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劉悅德的音樂創作世界:從白目樂隊到田馥甄,無極限的設計狂想與聆聽品味!

設計師劉悅德的音樂創作世界:從白目樂隊到田馥甄,無極限的設計狂想與聆聽品味!

劉悅德曾以白目樂隊《Kiss Your Eyes》獲得金曲獎最佳專輯裝幀設計,後再以田馥甄《無人知曉》、黃連煜《滅人山》、陳昊森《Almost Human》三度入圍。她的設計沒有極限,從狂放大膽的《Kiss Your Eyes》,到恬靜淡雅的《無人知曉》;她聽的音樂也沒有極限,從阿姆到〈大悲咒〉,從Radiohead到巴哈。這場採訪耗時一整個下午,先自首我們太愛聊,但她介紹太多音樂絕對也有份(笑)。

「我今天本來想穿RadioheadIn Rainbows》的T恤,它是在eBay上面買的,數量很少。現在去換還來得及嗎?」私下不愛拍照的劉悅德換上T恤後,愛音樂愛偶像的粉紅泡泡,淹沒原本在鏡頭前的不自在,開心拿起專輯擺pose,「你看它現在這麼褪色了,我都捨不得洗。」確認過眼神,她對Radiohead是真愛無誤。

Radiohead《In Rainbows》專輯和周邊T恤。(攝影|林祐任)
Radiohead《In Rainbows》專輯和周邊T恤。(攝影:林祐任)

不過她並非從小就愛音樂,小時候和姐姐一起去上音樂班和畫畫課,她卻早早就離開音樂班,「以樂器來講我是個音癡,到現在左右手沒辦法同時使用,鋼琴、吉他、打擊都不行,一定要兩隻手彈一樣的。」姐姐一路練鋼琴到音樂系,爸爸是古典樂迷,每天晚上會聽台北愛樂電台「愛樂Call In擂台賽」,節目會開放聽眾call in猜曲子的作曲者和指揮家,她爸爸沒有call in卻題題猜對,但這些音樂對她來說都只是耳邊風。直到大學進入北藝大,水彩畫老師說了一句話影響她很深,「他說要一直花時間看好的作品、聽好的音樂,所有東西都要吸收好的。」

客廳、餐廳、工作桌上各有一組音響,工作桌上的音響適合聽細節較多的電音、噪音。(攝影|林祐任)
客廳、餐廳、工作桌上各有一組音響,工作桌上的音響適合聽細節較多的電音、噪音。(攝影:林祐任)

同年的奧斯卡,阿莫多瓦《悄悄告訴她》拿下最佳原著劇本,從電影到音樂的完整敘事,讓她發覺「原來好作品就是這樣!」她開始找尋阿莫多瓦過往的電影原聲帶,直到現在聽的音樂,影視原聲帶仍占了1/31/4。「瑪丹娜曾經講過,她早上起來會聽阿莫多瓦的原聲帶。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就想,我也是!我完全可以體會那種感覺,因為他的音樂非常戲劇性,但又沒有侵略性,是可以跟呼吸一起連動的感覺。」也是在大一,她接觸到Radiohead,「我覺得做視覺的人可能都很愛Radiohead,歌詞很有詩意,內容又有批判性跟反省,音樂結構層次非常細。他跟很多大團不一樣的地方是,你可以辨識出這是Radiohead的歌,卻沒有重複的旋律或符號。」

劉悅德現在留下的專輯都是捨不得丟的,手拿的那張是瑞典樂團Kent的《Du & jag döden》,以設計師的角度很希望有一天可以使用染色的CD殼做音樂包裝設計。(攝影|林祐任)
劉悅德現在留下的專輯都是捨不得丟的,手拿的那張是瑞典樂團Kent的《Du & jag döden》,以設計師的角度很希望有一天可以使用染色的CD殼做音樂包裝設計。(攝影:林祐任)

