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影視聽中心放映特企「VR360——虛實之境」:從肉慾三溫暖到靈界觀落陰,5部得獎短片帶你遊走奇幻人世間

國家影視聽中心放映特企「VR360——虛實之境」:從肉慾三溫暖到靈界觀落陰,5部得獎短片帶你遊走奇幻人世間

繼2023年首次放映VR影片《無法離開的人》後,國家影視聽中心於今年4月再度推出VR放映「VR360——虛實之境」,精選5部VR360電影,讓觀眾感受影像無所不能的穿越魅力。

電影帶人體驗不曾擁有的人生,而自從VR ( Virtual Reality ) 虛擬實境的技術在近10年突飛猛進,「頭戴式顯示器」環視360度的觀影角度,讓更逼真的沉浸式體驗成為可能,觀賞電影的場域也從傳統電影院變成感官放大的私密空間。

本次「VR360——虛實之境」放映的5部VR360影像,出品年跨越2017年至2022年,片場從10至17分鐘不等,呈現出台灣的影像創作者持續探索VR360的敘事方式與空間效果,並在各大影展獲獎與受到注目、成為全球探索虛擬實境技術的先行者。

還在猶豫要挑哪幾部嗎?歡迎先參考收看編輯(無雷的)觀影心得:

✸ 《全能元神宮改造王 Your Spiritual Temple Sucks

企圖改運的主角,透過「觀落陰」進入象徵自己陽世命運的元神宮,不料元神宮竟是廢棄物滿布的老宅!他在守護神雷公的協助下改造元神宮,但究竟是越幫越忙還是轉運在即?

以《返校》廣為人知的導演徐漢強,首部VR作品《全能元神宮改造王》即在當年(2018)入圍日舞影展。VR的360度觀影體驗,考驗著導演怎麼運用偌大環景敘事,以及如何精準引導觀眾看往「正確」的敘事主線。這部即做了一個有趣示範,在「元神宮」和「現實世界」兩個場景,觀眾能順著角色台詞與動作,自然而然地切換視角。

而熟知徐漢強的觀眾,一定知道他作品裡必有的「長頸鹿」彩蛋,這部惡搞幽默的作品自然玩得極致,一刷以上的觀眾可不妨「分心」一下視線,在360度環景尋找長頸鹿出沒!

《全能元神宮改造王》導演徐漢強用幽默的敘事手法,重新詮釋傳統民俗的「觀落陰」,看看靈界的守護神可以怎麼幫人轉運?(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全能元神宮改造王》導演徐漢強用幽默的敘事手法,重新詮釋傳統民俗的「觀落陰」,看看靈界的守護神可以怎麼幫人轉運?(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 《霧中 In the Mist》

這次播映的5部作品片長大約落在10幾分鐘,以故事來說頗有看劇情短片的感覺,但《霧中》是當中劇場感最強的一部,詩意畫面裡毫無台詞,狹窄空間裡只有霧氣、肉體與聲響。

劇場與影像導演周東彥,再次以男同志社群文化中不可言說的生命經驗為題,觀眾在VR的媒材下有著「誤闖」三溫暖情慾禁地的感受,直勾勾凝視著不該被撞見的場景;也因為VR的特性,最後讓三溫暖空間「被打開」,以更超脫的視角俯視這一切。影像裡真實上演的露骨情慾戲,是現實但也很超現實,狹小空間裡肉體的迫切求歡,擁擠卻孤寂,最後默默蜷曲一角的人,內心是否真有所觸動?

《霧中》鏡頭聚焦男同志三溫暖、觸及慾望與肌膚。透過VR影像的技術,我們在場參與的同時,也感受到身而為人無盡的孤寂。(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霧中》鏡頭聚焦男同志三溫暖、觸及慾望與肌膚。透過VR影像的技術,我們在場參與的同時,也感受到身而為人無盡的孤寂。(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海影城事 The Reflected City》

這部入圍法國最大沉浸式藝術節「法國新影像藝術節」 主競賽單元(XR Competition)的作品,是本次放映中唯一一部動畫,也是台灣首隻蒸汽龐克(Steampunk)VR動畫,與其他部作品塑造的極度真實感相反,徹底放大了VR作為觀影媒介時能予人的另一種奇幻體驗,把人拉進另一個虛擬次元。

畫風在2D與3D、歐美與日式間穿梭,同時主角也帶領觀者穿梭海平面上下,看海上的人貪婪濫捕海洋生物而感受到的生存危機,也一起深入斑斕海底,被潛藏的強大重生能量包圍——超現實的想像力包裹著最實在的,對生態環境的關懷。

有趣的是,這部作品是由赤兔影像和「高雄市政府文化局駁二藝術特區」共同出品,其中藏著不少駁二周邊在地元素,可以找看看看似冰冷的機械城市裡,是否有你熟悉的鐵軌輪廓、宗教陣頭?

