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知的廢墟工廠裡看一場無光展覽!柏林「The Dark Rooms Vertical」邀你成為無形的觀察者

柏林「The dark rooms vertical」神秘廢墟工廠中的無光展覽

柏林似乎永遠不會休息。經歷了疫情的快速推進後,「時間」在這座大都市中成了奢侈品般的存在,是時候將它奪回了。「The Dark Rooms Vertical」是一座沒有燈光的美術館,黑暗銳化了你的其他感官;你必須自己爬上十二層的樓梯,逐步探索塔樓裡的展間;甚至進場參觀前一週,你都還不會知道這座建築究竟在哪裡——不過一旦踏入這廢棄的工廠高塔,每個人都將消失在黑暗中,成為無形的觀察者,留下對藝術的強烈感知。

入場前才會知道的神秘地點

「The Dark Rooms」展覽首次於2016年在一座釀酒廠中登場,這次團隊將展覽移至柏林的一間廢棄汽車工廠,展期僅有15天。宣傳期間,「The Dark Rooms Vertical」對外保密展覽的確切地址,直到進場前48小時,購票者才會收到神秘來信揭露展覽所在地,以及不用化妝、穿著運動服飾等指示,提醒來者拋下外在已知,專注投入欣賞藝術作品。

柏林「The dark rooms vertical」神秘廢墟工廠中的無光展覽
「The Dark Rooms Vertical」對外保密展覽的確切地址,直到進場前48小時,購票者才會收到神秘來信揭露展覽所在地(圖片提供:The Dark Rooms Vertical)

探索「柏林工業文化的紀念碑」的最後機會

為了讓每個參觀者有足夠的時間、空間沉浸於展覽之中,每批次僅會有數人入場。根據柏林城市官方網站,這座高達十二層樓高的塔樓被視為「柏林工業文化的紀念碑」,在建成當年是德國最高的建築物。自工廠廢棄以來,該建築未曾對外開放,本次「The Dark Rooms Vertical」將會是探索該地點完整樣貌的最後機會,因為在展覽結束不久後,這些建築就即將被拆除、修復重建。

柏林「The dark rooms vertical」神秘廢墟工廠中的無光展覽
自工廠廢棄以來,該建築未曾對外開放,本次「The Dark Rooms Vertical」將會是探索該地點完整樣貌的最後機會(圖片提供:The Dark Rooms Vertical)

要自己爬12層樓的展覽,會看到什麼?

「The Dark Rooms Vertical」所在的塔樓只有樓梯(當然,它是一個老舊的建築),所以參觀者必須逐層攀登,參訪每個房間。策展團隊為了讓大家爬樓梯的過程儘可能愉快,便在半路上設置一個酒吧,邀請參觀者稍作休息、小酌一杯。

柏林「The dark rooms vertical」神秘廢墟工廠中的無光展覽
藝術家Kling Klang Klong的作品(圖片提供:The Dark Rooms Vertical,攝影:Stefvan Oosterhout)
柏林「The dark rooms vertical」神秘廢墟工廠中的無光展覽
藝術家Marco Barotti的作品(圖片提供:The Dark Rooms Vertical)

在酒吧休憩的同時,參觀者也將被安排最後一個展區的參觀時間。最後一個展區位於塔樓最高處,需以小組的形式入場參觀。除此之外,參觀者可以在黑暗中自由探索所有其他的房間,每個房間都是不同藝術家所打造的燈光和聲音裝置。參觀者將穿越閃電樹木、看見燃燒的森林;或是在黑暗的百年老建築中欣賞整片的玉米田。

柏林「The dark rooms vertical」神秘廢墟工廠中的無光展覽
藝術家Sven Sauer的作品(圖片提供:The Dark Rooms Vertical)
柏林「The dark rooms vertical」神秘廢墟工廠中的無光展覽
藝術家Sizhu Li的作品(圖片提供:The Dark Rooms Vertical)