遇見白目樂隊,平面設計從音樂而起

劉悅德會做設計也是因為音樂,大學時在音樂人黃連煜位於北藝大2樓的咖啡店打工,每週末都要排樂團在店裡演出,身為白目樂隊的歌迷,她自然邀請了他們。「後來主唱小糕問我有沒有認識會做設計的人,因為我是美術系的,我就說:我。」其實她壓根沒有做過設計,當時小糕還向她系上學弟打探她的作品風格,得到「你確定嗎?她的東西很無印良品欸」的答案。這段故事現在看來有趣,唱片裝幀風格前衛的她,其實和個人藝術創作的安靜、冷調是兩個不同世界。

劉悅德翻閱創作白目樂隊專輯時的手稿。(攝影|林祐任)
劉悅德翻閱創作白目樂隊專輯時的手稿。(攝影:林祐任)

白目樂隊EPGet My Body If You Want It》,是她在大四時完成的人生第一件設計作品,白底封面印著數隻黑色手連成的愛心。「那時候真的不會設計,坐在電腦前面不知道要發生什麼事情,3首歌一直聽一直聽,歌曲在講性跟慾望,就想到以手作為慾望的象徵。」她坦言當時Illustrator只會鉛筆功能,但決意歌詞每一個字都要用鉛筆功能自己拉出來,「那時不懂設計,就覺得為什麼設計師可以把歌詞打字貼上就叫設計?我要每一筆都自己寫,才能確定這張專輯的每一部分,在世界上其他地方都不會存在。」把手和歌詞都處理好後,剩下CD的圓標,她不知道要畫什麼,洗完澡後就索性用很多的手填滿畫面,「現在想想這不是很尊重這個產業的態度,因為我真的沒有思考,覺得把它填滿就好。」今年正好是她入行設計第10年,回看過往作品在態度與技巧上都有了成長。

白目樂隊前兩張EP都由劉悅德設計,第一張把手連成愛心,第二張將手連成蕾絲般的血管,傳遞性和慾望的主題。(攝影|林祐任)
白目樂隊前兩張EP都由劉悅德設計,第一張把手連成愛心,第二張將手連成蕾絲般的血管,傳遞性和慾望的主題。(攝影:林祐任)

硬派曲風偏好,不同狀態想聽不同的歌

奪下金曲獎最佳專輯包裝設計的《Kiss Your Eyes》,是她畢業後留學英國時做的,紅綠黑3色筆觸在上身裸露的照片上塗鴉,張狂氛圍完全不同於她當時的真實感受。劉悅德在英國讀書時有點憂鬱,天氣很冷,一年只有23個月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特別是冬天早上覺得一天剛開始,太陽卻在下午3點多就匆匆下山。「那時我很常聽Elliott Smith的歌,他是個很早就過世的歌手,音樂出現在很多電影裡,可是他卻不紅。他音樂裡的寂寞和我當時的情緒結合得很好,有一種思鄉,可以陪伴剛出社會的未知感、不安全感。」

劉悅德設計《Kiss Your Eyes》只花兩個晚上,第一晚把所有歌詞手寫字在Illustrator上拉出來,第二晚把所有素材印在透明片上做實體排版,約2個小時完成。(攝影|林祐任)
劉悅德設計《Kiss Your Eyes》只花兩個晚上,第一晚把所有歌詞手寫字在Illustrator上拉出來,第二晚把所有素材印在透明片上做實體排版,約2個小時完成。(攝影:林祐任)

她不太有明顯的音樂喜好,但會因為不同狀態而聽不同的歌。「很好笑的是,不知道為什麼我懷孕的時候喜歡聽阿姆。他是我一直很喜歡的歌手,他的創作很真,即使充滿憤怒,但讓人聽得甘之如飴。」兒子出生後她則喜歡放披頭四的歌給兒子聽,因為披頭四的音樂有種活著、愛生命的力量。

劉悅德的音樂專輯收藏。(攝影|林祐任)
劉悅德的音樂專輯收藏。(攝影:林祐任)

