具展期間,Bottega Veneta創意總監Matthieu Blazy再次與義大利設計巨擘Gaetano Pesce合作,以米蘭蒙特拿破崙大道專賣店為創作基地,打造一座名為「Vieni a Vedere」的藝術裝置,將精品店翻轉為一座大隱於市的岩洞。穿梭其中,不僅能挖掘異材質交錯的視覺驚喜,還能一睹由Gaetano Pesce設計、超限量Bottega Veneta工藝包款的真貌。

FotoJet (18)
2023米蘭家具展期間,Bottega Veneta再度攜手Gaetano Pesce推出新作。(圖片提供:Bottega Veneta)

01
「Vieni a Vedere」藝術裝置與限定包款。(圖片提供:Bottega Veneta)

從秀場、書籍到藝術裝置的創意激盪

還記得Bottega Veneta 2023春夏大秀有多精彩嗎?當時英國超模Kate Moss身穿格紋襯衫、牛仔褲走上伸展台,乍看平凡無奇,揉揉眼睛仔細看,才發現兩件單品其實由高級皮革製成,這是Matthieu Blazy翻玩材質表現的視覺戲法;秀場同樣值得一看,如顏料流淌的繽紛地面,以及400張形貌各異、如家具也如藝術雕塑的「Come Stai?」座椅,皆出自Gaetano Pesce的奇想。這是他們首次攜手為Bottega Veneta共創作品。

BV_S23_Adv_sRGB_square_full_B30
Kate Moss演繹Bottega Veneta 2023春夏系列形象照。(圖片提供:Bottega Veneta)

Bottega Veneta Summer 2023 Show Set (7)
Bottega Veneta 2023春夏秀場。(圖片提供:Bottega Veneta)

後來秀場上的椅子被移至邁阿密設計展公開展售,記載創作過程的同名限量書籍《Come Stai?》同步出版,形象照再度請來Kate Moss擔綱主角,又一次美好的多手聯彈。共創秀場與書籍之後,Matthieu Blazy與Gaetano Pesce的創意激盪還未停歇,這次他們以2023米蘭家具展為舞台,透過名為「Vieni a Vedere」的藝術裝置,再次端出複合材質、斑斕色彩交織的表演。

FotoJet (19)
左:Kate Moss演繹「Come Stai?」形象照/右:《Come Stai?》書籍內頁。(圖片提供:Bottega Veneta)

城市中的神秘岩洞

「Vieni a Vedere」是件形態有機的大型藝術裝置,由樹脂、布料製作而成,乍看是一座狹窄的岩洞,顏色清麗,卻散發著神秘氣息,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那它究竟是什麼?Gaetano Pesce表示,這如同岩洞的空間,其實是一個正在射籃的人物輪廓,他並未說明這人是否進球,只設定這件作品代表著勝利,剩下的留給觀者自行探索,呼應著作品名稱「Vieni a Vedere」(意為「一起來看看」)的意涵。

04
「Vieni a Vedere」藝術裝置內部空間。(圖片提供:Bottega Veneta)

02
「Vieni a Vedere」藝術裝置內部空間。(圖片提供:Bottega Veneta)

Gaetano Pesce設計包款同步展出

這份創意更延伸成為兩件限定包款——「My Dear Mountains」與「My Dear Prairies」,這是Gaetano Pesce首次設計包袋,由Bottega Veneta特別為他打造,數量極少,全球限量18件。包款設計以山峰、草原為靈感,分別對應著Gaetano Pesce早年於義大利埃斯特山區成長的回憶,以及現今在美國大草原生活的景況。

05
Gaetano Pesce首次設計包款就獻給Bottega Veneta。(圖片提供:Bottega Veneta)

製作過程中,Bottega Veneta工匠以手繪稿為藍本,運用氣刷技術在皮革上繪出如水彩畫的山峰,並染製了7種不同綠色調的小牛皮與小羊皮,再結合精密的鉤織技法,於包身重現栩栩如生的草原;當然,品牌最具標誌性的「Intrecciato」編織符碼也貫穿其中。藉由本次合作,Gaetano Pesce想傳遞能表達自我及個人身份的訊息,他認為設計不只要具備功能性,也要能彰顯創作者的個性與獨特性。

BV_SDM_Special_1080x1350_3
「My Dear Prairies」形象照。(圖片提供:Bottega Veneta)

不被時代束縛的自由創作精神

現年83歲的Gaetano Pesce,本業為建築師,並在超過半世紀的職業生涯當中,跨界探索室內設計、工業設計、藝術等領域,持續產出建築、城市規劃、設計與展覽等形式的作品,可以說是斜槓的先驅。跳脫框架、天馬行空的想法,在Gaetano Pesce早期創作中就已體現,比如1969年他為B&B Italia設計的「UP7」,將人腳形狀放大百倍,可以作為具實用性的休閒椅,也可以是裝飾用的雕塑裝置,或兩者兼任,充滿玩心與趣味。而在時隔50多年與Bottega Veneta的合作當中,那份自由不羈的創作精神仍未消逝。

FotoJet (17)
「Vieni a Vedere」海報與形象照。(圖片提供:Bottega Veneta)

資料、圖片|Bottega Veneta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以光影映現海洋律動!何理互動《海境》藝術裝置前進威尼斯,將環境數據即時轉化為光

何理互動《海境》藝術裝置前進威尼斯:捕捉環境數據,以光影映現海洋律動

心煩時,你也喜歡往海邊去嗎?讓無邊海景和規律的海浪聲,撫平腦海混亂和內心毛躁。海洋接納了無數人的煩憂,滋養了無數人的快樂,但你是否想過與海置換身份,成為傾聽及接收的角色,聆聽並感受大海想說些什麼?

