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影視聽中心放映特企「VR360——虛實之境」:從肉慾三溫暖到靈界觀落陰,5部得獎短片帶你遊走奇幻人世間

國家影視聽中心放映特企「VR360——虛實之境」:從肉慾三溫暖到靈界觀落陰,5部得獎短片帶你遊走奇幻人世間

繼2023年首次放映VR影片《無法離開的人》後,國家影視聽中心於今年4月再度推出VR放映「VR360——虛實之境」,精選5部VR360電影,讓觀眾感受影像無所不能的穿越魅力。

電影帶人體驗不曾擁有的人生,而自從VR ( Virtual Reality ) 虛擬實境的技術在近10年突飛猛進,「頭戴式顯示器」環視360度的觀影角度,讓更逼真的沉浸式體驗成為可能,觀賞電影的場域也從傳統電影院變成感官放大的私密空間。

本次「VR360——虛實之境」放映的5部VR360影像,出品年跨越2017年至2022年,片場從10至17分鐘不等,呈現出台灣的影像創作者持續探索VR360的敘事方式與空間效果,並在各大影展獲獎與受到注目、成為全球探索虛擬實境技術的先行者。

還在猶豫要挑哪幾部嗎?歡迎先參考收看編輯(無雷的)觀影心得:

✸ 《全能元神宮改造王 Your Spiritual Temple Sucks

企圖改運的主角,透過「觀落陰」進入象徵自己陽世命運的元神宮,不料元神宮竟是廢棄物滿布的老宅!他在守護神雷公的協助下改造元神宮,但究竟是越幫越忙還是轉運在即?

以《返校》廣為人知的導演徐漢強,首部VR作品《全能元神宮改造王》即在當年(2018)入圍日舞影展。VR的360度觀影體驗,考驗著導演怎麼運用偌大環景敘事,以及如何精準引導觀眾看往「正確」的敘事主線。這部即做了一個有趣示範,在「元神宮」和「現實世界」兩個場景,觀眾能順著角色台詞與動作,自然而然地切換視角。

而熟知徐漢強的觀眾,一定知道他作品裡必有的「長頸鹿」彩蛋,這部惡搞幽默的作品自然玩得極致,一刷以上的觀眾可不妨「分心」一下視線,在360度環景尋找長頸鹿出沒!

《全能元神宮改造王》導演徐漢強用幽默的敘事手法,重新詮釋傳統民俗的「觀落陰」,看看靈界的守護神可以怎麼幫人轉運?(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全能元神宮改造王》導演徐漢強用幽默的敘事手法,重新詮釋傳統民俗的「觀落陰」,看看靈界的守護神可以怎麼幫人轉運?(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 《霧中 In the Mist》

這次播映的5部作品片長大約落在10幾分鐘,以故事來說頗有看劇情短片的感覺,但《霧中》是當中劇場感最強的一部,詩意畫面裡毫無台詞,狹窄空間裡只有霧氣、肉體與聲響。

劇場與影像導演周東彥,再次以男同志社群文化中不可言說的生命經驗為題,觀眾在VR的媒材下有著「誤闖」三溫暖情慾禁地的感受,直勾勾凝視著不該被撞見的場景;也因為VR的特性,最後讓三溫暖空間「被打開」,以更超脫的視角俯視這一切。影像裡真實上演的露骨情慾戲,是現實但也很超現實,狹小空間裡肉體的迫切求歡,擁擠卻孤寂,最後默默蜷曲一角的人,內心是否真有所觸動?

