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音樂祭,聲波薩滿在此發聲!專訪策劃團隊立方計劃空間、恆成紙業

不只是音樂祭,聲波薩滿在此發聲!專訪策劃團隊立方計劃空間、恆成紙業

這場音樂祭不只有樂團演出,連文學家吳明益都在lineup上,究竟要做什麼?《聲波薩滿:立方論壇音樂祭》(以下簡稱聲波薩滿)將在11月23、30日和12月1日於恆成紙業、忠泰RS289兩個非典型空間登場,匯聚國內外40多組創作者跨界交會,以樂團、實驗聲響、講述式表演、行為藝術、短片到裝置等多元形式,帶來沉浸式的藝術體驗。

策劃團隊「立方計劃空間」(以下簡稱立方)的藝術總監鄭慧華、空間與企劃經理羅悅全分享,「聲波薩滿」這名稱原是副標,後來發現太有記憶點才成為主名。「薩滿」雖帶古老靈性的意象,活動卻並不著重神祕主義或身心靈式的聆聽體驗,而是重視透過實驗聲響與藝術帶來的感知擴展;加上深具現代性的「聲波」二字,兩個看似對立的概念結合,表達出音樂祭想突破二元討論框架的理念。自2010年成立15年來,聲音一直是立方的研究主軸之一,他們也持續探索各色展演型態的未來性。這也是副標定為「立方論壇音樂祭」的原因—他們期待音樂展演場域也能是思想交會的論壇,表演者不是演出完就離開,而能更多與彼此、與觀眾激盪。

(圖片提供:立方計劃空間)
2022年《聲波薩滿》於The Wall。(圖片提供:立方計劃空間)

從聲響文化看台灣音樂場景

1980年代末正值解嚴,羅悅全於輔仁大學創立「搖滾音樂研究社」,並與鄭慧華相識,剛好迎上「零與聲音解放組織」創立、1994年「破爛生活節」等重要時刻,台灣的音樂場景正蓬勃發展。兩人回憶,1990年代台灣劇場、文學、視覺藝術、獨立音樂等領域本混融並存。而後30年間,各藝術領域逐漸專業化、學院化,約莫2003年前後,隨藝術專門獎項設立,「聲音藝術」從視覺藝術領域衍生出來;音樂場景也愈加細分,噪音、電子音樂、搖滾(再細分為龐克、另類等)各自成群。「我們想談的是所有與聲響相關的創作,以及它如何形塑文化、影響人們生活的層面。」鄭慧華解釋,為了能在更全觀的視野下梳理整體脈絡,伴隨2014年北師美術館與高雄美術館《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展的策劃,他們著手發展更具包容性的「聲響文化」概念。

台灣90年代藝文領域的混種狀態是自然而然,類似卻又不同於現在的「跨領域」實踐——《聲波薩滿》正是想透過藝術交流尋求共鳴與連結。鄭慧華以電子音樂重鎮柏林為例,說明二戰後的德國以電子樂先驅Kraftwerk為代表,透過電子音樂想像未來、重建信心。聲響能量可凝聚人心,而在施普雷河畔的廢棄工業廠房、倉庫中,音樂實驗與各種藝文活動交織出連結緊密的社群。而談到現今台灣,展演空間已愈趨制式化,「人們對空間與音樂的想像,其實也被現代生活跟科技媒介局限在一個個同溫層裡面。」因此,這屆《聲波薩滿》以「穿越差異旅店」為題,希望跳脫這些隔閡與冷漠,「透過實體空間的交流重新模糊這些界線,讓創作者進入那些場域,獨有的空間氛圍再觸發他們不一樣的表現。」

(圖片提供:立方計劃空間)
2022年《聲波薩滿》於The Wall藝術家、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銀熊獎得主Hassan Khan表演。(圖片提供:立方計劃空間)
(圖片提供:立方計劃空間)
2022年《聲波薩滿》於牯嶺街小劇場,藝術家張紋瑄講演式展演。(圖片提供:立方計劃空間)

