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藝術家大卷伸嗣《自轉和公轉》展覽專訪:無意識的創作,是每個生命體無法抗拒的型態!

日本藝術家大卷伸嗣《自轉和公轉》展覽專訪:無意識的創作,是每個生命體無法抗拒的型態!

繼2020年關渡美術館《存在の細語》,日本藝術家大卷伸嗣今年9月再度來台舉辦個展,於安卓藝術展出《自轉和公轉》。從個人內心的自轉省思,到與他人和社會的公轉連結,帶領觀眾從「運動態」的思維,重新思考自我與世界的關係。

如同展名《自轉和公轉》,大卷伸嗣每次來台灣也都以安卓藝術為中心,在周圍公轉探索。相隔4年再度訪台,許多過去造訪的餐廳因疫情熄燈,他感到有些寂寞,「場所、食物和記憶,都是連結在一起的。」他笑 了笑,「還有按摩。」沒想到前幾天走進一間按摩店,師傅卻是印尼人,按摩體驗和過往台灣師傅大不相同。他提起現今各國的諸多勞動由外籍人士承接,但該項工作的職人精神能否跟著傳承,這中間的關係值得深思。

〈迴響系列:水晶計畫〉以修正液為媒材,將原本「消除」的意義轉化為「創造」。(攝影:Choc Cat、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迴響系列:水晶計畫〉以修正液為媒材,將原本「消除」的意義轉化為「創造」。(攝影:Choc Cat、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從觀光日常,聊到記憶與工作精神的存在。而存在,確實是大卷伸嗣一再探討的命題。出生於岐阜,他的老家在都市開發中消失;家裡經營訂製西服店,但身為長子的他為投身藝術放棄繼承家業,所以店面不得不關閉,老家商店街很快就被夷為平地。「當別人問我:你是誰?我沒有繼承家業,我的地址也沒了,沒有任何一個穩定的東西,感覺像浮萍一樣飄浮著,所以開始思考自己存在的意義。」代表作《迴響》系列,即是他探討存在的最初作品,透過無限蔓延的花卉圖案,辯證存在的逝去與永恆。

每次個展也都以不同主題引領大眾思考存在為何,2020年關渡美術館《存在の細語》用消失的語言比喻,2023年東京國立新美術館《真空的搖曳》將人體比擬為容器、成都A4美術館《靈韵之光》則透過光探索存在的不同樣態。這次在安卓藝術展出《自轉和公轉》,他試圖以「運動態」的角度,詮釋個體存在與外在世界的關係。

大卷伸嗣作品〈邊界的漲落#3〉。(攝影:Choc Cat、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大卷伸嗣作品〈邊界的漲落#3〉。(攝影:Choc Cat、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保持平衡」與「破壞平衡」的運動態

展名靈感源自一次大卷伸嗣和編舞家中村恩惠的聊天,對方提起雕塑家卡蜜兒.克勞岱(Camille Claudel)的作品〈華爾滋〉。「她告訴我,華爾滋是兩人的關係,身體需要靠著彼此,然後逐漸加速,當加速度越來越快,會越來越看不清楚周圍環境,漸漸只能看到自己的軸心。」這席話剛好切中大卷伸嗣近年一直在思考的「運動態」。

大學就讀雕塑系的他,發現雕塑界並非以「物體為靜止」的方式看待雕塑,而是在一個空間中,因為擁有與空間互動的元素而成立。因此,雕塑如何「保持平衡」與「破壞平衡」,都是非常重要的。頗為抽象的概念,他以人體為例,人要往前走得先向前傾倒、破壞平衡,若同時伸出一隻腳,就能再次保持平衡,這就是最基礎的運動態。他認為,小至個人,大至社會,都是以這樣的運動態運作。好比俄羅斯和烏克蘭的關係,就是某種均衡被破壞,因而往某個方向動了起來,整個世界都被牽動。

