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知的廢墟工廠裡看一場無光展覽!柏林「The Dark Rooms Vertical」邀你成為無形的觀察者

柏林「The dark rooms vertical」神秘廢墟工廠中的無光展覽

柏林似乎永遠不會休息。經歷了疫情的快速推進後,「時間」在這座大都市中成了奢侈品般的存在,是時候將它奪回了。「The Dark Rooms Vertical」是一座沒有燈光的美術館,黑暗銳化了你的其他感官;你必須自己爬上十二層的樓梯,逐步探索塔樓裡的展間;甚至進場參觀前一週,你都還不會知道這座建築究竟在哪裡——不過一旦踏入這廢棄的工廠高塔,每個人都將消失在黑暗中,成為無形的觀察者,留下對藝術的強烈感知。

入場前才會知道的神秘地點

「The Dark Rooms」展覽首次於2016年在一座釀酒廠中登場,這次團隊將展覽移至柏林的一間廢棄汽車工廠,展期僅有15天。宣傳期間,「The Dark Rooms Vertical」對外保密展覽的確切地址,直到進場前48小時,購票者才會收到神秘來信揭露展覽所在地,以及不用化妝、穿著運動服飾等指示,提醒來者拋下外在已知,專注投入欣賞藝術作品。

柏林「The dark rooms vertical」神秘廢墟工廠中的無光展覽
「The Dark Rooms Vertical」對外保密展覽的確切地址,直到進場前48小時,購票者才會收到神秘來信揭露展覽所在地(圖片提供:The Dark Rooms Vertical)

探索「柏林工業文化的紀念碑」的最後機會

為了讓每個參觀者有足夠的時間、空間沉浸於展覽之中,每批次僅會有數人入場。根據柏林城市官方網站,這座高達十二層樓高的塔樓被視為「柏林工業文化的紀念碑」,在建成當年是德國最高的建築物。自工廠廢棄以來,該建築未曾對外開放,本次「The Dark Rooms Vertical」將會是探索該地點完整樣貌的最後機會,因為在展覽結束不久後,這些建築就即將被拆除、修復重建。

柏林「The dark rooms vertical」神秘廢墟工廠中的無光展覽
自工廠廢棄以來,該建築未曾對外開放,本次「The Dark Rooms Vertical」將會是探索該地點完整樣貌的最後機會(圖片提供:The Dark Rooms Vertical)

要自己爬12層樓的展覽,會看到什麼?

「The Dark Rooms Vertical」所在的塔樓只有樓梯(當然,它是一個老舊的建築),所以參觀者必須逐層攀登,參訪每個房間。策展團隊為了讓大家爬樓梯的過程儘可能愉快,便在半路上設置一個酒吧,邀請參觀者稍作休息、小酌一杯。

柏林「The dark rooms vertical」神秘廢墟工廠中的無光展覽
藝術家Kling Klang Klong的作品(圖片提供:The Dark Rooms Vertical,攝影:Stefvan Oosterhout)
柏林「The dark rooms vertical」神秘廢墟工廠中的無光展覽
藝術家Marco Barotti的作品(圖片提供:The Dark Rooms Vertical)

在酒吧休憩的同時,參觀者也將被安排最後一個展區的參觀時間。最後一個展區位於塔樓最高處,需以小組的形式入場參觀。除此之外,參觀者可以在黑暗中自由探索所有其他的房間,每個房間都是不同藝術家所打造的燈光和聲音裝置。參觀者將穿越閃電樹木、看見燃燒的森林;或是在黑暗的百年老建築中欣賞整片的玉米田。

柏林「The dark rooms vertical」神秘廢墟工廠中的無光展覽
藝術家Sven Sauer的作品(圖片提供:The Dark Rooms Vertical)
柏林「The dark rooms vertical」神秘廢墟工廠中的無光展覽
藝術家Sizhu Li的作品(圖片提供:The Dark Rooms Vertical)

「The Dark Rooms Vertical」中的所有作品都是首度在柏林、甚至全世界登場,其中不乏特別為這棟建築所創作的裝置。入場門票並不便宜,一張要價32歐元,包含展覽門票和酒吧中的飲品。雖然所有參與的藝術家、工作人員都是志願性投入,僅僅獲得車馬費和餐費的報酬,但在一個受到法規保護的古蹟中設置藝術作品、舉辦開放活動,是極為困難和複雜的過程,團隊也強調他們以成本來訂價,希望更多人前來體驗。

柏林「The dark rooms vertical」神秘廢墟工廠中的無光展覽
NONOTAK STUDIO的作品(圖片提供:The Dark Rooms Vertical)