「The Dark Rooms Vertical」中的所有作品都是首度在柏林、甚至全世界登場,其中不乏特別為這棟建築所創作的裝置。入場門票並不便宜,一張要價32歐元,包含展覽門票和酒吧中的飲品。雖然所有參與的藝術家、工作人員都是志願性投入,僅僅獲得車馬費和餐費的報酬,但在一個受到法規保護的古蹟中設置藝術作品、舉辦開放活動,是極為困難和複雜的過程,團隊也強調他們以成本來訂價,希望更多人前來體驗。

柏林「The dark rooms vertical」神秘廢墟工廠中的無光展覽
NONOTAK STUDIO的作品(圖片提供:The Dark Rooms Vertical)

「The Dark Rooms Vertical」參展藝術家

SIZHU LI (New York) 、NONOTAK STUDIO (Paris)、DAVID BOWN (USA)、BORIS ACKET (Netherlands)、KLING KLANG KLONG (Berlin) 、LUMUS INSTRUMENTS  (Netherlands) 、MARCO BAROTTI  (Berlin) 、SVEN SAUER (Berlin)、HANNA ANTONSSON  (Sweden)、PHILIP VERMEULEN (Netherlands)、SECKIN AYDIN (Turkey) 

【 The Dark Rooms Vertical 】

活動官網|https://www.thedarkrooms.de/en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當觀景窗成為影像主角:李雨軒攝影展《Viewfinder》呈現「機器看到的世界」,思考觀看的本質

李雨軒攝影展《Viewfinder》一嶼展出!微觀相機觀景窗,思考觀看的本質

我們藉由攝影、透過觀景窗捕捉世界,一張張照片不只凝結生活脈動於一瞬,更顯影了每個人觀看世界的方式。但你是否曾想過,我們每一次拍攝,究竟是單純仰賴自身直覺和經驗,亦或被觀景窗設計影響的結果?

攝影師李雨軒在與各式相機相處的過程中,發現其觀景窗的大小、亮度、對焦方式等,都悄悄影響著攝影者的觀看姿態。在好奇心驅使之下,他展開「拍攝觀景窗」的創作旅程,將這些「觀看的入口」視為影像的主角,而非單純的機械空腔,再現「機器所看到的世界」。即日起至10/26,李雨軒於一嶼ISland發表個展《Viewfinder》,集結10組經典相機的內部構造影像,邀請觀者一同墜入光影、器械與記憶交織之境,思考觀看及攝影的本質。

李雨軒攝影展《Viewfinder》一嶼展出!微觀相機觀景窗,思考觀看的本質
(圖片提供:一嶼ISland)

實驗攝影,擁抱意外

自人生第一台底片相機起,李雨軒即被觀景窗所吸引——透明卻隱藏力量的界面、微弱亮度、鏡頭反射與對焦機制的細節,成為他後續創作的起點。「實驗性」是李雨軒作品的一大關鍵字,他曾以顯微鏡對焦底片、鏡頭反置、焦段設定為無限遠,也將彩色底片沖洗成黑白,每一次實驗都是對視覺感受的新探索。失焦等偶然的「意外」,是他創作中極為迷人的元素。

李雨軒攝影展《Viewfinder》一嶼展出!微觀相機觀景窗,思考觀看的本質
(圖片提供:非寫真攝影工作室)
李雨軒攝影展《Viewfinder》一嶼展出!微觀相機觀景窗,思考觀看的本質
(圖片提供:一嶼ISland)

走進展場,與觀景窗「雙向凝視」

此次《Viewfinder》展覽現場,共展示了10台經典老相機的觀景窗及內部構造,透過微距拍攝、逆光與底片質感等技術細節,呈現一個個極小卻深邃的影像世界。每一件作品都像一扇微型窗口,凝聚光線、記憶與時光的痕跡,觀者不只是觀看影像,也在當下一同進入作品所創造的空間,重新思考「觀看」與「被觀看」的微妙關係——當你透過相機觀景窗觀察世界時,這些機械似乎也正在回望著你。

李雨軒攝影展《Viewfinder》一嶼展出!微觀相機觀景窗,思考觀看的本質

觀景窗裡藏了什麼?