充滿奇思妙想的《海影城事》,貪婪濫捕海洋生物的人們感受到生存危機,這才發現繽紛斑斕的海底城潛藏著重生的能量。(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充滿奇思妙想的《海影城事》,貪婪濫捕海洋生物的人們感受到生存危機,這才發現繽紛斑斕的海底城潛藏著重生的能量。(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舊家 Home》

《舊家》一切場景細節都太熟悉、太台灣了。

這是與知名編劇徐譽庭共同導演《誰先愛上他的》的許智彥,在2019年首部VR影片。當前觀看VR360多因輕型設備的硬體限制,難以感測身體動作讓角色隨之移動,因此多要固定位置坐著,觀賞取角自由明顯受限。可當扮演的角色是已在長照處境中、坐在輪椅上的阿嬤,一切都合理了。

許智彥巧妙利用當前媒材的限制,你可以親身體驗阿嬤老化後身體受擺佈的無奈,與心中可能的寂寥,例如家人沒有轉開助聽器,連孫子打招呼都聽不見;夏季午後靜看家人談天、各自滑著手機,甚至為了照護飲食細節而爭執,而你只能看著,無能回應。這部片非常細膩,甚至連東南亞外籍看護在家中既邊緣,需要又隱然從角落中出現的日常都勾勒出來。眼角忍不住濕潤,你會念自己的家,你會想起即便你在時,祖父母依然是多麽寂寞。

《舊家》還原大家對「老家」的共同記憶,會讓人看完片立刻想訂返鄉車票。(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舊家》還原大家對「老家」的共同記憶,會讓人看完片立刻想訂返鄉車票。(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看著我 Look at Me》

在我們約會時請放下科技產品看著我!這部VR令人聯想到《報導者》一系列追蹤寂寞經濟與「無體溫」親密關係的報導:人的關係究竟需不需要真實的接觸?現在或許《雲端情人》的AI助理Samantha還要等一陣子,但Apple Vision Pro等等XR眼鏡,如同你觀影時戴著的那個就在眼前了。戴著眼鏡,女友如此迫近,細看卻是數位光點組成的虛像,褪去了體溫與觸感、氣味,一種詭譎帶有缺失的親密感。

主角小張對科技冷漠感到焦慮、憤怒與荒謬,闖進像是電影《鬥陣俱樂部》那種感受血肉的地下鬥毆場景中,只是這次抓走人們的不再只是消費主義的物慾,更多是擴張蔓延的科技。《看著我》要你看見散發著冷色光源的科技產品之外,人們的無盡孤寂。

《看著我》帶觀眾直面科技冷漠帶來的內心缺憾,主演為金鐘影帝黃河(圖右)。(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看著我》帶觀眾直面科技冷漠帶來的內心缺憾,主演為金鐘影帝黃河(圖右)。(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VR360——虛實之境」

影展時間:04.04-04.07 THU-SUN / 04.12-04.28 FRI-SUN

影展地點:影視聽中心一樓大廳

購票資訊:https://reurl.cc/bDpq0l

更多相關資訊可上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官網:https://www.tfai.org.tw/zh/

資料提供|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文字|張以潔、吳哲夫、李尤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以設計視角逛2025大阪世博!La Vie帶看世界最大木造建築「大屋根」、特色海外展館、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作品

以設計視角逛2025大阪世博!La Vie帶看世界最大木造建築「大屋根」、特色海外展館、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作品

2025大阪世博盛大舉行中,La Vie也實際走訪現場,為讀者介紹會場中的象徵性建築「大屋根」、三位日本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設計的展館,同時也精選極具特色的海外國家館,以及更多不容錯過的亮點。

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築「大屋根」

由建築師藤本壯介設計的「大屋根」,為大阪世博代表性的建築,其運用日本神社與寺廟中的傳統「貫」工法,再結合現代技術,打造出既做為會場主動線,同時兼作遮風避雨、日曬的舒適休憩場域。人們也能登上大屋根,360度欣賞整個會場、遠眺大阪景觀;夜幕低垂,大屋根也將亮起,交織出日夜截然不同的獨特氛圍。值得一提的是,大屋根在今年3月正式獲得「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築」之金氏世界紀錄,為大阪世博寫下重要的一頁。