最近她聽回高中時常聽的OasisNirvana1990年代流行搖滾,她拿起櫃子上Sony Music1997年發行的合輯《max 3》,「這張現在拿出來很好笑欸!裡面有AquaThe Prodigy、野人花園⋯⋯現在還有人知道他們嗎?我真的覺得我很酷,聽過The Prodigy台北演唱會。那來聽一首The Prodigy好了!」聽著節奏複雜的disco電音,很難想像這是她說「還不會聽音樂」的高中時期聽的。

左下角為Sony Music於1997年發行的合輯《max 3》,歌曲充滿劉悅德聽音樂的回憶。(攝影|林祐任)
左下角為Sony Music於1997年發行的合輯《max 3》,歌曲充滿劉悅德聽音樂的回憶。(攝影:林祐任)

「噢,那我覺得我聽的東西算硬,電音我非常喜歡Four Tet,他是天才!曲式不是常人腦袋可以構成的,前45張專輯都很棒,2010年後有點流行化了。我還聽噪音,台灣有個團叫『再見!奈央!』,我是聽他們然後喜歡上噪音;我也很喜歡My Bloody Valentine,是噪音混種電音與搖滾。我覺得噪音雖然吵,但聽起來很平靜,因為噪音很容易帶你進入一個平行世界裡。」

電影原聲帶她推薦電影配樂大師Philip Glass代表作《時時刻刻》、拼貼敘事Bob Dylan的傳記電影《搖滾啟示錄》、以極精實古典樂為基底,不時混種嘻哈旋律的HBO影集《繼承之戰》,還有如童話般視角詮釋心理疾病的短篇影集《狂想》等。

那所謂的主流音樂應該就不聽了吧?「不會啊,我很喜歡周杰倫〈七里香〉,聽到會感動。」這一問開啟了另一個音樂時空,「我覺得〈大悲咒〉很好聽,雖然它會有讓人不知該不該去忽略的民俗感配樂。我是在媽媽過世後開始認真聽,有時候心情很黑暗也會聽。」

劉悅德聆聽音樂的品味極廣,連〈大悲咒〉都在內。(攝影|林祐任)
劉悅德聆聽音樂的品味極廣,連〈大悲咒〉都在內。(攝影:林祐任)

她接下來分享的故事更有意思了,「我老公其實本來不是我的菜,但是他聽音樂的內容讓我很驚喜。我們兩個都非常喜歡Pink FloydThe Wall》第2張的同一首歌的同一段,在這張充滿名曲的專輯裡,我們卻最喜歡同一首歌裡的同一小段,這點很有打到我。」她現場播放,是〈Is There Anybody Out There?〉最後的116秒,沒有人聲,只剩吉他緩慢流動。如此愛音樂的他們,結婚時還做了party歌單,之後繼續聽了一年還是很喜歡,本來講好第二年要再做新歌單,有小孩後就只能無限延期。

田馥甄《無人知曉》原定發行日期和劉悅德的預產期只差兩個月,就嘗試將工作和生小孩兩件事放在一起。(攝影|林祐任)
田馥甄《無人知曉》原定發行日期和劉悅德的預產期只差兩個月,就嘗試將工作和生小孩兩件事放在一起。(攝影|林祐任)

許多人覺得分享歌單是件很私密的事,但劉悅德完全沒有這個問題,笑說最喜歡推坑大家她的愛歌,一如採訪結束後她向我們道別的話語是:「回家要聽Four Tet!」

劉悅德現在聽串流居多,採訪中隨著提及內容播放不同音樂作品。(攝影|林祐任)
劉悅德現在聽串流居多,採訪中隨著提及內容播放不同音樂作品。(攝影:林祐任)

同場加映:劉悅德的冷天氣歌單

  1. Mogwai《Happy Songs for Happy People》

  2. The White Birch〈Lantern〉

  3. Kristjan Randalu, Ben Monder, Markku Ounaskari《Absence》

  4. Four Tet《Pause》

  5. Thom Yorke《ANIMA》

  6. The Velvet Underground〈Candy Says 〉

  7. Low & Dirty Three《In the Fishtank 7》

  8. Yo La Tengo 《Electr-O-Pura》

  9. My Bloody Valentine《loveless》

  10. Trentemøller〈Miss You〉

劉悅德相當喜歡分享自己的歌單。(攝影|林祐任)
劉悅德相當喜歡分享自己的歌單。(攝影:林祐任)

