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無界、大美無聲,定義永恆之美:專訪梵克雅寶亞太區總裁 Julie Clody Medina

藝術無界、大美無聲,定義永恆之美:專訪梵克雅寶亞太區總裁 Julie Clody Medina

梵克雅寶(Van Cleef & Arpels)攜手台北故宮博物院與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推出《大美不言》特展,分別於2024年9月至12月在台北故宮博物院,以及2025年1月23日至4月20日在嘉義故宮博物院兩地舉行。這場展覽匯聚了三方典藏,展現橫跨古今東西的藝術珍品。梵克雅寶亞太區總裁 Julie Clody Medina 接受專訪,分享了這場展覽背後的策展理念,以及品牌如何平衡傳承與創新,持續書寫藝術與工藝的輝煌篇章。

作為世界珠寶藝術的先鋒,梵克雅寶長久以來以自然、詩意與創意作為品牌的核心,Julie Clody Medina指出,此次展覽的命名靈感源於道家哲學名句:「大美不言——此理念強調,自然界的美麗無需言語即可自證。自然是梵克雅寶的靈感源泉,這種普世的美感不僅跨越了文化與地域,也傳遞出對生命詩意的理解。」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創新為經,詩意為緯

展覽展示了超過260件來自不同時期的珍貴藏品,展品的陳列方式如同一場藝術尋寶之旅。Julie透露,每一次參觀展覽,觀者都能發現不同層次的細節,不僅讓人欣賞作品本身的精美,也感受到時間與工藝的深厚力量。

展覽分為五大主題展區,包括:「自然萬物」、「動靜有形」、「奇幻仙境」、「神祕莫測」及「五彩繽紛」,「每個展區的設計都將觀眾帶入一場沉浸式的藝術旅程,讓人重新感受時間與空間的交織。」她強調。梵克雅寶自創立以來,不斷推進珠寶設計與工藝的技術革新,Julie也特別提到了世家著名的Mystery SetTM 隱密式鑲嵌工藝,這項於1933年獲得專利認證的技術,至今已成為品牌標誌性的創新成果,當時首批作品於1937年巴黎現代生活藝術與技術國際展覽會上向公眾展示時,即備受讚譽。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創新對我們而言,不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是一種講述故事的方式,作品承載了對生活詩意與積極態度的詮釋。」Mystery SetTM隱密式鑲嵌工藝極為複雜,需要非凡的專業知識與技術水平,以一枚胸針為例,就需要珠寶工藝大師和Mystery SetTM隱密式鑲嵌寶石雕琢師平均 300小時的工時。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聚焦藝術,東西交流

於是,我們不禁好奇,世家如何透過創新與文化傳承贏得全球市場的青睞?Julie 回頭分享《大美不言》特展的幕後策展經過,「《大美不言》是梵克雅寶與台北故宮博物院及法國裝飾藝術博物館的三方合作結晶。在整個策展過程中,各館藏之間的交流非常深入,彼此分享了大量的珍藏與故事。」她認為,策展的核心是讓展品彼此對話,而非單純展示單一作品的價值,這種深度交流需要彼此極大的信任與尊重,「這是場橫跨7年的策展之旅,策展團隊在作品選擇上經過既細膩又反覆的討論,確保展品之間能夠產生共鳴。」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她補充,策展團隊從展品中發現了許多隱藏故事,某些設計靈感的來源,甚至可追溯到戰後的文化背景,這些探索不僅豐富了展覽的內容,也深化了參展各方對彼此藏品的理解。展場設計也成為一大亮點,透明的壓克力展示櫃與精心選擇的燈光,將觀眾的目光完全聚焦於展品本身。「我們希望展覽的場景設計能服務於藝術,而不是搶走焦點。每一件作品的擺放,無論它們來自不同的年代還是地域,都被這種設計巧妙地融合。」她說展覽中使用了多種顏色來體現不同主題,如自然的綠色、神祕的紫色等,旨在增強觀眾的沉浸感。