「The Dark Rooms Vertical」參展藝術家

SIZHU LI (New York) 、NONOTAK STUDIO (Paris)、DAVID BOWN (USA)、BORIS ACKET (Netherlands)、KLING KLANG KLONG (Berlin) 、LUMUS INSTRUMENTS  (Netherlands) 、MARCO BAROTTI  (Berlin) 、SVEN SAUER (Berlin)、HANNA ANTONSSON  (Sweden)、PHILIP VERMEULEN (Netherlands)、SECKIN AYDIN (Turkey) 

【 The Dark Rooms Vertical 】

活動官網|https://www.thedarkrooms.de/en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中「草地上的美術課」12/7開課!肢體律動、書本野餐等活動為綠美圖開幕暖身

台中中央公園「草地上的美術課」12/7開課!肢體律動、書本野餐等活動為綠美圖開幕暖身

臺中綠美圖即將於2025年底試營運,尚未開幕就因請到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SANAA建築事務所創辦人妹島和世、西澤立衛——設計建築而備受矚目,近日發布由永真急制設計的視覺識別亦引發熱議。

為提前讓人們接觸並了解綠美圖,臺中市立美術館呼應綠美圖開放、流動的場域特質,特別於12/7在中央公園策劃「草地上的美術課」系列活動,邀人們跳脫白盒子、置身戶外探索藝術與生活的無限交集。

台中中央公園「草地上的美術課」12/7開課!肢體律動、書本野餐等活動為綠美圖開幕暖身
(圖片來源:臺中市立美術館 Taichung Art Museum Facebook)

面向城市與市民的通透建築

臺中綠美圖由臺中市立美術館、臺中市立圖書館共構,為台灣首座結合兩者的藝文場域。由SANAA設計的場館由8棟相互連通的建築量體組成,並以金屬擴張網及玻璃營造通透、流動的空間效果,使自然光線和戶外綠意融入場域,創造人與環境和諧共生的氛圍。

台中中央公園「草地上的美術課」12/7開課!肢體律動、書本野餐等活動為綠美圖開幕暖身
(圖片來源:臺中市立美術館 Taichung Art Museum Facebook)
台中中央公園「草地上的美術課」12/7開課!肢體律動、書本野餐等活動為綠美圖開幕暖身
(圖片來源:臺中市立美術館 Taichung Art Museum Facebook)

盤點「草地上的美術課」6檔亮點活動

綠美圖的願景不僅是成為知識和藝術的交會點,更要打造市民探索知識與感知的跨域空間,於是臺中市立美術館在綠美圖開館前,率先推出全齡適合的「草地上的美術課」,透過三大系列創意體驗活動:藝術課市集、戶外藝術課、戶外藝術活動,帶人們提前了解綠美圖的理念。以下精選6檔亮點活動:

台中中央公園「草地上的美術課」12/7開課!肢體律動、書本野餐等活動為綠美圖開幕暖身
(圖片來源:臺中市立美術館 Taichung Art Museum Facebook)

▍肢體律動課

由深度培育青少年舞者的「純白舍」圖隊帶領,課程結合親子舞蹈互動、視覺藝術的結構圖概念,帶家長與孩子一同探索穿梭、高低起伏、隱藏視覺的感官體驗。

▍雜耍共玩課

以臺灣當代馬戲藝術聞名的「創造焦點」團隊,將帶人們藉由馬戲、雜耍等提升手眼協調,並在互動中化身公園內的藝術品。

台中中央公園「草地上的美術課」12/7開課!肢體律動、書本野餐等活動為綠美圖開幕暖身
(圖片提供:均勻製作)

▍空間探索課

由藝術家莊志維引領民眾一同散步並觀察環境,藉由卡典西德的透明及連續特性,探索自身與公園環境及大自然間的關係,並攜手共創一件戶外藝術裝置。

台中中央公園「草地上的美術課」12/7開課!肢體律動、書本野餐等活動為綠美圖開幕暖身
(圖片提供:均勻製作)

▍書本野餐

本企劃呼應綠美圖由美術館、圖書館共構而生,欲參加者可線上預約或現場租借野餐籃,籃內皆備有刊物、藝術童書、藝術家彭禹慈與民眾共創的野餐墊,當天臺中市立圖書館的行動書車也將至現場巡迴。歡迎在草地與書相伴度過舒適午後!

台中中央公園「草地上的美術課」12/7開課!肢體律動、書本野餐等活動為綠美圖開幕暖身
(圖片提供:均勻製作)

▍藍美圖的記憶

由藝術家郭奕臣、繪本創作者林小杯一同策劃,內容包含藍美圖藍曬工作坊、夜光寫生活動,邀請民眾以記憶為畫布、時間為畫筆,共同踏上時光記憶的旅程。

▍黑青藝術計畫

藝術家陳普將帶領人們透過黑青AR彩繪及MR互動體驗,探索現實與虛擬的交融,想像綠美圖未來的無限可能。

台中中央公園「草地上的美術課」12/7開課!肢體律動、書本野餐等活動為綠美圖開幕暖身
(圖片提供:均勻製作)