藤本壯介設計的「大屋根」,為大阪世博代表性的建築。(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70200GM2)
藤本壯介設計的「大屋根」,為大阪世博代表性的建築。(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70200GM2)
入夜後,大屋根也將亮起,展現日夜不同的獨特氛圍。(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入夜後,大屋根也將亮起,展現日夜不同的獨特氛圍。(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集結普立茲克建築獎大師作品

而在大阪世博中,除了大屋根,各式建築也是一大看點。其中,更有3座展館是由曾獲普立茲克建築獎的日本建築師所設計。伊東豊雄設計的「EXPO HALL」,為用來舉辦音樂、戲劇、傳統與現代表演藝術、未來型娛樂等舞台活動的主要設施,其閃耀著金光的圓形屋頂,以及帶有自然紋理與粗獷質感的牆面,構築出強烈的生命力,也讓人聯想到1970年大阪世博的「太陽之塔」,成為整個會場的象徵;走進裡頭,觀眾席與舞台融為一體的圓形劇場形式,以及近乎純白的內部空間設計,也賦予演出更多可能性。

 先前在社群平台上引起討論的「彷彿天空破了個大洞」照片,圖中出現的建築物正是由伊東豊雄設計的「EXPO HALL」。(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先前在社群平台上引起討論的「彷彿天空破了個大洞」照片,圖中出現的建築物正是由伊東豊雄設計的「EXPO HALL」。(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EXPO HALL閃耀著金光的圓形屋頂,以及帶有自然紋理與粗獷質感的牆面,讓人聯想到「太陽之塔」。(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70200GM2)
EXPO HALL閃耀著金光的圓形屋頂,以及帶有自然紋理與粗獷質感的牆面,讓人聯想到「太陽之塔」。(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70200GM2)

坂茂打造的「BLUE OCEAN DOME」,以「海洋的再生」為主題,運用紙管、竹材、CFRP(碳纖維強化聚合物)3種重量輕、高強度且可回收的材料,打造出既堅固又輕盈的創新建築。而這樣的設計,不僅能輕鬆拆解、搬移與再利用,更替未來的建築打開了全新的想像。由建築師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共同創立的建築事務所SANAA操刀的「Better Co-Being」,靜靜佇立於會場中央的「靜謐之森」,摒棄傳統建築的天花板與牆壁設計、以銀色金屬格柵組成,創造出一個開放且與周圍環境融合的展館,邀請人們走進其中,展開「共鳴」體驗。

坂茂打造的「BLUE OCEAN DOME」,運用紙管、竹材、CFRP這3種重量輕、高強度且可回收的材料,打造出既堅固又輕盈的建築。(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坂茂打造的「BLUE OCEAN DOME」,運用紙管、竹材、CFRP這3種重量輕、高強度且可回收的材料,打造出既堅固又輕盈的建築。(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BLUE OCEAN DOME內部空間(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BLUE OCEAN DOME內部空間(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SANAA操刀的「Better Co-Being」,無牆、無天花板,以銀色金屬格柵組成的設計,創造出一個開放且與周圍環境融合的展館。(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SANAA操刀的「Better Co-Being」,無牆、無天花板,以銀色金屬格柵組成的設計,創造出一個開放且與周圍環境融合的展館。(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160個海外國家展館各有特色

而本屆世博會約有160個國家參與,各大海外展館建築同樣亮眼。比如由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操刀的「葡萄牙館」,以懸掛的繩索與回收漁網為主要建材,打造出極具詩意、猶如白色海浪般的展館;AMDL Circle建築事務所設計的「北歐館」,以展現北歐簡約風格及實用美學的傳統北歐穀倉為建築靈感,並採用木質設計與可回收材料,體現北歐的永續發展理念;由Apropos Architects操刀的「捷克館」,為無金屬框架支撐的木造建築,並以玻璃立面致敬捷克歷史悠久的玻璃工藝,打造出看來通透、輕盈的螺旋形建築;RAU Architects團隊設計的「荷蘭館」則有著懸浮空中的巨大球體,夜晚時球體也將亮起,猶如一顆發光的「人造太陽」,引領人們走進其中探索永續議題。

葡萄牙館(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葡萄牙館(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北歐館(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北歐館(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捷克館 (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捷克館 (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荷蘭館 (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荷蘭館 (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打造未知風景的有機建築

除了上述這些展館,開幕前便備受矚目、可說是「預約困難」的「null²」,為大阪世博的8大主題館之一,其由新媒體藝術家落合陽一策劃、Noiz Architects建築師豊田啓介負責設計展館。null²外觀以鏡子為意象、覆蓋著特別的「鏡面膜」,被映照的周圍景色與路過的人們,將隨著鏡面膜扭曲、變形,形成一種前所未見的有機建築,也創造出未知的風景;在null²展館內,將能體驗名為「數位分身」的互動內容,親自感受現實與數位世界的邊界是如何逐漸變得模糊。