大卷伸嗣作品〈籽:結〉。(攝影:Choc Cat、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大卷伸嗣作品〈籽:結〉。(攝影:Choc Cat、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展覽共有21件裝置、雕塑、繪畫作品,動線從大卷伸嗣的內心自轉出發,一路擴展到與外在世界的公轉,最後收斂在宇宙創世的宏觀。有趣的是,《自轉和公轉》這個展名,他直到最後一刻才確認。「我總是會等到最後的極限點,在這之前不斷地尋找答案。名字要是不最後才取的話,有可能在創作過程中,就往別條路偏掉了。」他是相當在意取名的藝術家,連女兒的名字,也是在出生之後看著她的臉,才有辦法取名。至於想好名字的時間,一樣是在報戶口的最後一刻。

〈華爾滋〉共有15片大小不等的黃銅懸掛於展間。(攝影:Choc Cat、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華爾滋〉共有15片大小不等的黃銅懸掛於展間。(攝影:Choc Cat、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拓印潮汐詮釋自轉和公轉

和卡蜜兒〈華爾滋〉雕塑的同名裝置作品,為此次展覽最大型的裝置,共有15片大小不等的黃銅懸掛於展間。大卷伸嗣最先從草圖發想,畫上了數個會晃、會旋轉的圓盤狀物件。為了表述月亮與地球在自轉與公轉的關係,想到也許可以用「中間吊線、兩邊吊東西」的懸掛方式,但始終覺得關係性不對。一天,他向助手說:「我們去敲海邊的東西吧!」一行人於傍晚拿著鎚頭,在海岸的石頭上敲打黃銅,不僅引起遊客圍觀,連警車都來關切。他笑說,「我們就偷偷敲,花了1個小時,然後偷偷帶回家。看了看就覺得,這果然很有趣!」

〈華爾滋〉創作過程。(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華爾滋〉創作過程。(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他進一步解釋,潮汐和地球自轉與月球公轉的原理有關,潮汐形塑了海岸線,把黃銅放在被海浪磨出來的石頭上敲打,就像把潮汐的樣子拓印、轉移了過來。15個黃銅片呼應月亮每15天滿月一 次,每片的形狀和敲打的紋路都不盡相同。不平的表面,讓觀者透過反射看到的 世界,也是各種扭曲。裝置上方裝有馬達,黃銅會緩慢自轉,穿梭其中的觀眾繞著它公轉;但當觀眾凝視著某片黃銅時,被映照在黃銅內的觀眾倒影,又成了自轉的一環,周圍世界反而在公轉。

大卷伸嗣在海岸的石頭上敲打黃銅片,並由15片黃銅構成作品〈華爾滋〉,凹凸不平的表面反射出的世界也是各種扭曲。(攝影:蔡耀徵)
大卷伸嗣在海岸的石頭上敲打黃銅片,並由15片黃銅構成作品〈華爾滋〉,凹凸不平的表面反射出的世界也是各種扭曲。(攝影:蔡耀徵)

無意識創作是生命體無法抗拒的型態

大卷伸嗣的筆記本密密麻麻,臨時記錄在別處的草圖,也會剪貼過來放入;擅長以光影營造裝置效果的他,有好幾頁也記滿精細的打光時間表。不禁好奇,是否每一 件作品都是從草圖階段開始?他表示草稿是方法其一, 有時也會直接作畫。〈闇繪〉即是在黑暗的工作室裡,聽著雨聲等外界訊息,透過眼睛以外的其他感官,無意識地不斷作畫,直至顏料乾涸。不過若是真的等顏料自然乾燥可能要1個月,因此他加入硬化劑,冬天大約8小時就會凝固。畫布上的顏料由於有些沒有混合完全,會在一片黑中突然出現一抹紅或藍的有趣狀態。