《霧中》鏡頭聚焦男同志三溫暖、觸及慾望與肌膚。透過VR影像的技術,我們在場參與的同時,也感受到身而為人無盡的孤寂。(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霧中》鏡頭聚焦男同志三溫暖、觸及慾望與肌膚。透過VR影像的技術,我們在場參與的同時,也感受到身而為人無盡的孤寂。(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海影城事 The Reflected City》

這部入圍法國最大沉浸式藝術節「法國新影像藝術節」 主競賽單元(XR Competition)的作品,是本次放映中唯一一部動畫,也是台灣首隻蒸汽龐克(Steampunk)VR動畫,與其他部作品塑造的極度真實感相反,徹底放大了VR作為觀影媒介時能予人的另一種奇幻體驗,把人拉進另一個虛擬次元。

畫風在2D與3D、歐美與日式間穿梭,同時主角也帶領觀者穿梭海平面上下,看海上的人貪婪濫捕海洋生物而感受到的生存危機,也一起深入斑斕海底,被潛藏的強大重生能量包圍——超現實的想像力包裹著最實在的,對生態環境的關懷。

有趣的是,這部作品是由赤兔影像和「高雄市政府文化局駁二藝術特區」共同出品,其中藏著不少駁二周邊在地元素,可以找看看看似冰冷的機械城市裡,是否有你熟悉的鐵軌輪廓、宗教陣頭?

充滿奇思妙想的《海影城事》,貪婪濫捕海洋生物的人們感受到生存危機,這才發現繽紛斑斕的海底城潛藏著重生的能量。(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充滿奇思妙想的《海影城事》,貪婪濫捕海洋生物的人們感受到生存危機,這才發現繽紛斑斕的海底城潛藏著重生的能量。(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舊家 Home》

《舊家》一切場景細節都太熟悉、太台灣了。

這是與知名編劇徐譽庭共同導演《誰先愛上他的》的許智彥,在2019年首部VR影片。當前觀看VR360多因輕型設備的硬體限制,難以感測身體動作讓角色隨之移動,因此多要固定位置坐著,觀賞取角自由明顯受限。可當扮演的角色是已在長照處境中、坐在輪椅上的阿嬤,一切都合理了。

許智彥巧妙利用當前媒材的限制,你可以親身體驗阿嬤老化後身體受擺佈的無奈,與心中可能的寂寥,例如家人沒有轉開助聽器,連孫子打招呼都聽不見;夏季午後靜看家人談天、各自滑著手機,甚至為了照護飲食細節而爭執,而你只能看著,無能回應。這部片非常細膩,甚至連東南亞外籍看護在家中既邊緣,需要又隱然從角落中出現的日常都勾勒出來。眼角忍不住濕潤,你會念自己的家,你會想起即便你在時,祖父母依然是多麽寂寞。

《舊家》還原大家對「老家」的共同記憶,會讓人看完片立刻想訂返鄉車票。(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舊家》還原大家對「老家」的共同記憶,會讓人看完片立刻想訂返鄉車票。(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看著我 Look at Me》

在我們約會時請放下科技產品看著我!這部VR令人聯想到《報導者》一系列追蹤寂寞經濟與「無體溫」親密關係的報導:人的關係究竟需不需要真實的接觸?現在或許《雲端情人》的AI助理Samantha還要等一陣子,但Apple Vision Pro等等XR眼鏡,如同你觀影時戴著的那個就在眼前了。戴著眼鏡,女友如此迫近,細看卻是數位光點組成的虛像,褪去了體溫與觸感、氣味,一種詭譎帶有缺失的親密感。

主角小張對科技冷漠感到焦慮、憤怒與荒謬,闖進像是電影《鬥陣俱樂部》那種感受血肉的地下鬥毆場景中,只是這次抓走人們的不再只是消費主義的物慾,更多是擴張蔓延的科技。《看著我》要你看見散發著冷色光源的科技產品之外,人們的無盡孤寂。

《看著我》帶觀眾直面科技冷漠帶來的內心缺憾,主演為金鐘影帝黃河(圖右)。(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看著我》帶觀眾直面科技冷漠帶來的內心缺憾,主演為金鐘影帝黃河(圖右)。(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VR360——虛實之境」

影展時間:04.04-04.07 THU-SUN / 04.12-04.28 FRI-SUN

影展地點:影視聽中心一樓大廳

購票資訊:https://reurl.cc/bDpq0l

更多相關資訊可上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官網:https://www.tfai.org.tw/zh/

資料提供|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文字|張以潔、吳哲夫、李尤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奇美博物館《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開展!集結50位大師真跡,呈現西洋繪畫史縮影