被映照的周圍景色與路過的人們,將隨著null²展館的鏡面膜扭曲、變形,形成一種前所未見的有機建築。(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被映照的周圍景色與路過的人們,將隨著null²展館的鏡面膜扭曲、變形,形成一種前所未見的有機建築。(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展現日本美學的美感廁所

不僅如此,此次大阪世博更邀請了多組新銳建築團隊,設計會場內的廁所、休息區、快閃舞台等20座設施。其中,建築師米澤隆操刀的「トイレ5(5號廁所)」格外吸睛,其由三角柱、長方體等模組化單元,構成如彩色積木般的外觀。世博會結束後,這些單元也能拆解,重新在公園或廣場等地靈活組合運用,打造出新的空間樣貌。

此次大阪世博邀請了多組新銳建築團隊,設計會場內的廁所、休息區、快閃舞台等20座設施。(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此次大阪世博邀請了多組新銳建築團隊,設計會場內的廁所、休息區、快閃舞台等20座設施。(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建築師米澤隆利用三角柱、長方體等模組化單元,打造如彩色積木般的廁所。(以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建築師米澤隆利用三角柱、長方體等模組化單元,打造如彩色積木般的廁所。(以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攝影|蔡耀徵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走進《尋常之外》以「目光」魔法翻越限制!專訪目目非營利:以眼動科技讓每個身體受限的靈魂,都有自由飛翔的權利

1995年《Elle》法國版總編輯因突然腦幹中風,全身癱瘓,喪失所有行動能力,僅剩左眼能眨動,這也成為他聯繫世界的唯一管道,在友人的協助下,他以眨眼選字母的方式寫下《潛水鐘與蝴蝶》一書,描述身體彷彿被囚禁在無法逃離的潛水鐘內,心靈卻渴望像蝴蝶般自由飛翔⋯⋯。2025,我們找到了即使肉身困於桎梏,依然能讓內在意識高歌飛舞的方法,走進目目非營利策劃的《尋常之外》展覽,親自感受這個目光魔法!

(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目目非營利的眼動課程成功跨出雙北區,至北中南東部為重度身障孩童提供服務,圖為花東眼動課程紀錄。(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眼動科技&眼動教育帶來的新世界

許多重度肢體障礙者無法隨自由意志行動、進食,甚至無法以言語表達最基本的需求,前身為專門研究眼球追蹤技術應用的目目非營利,即是透過研發眼動軟體與眼動教育,幫助僅存「雙眼」可靈活轉動的重度肢體障礙者打破「潛水鐘」的限制,重新建立與外界溝通的通道,進一步增加認知與重獲自主能力。目目非營利共同創辦人Penny分享,成立滿六年的目目,在過去幾年中一步步建立起眼動課程系統、並讓教學服務跨出雙北區,目前已提供了北中南東17個縣市的重度身障孩童,總計2,803堂眼動課程;更陸續開發了兩本世界首見結合「眼動科技」與「兒童繪本」的遊戲繪本,讓失去口語和肢體能力的孩子「動動眼」就能和故事中的情節互動,也能享受到閱讀的樂趣。

(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目目非營利影像夥伴以3年的時間,記錄眼動老師克力教學與日常交織的生活片段,圖為克力老師進行眼動老師培訓過程,讓這個尋常之外的職業在台灣各個角落落地。(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目目非營利的青年學員景維,擁有流暢的眼動操作能力,以「雙眼」打字與一根手指頭點擊輔助,累計打出十萬八千個字,完成出版《維小的我想撼動這個世界》自傳,現在也是一位生命教育講師!(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目目的教學總監Mandy說明,「目目已陸續培育了89位眼動老師,團隊有來自各領域的專業人士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特教老師等,彼此可以互相給予專業上的建議與支援。」眼動課程為個別化,會依照學員的個別需求與年齡層量身規劃,課程類型從針對學齡前孩子的早療認知、學習生活邏輯與注音符號,到青年就業培力、電腦操作應用如文書處理、平面設計等,或是協助年長者復健、表達醫病需求。眼動課程從一對一教學,延伸舉辦多元的團體課程,甚至是至戶外上課,跨專業的團隊讓目目的師資培育系統與課程內容更加豐富完善,「重度身障族群的家庭都面臨著不同的問題,可能會讓學習無法持續,因此我們也會提供輔導或支援介入,好讓眼動課程的效益發揮至最大值。」