臺中市立美術館「草地上的美術課」

時間|2024年12月7日(六)11:00-20:00

地點|臺中中央公園北側觸覺體驗區  

資料、圖片提供|臺中市立美術館、均勻製作

鐵道、海港與高雄:一起見證高雄發展的起點「高雄鐵道日」

哈瑪星(Hamasen),滿天風箏飄揚,悠閒散步的人們跨過腳下與草地相間的鐵道,回首望向高雄市區林立的高樓。這裡是現在高雄環狀輕軌的一站,也曾經是匯集糖、鹽等貨物,準備隨大船出航的一站「打狗」,19001128日,鐵道部舉行了縱貫鐵路「打狗—臺南」段通車儀式,隔日開始正式營運,代表著打狗已經走在成為南臺灣物流中心的路上。

「濱線啟程 哈瑪星再出發」

在打狗車站以南曾經是一片汪洋大海,隨著越來越多貨物來到港邊等待,由小船接駁貨物至大船的流程越來越不方便,1904年開啟了臺灣總督府填海造陸的計畫,高雄港的雛形逐漸成形,打狗車站與倉庫之間也鋪設起一條鐵道支線,讓貨物得以經過鐵路直接運至倉庫、運至大船,這條行經海濱的路線,稱為「濱線」,日語讀作hamasen,也就是日後地方上俗稱的「哈瑪星」。

「濱線啟程 哈瑪星再出發」
曾經的打狗車站、高雄驛,戰後稱為高雄港站。圖片來源: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登錄號:2001.008.0623.

19001129日起,當列車正式往來於臺南與打狗之間,開啟鐵路連結海港、建立海陸聯運的運輸平臺,因而牽引製糖工業、磚窯工業的進駐;在濱線港埠改良之後,隨之而來的築港工程,新市街也在原本的潟湖和鹽田上蛻變出來,亦即今日的哈瑪星和鹽埕區。鐵路開通後短短20年間,打狗更名高雄,設高雄州治理今日高屏地區;1924年高雄市成立,開啟南臺灣新興都會區高雄的百年發展。

「濱線啟程 哈瑪星再出發」
繁榮的高雄港。圖片來源: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登錄號:2001.008.0585.

1930年代中後期戲獅甲臨港工業區的建置,高雄港灣變成為工業地,戰後,政府沿用這樣的規劃,加工區、臨海工業區和各式貨櫃中心交錯建置,以海港為底蘊的工業重鎮成為高雄的城市特色與動能。火車站則是人流、物流的樞紐,早年的打狗車站,在1920年代已經是高雄驛,鐵路沿著港埠鋪設,濱線、新濱線、倉庫線、岸壁線等深入今日蓬萊港區各碼頭,將街區、港埠和工業區連成一體。

「濱線啟程 哈瑪星再出發」
沿著港邊鋪設的鐵道。圖片來源: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登錄號:2001.008.0541.

隨著高雄逐步發展,1941年新的高雄驛啟用,旅客在現在高雄市區上下車,原本的高雄驛則改為高雄港驛,持續負擔貨物的轉運工作,為戰爭時期的資源運輸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戰後,鐵路定位丕變,港口實施戒嚴致使港市分離,不過高雄港站依然扮演貨運重要功能;1950年代臨港線快速衍伸11條支線,而後在高雄港擴建及貨櫃興起的運輸變革中,臨港線鐵路系統依然相當重要。

直到2008年,當最後一班列車從高雄港站駛離之後,通往高雄港站的鐵道截斷,臨港線也准許停用,最終高雄港站的業務也停止。近年,許多過往的列車經過修復之後,運往過去的高雄港站、現在的「舊打狗驛故事館」保存。

「濱線啟程 哈瑪星再出發」

回首過往,19001129日串連「打狗—臺南」的鐵路正式營運,為臨港鐵道系統和高雄城市發展揭開了序幕,透過鐵道串連起了高雄、港口、產業,可以說,高雄城市發展胎動始於鐵路營運所帶來的運輸動能。因而,在高雄設市百年的重要日子,高雄市政府將1129日訂為「高雄鐵道日」以茲紀念。

「濱線啟程 哈瑪星再出發」

雖然,隨著城市發展的脈動,運輸的濱線鐵道曾經休息,但做為高雄發展的見證人,它又即將在高雄設市百年的這一年回到大眾的視野,經過多年的鐵道、列車的整備,多方人員的努力,濱線將再次重現它過往的風華,帶領大眾走進那滿是貨物、船隻的哈瑪星歷史。

「濱線啟程 哈瑪星再出發」邀請您,20241130日,一同見證濱線再度有列車行駛的那一刻。

「濱線啟程 哈瑪星再出發」

「濱線啟程 哈瑪星再出發」

時間|2024.11.30(六)

活動網頁|https://kaohsiung100.tw/page/railway/

「濱線啟程 哈瑪星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