奇美博物館《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5月開展!集結50位大師真跡,呈現西洋繪畫史縮影

奇美博物館引進超級國際大展《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Masterpieces from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這是英國國家藝廊200年首度來臺,帶來50位大師真跡,包括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拉斐爾」、荷蘭光影大師「林布蘭」、後印象派藝術巨擘「梵谷」等,總計52幅原作,呈現橫跨400年的西洋繪畫史縮影。展覽將於5月2日至9月1日登場;文末有購票方法。

《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5/2正式在臺南奇美博物館開展。(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5/2正式在臺南奇美博物館開展。(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英國國家藝廊首度來台

知名度享譽全球的英國國家藝廊,公認為世界最偉大的美術館之一,館內收藏13世紀至20世紀逾2,300幅藝術名畫,此次特別精選52件大師之作,包括波提切利、拉斐爾、提香、卡拉瓦喬、林布蘭、哥雅、透納、塞尚、莫內、雷諾瓦、高更、梵谷等等,每一位都在西洋藝術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透過大師所代表的不同時代與流派,引領民眾從文藝復興到印象派,認識西洋繪畫史超過400年的精華概貌。

由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共同主辦的《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將於臺南奇美博物館盛大展開。這是英國國家藝廊自1824年成立以來,第一次將畫作出借至臺灣,足見是一場百年難得一見的展覽。(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由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共同主辦的《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將於臺南奇美博物館盛大展開。這是英國國家藝廊自1824年成立以來,第一次將畫作出借至臺灣,足見是一場百年難得一見的展覽。(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帶來52件大師畫作

《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去年曾於上海、首爾、香港等地巡迴,所到之處皆造成轟動,在上海更是吸引逾40萬人參觀,極高的討論度被譽為是前所未有的重量級展覽。奇美博物館希望民眾在臺灣本地就能享受國際一流的藝術大展,因此與英國國家藝廊多次接洽討論,在攜手克服重重難關後,終於成功合作,奇美也成為英國國家藝廊指定的臺灣唯一合作館所。

值得一提的是,臺南為本次國際巡迴展的最後一站,結束臺南之旅,這些大師作品將隨即返回倫敦,參與英國國家藝廊200週年的盛大慶典。

英國國家藝廊是世界最偉大美術館之一。(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英國國家藝廊是世界最偉大美術館之一。(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4大單元呈現藝術史重要時期

而《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的策展規劃以「時間軸」與「地理區域」為切點,整理出藝術史上的重要時期、轉折點與南北流派,這也呼應了奇美博物館常設展「藝術廳」所呈現、從13至20世紀的西洋藝術脈絡。本次展覽內容共分4大單元:

本次大展透過這些畫壇名作,讓民眾認識400年的西洋藝術史精華,並從直視經典中獲得感動,開啟與藝術大師的跨時空對話。(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本次大展透過這些畫壇名作,讓民眾認識400年的西洋藝術史精華,並從直視經典中獲得感動,開啟與藝術大師的跨時空對話。(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人文的甦醒
歐洲文藝復興繪畫 

著眼於15世紀以來,文藝復興所帶來的影響,藝術審美觀從神所支配的世界,改為以人本為中心,代表人物有波提切利、拉斐爾等。

拉斐爾(1483–1520)作品8〈聖母子與施洗者約翰〉(阿爾瓦聖母),約1510–1511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拉斐爾(1483–1520)作品8〈聖母子與施洗者約翰〉(阿爾瓦聖母),約1510–1511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人文的甦醒:歐洲文藝復興繪畫」展區一隅(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人文的甦醒:歐洲文藝復興繪畫」展區一隅(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人文的甦醒:歐洲文藝復興繪畫」展區一隅(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人文的甦醒:歐洲文藝復興繪畫」展區一隅(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從王室到平民 
巴洛克繪畫

闡述宗教改革間接促成巴洛克藝術的流行,畫家為宮廷與教堂增添華麗的氛圍;新教國家因為中產階級興起,藝術家的創作題材變得十分多元,其中,以光線表現戲劇性與情感張力的卡拉瓦喬與林布蘭最為著名。