〈闇繪〉為大卷伸嗣在黑暗的工作室,倚靠著外界雨聲等視覺以外的感官,所畫出來的油彩畫作品。(攝影:Choc Cat、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闇繪〉為大卷伸嗣在黑暗的工作室,倚靠著外界雨聲等視覺以外的感官,所畫出來的油彩畫作品。(攝影:Choc Cat、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畫〈闇繪〉時,大卷伸嗣的身體同時也在無意識「創作」。總是邊作畫邊嚼口香糖的他,一次就嚼10顆,且一嚼就是7小時以上,「嘴巴是一個分不出是外面還是裡面的空間,在這個曖昧的領域,我好像在把一團東西一直揉一直揉,最後揉出了一個形態。」展廳入口處的〈感官氣泡:漂浮的片段〉雕塑,即是取材自嚼完的口香糖形體。大約3、5年前,他開始有收藏嚼完的口香糖的習慣,把它們一個一個插在針上,放入盒子後冰在冷凍庫,「有次被太太發現,被罵了,全部都被丟掉了。」他笑說,「現在還有喔,改成放在學校的冰箱。」

大卷伸嗣經常在每日4小時開車通勤途中與創作時嚼口香糖,〈感官氣泡:漂浮的片段〉的紅色版本象徵從他嘴裡吐出口香糖時,就像從身體吐出一個似我非我物體的感覺;另有黑色版本,代表口腔內像是「黑洞」的虛無狀態。(攝影:Choc Cat、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大卷伸嗣經常在每日4小時開車通勤途中與創作時嚼口香糖,〈感官氣泡:漂浮的片段〉的紅色版本象徵從他嘴裡吐出口香糖時,就像從身體吐出一個似我非我物體的感覺;另有黑色版本,代表口腔內像是「黑洞」的虛無狀態。(攝影:Choc Cat、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展間最深處近11公尺寬的巨幅繪畫〈創世〉,創作方法又不同了,並非由大卷伸嗣本人作畫,而是把一群人當作繪畫道具的嘗試。在日本311地震後,他意識到世界是如此容易損壞,令他反思「要怎麼樣再把世界創造出來?」於是他先帶領學員們研究宇宙學家的創世理論,再用蠟筆練習,不斷用不同顏色覆蓋畫紙,儘管想消除上個顏色,終究會留下痕跡。最後他在岐阜市民文化中心立了約6塊板子,把球或線等平常不會用來作畫的物件沾上顏料,直接砸到板子上,甚至也讓人體沾滿顏料撞上去,透過這樣的運動,呈現宇宙的初始爆炸。「我想要把無意識的東西加到作品裡,因為有意識去做的作品感覺有點無聊,你會去尋求一個完成度,尋求所謂的終點。這樣無意識的創作,是每個人原本就擁有的能力,是作為生命體無法抗拒的形態。」

〈創世〉運用了許多平常不會用來作畫的工具,將各種媒材沾染顏料後砸在畫板上,透過運動態描繪宇宙的初始爆炸。(攝影:Choc Cat、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創世〉運用了許多平常不會用來作畫的工具,將各種媒材沾染顏料後砸在畫板上,透過運動態描繪宇宙的初始爆炸。(攝影:Choc Cat、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藝術家有時候會故意犯錯

生命體的存在意義,如今在AI等科技發展下更添複雜,面對AI精進飛快的創作能力,什麼是藝術家的存在意義?又能怎麼看待AI的存在?大卷伸嗣認為可以把「人類」和「AI」分開來看,讓AI去做AI的進步、人類去做人類的進化,但是當人類不再思考、不再進化,而AI卻一直在前進,那就是人類有問題了。

「人身為人,有時卻比AI還失去了作為人的樣子;有的AI是以很純粹的心態去學習,甚至比人還更有人性。」他也提到,AI的思考經常是「如何不要產生錯誤」,「但藝術家有時候就是會刻意去犯錯,這就是藝術家有趣的地方。如果下令AI把方形塗黑,它就乖乖塗黑,那就不好玩了。一個有點歪掉的四方形,也比一個方方正正的有趣。與其說我們去教AI,不如讓它偶爾出個錯誤或意外,會比較有趣呢。」持續思考的人類,也會犯錯的AI,殊異的存在也正在自轉與公轉中,映照出難以算計的世界樣貌。

相隔4年再度來台灣舉辦個展的大卷伸嗣,邀請觀眾一同以「運動態」的思維,看待自身存在與外在世界的關係。(攝影:蔡耀徵)
相隔4年再度來台灣舉辦個展的大卷伸嗣,邀請觀眾一同以「運動態」的思維,看待自身存在與外在世界的關係。(攝影:蔡耀徵)