劉悅德

視覺工作者。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英國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2011年以白目樂隊《Kiss Your Eyes》獲得第22屆金曲獎最佳專輯包裝設計,2021年再以田馥甄《無人知曉》入圍第32屆金曲獎最佳裝幀設計。作品曾獲東京TDC入選、香港國際海報三年展銀獎。IG@yuehyuehdotco

文|張以潔 攝影|林祐任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韓國最美的書」揭曉!看10件作品如何以視覺設計、形式與內容,重新定義書籍之美

2025「韓國最美的書」揭曉!看10件作品如何以視覺設計、形式與內容,重新定義書籍之美

2025年首爾國際書展將於6月18日至21日舉行。4月,主辦單位公布了「韓國最棒的書」(Best Book of Korea, BBK)獲獎名單,該獎項旨在發掘兼具創意、美感與獨特價值的書籍,40本獲獎書籍將在書展期間展出。其中,設計類的「韓國最美的書」( 한국에서 가장 아름다운 책;Best Book Design in Korea, BBDK),最終有10本書入選,將代表韓國參加由德國書藝基金會與萊比錫書展共同主辦的「世界最美的書」國際書籍設計大賽。

2025年首爾國際書展中,「韓國最棒的書」分為四大類別:「韓國最美的書」(設計類)、「韓國最愉快的書」(繪本類)、「韓國最有趣的書」(漫畫類)以及「韓國最有智慧的書」(學術類)。

其中,設計類的「韓國最美的書」( 한국에서 가장 아름다운 책;Best Book Design in Korea, BBDK)報名最為踴躍,共收到294件參賽作品。此獎項評選標準涵蓋書籍整體的物質性、視覺設計、形式與內容的協調性,以及是否有創新與實驗的精神、是否重新詮釋了書籍之美。最終入選的10本書,將代表韓國參加由德國書藝基金會與萊比錫書展共同主辦的「世界最美的書」國際書籍設計大賽。

以下是今年榮獲「韓國最美的書」的10件作品:

*書名/人名皆暫譯

《개와 고양이 의학 사전》(犬貓醫學辭典)

《犬貓醫學辭典》是一本由日本120位獸醫共同編撰、韓國團隊負責翻譯與設計的704頁專業指南,內容涵蓋從狗貓的基本飼養知識到各種疾病的診斷與照護,透過淺顯易懂的方式呈現,適合飼主、臨床獸醫及研究人員參考使用。作為一本百科全書型醫學書籍,其內容架構嚴謹、資訊量豐富,且書封與內頁的字體編排、插畫風格搭配得宜,細緻而優雅,印刷品質與色彩表現極為出色,還兼具功能性與藝術性,體現了書籍作爲視覺媒介的美學價值。

2024年出版 / 17.6x24.6x4.9cm / 704頁
設計|함지은, 出版社|사람의집 (열린책들)

更多介紹請點此

《끝도 없고 가도 없고 아닌 것도 없는, 여유》(沒有盡頭、沒有去處、也無所不是的,餘裕)

這本圖文詩集以具爭議性的設計風格,入選了2025年「韓國最美的書」。設計師兼作者李在根(이재근)大膽選用KoPub바탕체、MD솔체等在傳統書籍設計中較不被視為美觀的字體,並混搭多種排版方式,如行距窄、字距寬,甚至在頁面中加入橘色邊框和斜體,及刻意採用低解析度的圖片,打破既有書籍設計美學。這種看似混亂、違背常規的設計手法,展現了強烈的個人風格,挑戰人們對「美」的既定想像,重新定義書籍的視覺語言。