米開朗基羅.梅里西.達.卡拉瓦喬(1571-1610)作品〈被蜥蜴咬傷的男孩〉,約1594-1595年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米開朗基羅.梅里西.達.卡拉瓦喬(1571-1610)作品〈被蜥蜴咬傷的男孩〉,約1594-1595年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林布蘭(1606-1669)作品〈六十三歲自畫像〉,1669年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林布蘭(1606-1669)作品〈六十三歲自畫像〉,1669年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從王室到平民:巴洛克繪畫」展區一隅(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從王室到平民:巴洛克繪畫」展區一隅(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從王室到平民:巴洛克繪畫」展區一隅(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從王室到平民:巴洛克繪畫」展區一隅(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探索與創造
壯遊風潮 

英國18世紀起盛行「壯遊」(Grand Tour),進而帶來各種文化交流,而風景畫在英國藝術家透納和康斯塔伯的全力揮灑下邁向高峰。

「探索與創造:壯遊風潮」展區一隅(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探索與創造:壯遊風潮」展區一隅(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探索與創造:壯遊風潮」展區一隅(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探索與創造:壯遊風潮」展區一隅(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光線與色彩
印象派繪畫

展現19世紀印象派帶來衝擊性的革新觀念,「印象派」一詞最早來自對一群藝術家不以為然的藝術評論,然而卻為西洋藝術史翻開嶄新璀璨的一頁,主要代表人物包括馬內、雷諾瓦和莫內,以及後印象派最受歡迎的塞尚、梵谷與高更。

文森.梵谷(1853–1890)作品〈長草地與蝴蝶〉,1890年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文森.梵谷(1853–1890)作品〈長草地與蝴蝶〉,1890年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光線與色彩:印象派繪畫」展區一隅(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光線與色彩:印象派繪畫」展區一隅(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光線與色彩:印象派繪畫」展區一隅(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光線與色彩:印象派繪畫」展區一隅(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50位藝術大師齊聚 (依展覽單元排序)

梅西那、貝里尼、波拉尤洛、基蘭達奧、博塔費奧、波提切利
拉斐爾、提香、莫羅尼、汀多雷多、柯瑞喬、馬扎
馬賽斯、阿爾特多夫、楊.荷賽特、布克雷爾
卡拉瓦喬、吉多.雷尼、沙索費拉多、普桑、克勞德、羅莎、維拉斯奎茲
范.戴克、庫普、范.德.維爾德、霍伯瑪、楊.斯汀、霍赫、林布蘭
卡納萊托、隆吉、韋爾內、巴托尼、格赫茲、哥雅
根茲博羅、亨利.雷伯恩、大衛.威爾基、康斯塔伯、湯瑪斯.勞倫斯、透納
塞尚、高更、柯洛、薩金特、馬內、雷諾瓦、莫內、梵谷

同步推出展覽限定商品

另外,展覽限定商品也將同步販售,首推由英國國家藝廊授權、奇美博物館獨家自製的紀念禮品,不但有翻印完整畫作的經典設計,也有摘取作品元素的創意商品,包括明信片、海報、悠遊卡、筆記本、資料夾、磁鐵、小圓鏡、玻璃杯、保溫瓶、抱枕、野餐墊、導覽手冊、圖錄等近20種品項,類型從文具、居家雜貨到圖書類皆有;另有從英國國家藝廊原裝進口的托特包、傘、拼圖等,歡迎民眾收藏。

《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匯聚了波提切利、拉斐爾、提香、卡拉瓦喬、林布蘭、哥雅、透納、塞尚、莫內、雷諾瓦、高更、梵谷等50位大師,帶來52件真跡原作。(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匯聚了波提切利、拉斐爾、提香、卡拉瓦喬、林布蘭、哥雅、透納、塞尚、莫內、雷諾瓦、高更、梵谷等50位大師,帶來52件真跡原作。(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購票方法