(圖片提供:Van Cleef & Arpels)
(圖片提供:Van Cleef & Arpels)

以教育邀請大眾觸及珠寶之美

談到品牌的長期策略,Julie特別提到了梵克雅寶2012年在巴黎芳登廣場成立的珠寶藝術學院(L'ÉCOLE des Arts Joailliers)。她表示,「我們創立這所學院的初衷,是希望讓更多人了解珠寶藝術,無論是否為梵克雅寶的顧客,教育不僅是傳承的核心,也是回饋社會的一部分。」2019年世家在香港K11 MUSEA設立全球第二所學院,L'ÉCOLE是全球首間將珠寶世界的神祕面紗向大眾揭開的學院,更遠赴東京、紐約及杜拜等城市舉行各類特備課程、講座、展覽,並發行書籍,將該學院的教育活動擴展至世界各地,以不同形式支持各類型的研究工作,亦設立以珠寶藝術書籍為館藏的專門圖書館。Julie透露,未來梵克雅寶將持續推動更多跨文化的教育計劃,吸引不同背景的觀眾參與。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大美不言》特展將於2025年初移至嘉義展出,Julie表示,梵克雅寶未來將繼續深化品牌在藝術與文化領域的探索,「每一件作品背後,都有一段令人心馳神往的故事,而這些故事讓我們深切感受到藝術無遠弗屆的力量。」此次 《大美不言》特展不僅展示了藝術與文化的跨時代對話,同時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體驗連結觀眾,傳遞策展三方對於創新的熱情和智識,而梵克雅寶將繼續透過其獨特視角與匠心工藝,書寫更多關於美的故事。

(圖片提供:Van Cleef & Arpels)

Julie Clody Medina

於2024年5月1日受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任命為亞太區總裁,擁有近20年的奢侈品產業經驗,熱衷於探索各地文化,足跡遍及巴黎、澳洲、中東和東南亞。她於2019年移居香港,出任大中華區、韓國、東南亞及澳洲零售總監,掌管和制訂零售策略,過去兩年則出任梵克雅寶港澳地區執行董事,成為引領世家推動亞太區實現穩健增長的不二人選。

文|張瑋涵 圖片提供|Van Cleef & Arpels、《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1月號《2025餐飲新浪潮》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5件必看!從感官、神話到歷史的藝術探索

2025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5件必看!從感官、神話到歷史的藝術探索

2025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登場,集結72位國內外藝術家探索那些被忽略卻始終存在的低語。編輯在此精選5件必看作品,從感官記憶的召喚、神話與現實的交織、文化身分的叩問、邊緣聲音的復返,到歷史真相的辯證,挑戰我們習以為常的感知方式。

羅勒的香氣是通往天堂的路
Fatma Abdulhadi〈留下的⋯⋯盡可能長存〉

沙烏地阿拉伯絲網藝術家Fatma Abdulhadi想起母親說過:羅勒是《古蘭經》裡天堂的氣味。她善於從植物中提煉色彩,將記憶轉譯為絲網上的圖案。走近〈留下的⋯⋯盡可能長存〉(What Remains⋯ Stay as Long as You Can),拱門之間垂掛著薄紗,葉片的輪廓被印在半透明的布面上,像是永遠被時間凍結的影子;真實的羅勒就長在這些印痕之間,鮮活而短暫。駐足期間,回憶往事,氣味喚起家族儀式的片段,羅勒同時象徵生與死,這裝置就是一場與消逝的拉扯。香氣終將散去,記憶終將模糊,但在此刻,它們都被這座靜謐的花園暫時挽留。

Fatma Abdulhadi〈留下的⋯⋯盡可能長存〉。(圖片提供:藝術家版權所有,2025台北雙年展委託製作。此作首次展出於Islamic Arts Biennale 2025。本作品承蒙Diriyah Biennale Foundation 慷慨支持,得以實現。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呂國瑋。)
Fatma Abdulhadi〈留下的⋯⋯盡可能長存〉。(圖片提供:藝術家版權所有,2025台北雙年展委託製作。此作首次展出於Islamic Arts Biennale 2025。本作品承蒙Diriyah Biennale Foundation 慷慨支持,得以實現。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呂國瑋。)