《自轉和公轉:大卷伸嗣》

展期|即日起~11.08
地點|安卓藝術(台北市內湖區文湖街20號1樓),更多展覽資訊請點此

大卷伸嗣

1971年出生於日本岐阜,1995年畢業於東京藝術大學。曾於日本的箱根雕刻森林美術館、金澤21世紀當代美術館、國立新美術館、中國成都A4美術館與台灣關渡美術館等展出,並獲邀參與日本愛知三年展、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法國愛馬仕左岸店與路易威登2016年男裝秀合作項目等。作品已被日本岐阜縣美術館、韓國京畿道美術館、台灣國立臺灣美術館、UBS瑞士銀行、澳洲白兔美術館等知名機構收藏。

文|張以潔 口譯|蔡知芸
攝影|蔡耀徵、Choc Cat 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10月號《跟著咖啡去旅行》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用陶瓷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劉子瑜個展《漸變》登陸TAO ART,集七年創作軌跡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從台北Restaurant A到倫敦Restaurant Gordon Ramsay等米其林星級餐廳,都可見到陶瓷藝術家劉子瑜的食器作品,它們低調襯托料理、也細緻為餐桌增色。可劉子瑜的創作不僅止於功能性,更延伸出獨樹一幟的藝術性,她將兼容並蓄、有機而和諧的美學,貫穿於嚴謹的創作實踐之中,展現出陶瓷創作、原始的自然力量與自我意志之間的深刻連結。

睽違三年,TAO ART推出劉子瑜個展《漸變》

即日起至2025年419日,台北藝術空間TAO ART推出劉子瑜最新個展《漸變 Gradations》,集結藝術家過去7年來累積的作品及創作靈光。展名「漸變」一方面點出了釉燒過程中所經歷的質變,與物質本身的可變性;另一方面則隱喻藝術家多年來的探索與創作軌跡,及作品逐漸長出的豐富樣貌。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談及創作時的心境,劉子瑜說:「在我的作品中,我最享受的是去實驗色彩的漸層變化、各種色調之間過渡的微妙差異。」上述特質也能見於《漸變》個展之中,以下精選幾件亮點作品帶看。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劉子瑜 Christina Liu〈杏福〉。(圖片提供:TAO ART)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用陶瓷凝結自然美景

近展場入口處的細長圓柱造型陶瓷作品,是劉子瑜從2020年延續至今之作。她藉由流釉質感和高低排列組合,敏銳捕捉不同光線、不同時間之下的感性經驗:〈春寒料峭〉色彩細緻、富漸層變化,令人聯想台灣山林間的濕潤綠意,襯著藍天與雲霧繚繞的遠景;〈秋老虎〉的瑰麗釉色混合了草葉綠、橄欖綠、冷杉綠和芥黃,宛若秋陽斜落於山林、穿越樹葉間隙,瞬息萬變的景色。

對劉子瑜而言,暫時放下對器皿實用性的思考,追求自由表達,是一種嶄新的發現;這次她也首次展出全新水彩紙本創作,呼應陶瓷作品對自然意象的捕捉。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劉子瑜 Christina Liu〈春寒料峭〉。(圖片提供:TAO ART)

最大展間中呈現寧靜的暖色家居氛圍,以劉子瑜最為人熟知的「餘」系列為主角,並展出精彩的大幅作品〈春夏秋冬〉。其中的亮眼新作還有「池塘深處」系列,她運用礦物塗料創造具流動感、空間感的背景,並在閃爍溫潤光澤、富動態感的魚群之間覆上一層金葉,重現一幅池塘落葉的場景,將瞬間凝結為永恆,寧靜而雋永,蘊含藝術家對生命與自然的深刻感受。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劉子瑜 Christina Liu〈春夏秋冬〉。(圖片提供:TAO ART)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融有趣想像,轉譯古典器物