此次展覽期間採預約日期、時段入場,全票550元、優惠票450元。

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展期自5/2至9/1止,開放時間為週一至週四上午9:30至下午5:30;週五至週日晚間延長開放,時間為上午9:30至晚間8:00。展覽期間採預約日期、時段入場,全票550元、優惠票450元,另有主打深度看展的週三藝享票1,500元。售票通路為奇美博物館官網、現場售票櫃臺、Klook、KKday、ibon、台南好玩卡等。民眾除了可以先預購票券,也可以當日現場購票並依人流狀況排隊進場。展覽詳情請上奇美博物館官網線上購票請點此

《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週五至週日晚間延長開放,時間為上午9:30至晚間8:00。(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週五至週日晚間延長開放,時間為上午9:30至晚間8:00。(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
 (Masterpieces from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展覽日期:2024.5.2-2024.9.1(採預約日期、時段入場)
展出地點:奇美博物館 一樓特展廳
展覽時間:週一至週四9:30-17:30,週五至週日9:30-20:00

資料提供|奇美博物館
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南非當代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大型個展北美館登場!匯集90餘件代表作,重現40年創作軌跡

南非當代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大型個展北美館登場!匯集90餘件代表作,重現40年創作軌跡與美學維度

南非當代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首度來臺之大型個展,自今(2024)年5月4日至9月1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展出,展覽由北美館與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RA)合作,邀請兩館策展人艾瑞恩.洛克(Adrian Locke)與吳昭瑩共同策劃,重現2022年於該機構首展之同名展覽,完整呈現藝術家40年豐沛的創作能量。

「威廉.肯特里奇」工作室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威廉.肯特里奇」工作室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本次策展脈絡著重於肯特里奇的素描創作,並將展區分為10個子題,匯集藝術家從1980年代至今的90餘件代表作,從早期的炭筆素描到素描投影系列的定格短片,到實驗影像裝置和編導的舞台劇表演與道具,以及晚近採用水墨炭筆所創作的大幅樹與花,逐一窺見他的創作軌跡與美學維度。

「繪畫不僅僅是『美麗記號』,它必須是真實世界中某樣東西的印記。它不需要精確的描繪,但它必須代表一種觀察,不是像情緒那種抽象的東西。」——威廉.肯特里奇

畫越時間的起始,出生人權之家

1955年出生於南非約翰內斯堡,雙親皆為南非傑出的人權辯護律師,父親辛里.肯特里奇(Sydney Kentridge)在職生涯曾為三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辯護,包含南非人權鬥士暨首位民選總統的納爾遜・曼德拉(Nelson Mandela);母親菲莉西亞.肯特里奇(Felicia Kentridge)則為南非法律資源中心(Legal Resources Centre in South Africa)共同創辦人,該組織至今仍持續為貧窮人口或弱勢民眾提供免費法律服務。肯特里奇自小耳濡目染父母為政治壓迫的受難者聲張正義,歷經1956-1961年南非「叛國罪審判」(Treason Trial)時期,他曾表示:「對於南非種族隔離制度的記憶甚至早於任何藝術創作的記憶」,繼而成為肯特里奇多年來關注及回應的創作核心。

南非當代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首度來臺之大型個展,於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展出。(圖片提供:北美館)
南非當代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首度來臺之大型個展,於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展出。(圖片提供:北美館)

1976年畢業於翰尼斯堡金山大學,主修政治學和非洲研究,並進入約翰尼斯堡藝術基金會進修兩年。1981年前往巴黎的雅克.樂寇國際戲劇學校學習默劇和戲劇,累積藝術、劇場和政治學豐厚的背景才能。1982年回到約翰尼斯堡,肯特里奇同時擔任演員、設計師、作家、戲劇導演,持續在路口大道劇團 (Junction Avenue Theatre Company) 從事劇場與節目佈景與海報繪製,因而開啟他創作大型的炭筆和粉彩畫系列作品,以及蝕刻版畫、橡膠版畫和短片。從「早期繪畫」系列,精選聚焦於日常生活、城市環境題材的素描,如鮮少曝光的《船上的午宴》和重要代表作《保育人士的舞會》等,融合歐洲場景與非洲元素,並以象徵主義手法來呈現南非種族隔離時期的真實寫照。