跨域就要玩出不一樣的東西

空間搭起人們的聯繫,跨領域交流也打開場域的潛能。首屆《聲波薩滿》選定4大不同性質場域,這次則聚斂在兩地—現代雅緻的忠泰RS289與另類野性的恆成紙業。羅悅全提到這些異質空間對觀眾總是別具魅力,並笑稱恆成紙業二度開放的倉庫正像「柏林工業風」,「恆成紙業怎麼聽都不像發生音樂祭的地方,所以有無限的想像空間。」恆成紙業負責人鄭宗杰在9年前回台接班後,一直苦思這夕陽產業能有什麼可能性,他在2021年林冠名個展《散落物memento》開幕派對邀請DJ,發現紙張撤在一旁的倉庫吸收迴響的聲感意外好,正適合音樂展演。他坦言跟《聲波薩滿》的合作並非什麼宏大願景,就是單純「交朋友」一起做好玩的事。「這也為恆成加了分,我們協助文化產出,同時也獲得外界的一些認可,被更多地push、鼓勵繼續嘗試下去。」

在恆成,前次有林強迷幻的電音饗宴,這次文學家吳明益將與樂團裝咖人帶來演說式表演。當吳明益親身在恆成場勘時被空間觸動,靈感似乎遏止不住。鄭慧華笑說,「當我們拋給你東西,然後你開始想可以做出哪些不同的事,這是我們最快樂的地方。」隨著徐嘉駿、Melting Part也加入共製,這屆《聲波薩滿》的節目更趨多元。表演形式也有所拓展,在錄像作品放映外,更邀請平常在劇場、美術館及現地空間的行為藝術、舞蹈等創作者參與,這有賴於今年加入立方、擁有相關背景的區秀詒。她說:「跨領域並非要讓所有元素融為一體,而是讓不同創作者聚在一起,透過彼此的差異性產生化學反應,激發出各種嶄新的能量。」

(圖片提供:吳明益、裝咖人)
文學家吳明益將與樂團裝咖人將於11月23日恆成紙業的場次,共同帶來演說式表演。(圖片提供:吳明益、裝咖人)
(攝影:林軒朗、圖片提供:立方計劃空間)
2022年《聲波薩滿》於恆成紙業。(攝影:林軒朗、圖片提供:立方計劃空間)

冷與熱,一場須親身沉浸的藝術對話

國際合作方面,立方攜手盧森堡卡西諾當代藝術館與印尼音樂廠牌Yes No Wave Music,彷彿將極冷與極熱的元素並置。卡西諾藝術總監Kevin Muhlen曾深深被《聲波薩滿》的能量驚豔,這次更主動引薦3組歐美、北歐藝術家。羅悅全形容,他們展現簡約精確的性格,以純粹形式追求音樂的純淨境界;而近來在國際特別耀眼的印尼聲響藝術,則帶著熱帶風土般的豐富氣息,讓人想起台灣1990年代的生猛。「如今他們能用網路掌握最新知識與技術,同時也善用自己在地很『土』的方式演繹音樂,反而玩出不同味道,這種生猛能量在台灣已慢慢少見了。」

(攝影:Art Bicnick;圖片提供:Ásta Fanney Sigurðardóttir、Nataša Grujović+Steve Moore、Dankwart)
歐美背景表演者包含Ásta Fanney Sigurðardóttir(冰島)、Nataša Grujović+Steve Moore(盧森堡、美國)、Dankwart(盧森堡)等。(攝影:Art Bicnick;圖片提供:Ásta Fanney Sigurðardóttir、Nataša Grujović+Steve Moore、Dankwart)
(圖片提供:Asep Nayak、Irfan Muhammad、Kamal Sabran、Kadapat)
東南亞背景表演者包含Asep Nayak(印尼)、Irfan Muhammad(印尼)、Kamal Sabran(菲律賓)、Kadapat(印尼)等。(攝影:Swandi Ranadila;圖片提供:Asep Nayak、Irfan Muhammad、Kamal Sabran、Kadapat)