❷ 靈猴能將灰燼煉成黃金
Korakrit Arunanondchai〈愛在死亡之後〉

就像一座因火災而廢棄的印刷廠,一間住滿猴子的老戲院,Korakrit Arunanondchai的影像總在這些充滿創傷記憶的場域中展開。這次全新創作的〈愛在死亡之後〉(Love after Death),由一隻能將灰燼煉成黃金的神話猴子,引領我們進入鬼魅傳說。作品重訪他的兩件舊作片段:曼谷美術館裡那座立於燒毀印刷廠的多媒體裝置,以及在泰國華富裡府廢棄戲院的拍攝現場,那裡如今住著被奉為祖靈的猴群。透明大屏幕上閃現著影像,光、聲與機械裝置讓空間成為召喚儀式的劇場,瀰漫著亡靈徘徊的氣息。在此,時間不以線性延展,記憶與夢境交疊,失落與重生循環不息。 

Korakrit Arunanondchai〈愛在死亡之後〉。(圖片提供:藝術家及 Bangkok CityCity Gallery (Bangkok),Carlos/Ishikawa Gallery (London),Kukje Gallery (Seoul/Busan) 版權所有。由2025台北雙年展,Openfield foundation及Kukje foundation共同委託製作。圖像
Korakrit Arunanondchai〈愛在死亡之後〉。(圖片提供:藝術家及 Bangkok CityCity Gallery (Bangkok),Carlos/Ishikawa Gallery (London),Kukje Gallery (Seoul/Busan) 版權所有。由2025台北雙年展,Openfield foundation及Kukje foundation共同委託製作。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❸ 一片幸運餅乾、一場錯置的文化遊戲
Gaëlle Choisne〈幸運餅乾〉

幸運餅乾,這經常在美式中餐館見到的小點心,其實源自舊金山。由此叩問:當符號被挪移後,它會如何被重新詮釋、收編,甚至變形?出生於法國、母親來自海地,她長年在殖民歷史的裂隙中打撈被消音的記憶。自2018年起,她以羅蘭.巴特《戀人絮語》為靈感展開長期計畫「Temple of Love」,手工黏土製作的幸運餅乾便曾出現在2019年里昂雙年展的〈Absence〉一角。這次她為台北雙年展創作〈幸運餅乾〉(Fortune Cookies),將數千枚餅乾鋪展於北美館1樓落地窗門廊,有些內藏種籽,有些則塞入神祕字條。你可以捏碎它讓祕密現形,也能讓它完好如初、保持神祕。

Gaëlle Choisne〈幸運餅乾〉。(圖片提供:藝術家及 gallery Air de Paris 版權所有。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Gaëlle Choisne〈幸運餅乾〉。(圖片提供:藝術家及 gallery Air de Paris 版權所有。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Gaëlle Choisne〈幸運餅乾〉。(圖片提供:藝術家及 gallery Air de Paris 版權所有。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Gaëlle Choisne〈幸運餅乾〉。(圖片提供:藝術家及 gallery Air de Paris 版權所有。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❹ 走音合唱團在此為你獻唱
Lina Lapelytė〈斜坡研究(又名沉默者)〉

走音的人就該被矯正嗎? 立陶宛藝術家Lina Lapelyt 開始疑惑:為何某些聲音被定義為音樂、有些則是雜音?誰有資格發聲,誰又該保持沉默?〈斜坡研究(又名沉默者)〉(Study of Slope (aka The Mutes))在2022年首度於巴黎Lafayette Anticipations委託創作,此後她每每招募當地「自認唱歌走音」的素人組成合唱團。作品的中央園圃中,擺放著一雙鞋底歪斜的瓷質斜口鞋,象徵那些「五音不全」的人;園圃中的在地植物常被誤認為雜草,實則具有療癒之效。台北版本中,觀眾還能看見一個卡拉OK螢幕,播放著由英國作家Sean Ashton小說《Living In A Land》改編的歌詞。雙年展閉幕的週末,「走音合唱團」也將現場演唱。