威廉.肯特里奇,《船上的午宴》四聯屏,1985, 炭筆、粉彩、紙,每幅 127 × 95 cm。藝術家提供, 私人收藏。
威廉.肯特里奇,《船上的午宴》四聯屏,1985, 炭筆、粉彩、紙,每幅 127 × 95 cm。藝術家提供, 私人收藏。
威廉.肯特里奇,《保育人士的舞會》,三聯屏, 1985,炭筆、粉彩、不透明水彩、紙,198.5 × 97.5 公分; 198.5 × 138.5 公分; 198.5 × 97.5 公分。圖 像由藝術家提供。林布蘭藝術基金會收藏,魯珀 特博物館,南非斯泰倫布希。
威廉.肯特里奇,《保育人士的舞會》,三聯屏, 1985,炭筆、粉彩、不透明水彩、紙,198.5 × 97.5 公分; 198.5 × 138.5 公分; 198.5 × 97.5 公分。圖像由藝術家提供。林布蘭藝術基金會收藏,魯珀特博物館,南非斯泰倫布希。

南非長期因為種族隔離政策,受到國際社會孤立,直到1994年該國舉辦第一次普選後,此情況才宣告終結。肯特里奇的作品逐漸在南非以外的國家展出,他以樸素的素描,創作出激盪人心的作品,1989年至今開創出一系列享譽國際的代表作,累計11部素描投影短片,以虛構的地產大亨蘇荷.埃克斯坦和其它關鍵角色揭示城市中的接續而來的謎題,暗喻非洲動盪不安的時局。在「素描投影」系列中,從1989年廣受國際矚目之《約翰尼斯堡,僅次於巴黎之最偉大城市》(Johannesburg, 2nd Greatest City after Paris) 到2020年新作《城市之深》(City Deep),其素描發展出一套延展轉譯的嶄新語彙,以抹除與重繪的技法表現時間的軌跡,本展以大型裝置投影的形式展出早期的2件與近期的3件定格短片,並同步呈獻此一系列拍攝過程中所創作的素描手稿。

威廉.肯特里奇,《約翰尼斯堡,僅次於巴黎之最 偉大的城市》(影片截圖),1989,16mm 膠捲影片, 8 分 2 秒,威廉.肯特里奇工作室,約翰尼斯堡, 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威廉.肯特里奇,《約翰尼斯堡,僅次於巴黎之最 偉大的城市》(影片截圖),1989,16mm 膠捲影片, 8 分 2 秒,威廉.肯特里奇工作室,約翰尼斯堡, 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威廉.肯特里奇,《城市之深 素描》,2018,炭筆、 紅色鉛筆、紙,104.5 × 152 公分。私人收藏。圖 像由藝術家提供。
威廉.肯特里奇,《城市之深 素描》,2018,炭筆、 紅色鉛筆、紙,104.5 × 152 公分。私人收藏。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威廉.肯特里奇」素描投影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威廉.肯特里奇」素描投影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1990年代中期,肯特里奇創作「殖民地景」系列,靈感來源於《非洲及其探索:來自探險家們的講述》文本,筆下的原始瀑布或風景圖像,取自殖民時代探險家對非洲的描繪,加註紅色線條及標記,暗示了歐洲人試圖佔有和控制土地資源的計算和測繪的痕跡。隨之為了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百周年而受委託製作《頭與荷重》舞台演出,重現那些對戰爭付出辛勞卻被歷史記錄抹除的黑人非洲搬運工。接著2001年後,肯特里奇開始與約翰尼斯堡的史蒂芬斯織毯工作室合作製作織毯,融合黑色人形剪影與中國老地圖,表現出他對南非地理、歷史與思想之外的嘗試與想像。

「威廉.肯特里奇」殖民地景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威廉.肯特里奇」殖民地景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威廉.肯特里奇」殖民地景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威廉.肯特里奇」殖民地景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繪畫工作室中的轉型與延展,三件首度在臺亮相的大型影像裝置