此外,立方在忠泰RS289策劃小而精緻的市集,也與恆成內容品牌「野点nodate」合作共製,從刺青師到詹記麻辣火鍋都將現身恆成現場。羅悅全指出,現代人雖能便捷地接觸廣泛的音樂資訊,卻因資訊龐雜而流於表面。「單純透過網路接觸這些音樂類型其實缺乏身體感,太快速的接受容易讓音樂的脈絡、感知變得斷裂,我認為你必須在現場中,才能真正知道音樂究竟是什麼。」《聲波薩滿》正是這樣一個平台,如同現今代稱論壇的英文「Symposium」,溯回希臘語源的「飲酒會」——在伴隨音樂與表演的開放氛圍下,思想與藝術的對話或許正在發生。

(攝影:朱特)
由左至右分別為國際交流計畫主持人區秀詒、空間與企劃經理羅悅全與藝術總監鄭慧華。(攝影:朱特)

立方計劃空間

20104月成立,致力推廣當代藝術、人文思維,並連結國際與在地網絡。作為台北南區的重要藝文場所,提供展覽、講座、交流和資料庫功能。截至2024年,立方已舉辦超過70檔展演、百餘場講座及表演,並透過多元媒體發表研究成果。曾與200多位藝術家及多個國內外機構合作。其策劃的《造音翻土》展覽獲2015年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專書亦獲2016年金鼎獎最佳編輯獎。

(攝影:KRIS KANG)
恆成紙業團隊合照。(攝影:KRIS KANG)

鄭宗杰

恆成紙業三代負責人。大學念建築,海外工作十幾年後,9年前父親過世回家接手,打開各種觸角,想找出紙張媒材於當代的可能突破點,更讓品牌直接作為橋樑,串聯其他產業。

跨越國籍的聲響對話

三牲獻藝(台灣)

Q1:聲音在你們的音樂創作中扮演什麼角色?
聲音是創作的核心素材和操作對象。我們的背景和風格都很不同,但都被文化內容,特別是台灣廟宇文化所牽引,過往更多在收集這些素材,上張專輯《八仙》開始加入更多故事性、人聲元素。現階段我們想更加強故事性,但核心始終是廟宇文化與電子音樂的結合。

Q2:今年的主題是「穿越差異旅店」,你覺得藝術能幫我們跨越哪些差異?
我們並不刻意去穿越差異,都有自己的堅持,但也學會了不去過度干涉彼此,主要透過工作流程將不同元素整合在一起,回到企劃、文本上討論,避免在風格上產生衝突。年紀大了後,創作態度更成熟了,懂得在「完美」和「夠好」之間找平衡。

Q3:能不能稍微透露一下這次的表演內容?
近期新計畫「天地無用」與今年離世的成員Fish(黃凱宇)有關。現在少了一人,正調整工作流程,我們會選擇過去4張專輯中代表性的6首曲目重新製作,用AI重建無法取得的原始分軌檔。Fish的風格直接、有力道、帶有機械感,講究音色和音頻的表現,這次會向Fish靠攏,也會強調現場即興演出元素,是對Fish的致敬,也是對他離世的消化過程。

(圖片提供:三牲獻藝)
台灣電子音樂演出團體三牲獻藝。(圖片提供:三牲獻藝)

三牲獻藝

全新形態的電子音樂演出團體,融合風土採集、電子音樂與台灣廟宇音樂元素的跨界計畫。由知名音樂製作人柯智豪、兩位重量級電子音樂製作人鄭各均(Sonic Deadhorse)和黃凱宇(fish.the),以及視覺藝術家邱智群組成。自2014年首次公演以來多次入圍金曲獎,參與重要演出如台北雙年展和2024巴黎文化奧運台灣館。2024年初黃凱宇驟逝後,團隊面臨重大變革,正以「天地無用」計畫探索未來方向。

❷ Nataša Grujović  Steve Moore(盧森堡+美國)