為微觀並拍攝觀景窗,李雨軒深入研究微距攝影,期間他逐漸理解鏡頭「放大倍率」的奧妙,「每一次倍率的提升,帶來的畫面衝擊像是進入了一個無法觸及的觀看維度。」至此觀景窗內部不再只是輔助工具,而像是一個平時被我們所忽略的隱性空間。

李雨軒攝影展《Viewfinder》一嶼展出!微觀相機觀景窗,思考觀看的本質
(圖片提供:一嶼ISland)

他也談及拍攝過程中的挑戰:「顯微鏡對光線與對焦技術要求很高,拍攝過程中必須長時間在強光下作業,並小心地調整焦距,每一個微小的移動都可能讓畫面完全失焦。這是一場對技術與耐性的考驗。」實驗到最後,他為了能拍攝到觀景窗後方,特別設計一個轉接裝置,將微距鏡頭延伸至另一台相機,讓兩台相機互相拍攝。像這樣相機對著相機的拍攝模式,對他來說隱喻了人與人之間觀看與被觀看的關係,也呼應著《Viewfinder》欲傳達的「雙向凝視」主題,不妨到展覽現場細品領會。

李雨軒攝影展《Viewfinder》一嶼展出!微觀相機觀景窗,思考觀看的本質
(圖片提供:一嶼ISland)

李雨軒攝影個展《Viewfinder》

展期|2025.09.19-10.26

地點|一嶼ISland(台北市大安區青田街6巷10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編輯帶逛】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島嶼生活」路線!從語言、飲食到勞動,感受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即日起至11月16日登場,展期間50多件藝術作品散落於馬祖四鄉五島,它們或鎮守戰地據點、碉堡及軍魂電廠,或佇立澳口及常民古厝中,共同編織並再現馬祖獨特的文化風景——從深厚的海島生活智慧,到軍管時期留下的戰地記憶。

La Vie編輯實際走訪南竿、北竿展覽現場,本篇以「島嶼生活」為軸,精選9件藝術作品,從當地集眾人之力的傳統捕魚工法「拍楸(pha-jiu)」出發,望見馬祖人從語言、信仰、飲食、家屋到勞動,代代與海共生、克服逆境所積累的文化內蘊。

→ 編輯帶逛「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軍民生活心緒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朱威龍《漁夢》。(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拍楸:不只是捕魚技術,更是世代傳承的文化節奏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以馬祖閩東語中的「拍楸」為題,這是一種當地傳統的捕魚工法——每年八、九月,全村動員將巨大的竹樁打入海底,為漁網定錨,捕撈順著潮水入網的漁獲,為來年的豐收打下基礎。來到當代,「拍楸」更象徵馬祖百工百業的生活總合,也是馬祖人的身體記憶積累,更是性別實踐與世代傳承交織出的文化節奏。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陳益輝《築巢》。(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從「島嶼」及「海洋」視角深入探尋馬祖

本屆策展聚焦3大關鍵字:「前線」、「島嶼」及「海洋」,將馬祖四鄉五島的海洋生活、前線記憶與在地文化,交織成一場跨越歷史與未來、自然與社群的文化行動。本篇聚焦「島嶼」及「海洋」兩大主題下的9件藝術作品,看創作者們如何將常民生活透過藝術轉化,重新詮釋島嶼日常及閩東文化認同,展現討海人的生計型態、技藝與生態知識,並激發觀者反思自身與環境、萬物之間的關係與責任。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藝術家陳伯義於坂山大宅創作《擺暝嘉年華》,捕捉馬祖重要信仰慶典。(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米谷健、茱莉亞《生命之網》。(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編輯帶逛9件作品,看見在地與海共生的智慧和韌性