《끝도 없고 가도 없고 아닌 것도 없는, 여유》(圖片來源:教保文庫)
《끝도 없고 가도 없고 아닌 것도 없는, 여유》(圖片來源:教保文庫)
《끝도 없고 가도 없고 아닌 것도 없는, 여유》(圖片來源:教保文庫)
《끝도 없고 가도 없고 아닌 것도 없는, 여유》(圖片來源:教保文庫)
《끝도 없고 가도 없고 아닌 것도 없는, 여유》(圖片來源:教保文庫)
《끝도 없고 가도 없고 아닌 것도 없는, 여유》(圖片來源:教保文庫)
《끝도 없고 가도 없고 아닌 것도 없는, 여유》(圖片來源:教保文庫)
《끝도 없고 가도 없고 아닌 것도 없는, 여유》(圖片來源:教保文庫)

2025出版 / 14.8x21x1.1cm / 184頁
設計 | 이재근, 出版社 | 이도 출판사

更多介紹請點此

《밀려나고 새어 나오는》(被推擠並滲出)

本書收錄藝術家崔燦淑(최찬숙)近十年的創作精選。她二十多年前離開故鄉遷居柏林,長年以「漂泊者」與「異鄉人」的身份進行創作,持續關注那些被「排擠與滲出」的存在,特別是女性移民的生命經驗。這本以移居女性記憶為主題的藝術書籍,採用橫式裸背裝訂,黑色封面以凹版印刷處理,象徵邊緣、靜默與無聲的存在;內頁選用模造紙搭配軟皮封裝,翻閱時頁面輕柔飄落,形象化了遷移中的不穩與落定,呈現極具詩意的閱讀感受。本書設計與主題緊密結合,展現藝術與敘事間深層的實驗性融合,也為移民書寫與書籍設計開拓出新的視覺語彙。

2024年出版/456頁/24x15.3x3cm
設計 | 신덕호, 出版社 | 아트북프레스

更多介紹請點此

《산 239》(山 239)

《山 239》在小巧可愛的吊飾尺寸之中,濃縮進239座韓國山岳的資訊,包含山名、由來、石碑圖片、實用登山知識及各地代表性動植物等內容。全書採用防水紙,具備防雨、防污的功能,書脊更設計了指南針與登山扣,強化作為戶外登山工具的實用性。設計上以黑白色調為主體,輔以彩色點綴重點資訊,營造出簡約而精緻的視覺美學。本書將文化敘事與登山工具相結合,給予書籍嶄新的定義,是一本內容與形式高度契合的設計,創造出新的閱讀體驗。

2024年出版/288頁/5x6.8x2cm
設計| 오이뮤, 出版社 | 오이뮤

更多介紹請點此

《시인들》(詩人們)

本書收錄作者박참새與七位詩人的對話,透過設計展現韓文書籍在東亞漢字文化與西方字母文化交會處的獨特定位。排版與字體運用呼應詩人對話的節奏與意象,使閱讀成為視覺與語言交織的一種體驗;封面設計結合哥德體的結構美與現代字體的俐落輪廓,展現出懷舊與現代感並存的美感;內頁排版則融合漢字的方格穩定性與西式左對齊的流動性,選用適合橫排閱讀的字體,進一步突顯韓文在書籍設計中的獨特表現力。全書在頁面留白、標點使用與行距調整都為對話節奏精心設計,使書籍成為一個視覺與語言互動的空間,呈現出韓文字體設計的詩意感。

2024出版 / 14.5x22x1.8cm / 316頁
設計| 김동신, 김마리, 出版社|세미콜론

更多介紹請點此

《어서 오십시오》(歡迎光臨)

這本攝影集是攝影師崔耀漢(최요한)透過夜間拍攝,捕捉街頭招牌與海報中的多語言現象——包括韓文、拉丁字母、簡體中文、僧伽羅文字等,描繪當代韓國獨特的視覺文化景觀。設計上,大膽運用螢光綠、粉紅、黃紅等對比色,呼應文化間的異質與衝突;內頁運用多種字體,但仍維持統一的節奏感,並穿插翻譯與移民資訊圖表,暗示當今在韓國要建立真正多元文化社會依舊充滿挑戰。書中夜間拍攝的作品透過高品質UV印刷與精緻裝幀,使本書在設計與內容上兼具藝術性與批判力,展現對社會議題的深刻洞察。