Q1:聲音在你們的音樂創作中扮演什麼角色?
聲響的特性(振動和泛音列)是音樂的基礎要素,音樂就是為了表達這些單純的能量現象而誕生的。所以,聲響在音樂中的角色是最根本的。不過,一旦音樂形成了,無論是一般意義上的還是個人藝術層面的,「聲響」

Q2:今年的主題是「穿越差異旅店」,你覺得藝術能幫我們跨越哪些差異?
便可用更抽象的方式被重新運用。比如說,它可以作為噪音,或者探索它們在音樂廳這樣聲學空間中的表現。我認為,藝術最需要跨越的「差異」,就是「自我」和「他者」之間的差異。無論是創作還是欣賞藝術,都是在做這件事。這個主題讓我想到的是,藝術就像是在自己和別人之間搭一座橋。讓我想到人們一起聽音樂時,不論是什麼語言、文化或年齡背景,那種自然而然、共通的音樂體驗。

Q3:能不能稍微透露一下這次的表演內容?
我們的表演將包括過去兩年中創作的作品,還有一些即興演出會根據我們在音樂祭現場的氛圍調整。與觀眾和其他藝術家分享作品一向非常有啟發性,感受他們反饋的能量,並觀察我們自己對這次經驗的反應,進而產生一種不斷回饋的循環。

(圖片提供:Nataša Grujović+Steve Moore)
定居盧森堡的實驗聲響藝術家Nataša Grujović(左)與美國多重樂器演奏家Steve Moore(右)。(圖片提供:Nataša Grujović+Steve Moore)

Nataša GrujovićSteve Moore

實驗樂團始於2022年,最初為致敬盧森堡藝術家Steve Kaspar2023年,他們創作原創作品《事件水平線》(Event Horizon),在盧森堡卡西諾藝術館和Kulturfabrik演出。雖運用合成器和數位處理電子音樂元素,但雙人組的音樂能量更多來自手風琴和長號的共鳴創造和聲場,融合旋律元素。音樂涵蓋靈性爵士樂、儀式性嗡音及西方古典傳統,展現獨特的音樂風格。

❸ Senyawa(印尼)

Q1:聲音在你們的音樂創作中扮演什麼角色?
聲音頻率是我們作品中傳遞能量和訊息的主要媒介。對我們來說,這些聲音頻率透過我們身體的延伸來傳遞,也就是自製樂器和人體發出的聲音。所以我們不稱之為聲音藝術,而只是聲音頻率。

Q2:今年的主題是「穿越差異旅店」,你覺得藝術能幫我們跨越哪些差異?
藝術的目的在於提供不同的東西,不論是觀點、心態,還是風格。

Q3:能不能稍微透露一下這次的表演內容?
我們將表演最新作品《Vajranala》,重新詮釋帕翁寺(又稱Brojonalan寺,婆羅浮屠寺廟群之一)所在地的爪哇神話和佛教教義。創作期間,我們同時打造一座由4,100塊雕刻紅磚構成的紀念碑,周圍環繞著26塊雕刻安山岩,作為象徵21世紀的未來遺跡。作品包含5個篇章,重新詮釋關於天空知識、人類故事和大地的3個傳說,提供一些理解從古至今人類權力和知識傳承的不同觀點。

(攝影:Reza Darwin;圖片提供:Senyawa)
Senyawa今年發布全新專輯與企劃《Vajranala》。(攝影:Reza Darwin;圖片提供:Senyawa)

Senyawa

融合部落、原始聲音與工業音樂的實驗性組合。成員Rully Shabara擅長融合印尼各地語言進行人聲即興,Wukir Suryadi則自製結合現代和原始元素的樂器。十多年來,他們不斷開拓新的音樂領域,曾參與全球多個著名音樂節、獲多項大獎,並與眾多知名音樂人合作。疫情期間,他們創新地與全球40多間唱片廠牌合作發行新專輯《Alkisah》,被《紐約時報》譽為「未來國際音樂產業的創新合作模式」。