01.《漁汐》《魚漬》@ 北竿橋仔五間排

五間排建於民國初年,最早為王氏家族住宅,後轉為經營漁獲加工業的商號「永樂店」;在軍管時期因軍營尚未修建完成,曾有部隊在此借住;如今則是藝文展覽空間。有趣的是,五間排兩側現在仍是民居,歷史記憶及今日常民生活在此交織。回溯商號時期,人們會用缺乏商業價值的漁獲「做鹹」,製作魚露、蝦油等調味料;屋內的兩座深池子就是當時留下的「魚窖」,至今仍可見水痕。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北竿橋仔五間排。(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藝術家劉致宏以五間排的歷史及拍楸捕魚傳統為靈感,在此展出《魚漬》及《漁汐》兩件作品。其中《魚漬》透過光影裝置在魚窖中重現過去「做鹹」的景象,透光的橘棕色壓克力片象徵漂浮於水面的魚露,下層的透明片則是魚在水中游、忽隱忽現的身影;旁邊另一座魚窖則維持原貌,供觀者相互對照,想像過去漁民的勞動場景。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劉致宏《魚漬》。(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佔據二樓的《漁汐》則以草繩編結打造巨大漏斗狀的網,黑、白與綠交織的色彩源自在地漁民常用的漁具,四周木樑柱則如拍楸時眾人打入海底的樁,藉作品與場域互動,再現拍楸文化中的物質符號與手工痕跡。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劉致宏《漁汐》。(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除了繞著作品觀看,也不妨從下方開口穿入、或爬梯俯瞰,從不同視角觀察和感受在地「技藝」與「記憶」。值得一提的是,劉致宏在田調過程中有感傳統捕魚工法漸漸失傳,因此舉辦工作坊邀在地學生一同體驗漁網編織,成為共創作品的一份子。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劉致宏《漁汐》。(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2.《島上有聲,霧裡有人,夢中有神》@ 北竿塘岐故事館

關於戰事的話題多圍繞男性視角展開,女性所付出的辛勞和血淚時常被忽略。本屆藝術島策劃多組從女性視角切入的作品,林羿綺的《島上有聲,霧裡有人,夢中有神》就是其中非常精彩的一件。本作以北竿10位女性為核心,以精練卻情感飽滿的紀錄影像,交織她們的身影與言語,訴說馬祖在漁村、戰地和現代化衝擊下的經歷。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林羿綺《島上有聲,霧裡有人,夢中有神》。(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她們因對外交通不便痛失孩子、隨駐島美軍顧問團學英文、成為播音員後有了與對岸「粉絲」見面的奇幻經歷,還有當地人稱「神明的女兒」的長者分享兒時與「神明父親」採草藥的記憶……。這些故事看似從平凡的日子展開,卻濃縮了數代馬祖人在時代變動下面對生活的複雜心緒。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林羿綺《島上有聲,霧裡有人,夢中有神》。(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03.《拍楸-簍光・竹影》@ 南竿鐵板澳口

鐵板澳口的海岸邊,建築師甘銘源的竹編裝置《拍楸-簍光.竹影》靜靜佇立,像是守望澳口的燈塔。甘銘源分享,拍楸必須將竹樁打到近20米的海底,這在早期沒有動力設施的環境下是艱難挑戰,造就當地村民堅韌的性格。長期研究竹構的他,透過高達15公尺的竹編裝置,直觀回應拍楸主題——竹編織構築巨大竹籃,呼應拍楸時定置網在海中張開的模樣;隨風飄揚的黃色旗幟,則呼應蝦皮色彩。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甘銘源《拍楸-簍光.竹影》。(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竹籃下方還綁上幾顆竹編球,若逢退潮時來此造訪,甘銘源推薦大家坐上竹球隨海波漂盪,用另一種視角和體感體驗作品。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甘銘源《拍楸-簍光.竹影》。(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4.《生命之網》@ 南竿山隴排練場

山隴排練場曾是村民出海前集合接受「精神喊話」的地方,在此日本藝術雙人組米谷健、茱莉亞打造《生命之網》,用釣魚線編織出龐大的網狀裝置,打上藍色燈光如海面下的神秘黑洞,引人探尋;背後則寓意世間萬物緊密相連,以釣魚線為材也凸顯人類與海洋相互依存的關係。從四面八方看《生命之網》各有不同視覺效果,鏡面反射的畫面也相當壯觀。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米谷健、茱莉亞《生命之網》。(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米谷健、茱莉亞《生命之網》。(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5.《軍魂1975時間美術館》@ 北竿發電廠