自1990年代以後,他獨樹一幟的藝術作品和舞臺創作遍及全球,對肯特里奇來說,所有傑出作品都是孕育自他約翰尼斯堡霍頓區家中花園的繪畫工作室,並以素描為起點,轉化成雕塑、織毯、電影和大型製作等,本次展覽特別重現藝術家「工作室」的樣貌,展出日常收藏的物件、短語標題,以及鮮少曝光的素描手稿和實驗性的蝕刻版畫等,如《素描課》短片,可見肯特里奇幽默地與分身對自己的作品進行探問及對話,以及經典代表作《拒絕時間素描》手稿原作。

 「威廉.肯特里奇」工作室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威廉.肯特里奇」工作室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威廉.肯特里奇,《拒絕時間 素描》,2010,炭筆、 彩色鉛筆、廣告顏料、紙,259 × 141.5 公分。私 人收藏。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威廉.肯特里奇,《拒絕時間 素描》,2010,炭筆、 彩色鉛筆、廣告顏料、紙,259 × 141.5 公分。私 人收藏。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肯特里奇多年來,一直與跨領域的工作團隊緊密合作,包括作曲家、舞者、舞臺設計師、木偶師、編織者、版畫家和金工匠等,藉由廣泛的跨界合作反映作品的包容性與多元性,本次展覽亦呈獻三件首度在臺灣亮相的大型影像裝置。《烏布說實話》由檔案素材和動畫影像構成一部35 毫米膠片彩色短片,展現南非國防軍和南非員警於種族隔離時期,所採取的殘酷和非法手段;此作靈感源自阿爾弗雷德.賈里 (Alfred Jarry) 的《烏布王》(Ubu Roi,1896 年)劇情架構,並參雜融入真相與和解委員會(TRC) 記錄的證詞。本展同時也展出同名的八幅蝕刻版畫,以及在影片製作過程使用的撕紙繪畫片段。

威廉.肯特里奇,《烏布說實話》,1996-97,8 件一 組版畫、軟防腐蝕劑蝕刻、細點蝕刻、直刻、紙, 每幅 36 × 50 公分,版數 50。威廉.肯特里奇工 作室,約翰尼斯堡,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威廉.肯特里奇,《烏布說實話》,1996-97,8 件一 組版畫、軟防腐蝕劑蝕刻、細點蝕刻、直刻、紙, 每幅 36 × 50 公分,版數 50。威威廉.肯特里奇工作室,約翰尼斯堡,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威廉.肯特里奇」烏布說實話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威廉.肯特里奇」烏布說實話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延續對非洲殖民史的關注,肯特里奇思考中國與非洲相似的政策影響,因而從魯迅提倡思想自由的新文學運動開始,到毛澤東鎮制自由思想的中國文化大革命,再到江青制定的文革樣板戲進行研究,2015年創作出三頻道《樣板戲札記》影像裝置,請南非芭蕾舞者穿著士兵服裝並充滿力量地持槍舞動,背景融合象徵大躍進中除四害運動,農民被要求驅散麻雀的元素,戲中的樂觀主義與劇外我們所知的歷史悲愴和苦難記憶,在希望和希望破滅的兩極中,呈現一種荒謬至極的複雜情感。

威廉.肯特里奇,《樣板戲札記》,2015,高解析三頻投影裝置,11 分 14 秒(圖片提供:北美館)
威廉.肯特里奇,《樣板戲札記》,2015,高解析三頻投影裝置,11 分 14 秒(圖片提供:北美館)

2019年首次在羅馬歌劇院執導室內歌劇《等待女先知》(Waiting for the Sibyl),故事以庫邁女先知的神話為靈感,當求示未來命運的人們將問題寫在樹葉上,一陣風造化弄人的打亂順序,讓命運成為未知數。肯特里奇為了打造《女先知》展覽播放版,擷取其音樂、舞蹈、影像精華片段,如南非女舞者的素描身影舞動穿梭過一頁頁的筆記本的影像,並特別與舞台設計師薩賓.特尼森(Sabine Theunissen)合力製作,重現舞台製作的原始道具和服裝等。