這次個展中,劉子瑜也再度挑戰由傳統形制的器物發想,融入有趣和想像性的當代元素。她讓南宋青釉龍虎尊上經典的靈獸形象,變身為既像龍又像蟲的龍蝦;器蓋上,在中國傳統中象徵朱雀的鳥被巧妙地換成小螃蟹。而傳統形制的鳳耳紙槌瓶上,則棲息著優雅的蒼鷺,以她特別喜歡的灰藍色調與漸層釉色效果表現。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劉子瑜 Christina Liu〈Lobster Jar〉。(圖片提供:TAO ART)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劉子瑜 Christina Liu〈Heron Vase〉。(圖片提供:TAO ART)

自在遊走於功能性、藝術性陶瓷創作間

劉子瑜與陶瓷藝術的相遇,是美好的偶然。她出生於美國加州,大學修讀商業經濟學和法語,畢業後曾想赴法國烹飪學校進修,但在啟程前邂逅並愛上陶瓷藝術,因此決定攻讀陶瓷碩士學位,以結合自己對陶土和美食的熱情。如今,劉子瑜的陶瓷作品散見於全球多間米其林星級餐廳,儘管她的創作著重於功能性,但並不受其限制,她以功能性的形式作為設計的起點,最終成品遠不止於實用的餐盤或碗具,而是蘊含深刻意義、質樸與奢華並存的獨特作品。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劉子瑜個展《漸變》

展期|即日起至2025年4月19日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 11:00-19:00

地點|TAO ART(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79-1號8樓) 

【編輯帶逛】望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坐落台東金樽的「江賢二藝術園區」,將於2025315日正式開幕。園區建築依著海岸山脈低調棲於坡地,與太平洋相望;現已開放的5座場館包含展覽廳、藝術家駐村空間、「靜池」觀景台、德布西咖啡廳等場域,未來將持續發掘花東在地的藝術能量,同時積極與國際藝術界交流,實踐將花東打造為國際藝術聚落的想望。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坐落台東金樽的「江賢二藝術園區」於2025年3月15日正式開幕。(圖片提供:江賢二藝術園區/攝影: Studio Millspace)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靜池。(圖片提供:江賢二藝術園區)

源於美國東岸的夢想,在台灣東岸落地

「江賢二藝術園區」的構想,在1980年代就隱隱埋下伏筆。當時,江賢二在紐約長島東漢普敦(East Hampton)擁有一間小畫室與一塊五英畝的地,便起心動念,構想著每年夏天開放畫室給民眾參觀,讓人們有機會和自己一樣被大自然的美所啟發,這對常說著「藝術家對社會沒什麼貢獻」的他來說,是作為藝術家所能為社會做的小小回饋。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第三展覽廳「承翰館」內部空間。(圖片提供:江賢二藝術園區/攝影: Studio Millspace)

這份40年前因美國東岸而生的構想,如今在世界另一端的台灣東岸成真——園區在深耕花東多年的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協助下逐漸成型;由江賢二與林友寒建築師一同構思園區樣貌,並在臺灣清水建築工坊、臺東在地的黃文榮建築師協助下落成。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圖片提供:江賢二藝術園區/攝影: Studio Millspace)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圖片提供:江賢二藝術園區/攝影: Studio Millspace)

融於自然環境的藝術園區

規劃園區之初,江賢二便向林友寒提出自己的想法:「希望園區能充分發揮大自然的美,將整體環境融入設計,而不只是展示藝術品的空間。」因此,園區規劃首重自然地景,園內5棟建築皆依海岸山脈的坡度融入環境的紋理,建材與工法以低調的清水模混凝土為主,每一棟都引進自然天光。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圖片提供:江賢二藝術園區/攝影: Studio Millspace)

林友寒表示:「江老師的作品本身就具有空間性,他並不需要別人的美學意見來設計『代表他的建築』。我們建築師的角色應該『隱形』,思考如何在台東自然生態環境中,用江老師的作品精神建構一文化公共藝術平台。」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位於園區入口處的「恭源接待中心」。(圖片提供:江賢二藝術園區/攝影: Studio Millspace)