2024年出版/14.8x22.5x25cm/328頁/限量500本
設計 | 정재완, 出版社 | 사월의눈

更多介紹請點此

《엄청난 소똥구리》(了不起的糞金龜)

這本繪本以牛皮紙貫穿封面與內頁,將材料化為設計與內容的一部分。土黃色紙張呼應主題「土地與糞便」,搭配濃黑印刷與極少量的綠色,隱喻生命循環與希望;裸背裝幀中露出的綠色縫線貫穿了全書,象徵地底下的生命,最終在末頁綻放為新芽;白色UV墨水的低飽和印刷,隨角度變化呈現若隱若現的視覺層次,增添閱讀趣味;圖像、配色與排版處處見巧思,前後扉頁的轉化亦蘊含深意。整體設計與敘事緊密扣合,展現對微小生命的敬意,並引發人們對自然循環的深刻反思。

《엄청난 소똥구리》(圖片來源:教保文庫)
《엄청난 소똥구리》(圖片來源:教保文庫)
《엄청난 소똥구리》(圖片來源:教保文庫)
《엄청난 소똥구리》(圖片來源:教保文庫)
《엄청난 소똥구리》(圖片來源:教保文庫)
《엄청난 소똥구리》(圖片來源:教保文庫)

2024出版/52頁/24x24x1.5cm
設計 | 김재하, 出版社| 웃는땅콩어린이재단

更多介紹請點此

《열린책들 세계문학 모노 에디션 세트》(Open Books 世界文學Mono Edition系列)

本系列書籍如同一盤簡單卻深具風味的煎豆腐,以極簡設計呈現深沉哲學。全書去除裝飾,僅以如SM新明朝(SM신명조)、Times New Roman等經典字體為設計核心,突顯內容本身;多層次的「黑色」運用──如封面沉著黑字、封底隱約圖像,營造細膩而節制的美感;封面無過度包裝,圖像寓意深遠,體現「捨棄即美」的設計理念。在視覺過度喧嘩的時代中,這套書以極簡純粹之姿致敬經典,也重新連結了設計、閱讀與生活。

2024出版/12x18.8cm/共12冊
設計 | 함지은, 出版社 | 열린책들

更多介紹請點此

《토마토》(番茄)

《番茄》是一本突破繪本傳統語言與圖像關係的作品,書中插畫描繪番茄的生命循環,展現自然的生成、消逝與共存意義。左頁以插畫呈現故事發展,右頁則是解構重組的韓文字體,與圖像互動如爵士樂般節奏分明,語言與圖像各自獨立卻又互補,賦予作品多層次美感與哲理思考。這不僅是兒童繪本,更是一件兼具形式與思想的視覺詩作,挑戰並擴展了繪本表達的可能性。

《토마토》》(圖片來源:教保文庫)
《토마토》》(圖片來源:教保文庫)

2024年出版/21x30cm/52頁
設計 | 신건모, 出版社 | NC문화재단

更多介紹請點此

《The Figure in the Carpet 》

《The Figure in the Carpet》是以Henry James同名短篇小說為註解形式創作的一本圖像小說。書中逼真細膩的圖像,如水滴與葉影,激發超越視覺的感官想像,而內頁厚紙材質提升了觸覺與視覺體驗;讀者試圖解讀書中圖像與文字的關聯,卻發現意義模糊,體現「解讀的意志」才是作品核心,同時華麗的裝飾線條營造如著色書般的結構,既引導讀者投入,又帶來挫敗感,使此書在形式與內容上皆挑戰傳統閱讀習慣,成為兼具藝術性與哲思的獨特作品。

2024年出版
設計 | 이승현, 出版社 | AABB

更多介紹請點此

延伸閱讀

RECOMMEND

Adobe悄悄換上全新品牌識別!從經典「A」字到更飽和的紅色,如何打造視覺一致性?

Adobe悄悄換上全新品牌識別!從經典「A」字到更飽和的紅色,如何打造視覺一致性?