威廉.肯特里奇,《女先知》(影像截圖),2019, 高解析影片,9 分 59 秒。威廉.肯特里奇工作室, 約翰尼斯堡,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威廉.肯特里奇,《女先知》(影像截圖),2019, 高解析影片,9 分 59 秒。威廉.肯特里奇工作室, 約翰尼斯堡,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小檔10「威廉.肯特里奇」女先知展場照,圖像由北美館提供。
「威廉.肯特里奇」女先知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近年肯特里奇持續嘗試用中國毛筆和印度墨水繪製花與樹的大型素描,在「花卉素描」展區,可見流動的素描拼貼在多張重疊的紙上,搭配擷取自歷史、哲學和醫學文本的簡潔語錄,潛藏許多值得深思的蛛絲馬跡。而在「樹木素描」展區,素描繪製於空白的紙張上,拼貼一些生活中不經意的隻字片語與零散的短語暗藏在作品邊緣角落,構成一種多重又曖昧的思考體驗。本展區首次亮相11件為展覽繪製的《麵包師之樹》系列作品,並透過4件巨幅作品窺探生命的延續與再生。此外,使用書頁和樹葉的視覺雙關與《女先知》中的求神問卜故事相互叩應。

「威廉.肯特里奇」花之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威廉.肯特里奇」花之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威廉.肯特里奇」樹之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威廉.肯特里奇」樹之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四十年豐富的創作軌跡,首次在臺展出

威廉.肯特里奇作為國際備受尊崇的知名當代藝術家與導演,2009年被《美國時代雜誌》選為最具影響力之百大名人,亦被譽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其多元的背景才能,受到各領域的肯定。1990年代起曾受邀參加國際指標性的雙年展,如卡塞爾文件展(Kassel Documenta)和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等,於全球各大重要美術館巡迴展出。除此之外,他執導多齣知名歌劇表演和參與影展,為首位以電影工作者身份獲得1999年卡內基獎,2023年則分別獲得世界四大動畫影展之一之薩格雷布國際動畫影展(World Festival of Animated Film ANIMAFEST ZAGREB)終身成就獎,以及國際公認的舞台劇藝術獎項之勞倫斯・奧利弗獎(Laurence Olivier Award)傑出成就獎等殊榮。 

「威廉.肯特里奇」素描投影之素描手稿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威廉.肯特里奇」素描投影之素描手稿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我的展覽總是有翻譯的元素在其中,不僅是語言還有聯想的翻譯,將自我感受投射在作品之上,並讓『它走向你』與『你帶給它』的組合成為整個作品的全貌。

本展集結肯特里奇前後40年的創作,作品以濃烈深厚的敘述詩情、豐富的媒材語彙著稱,從歷史檔案到地圖、電影到小說、戲劇到舞蹈、詩集到音樂,並以詩性轉譯的手法昇華沉重議題的傷痛,探討諸多令人動容的種族、社會和政治等南非現實議題,作品亦巧妙地透過隱喻象徵的詩意空間,審視歷史的權力與剝削,探究生命的正義與自由。

威廉.肯特里奇,《將希望託付給不確定》,2021, 印度墨、水彩、手工麻纖紙、粗棉布托裱,373 × 187 公分。私人收藏,倫敦。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威廉.肯特里奇,《將希望託付給不確定》,2021, 印度墨、水彩、手工麻纖紙、粗棉布托裱,373 × 187 公分。私人收藏,倫敦。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場是由舞臺和展覽設計師薩賓.特尼森團隊操刀,她與肯特里奇有著多年合作默契,選用不同天然的異材質凸顯藝術家質樸的創作本質,醞釀作品與環境元素對話的戲劇氛圍,增添展場空間靈巧又有力度的視覺體驗。

「威廉.肯特里奇」素描投影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威廉.肯特里奇」素描投影展場照(圖片提供:北美館)
威廉.肯特里奇
展期:2024.05.04 – 2024.09.01
地點:北美館 一樓 1A、1B 展覽室

資料提供|北美館
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