示意:〈The Mutes〉,2022,法國Lafayette Anticipations展覽現場。(攝影:Marc Domage)
示意:〈The Mutes〉,2022,法國Lafayette Anticipations展覽現場。(攝影:Marc Domage)

❺ 偽飛機場就是編排的歷史
邱子晏〈偽飛行場〉

一座從未起飛的機場,唯一的任務是欺騙。台灣藝術家邱子晏在〈偽飛行場〉中,以鐵架與紙板手工重建了一架零式戰鬥機。這個靈感源自他在雲林發現的日治時期軍事遺址,那裡的跑道、碉堡與模擬機場,全是為了迷惑敵軍而建造的幌子。觀眾可以走進機艙,在顯示器上觀看一部虛構的航空電影。影片將歷史重現,並提問:當歷史本身就是精心編排的騙局,我們該如何記憶?這件雙年展委託的現地製作,不只關乎過往的戰爭遺跡,更映照著台灣破碎的歷史記憶—那些被刻意隱藏、選擇性遺忘的,與我們自以為理解的。

邱子晏〈偽飛行場〉。(圖片提供:藝術家提供,由 2025台北雙年展及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委託製作。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呂國瑋。)
邱子晏〈偽飛行場〉。(圖片提供:藝術家提供,由 2025台北雙年展及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委託製作。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呂國瑋。)
邱子晏〈偽飛行場〉。(圖片提供:藝術家提供,由 2025台北雙年展及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委託製作。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呂國瑋。)
邱子晏〈偽飛行場〉。(圖片提供:藝術家提供,由 2025台北雙年展及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委託製作。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呂國瑋。)

2025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

展期|2025.11.01-2026.03.29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文|吳哲夫 圖片提供|各單位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La Vie 2025/11月號《懷舊新潮》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生活推動工藝前行,工藝映照時代美學:專訪策展人王俠軍 × 陳俊良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王俠軍是從琉璃吹製中體會手工之實的藝術家,陳俊良是自稱「怕工具」的設計人,兩位大師看似路線迥異,卻都以自身實踐深耕工藝、轉譯工藝,也以各自風格與策展語彙詮釋「當代」與「工藝」的關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也將近一步了解今年「臺灣工藝季」背後的展覽視角。

要論起臺灣玻璃工藝,就不能不提到享譽國際的藝術家王俠軍,其創作從絢爛多彩的玻璃到返璞歸真的白瓷,結合東方哲思與現代極簡,形塑有別於傳統瓷器的古典華麗,並提煉出作品的時代感。「工藝對我來說,是能看見自己努力痕跡的實在感。」從白領轉向創作的王俠軍回憶,過去拍電影、做美術設計,作品隨著時間消逝,難以留存,讓他開始渴望更「結實」的創作方式。

他以當代劇壇舉足輕重的導演鈴木忠志所做的舞台訓練為例,鈴木忠志要求演員在練習時拚命踩踏舞台直到筋疲力盡,認為演員在過程中感受到的力道,可以讓他們在舞台上充滿信心,「於我而言,工藝也有這種讓人踏實的重量。」

創辦琉璃工房是王俠軍邂逅工藝的開端,成天埋首於高溫爐子前吹玻璃的那段日子,汗流浹背,一天要換三件衣服,他卻不以為苦,「工藝是日以繼夜的摸索,」他如此形容,「那種每天用肉身作戰的感覺,很實在。」