台灣跨領域藝術團隊「何理互動 WHYIXD」的生成式燈光裝置作品《海境:海洋氣候保存行動》,透過數據可視化技術,將即時環境數據轉化為光影韻律,映現海洋的動態與記憶,也讓人們身臨其境感受海洋脈動。作品現於威尼斯「Time Space Existence」建築雙年展展出,在這座與水共生的城市,引領觀眾與自然展開對話。

何理互動《海境》藝術裝置前進威尼斯:捕捉環境數據,以光影映現海洋律動
(圖片提供:何理互動)

什麼是「Time Space Existence」建築雙年展?

Time Space Existence」建築雙年展由歐洲文化中心(European Cultural Centre)主辦,自2012年起每兩年於威尼斯舉行,匯聚全球前沿建築與空間設計概念,透過跨學科交流,探索建築、環境與未來生活的可能。2025年展覽以「修復、再生與再利用」為核心命題,推動建築與生態永續發展;參展者來自52個國家,涵蓋建築師、設計師、藝術家、研究學者、攝影師等身份,而何理互動是其中唯一的台灣藝術團隊。

何理互動《海境》藝術裝置前進威尼斯:捕捉環境數據,以光影映現海洋律動
(圖片來源:Time Space Existence)
何理互動《海境》藝術裝置前進威尼斯:捕捉環境數據,以光影映現海洋律動
(圖片來源:Time Space Existence)

《海境》:保存氣候記憶的藝術行動

《海境》計畫的概念源於2022年基隆城市博覽會,當時何理互動透過此作回應基隆的海洋文化,探索「人與海的距離」。這次在威尼斯發表的全新限地版本《海境:海洋氣候保存行動》,更進一步拓展「氣候記憶的保存行動」,透過光影詮釋海洋脈動,讓環境數據成為可感知的視覺語言。

何理互動《海境》藝術裝置前進威尼斯:捕捉環境數據,以光影映現海洋律動
《海境》2022年於基隆城市博覽會展出。(圖片提供:何理互動)

《海境》在威尼斯,將潟湖環境數據轉化為光

作為一座被水環繞的城市,威尼斯正面臨全球氣候變遷的挑戰,包括海平面上升、潮水頻繁、潟湖生態系統的不可逆變化等。何理互動選擇大運河畔的本博宮(Palazzo Bembo)作為展場,展出《海境:海洋氣候保存行動》,邀觀者身臨其境感受海洋脈搏,並重新審視人在生態系統中的角色與責任。

何理互動《海境》藝術裝置前進威尼斯:捕捉環境數據,以光影映現海洋律動
本博宮。(圖片提供:何理互動)

這件生成式燈光裝置,以風速儀捕捉潟湖的即時風場,並透過數據可視化技術、燈光程式,將即時環境數據轉化為變化莫測的光影韻律,以燈光模擬風場與海浪的流動特性,進而創造出一處「動態記憶場」,呈現海洋生態與環境變遷的動態關係。

何理互動《海境》藝術裝置前進威尼斯:捕捉環境數據,以光影映現海洋律動
(圖片提供:何理互動)

展間設計呼應威尼斯水景

為了展現威尼斯狹窄運河的獨特魅力,並強化觀者的沉浸體驗,何理互動將作品設計為邊長120公分的立方體,並將其置於全黑的獨立狹長展間。當威尼斯的風場轉動,燈光流動如潮水升降,映現海洋律動。裝置更採用三面鏡設計,營造出無限延伸的燈光效果,使光影突破空間邊界。

何理互動《海境》藝術裝置前進威尼斯:捕捉環境數據,以光影映現海洋律動
(圖片提供:何理互動)

值得一提的是,作品光源採用324條柔性LED燈絲,由台灣LED技術先驅「液光固態 Liquidleds」研發,燈絲具備柔軟、可彎曲的特性,能360度全方位發光,呈現均勻散射的柔和光感。這項媒材不僅滿足何理互動的創作需求,更呼應團隊「將技術融入自然」的理念,賦予作品生命力,讓光影如水波般輕柔蔓延。

何理互動《海境》藝術裝置前進威尼斯:捕捉環境數據,以光影映現海洋律動
(圖片提供:何理互動)

《海境》的終極目標:前進全球沿海地區,記載海洋記憶

威尼斯展出結束後,《海境》將巡展至其他沿海城市,何理互動也懷抱將作品設於全球沿海地區的野心,期盼藉由同步捕捉、記錄並回應各地的海洋脈動,讓環境數據得以被保存與再現,構築全球性的「環境記憶網絡」。