前些時候,Adobe悄悄進行了一場品牌視覺重塑。這次轉變由曾操刀Tripadvisor與萬豪酒店集團識別系統的Mother Design負責,選擇低調而有力的路線,從Adobe深植人心的經典形象出發,精準調整每一個細節,在當代視覺文化中重新聚焦、傳遞品牌精神。

傳承最初的品牌形象

作為全球設計師的工作夥伴,品牌視覺對Adobe而言格外重要。Mother Design以1982年Adobe成立時的第一版Logo為基礎(該版本由插畫家Marva Warnock設計),重塑出一款彷彿「從一開始就存在」的全新識別。這次,他們將字首「A」單獨使用,一改過去以負空間概念為主的設計,重新透過正空間思考來表達品牌形象。

Adobe悄悄換上全新品牌識別!從經典「A」字到更飽和的紅色,如何打造視覺一致性?
第一版Adobe品牌識別(圖片來源:Mother Design)
Adobe悄悄換上全新品牌識別!從經典「A」字到更飽和的紅色,如何打造視覺一致性?
這次品牌重塑將字首「A」單獨使用(圖片來源:Mother Design)

在新版視覺中,「Adobe」字樣與「A」標誌融為一體,這項調整看似微小,卻能夠大幅提升整體的現代感與簡潔性。Mother Design團隊表示:「這項舉動的目的,是希望觀看者不再需要在圖像與文字之間尋找連結。」

Adobe悄悄換上全新品牌識別!從經典「A」字到更飽和的紅色,如何打造視覺一致性?
「Adobe」字樣與「A」標誌融為一體(圖片來源:Mother Design)

更飽和的紅色、更精簡有力的色彩計畫

除了新Logo外,品牌色彩計畫也在本次一併更新。原先的Adobe用色被大幅簡化,重新聚焦於更飽和、更明亮的紅色,並搭配黑白兩色使用。全新的紅色更堅定、有力,無論搭配文字或是圖像,都能展現出強烈的視覺張力;而這樣的特性,也大大提升了品牌形象的一致性。

Adobe悄悄換上全新品牌識別!從經典「A」字到更飽和的紅色,如何打造視覺一致性?
除了新Logo外,品牌色彩計畫也在本次一併更新(圖片來源:Mother Design)
Adobe悄悄換上全新品牌識別!從經典「A」字到更飽和的紅色,如何打造視覺一致性?
設計團隊重新聚焦於更飽和、更明亮的紅色,並搭配黑白兩色使用(圖片來源:Mother Design)

導入「Adobe Lens」打造視覺一致性

另外,Mother Design還為Adobe開發了一項全新視覺元素「Adobe Lens」。把這個紅色邊框套用於不同風格的圖像、照片上,就能讓它們擁有一體感,觀看者也能立即辨識出這是Adobe的產品。為了讓Adobe Lens能被靈活運用,設計團隊也製作了適用各種媒介與場合,不同規格的版本,維持一致的品牌語感。

Adobe悄悄換上全新品牌識別!從經典「A」字到更飽和的紅色,如何打造視覺一致性?
全新視覺元素「Adobe Lens」(圖片來源:Mother Design)

全新品牌字體上線

最後,Adobe也趁此次機會,攜手MCKL Type開發了品牌字型「Adobe Clean Display」,用於展示各項產品與資訊,強化品牌的辨識度。

Adobe悄悄換上全新品牌識別!從經典「A」字到更飽和的紅色,如何打造視覺一致性?
品牌字型「Adobe Clean Display」(圖片來源:Mother Design)

這次Adobe品牌重塑計畫雖然涉及多方面的變動,卻不讓觀者感到突兀、不適應。對於Adobe這樣廣為人知的品牌,將既有視覺元素微調、優化,就能更完整有力地傳遞品牌精神。

Adobe悄悄換上全新品牌識別!從經典「A」字到更飽和的紅色,如何打造視覺一致性?
(圖片來源:Mother Design)

資料來源|Creative BloqCreative Boom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