王俠軍是從琉璃吹製中體會手工之實的藝術家。(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王俠軍是從琉璃吹製中體會手工之實的藝術家。(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長年投身於影像、品牌、視覺與展覽,臺灣設計界的大家長陳俊良,則是笑著說「只要沾到一點黑黑的,我就會立刻去洗,我怎麼能像俠軍老師一樣去做工藝?」陳俊良幽默道:「於是我就發憤圖強做策展。」

陳俊良說自己從小就害怕看起來銳利尖刺的工具,也不喜歡雙手髒污的感覺。但對於手作物件的質地與溫度卻非常著迷,尤其是那些用心製作出來的物件中帶有的職人精神。陳俊良與工藝的淵源,雖然不是從技術端切入,但在觀念層面卻投注極深;他選擇用另一種形式為工藝鋪路,從2008年起至今策劃的百餘場展覽當中,也不乏工藝層面,透過策展體現工藝精髓,協助工藝家在時代中找到新的定位。

長年投身於影像、品牌、視覺與展覽,臺灣設計界的大家長陳俊良。(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長年投身於影像、品牌、視覺與展覽,臺灣設計界的大家長陳俊良。(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強調「本質」的策展

陳俊良語帶興奮地說起他將本次北部精神館的策展命名為「位來」,取「位置」的「位」。展覽的名稱也代表了整個策劃的主軸,而這個靈感則源自籌備展覽時,為了商借展品,陳俊良親自挨家挨戶拜訪逾五十位工藝家。在與許多工藝家互動對話的過程中,眾人不約而同吐露同樣的心聲——消費市場上看不到工藝的未來。有感於多位工藝家,對於作品的銷售都感到迷惘甚至焦慮,陳俊良感覺非常不捨,「當你聽到,這麼多有才華的工藝家,都很擔心自己的作品沒有人買、不知道怎麼繼續下去,如果失去這些優秀的工藝家,那會是國家的重大損失。」

陳俊良還記得,策展名單上的最後一位,是苗栗泰安鄉象鼻部落的染織人間國寶尤瑪・達陸(Yuma Taru)。在從臺北往返部落的迢迢車程中,陳俊良心裡瞬間浮現這個題目,「我想帶給工藝的未來一個新的定位,一定要讓工藝家能夠看見他們要走的路。」他補充,「我的副標非常簡單:工藝未來,為你而來。」

展覽囊括一百多位工藝師、多達逾三千件作品,不只是展覽,更像一場集體論述。陳俊良犀利評論近年來坊間的展覽往往流於斥資做設計,演變成展出形式高於展品本身,這一次他要將重點拉回工藝,展間中95%的物件皆為工藝品,裝潢僅為輔佐。

陳俊良在《位來》展覽中,規劃了春夏秋冬四季茶席,將展覽現場打造成在家也能仿效的陳列風景。(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陳俊良在《位來》展覽中,規劃了春夏秋冬四季茶席,將展覽現場打造成在家也能仿效的陳列風景。(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陳俊良計畫將展館的其中一層樓,展出工藝師們形形色色的工具,他邀請陶藝家張仲禹特製一百隻造型各異的手,作為擺放這些工具的底座,呈現「從工具到工藝」的路徑。而從展架、展桌,也出自運用木料、鐵件等複合媒材創作的工藝師吳學豐之手。展覽也帶入臺灣茶文化,並邀請陶藝家吳偉丞製作一百只有寬有窄的杯子,但翻轉做成吊燈,從「一盞茶」搖身一變成了「一盞燈」,創意十足。陳俊良直呼自己給自己惹了一個大麻煩,「光是聽到這個展一共有三千多件作品,大家都很難想像這個展要怎麼布」,但陳俊良認為這場展覽最困難的地方,其實不是展品多,而是他要如何將不同材質的工藝品並陳,同時還要能相互搭配得宜。他以四季為序打造生活茶桌,規劃春夏秋冬十二張茶席,讓漆器、銀壺、青瓷等件件器具譜出讓人也會想在家中仿效的和諧風景。