2024聲波薩滿:立方論壇音樂祭

場域❶ 恆成紙業|2024 .11.23

場域❷ 忠泰 RS289|2024.11.30 、12.1

購票資訊➔https://www.accupass.com/go/sonicshaman2024

官方網站➔https://sonicshaman.live

文|吳哲夫 攝影|林政億、林軒朗、Art Bicnick、Reza Darwin、Swandi Ranadila
圖片提供|三牲獻藝、立方計劃空間、朱頭皮、無相、裝咖人、Asep Nayak、Ásta Fanney、Irfan Muhammad、Kamal Sabran、Sigurðardóttir、Dankwart、Kadapat、Senyawa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11月號《走入藝術的無形脈動》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日本當代藝術大師宮島達男個展登陸TAO ART:集結12件重要創作,以數字藝術構築出獨特的生命哲學

日本當代藝術大師宮島達男個展登陸TAO ART:集結12件重要創作,以數字藝術構築出獨特的生命哲學

TAO ART至2026年2月7日推出日本當代藝術大師宮島達男(Tatsuo Miyajima)在台灣的首次個展《無盡的生命循環》 (Endless Life Cycles)。宮島達男以LED數字裝置和科技驅動雕塑 (technologically-driven sculptures)享譽國際,本次展覽集結藝術家近5年的12件重要創作,帶來一場關於生命、時間、空間與存在的深刻探問。

宮島達男是誰?

1957 年出生於日本的宮島達男,以 LED 數字裝置聞名於世。自 1980 年代末期發光二極體(LED: light emitting diodes)普及後,他開始大量運用此媒材,並以「數字」與「倒數」為創作語言,將科技轉化為思索生命的哲學符號。雖然以新媒體藝術為技術基底,宮島更像是一位以藝術作為語言的哲學家。

他曾於 1999 年代表日本參與威尼斯雙年展,其作品《MEGA DEATH》,由 2400 顆藍色 LED 組成,作品在某段時間會突然熄滅,讓觀眾直面龐大的黑暗,隨後又重新亮起,不斷循環。這件作品紀念歷史上的大規模死亡,引發了人們對失落、生存和重生的強烈思考。燈光亮滅的周期性反映了他對生命連續循環的信念,具體展現其三大核心理念:「持續變化(Keep Changing)」、「連結一切(Connect with Everything)」與「永無止境(Continue Forever)」。

TAO ART展出日本當代藝術大師宮島達男(Tatsuo Miyajima)在台灣的首次個展《無盡的生命循環》 (Endless Life Cycles)。(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TAO ART展出日本當代藝術大師宮島達男(Tatsuo Miyajima)在台灣的首次個展《無盡的生命循環》 (Endless Life Cycles)。(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宮島達男的 LED 數字體現了他對延續、連結與永恆的探究,同時也關注時間與空間的流動與跨度。Photo by Espoo Museum of Art
宮島達男。Photo by Espoo Museum of Art

「變化、連結、永恆」三大核心理念

在宮島的藝術實踐裡,數字持續循環與重複,無論是從 1 到 9,或 9 到 1,每一個序列皆象徵一個完整的生命週期。然而「0」在他的作品中始終缺席。在數列的循環裡,9 之後不是 0,而是一段空白的停頓。這片黑暗彷彿是死亡與重生的瞬間,也呼應了佛教中輪迴與轉世的哲學思考。數字因此以各種形式出現 ── 網格、塔樓、錯綜的電路或單純的數字本身 ── 不斷延展他對時間與空間中「變化、連結、永恆」的持續探索。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為TAO ART打造兩組作品

在這次的台灣首展中,宮島特別為 TAO ART 打造兩組作品,其中一組為茶室空間場域限定的作品《TAO ART・計數之窗》。這件作品是繼瀨戶內海倍樂生藝術場直島(Benesse Art Site)「家計畫」完成的首件作品在「角屋」(Kadoya)登場後,第一次於其他場域展出。作品以兩扇覆有液晶薄膜的特殊玻璃(UM Glass)為媒介,玻璃表面緩緩浮現持續變動的倒數數字,而台北街道的景象又隱約透過玻璃顯現。觀眾在數字、倒影與街景之間,得以思索自身在無盡循環中的位置。