何理互動《海境》藝術裝置前進威尼斯:捕捉環境數據,以光影映現海洋律動
(圖片提供:何理互動)

何理互動也強調,每一次的限地展出,除了大型燈光裝置將即時環境數據視覺化,最終也將透過小型藝術裝置長期保存,成為珍貴的地方海洋氣候檔案,記錄海洋的律動與記憶。透過《海境》,何理互動盼以藝術跨越語言隔閡,讓更多人感受氣候保存的價值與迫切性。

《海境:海洋氣候保存行動》

Tender Soul of Ocean: A Marine Climate Preservation Initiative

展覽名稱|TIME SPACE EXISTENCE 2025

展出地點|義大利威尼斯本博宮(Palazzo Bembo2F, Room G 

展覽期間|2025.05.1011.23 週二休館

開放時間|10:0018:00

五款藝術迷必收的大富翁版本:從奧賽美術館到羅浮宮,化身策展人、搶標名畫還能收購展廳

五款藝術迷必收的大富翁版本:從奧賽美術館到羅浮宮,化身策展人、搶標名畫還能收購展廳

近期,法國奧賽美術館宣布攜手大富翁推出《大富翁:奧賽美術館特別版》(Monopoly – Musée d’Orsay Special Edition),玩家不僅可以變身策展人、競標藝術品,還能飽覽眾多館藏,獲得眾多網友迴響。經典桌遊「大富翁」(Monopoly,又稱地產大亨)歷年積極推出多樣化版本與創新玩法,其中也曾與許多美術館、博物館合作,成為館內商店的熱銷商品之一。以下就帶你一起看看5個「美術館/博物館特別版」大富翁,下次造訪時不妨帶一組回家!

➊ 奧賽美術館(Musée d'Orsay)

在《大富翁:奧賽美術館特別版》遊戲中,玩家將化身策展人,除了要收購藝術品、讓館藏更豐富,還要策劃精彩的展覽,讓更多觀眾認識這些作品!遊戲過程中,玩家將出價競標、互相談判,用機智贏得比賽。收錄在遊戲內的作品包含梵谷著名的《自畫像》和龐龐的《白熊》等,邀請玩家重新探索奧賽美術館的珍寶。

五款藝術迷必收的大富翁版本:從奧賽美術館到羅浮宮,化身策展人、搶標名畫還能收購展廳
(圖片來源:Musée d'Orsay)

➋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大富翁: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特別版》將The Met的眾多館藏融入遊戲中,讓玩家逐步收購展廳、擴建場館,打造屬於自己的迷你博物館。有趣的是,遊戲中所使用的貨幣皆印有不同藝文名人的肖像,遊戲說明書中也詳細介紹每件藝術品,讓玩家徜徉橫跨五千年的藝術史。

五款藝術迷必收的大富翁版本:從奧賽美術館到羅浮宮,化身策展人、搶標名畫還能收購展廳
(圖片來源:The Met)
五款藝術迷必收的大富翁版本:從奧賽美術館到羅浮宮,化身策展人、搶標名畫還能收購展廳
(圖片來源:The Met)

➌ 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

《大富翁:羅浮宮特別版》是廣受歡迎的羅浮宮周邊商品之一,其集結許多經典館藏,例如米開朗基羅《垂死的奴隸》、漢摩拉比法典石碑等。在這個版本,玩家一樣需要透過拍賣會來收購藝術品,並規劃展覽以吸引參觀人潮來贏得遊戲。

五款藝術迷必收的大富翁版本:從奧賽美術館到羅浮宮,化身策展人、搶標名畫還能收購展廳
(圖片來源:Musée du Louvre)
五款藝術迷必收的大富翁版本:從奧賽美術館到羅浮宮,化身策展人、搶標名畫還能收購展廳
(圖片來源:Musée du Louvre)

➍ 梵谷博物館(Van Gogh Museum)

梵谷一生遊歷多地,從荷蘭、比利時再到法國,而《大富翁:梵谷博物館特別版》也邀請玩家一起踏上這趟旅程,探索梵谷在三個國家創作的經典畫作。遊戲地圖以畫作《黃房子》為背景,而遊戲棋子也別具巧思,設計成顏料軟管和《在亞爾的臥室》中的床鋪造型。

五款藝術迷必收的大富翁版本:從奧賽美術館到羅浮宮,化身策展人、搶標名畫還能收購展廳
(圖片來源:Van Gogh Museum)

➎ 卡達博物館(Qatar Museums)

在這個版本中,玩家將能一次遊歷卡達多座著名博物館,包含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卡達國家博物館,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祖巴拉古城。除了一覽卡達博物館群,遊戲中也收錄了作品如理查·塞拉的《東西/西東》、露易絲·布爾喬亞的《母親》等。

五款藝術迷必收的大富翁版本:從奧賽美術館到羅浮宮,化身策展人、搶標名畫還能收購展廳
(圖片來源:Inq Online)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