陳俊良邀請陶藝家張仲禹特製一百隻造型各異的手,作為陳列工藝道具的底座,呈現「從工具到工藝」的路徑。(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陳俊良邀請陶藝家張仲禹特製一百隻造型各異的手,作為陳列工藝道具的底座,呈現「從工具到工藝」的路徑。(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漫」的哲學

另一方面,王俠軍在中部精神館運用的策展手法,則選擇了截然不同的方式。王俠軍以一種近乎詩意與抽象的形式,引導觀眾思索工藝的源頭。王俠軍以三個「ㄇㄢ ˋ」字為策展概念——一樓是浪漫的「漫」、二樓是蔓延的「蔓」、地下室則是節奏快慢的「慢」。王俠軍希望在展場打造一個具有沉浸感的情境,觀眾入展場後先不急著去尋找展品,而是感知先行,先感受到生活中工藝的可能性,再依序「漫」出工藝與科技甚至時代之間的因果關係。

王俠軍笑著說:「我的重點不是展示成品,而是想要創造具有想像力的場景。」王俠軍特別將展覽的其中一區闢為共創空間,在長達八個月的展期裡,他將邀請觀賞者以「人人都是工藝家」的集體共創方式,傳遞「慢工出細活」的工藝精神。

年逾古稀的王俠軍,依舊保持著他的標準造型,頭髮梳得齊整,後腦勺留了一小撮馬尾,戴副細框眼鏡,一派斯文。而他突破白瓷燒制的挑戰,打造出九十度直角、懸吊把手等前所未有的造型,賦予白瓷藝術嶄新面貌,以創意和技藝所創作出來的白瓷作品,也一如其人,優雅中透出耐人尋味的哲理。

王俠軍在《漫、蔓、慢》展覽中,綜合了生活工藝與藝術性裝置,一次呈現工藝的微觀與巨觀,也象徵工藝不同層面漫延的意象。(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王俠軍在《漫、蔓、慢》展覽中,綜合了生活工藝與藝術性裝置,一次呈現工藝的微觀與巨觀,也象徵工藝不同層面漫延的意象。(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兩人說起工藝還能如何再被推廣,王俠軍從文化面的角度切入,直指工藝從一開始受限於語境,臺灣早期約定俗成對於「工藝」的定義,一直都是工匠、師傅之等手作,一般人難以將其連結到背後的價值與藝術性;而當代工藝的困境,某種程度也是類似,因為有不少創作者還沒有與時俱進,缺乏和時代的連結,大眾對於工藝的理解就這樣繼續停留在早期的刻板印象。

「工藝家必須快點賦予工藝新的論述,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只專注在技術面,工藝必須要符合這個時代的美感、生活和人文脈絡,適切地展現符合當代的樣貌,這樣才能存活下來,這是最當務之急所要面對的。」

他說起自己早年學習現代藝術時,接觸到1960年代著名的德國行為藝術家約瑟夫・波依斯(Joseph Beuys) 的「社會雕塑」(social sculpture)理論,波依斯認為所有日常行為都可以是藝術創作,換句話說,只要創作者的創作觀點含有社會意義,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藝術不只是一件物質上的作品,若能與群眾撞擊、產生互動;能夠帶給大眾生活中美學、品味,甚至思想上的提升,都是藝術!」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藉展覽直面工藝困境

王俠軍進一步指出,要實踐這個概念就會牽涉到「量產」,「只要大眾能夠逐漸體驗、分享,就有可能帶動所謂的社會雕塑,這絕對不是靠著單一件作品就能做到的事。」

陳俊良笑著附議,並直言在他的觀念裡頭,「藝術創作」和「量產」二者並不衝突,「如果沒有開發設計成適度量產的產品,作品就沒有辦法被更多人使用。工藝無法「漫」出去,就無法更快地把工藝的美好向外傳遞,最後它只能成為博物館裡的眾多擺件之一。」