《TAO ART・計數之窗》(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TAO ART・計數之窗》(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另外一組全新委託製作的《360個生命》(2025),則是透過多組變幻的數字單位,以不同速率與色彩展現全球生命的多樣與交織,數字不斷的明滅循環,點出宮島長期關注「生與死」的核心,亦即「生命(Seimei)」。作品中不同速率、色彩(包含黑色)的變化,不僅象徵世界各地的每一個不同生命的可見、或不可見的存在樣態之外,亦是呈現出無數微小的生命彼此之間交織,構築成一個豐富的世界、乃至於宇宙,宛如一則現代寓言,映照人類存在的普遍境況。在同一空間的《持續變化(蒙德里安) – no.11》(2021)將閃爍的數字置入蒙德里安的幾何結構,在秩序與混沌的交織中,使觀者得以感受時間流動的韻律與永恆。

《360個生命》(2025)(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360個生命》(2025)(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對生命循環的永恆想像

作為佛教徒的宮島,其創作深受佛教思想啟發。《飛天 – no.9》(2022)與《飛天 – no.12》(2021)以自由流動的數字光點,喚起敦煌壁畫中飛天的意象,象徵對生命循環的永恆想像。近年發展出的《數字珠畫(Numerical Beads Painting)》系列則捨去 LED 光源,轉以隨機計算的圖面,搭配藝術家在巴黎收集的數字珠子,大量排列以構築「三千大千世界」,在畫布中重現數字的明滅與宇宙的宏觀秩序。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人在宇宙中的微小狀態」的思索

另一展間則以「反脆弱(Counter Fragile)」為題的 C.F. 系列作品,如《反脆弱的空氣環 – no.2》(2023)與《反脆弱的空氣環 – no.3》(2023),宮島以有機、雲狀般纏繞的電線組成扭曲的輪廓,每一件作品猶如漂浮的微型宇宙。它們看似脆弱,卻在閃爍的微光中蘊含不容忽視的價值,正如人類的存在雖短暫卑微,卻無比珍貴,引出藝術家對「人在宇宙中的微小狀態」的思索。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以作品回應東日本大地震

影響生命的災難,關於集體記憶的創傷,也是宮島所關注的議題。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無疑是日本歷年來最大的天災,宮島邀請三千名災區民眾透過一個數位計時器(digital counter)設定專屬的倒數速度,以各自的生命節奏回應災難留下的痕跡,看似日常,但個體的差異,以及每個人對於災難不同的衝擊和改變,讓大家看見受災群體的日常樣貌,其實與所有人無異── 每個人都在各自的節奏中生活。現場展出的《時間之海・東北:生命的樣貌(Life Face for Sea of Time – TOHOKU)》(2025)則是藝術家支持紀念美術館的建設所創作的版畫,彰顯藝術家對此議題的持續關懷。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第一場美術館展覽即將登陸台中

另外,位於台中的亞洲大學附屬現代美術館,也將舉辦宮島達男在台灣的第一場美術館展覽《眾生共命:宮島達男》。內容涵蓋自 1993 年至今超過三十年的創作,包括經典作品、創作概念圖以及邀請台灣各族群共同參與的共創計畫。其中,宮島更為安藤忠雄設計的三角展覽廳創作直徑 5.4 公尺、由 216 顆 LED 構成的大型新作《Mutual Ten Worlds》,為展覽注入震撼核心。

《無盡的生命循環 Endless Life Cycles》

展覽日期:2025 年 10 月 22 日 至 2026 年 2 月 7 日
展覽地點:TAO ART (114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79-1號8樓)

資料提供|TAO ART、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日本藝術家泉啓司個展《風景悄然成形》再登台北藝廊:斑斕色彩從精密木作迸發,以「流動感」雕塑構築人物內心宇宙