雕塑作品化為建築,框景設計讓太平洋成畫

入園首先看到的「恭源接待中心」和「承翰館」(第三展覽廳),以江賢二雕塑作品〈13.5坪〉為原型打造,兩棟建築的屋頂採用他偏愛的耐候鋼,隨著時間的鏽蝕,將呈現深邃的紅棕色;量體稜角分明的輪廓,如落於山坡上的巨大岩石,成為迎賓最亮眼的主視覺。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第三展覽廳「承翰館」外觀。(圖片提供:江賢二藝術園區)

步入造型與氛圍都似教堂的「承翰館」,瞬間便能感受到類宗教建築予人的神性,整座場館幾乎不見任何直角,燈光幽暗,僅有江賢二親自創作的大型燈飾〈天使的簽名〉、自天窗流瀉的台東陽光微微點亮室內,呼應著藝術家作品中的天光、蠟燭、《百年廟》系列裡的廟宇香火……各種形式、無所不在的「光」,也引導人們在此靜思。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第三展覽廳「承翰館」內部空間。(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第三展覽廳「承翰館」展出《百年廟》系列作品。(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第三展覽廳「承翰館」內部空間。(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13.5坪〉從雕塑正式化為建築之前,還有段有趣的故事——十多年前江賢二剛移居台東,就有以〈13.5坪〉為原型打造自宅的想法,但因建造難度高,久久找不到願意承接的建築團隊;多年後,林友寒為發想園區設計前往江賢二工作室參觀,看見角落的〈13.5坪〉便主動提出:「或許我們可以把它變成建築!」繞了個彎實現藝術家心中的願望。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第三展覽廳「承翰館」外觀及其設計靈感來源〈13.5坪〉。(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位於兩座展覽廳——「信義館」與「勤誠館」——之間的「靜池」,透過水景與天色相映,牆面則特意融入框景設計,巧妙襯托出與園區相望的太平洋海景。江賢二特別在此規劃一張長椅,邀訪客在此面向大海,感受啟發其創作的光線、空氣、大海和植物;轉向另一面,則能靜賞《銀湖》系列畫作感受其中靜謐。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靜池。(圖片提供:江賢二藝術園區)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若「靜池」象徵啟發江賢二創作的外在環境,那位於勤誠館內的「冥想空間」則代表內在世界,這裡展出一系列貼近江賢二內心的小尺幅作品,邀人們走入藝術家如苦行般的創作世界。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位於第二展覽廳「勤誠館」內的「冥想空間」。(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從暗沈到多彩,回望藝術家不同生命階段的心境流轉

園區開幕大展《光、美與淨化》由現任日本森美術館特別顧問的藝評家南條史生,及曾策劃臺東美術館《江賢二2022個展》的藝術家紀嘉華合作,從江賢二創作裡最重要的元素──——展開敘事,劃分出三大切面:「追尋自由」、「音樂與自然」、「精神性與希望」,體現藝術家在不同生命階段的心境流轉。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第二展覽廳「勤誠館」內部空間。(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談及江賢二藝術園區歷經十幾年籌備、終於對大眾開放的心路歷程,江賢二表示:「我一直認為完成作品後就是藝術家『退場』的時候,作品交由觀眾、評論家、策展人……去解釋和討論。」而這座藝術園區即是濃縮江賢二藝術生涯的重磅之作,凝練了他從封窗到開了片露台日日面海的過程,乍看是一位藝術家超越半世紀的創作生涯,卻也是一個人探尋生命的無盡旅程。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第二展覽廳「勤誠館」展出作品。(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深入參與園區建設的林友寒建築師則說,江賢二藝術園區是極其獨特的作品,「園區離它『生命的源頭』很近,藝術家仍健康在世、他的生活就面向這個場域,所有建築都和藝術家的作品有所呼應。」擔綱開幕策展、同時也是園區榮譽館長之一的南條史生也有同樣感想:「園區開啟了一個『歷史的起點』,這個場域有十幾年來江賢二創作與生活的軌跡,從今而後,訪客的參與將與園區共同寫下新的歷史篇章。」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接待中心內的紀念品販售區。(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補水區結合江賢二動態藝術作品裝置。(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江賢二藝術園區

地址|台東縣東河鄉台1173

開幕日期|2025.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