而「工藝品量產」也是他在本次策展埋下的小小心機,藉由展覽主題,讓這個議題浮到檯面上被更多人關注。在陳俊良的想像裡,工藝家邱錦緞的竹編杯墊,搭配任何一個家居品牌的玻璃杯都不違和,「工藝家一定要團結,要想辦法讓自己的作品進攻到每個人家裡面,持續地被使用,工藝才能傳承,工藝才有機會延續下去。」

《位來》囊括了一百多位工藝師、多達逾三千件作品。大量不同材質的工藝品混合陳列出具有生活感的畫面,令人印象深刻。(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位來》囊括了一百多位工藝師、多達逾三千件作品。大量不同材質的工藝品混合陳列出具有生活感的畫面,令人印象深刻。(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工藝如何走向時代

睽違五年再度重拾策展人的身分,陳俊良為了尋找工藝家,全臺走透透,也算完成了一趟「工藝遶境」。這次出山不只邀集大師級工藝家,也涵蓋中生代和年輕新秀,可說是精銳盡出;從銀花、竹編、漆器到陶藝、纖維,甚至香氛、聲音裝置,包羅萬象,他信心滿滿地打包票,這次就是一場百花齊放的工藝盛宴,絕對豔驚四座,「大家一定要來看,你會發現臺灣竟然有這麼多隱藏的工藝。」

而對陳俊良來說,這不僅只是一場漂亮的展覽,更是他想要為傳統工藝找到一條通往當代道路的開端。「我時常和工藝之家的老師們溝通一個觀念:工藝,一定要介入時尚的觀點。」他所指的時尚不是流行,而是要洞察的時代前緣。若動作不夠快,工藝終將停留在被陳列、被記憶的傳統之中。

除了器物,《漫、蔓、慢》也加入觸覺與嗅覺的元素,在展覽空間置入茶與咖啡等氣味組成,氣味的漫延更是呼應了展覽的核心精神。(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除了器物,《漫、蔓、慢》也加入觸覺與嗅覺的元素,在展覽空間置入茶與咖啡等氣味組成,氣味的漫延更是呼應了展覽的核心精神。(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王俠軍也提醒,工藝師的責任不僅是承襲,而是「詮釋」。他以茶席為例,今日常見的茶席布置,多源自明末清初,早已成為「經典」,但如果我們一直保留經典,甚至不再重新想像,就會一陳不變,「茶人不會去改變器物,所以工藝家就必須去面對這個問題 —— 我們的時尚是什麼,活在這個時代,我們的創作語彙可以是什麼樣子?」

對談尾聲,兩位老師對年輕一輩工藝創作者寄語。王俠軍引用約翰・羅斯(John Ruskin)在1849 年寫下的《建築的七盞明燈》,強調提醒創作者記得投身工藝的初衷:「你為什麼要做這一行,你想透過創作達成什麼?」而陳俊良則以時裝設計舉了一個例子,「如果你有機會去Céline在日本東京銀座的專賣店,你會看到品牌用了兩千多片日本美濃燒陶瓦片作為外牆裝飾。在那個空間,你就會意識到工藝真的是可以跟時尚完美結合;看看國外,就會心疼我們的工藝怎會走得這麼委屈呢?」

陳俊良期勉工藝職人不要小看自己,「生活的進程是工藝,工藝的前沿是生活。」他的這句話不只是展覽的核心,也是兩位策展人對當代工藝的最深期待——今年的工藝盛事,就是工藝如何進入當代生活的重要宣示,工藝一定要走入日常,只要能夠吸引大眾,就能真正走進生活,未來也將因此打開。

《漫、蔓、慢》讓展覽順應空間樓層,不同空間的氛圍各不相同,且試圖打破既定動線,觀眾入展場後先不急著去尋找展品,引導觀眾先進入空間中的情境。(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漫、蔓、慢》讓展覽順應空間樓層,不同空間的氛圍各不相同,且試圖打破既定動線,觀眾入展場後先不急著去尋找展品,引導觀眾先進入空間中的情境。(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文字/張雅琳

攝影/Kris Ka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