日本藝術家泉啓司個展《風景悄然成形》再登台北藝廊:斑斕色彩從精密木作迸發,以「流動感」雕塑構築人物內心宇宙

何謂建構式木雕?即日起至2025年11月23日進駐台北藝廊Hiro Hiro Art Space的泉啓司最新展覽《風景悄然成形》將給予適切解答。一片從人物內心長出並交疊擴張的精神地景,以奇幻造型、斑斕色彩引觀者遁入其中,探索不可言傳的幽微之思。

台北藝廊Hiro Hiro Art Space繼2023年首度舉辦泉啓司(Izumi Keiji)個展《今天我們要走跟昨天不一樣的路》廣受好評後,睽違兩年再於純白空間內呈現這位日本藝術家雕刻刀下的斑斕風景。正如展名「成形」所揭露,泉啓司獨特的建構式木雕始終根基於人物形象,藉由細膩觀察捕捉個體思想性格樣貌乃至情感連結的無形存在,並轉譯為雕塑上多樣的幾何零件,使人物思想如渦漩般擴散、性格蔓生成林、內在精神迸發為明滅的電光,最終生成一個完整世界之形。本文將分靈感來源、結構造型、色彩塗裝3大虛實面向切入《風景悄然成形》,解析泉啓司概念性、視覺性皆強的創作風格。

日本藝術家泉啓司個展《風景悄然成形》即日起至2025年11月23日於台北藝廊Hiro Hiro Art Space展出中。(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日本藝術家泉啓司個展《風景悄然成形》即日起至2025年11月23日於台北藝廊Hiro Hiro Art Space展出中。(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此為泉啓司二度於Hiro Hiro Art Space辦展;藝廊本身由繁茂綠意包裹純白空間,恰彰顯其作品的有機性。(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此為泉啓司二度於Hiro Hiro Art Space辦展;藝廊本身由繁茂綠意包裹純白空間,恰彰顯其作品的有機性。(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泉啓司個展《風景悄然成形》解析#01:靈感來源

具象個體X抽象訊息,著重刻劃「心像」而不只是「肖像」

泉啓司1973年出身日本福島,畢業於專攻設計與美術的東京造形大學,在學時即主修雕刻。後投身雕塑創作以來,持續將人物與自然元素、幾何圖形相結合,也常以身邊熟人為繆思,下刀刻劃一張張臉孔,「他們與其說是刻劃對象,不如說是我思考『人是什麼?』這個問題的提示。」由此可知,泉啓司並非為了復刻「肖像」而去雕琢臉孔上的神情,反倒意在透過具象個體與抽象訊息的交互詮釋,形塑「心像」風景。至今作品實踐自身對「人」的興趣,在在建構出日常又非日常、詼諧而奇幻的造型,受大阪市國立國際美術館、栃木縣Nasunogahara博物館等日本當地美術館收藏。

泉啓司創作意在形塑「心像」而非復刻「肖像」。(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泉啓司創作意在形塑「心像」而非復刻「肖像」。(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泉啓司個展《風景悄然成形》解析#02:結構造型

以「類建築」方式組裝零件,藉可動關節嶄露生命力度

對泉啓司來說,創作的發軔,從決定好要雕刻哪個人開始,繼而潛心回憶、反覆思索該對象的模樣、質地等內外特徵,再將「某些東西」與之緊密組合。

各雕塑交錯運用球體、方形木條及金屬支架等零件。(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各雕塑交錯運用球體、方形木條及金屬支架等零件。(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某些東西」所指為何?由於泉啓司不全然使用整塊木頭打造作品形體,亦精心鑿刻、打磨數十個獨立的木頭零件(時為圓潤的球體、時為長短不一的方形木條,甚有纏繞的金屬支架),因此得運用近乎建築的方式,逐一串連、栓合、組裝零件,讓人物各不相同的性格裡,那風雨無阻的勇敢、天馬行空的妙想,抑或對世界充滿魄力的好奇,都找到對應的幾何語彙,奠定構築「風景」的基石。部分銜接處如生物的關節般可被轉動,彷彿賦予剛硬的木條得以彎折、改變角度的自由,讓整體結構散發更為有機、似能呼吸的生命感。