舊稱「軍魂電廠」的北竿發電廠,1970年代由陸軍「軍魂部隊」鑿建而成。當時為防止砲彈攻擊,深綠色外牆隱身在山壁之間,整座廠房都隱於地下坑道,機房則是鑿山壁而建,形成極為獨特的工業場景。過去軍魂電廠是常人無法踏及的禁區,2023馬祖國際藝術島才首度對外公開,由一隱照明設計重新梳理光環境,藝術家王榆鈞想像過往景象、採集機器運作的轟鳴聲等創作聲音地景,再次鼓動電廠的心臟。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軍魂電廠。(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軍魂電廠。(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踏入廠房前,必須先穿過一段數十公尺的窄通道,在此驫舞劇場策劃《時間行者》現地演出,邀請11組創作者透過舞蹈引路,帶觀者穿越光陰、墜入時間之流,沈浸於紅光和聲響之中,穿越回戰地政務時期的馬祖。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驫舞劇場《時間行者》。(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驫舞劇場《時間行者》。(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6.《漁夢》@ 南竿山隴澳口

在鄰近南竿26據點的山隴澳口,馬來西亞藝術家朱威龍以「海上的移動城堡」為發想打造《漁夢》,透過高達8公尺的風動裝置重構馬祖漁村的意象。走近作品,原先靜止的木構與船槳便會緩緩移動,彷彿正要啟航前行;裝置上方的鏡面方塊則時刻隨著海風轉動,在日光照耀下投射出唯美的光影律動,與四周波光粼粼的海面相映成畫。藝術家推薦下午起風時前來觀賞,裝置和光影隨風舞動的畫面最美。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朱威龍《漁夢》。(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朱威龍《漁夢》。(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7.《尋常人家》@ 北竿坂里大宅

想細看閩東式傳統建築,來到北竿必訪坂里聚落,眾多古厝中又以「坂里大宅」為代表,得以從花崗岩石牆、內部原木構造等,看見老馬祖人就地取材、順應天候環境築「豪宅」的生活智慧。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坂里大宅。(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坂里大宅。(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出身北竿的馬祖旅外攝影家陳敬寶此次返鄉,於坂里大宅展出《尋常人家》系列攝影作品,呈現8組地方耆老的日常生活。陳敬寶表示:「在地人都知道,馬祖在漁業和軍管時代,過得是相對艱困的生活,直到解嚴後生活品質才有比較大的進展。」因此他將鏡頭瞄準在地長者,留下他們捱過艱困日子、在馬祖度過數十年的珍貴身影。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陳敬寶《尋常人家》。(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透過類似電影橫搖的拍攝手法,陳敬寶為主角們各拍攝3張照片,它們拼組時場景相連,實際上是在一天中不同的時間點拍攝,藉此如實重現影中人的一天。其中有坂里聚落的維護者、今日仍用灶煮飯的老夫婦、仍信奉馬祖習俗在家中備好棺木的爺爺……每幅看似平凡的影像,實則乘載著在地人的生活肌理。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陳敬寶《尋常人家》。(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8.《築巢》@ 南竿珠螺海灣長堤

以遠方刻有「枕戈待旦」的巨大石牌為背景,馬祖雕塑家陳益輝在海灣創作大型地景《築巢》,將過往軍事防禦工事中的「軌條砦」,轉化為馬祖人在時代動盪中求安居樂業、築起巢穴的生活想像。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陳益輝《築巢》。(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陳益輝《築巢》。(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9.《十人十海》@ 南竿民俗文物館

以馬祖漁業為題的《十人十海》特展,集結紀實影像、聲音及漁業工具展示,勾勒出馬祖在地漁民群像,及其數十年來累積的海洋生活智慧。創作團隊實地走訪馬祖各地展開田調,邀請漁民分享私藏技藝以及與海洋共度的生活故事,每則短故事都有趣又充滿溫度,溫柔向訪客遞出邀請,走入地方漁業的文化記憶。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十人十海》特展與劉致宏裝置作品《漁光》。(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十人十海》特展。(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編輯帶逛「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系列文章,另有「戰地記憶」藝術作品參訪路線、軍事據點改造重啟等主題,集編輯實地走訪經驗,帶你乘著圖文展開馬祖跳島之旅,深入探索這場兩年一度的藝術盛典。

2025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拍楸-你的海洋,我的陸」

展期|2025.09.05-11.16

展場|馬祖四鄉五島(南竿、北竿、東莒、西莒、東引)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