(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眼動課程從一對一發展至團體課程,圖為賦格音樂團課。(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我們只是「需求不一樣」

Penny也分享:「其實有很多家長或特教的老師都不知道有眼動科技可以協助他們,也沒有完善的專業知識,這讓我們認知到推廣身障平權與融合教育,不再只是教育現場的事。試想如果孩子們可以在就學階段就理解『身障者只是和我們有著不一樣需求』的人,社會擁有多元樣貌的族群,當他們長大進入社會,自然沒有過多的刻板印象,未來要推行融合教育時,就更加容易了。」

(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眼動老師團隊來自各領域的專業人士,圖為督導團隊。(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目目開始舉辦共讀活動,邀請目目小學員與幼兒園的孩子,一起閱讀眼動童書,發現五六歲的孩子如白紙般,很自然地就接受了這份「不一樣」,「我們都共存在同一個社會裡面,當周邊的設備(輔具)、體制更完善時,『不一樣』也能自然消彌。」因此今年目目將推廣溝通的對象擴向更外圍的社會大眾,希望以輕鬆體驗的展覽形式,讓大眾更貼近、理解重度身障族群的日常狀態,特別策劃了《尋常之外——以目光翻越日常邊界》展覽與一系列講座活動。

(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目目非營利在2022年推出首部紀錄片《看見礙與愛》,榮獲「圓缺之間 身心障礙者影展」第三名,透過影像細膩的目光,記錄了小學員庭安與家人之間的日常溫度。(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眼動課程戶外教學,小學員藉由眼動輔具在全家便利商店櫃台結帳。(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沈浸式展間設計,體驗與世隔絕&「目光」魔法

當你的身體動作與口語表達能力受限,無法自由地表達情感與需求,只剩下「目光」能移動時,世界會變得如何?走入位於華山的展覽空間,穿過一條被雨幕包圍的廊道後,你會發現自己宛如來到一座與世隔絕的迷宮孤島,只能透過狹窄的透明圓罩觀看四周世界,聲音也無法傳達出去,無法與外界溝通,也無法產生任何連結。而圓罩裡出現的一句句音檔——「生活一切都需要他人協助,那時候就開始很自卑」、「覺得自己跟社會其實是有很大的差距」即是採樣自不同年齡層的身障者獨白,他們以吃力的發音一一訴說著其心裡深處的困境:無法逃脫卻仍然渴望被看見,被理解。

(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 尋常之外——以目光翻越日常邊界 》展覽主視覺與展場入口設計。(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 尋常之外|以目光翻越日常邊界 》展覽第一區,走入與周圍隔離的圓罩內,感受重度身障族群的生理困境。(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走出迷宮孤島,世界隨之豁然開朗,充滿了奇幻色彩的森林,每個角落都充滿驚喜——用眼睛控制「目光」撥開螢幕上的霧氣,欣賞這群身體受限、內心卻自由的孩子及青年們,共同創作的日常影像故事與眼動作品;再下一個展間,像是來到懷舊復古風格的Game Boy遊戲間,在這裡玩遊戲只能動眼不能動手,讓大眾以趣味的方式體驗眼動輔具設計,了解眼動科技如何運作、為重度肢體障礙族群施展「目光魔法」,為其世界帶來全新的可能性。「在實際體驗之後,應該能拓展大眾對於數位科技輔具的想像空間。它可以做到更多事情,當通用設計更加普及,落實在日常場域中,讓重度身障族群的生活需求不再是『尋常之外』。」Penny說。

(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在展覽內透過玩遊戲體驗眼動教材,實際了解眼動科技如何運作,能對數位科技輔具有更多想像。(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Mandy也回應道:「透過沈浸式體驗,希望大眾在看待身邊和自己『不一樣』的族群時,能多一些耐心,理解不是所有事情都是理所當然的。」展覽期間的每個週末也規劃了多場專家跨域公益對談、《阿目冒險旅程-勇氣的種籽》「眼動童書」共讀活動,邀請觀展大眾一同參與更深入了解身障平權與融合教育的議題,讓社會能更加多元共融。

(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展覽第二區體驗以「目光」與光影互動的魔法。(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尋常之外——以目光翻越日常邊界」特展

展覽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中4A館

展覽日期|2025.4.18(五)-2025.5.4(日)

展覽時間|平日 11:00~20:00(最後入場時間 19:30)

     假日 11:00~21:00(最後入場時間 20:30)

更多活動與講座資訊請關注「目目非營利」官方社群,或造訪展覽網站

文|黃阡卉 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