如關節般的銜接處使木條可被轉動和彎折,帶出整體結構的生命力度。(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攝影:森田直樹)
如關節般的銜接處使木條可被轉動和彎折,帶出整體結構的生命力度。(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攝影:森田直樹)
綜觀展覽全景易覺察藝術家所構築的幾何風景。(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綜觀展覽全景易覺察藝術家所構築的幾何風景。(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作品細節則可見其獨特的「建構式」創作語彙。(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攝影:森田直樹)
作品細節則可見其獨特的「建構式」創作語彙。(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攝影:森田直樹)

如此迷人的不確定性,暗示了當下所見的形態不是唯一、固定的答案,而是充滿可能性的有機體:好像只要輕輕一推,眼前由木料勾勒的風景就會翻騰、變幻,展現出其他樣貌;這份流動感恰呼應泉啓司在創作中即興非預設的探索狀態。勞動密集的雕刻和組裝過程,則可謂藝術家內心不斷尋找契合感的具象顯現——每塊木頭的嵌入與咬合,皆為一次試探,直到所有部件達到微妙的平衡,「對了」這難以言喻的感覺終會浮現。

在翻騰、變幻中應運而生的流動感恰呼應泉啓司即興、非預設的探索狀態。(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在翻騰、變幻中應運而生的流動感恰呼應泉啓司即興、非預設的探索狀態。(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泉啓司個展《風景悄然成形》解析#03:色彩塗裝

鮮明色彩躍然溫潤木作,成為思想與情緒的視覺化身

除獨有結構耐人尋味外,泉啓司更大膽為木作塗刷鮮明色彩。亮橘、螢光黃、沉靜的藍和活潑的綠,跳躍於木頭原色之上。當溫度與個性隨色彩沁入幾何結構,促使它們脫離純粹的形式,成為思想、情緒或關係的視覺化身,觀者便能從一具具木刻人形中直接感受飽滿且交雜戲劇性的思緒爆發,化為團團熾熱火光,或作蒼蒼雨幕傾天而降、蔥蔥樹林拔地而起,織就色澤萬千的景象。

鮮明色彩跳躍於溫潤木作之上,成為思想、情緒或關係的視覺化身。(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攝影:森田直樹)
鮮明色彩跳躍於溫潤木作之上,成為思想、情緒或關係的視覺化身。(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攝影:森田直樹)

「我在思考『人是什麼?』的過程中,一個像風景的畫面,會自己悄然幻化成形,那不是傳統的山與海,而是一種從人物內心長出來的精神地景。」

——泉啓司

展覽一隅。(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展覽一隅。(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展覽一隅。(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展覽一隅。(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展覽一隅。(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展覽一隅。(圖片提供:Hiro Hiro Art Space)

《風景悄然成形》邀請我們觀看的,不僅是木雕中的人物,更是從他們身上綻放開來、圍繞著他們,由無數零件與色彩悄然共築的風景。

泉啓司個展《風景悄然成形》

  • 時間:即日起至2025年11月23日11:00-19:30,週一公休
  • 地點:Hiro Hiro Art Space(台北市中正區紹興南街10號)

>> 更多資訊可至藝廊官方網站了解。

Hiro Hiro Art Space

2018年成立於台北,集結包括繪畫、錄像、雕塑、裝置、行為藝術及文化活動等多樣化展示方式,致力推廣當代藝術。其名「Hiro Hiro」取日本方言「ひろひろ」一詞(意指對事物垂涎、渴求的狀態),用以隱喻團隊對藝術知識及鑑賞能力的追求,憑獨到眼光揀選藏家尋覓之作,並藉由突顯作品本身魅力,獲得到訪者的垂涎與渴求;同時通過「空間」對作品的詮釋,與大眾一同閱讀藝術家埋藏其中的創作語彙。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