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聲雜誌》看台灣平面設計的過去與未來!專訪設計師何佳興、黃子欽、張軒豪

從《漢聲雜誌》看台灣平面設計的過去與未來!專訪設計師何佳興、黃子欽、張軒豪

漢聲文教基金會於 7 月舉辦《漢聲五十五:本來.未來》週年展,邀請觀眾回顧台灣出版歷程中的一段重要軌跡——1970 年代,《漢聲》透過深入田野的調查報導、現代攝影手法、風格鮮明的排版設計與印刷質感,記錄了許多珍貴的民俗記憶與工藝知識,也建構出獨樹一幟的視覺語言。55 年過去,3 位長期耕耘於字型與平面設計領域的設計師,從字型系統、視覺邏輯與文化脈絡的角度出發,回應這段設計史留下的啟發與未竟課題。

1970 年代初期,台灣正處於動盪與轉型交錯的節點。從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到釣魚台事件,一連串外交挫敗促使社會視線從西方轉向內部,開始重新審視自身的文化、歷史與身分定位。「歷經國際局勢的劇烈變動,冷戰結構下的『自由中國』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標籤,一方面啟發了民主化背景中的『文化中國』想像,另一方面也催化了黨外運動與本土意識的萌芽。社會對民主、自由與人權日益高漲的渴望,伴隨產業與經濟結構的轉型,共同帶動了文化藝術的蓬勃發展。」何佳興解釋,《漢聲》的誕生,便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展開。它承接「文化中國」的理想,試圖從民間風土與傳統工藝中,為動盪年代中的台灣開啟一種以文化為認同基礎的可能。

(圖片提供:漢聲文教基金會)
(左)《漢聲》第87~88期《美哉漢字》深入探索漢字的起源、演變以及各種書法風格的特點,展示了漢字在不同時代和藝術形式中的多樣性;(右)第99∼100期《剪花娘子庫淑蘭》帶領讀者進入民間藝術大師庫淑蘭絢麗奔放的剪紙世界,逐層拆解其構圖邏輯與技法,並以剪紙邊框搭配生活影像,描繪她的傳奇人生。(圖片提供:漢聲文教基金會)

從攝影到排版:回望《漢聲》的美學轉譯

《漢聲》最早起源於 1971 年創刊的《ECHO》雜誌,創辦人吳美雲在留學美國期間,意識到國際社會對台灣的陌生與誤解,於是返台後攜手黃永松、姚孟嘉和奚淞等人出版英文雜誌,希望向西方世界重新介紹台灣與中華文化。黃子欽指出,吳美雲深諳當時美國新聞與雜誌的攝影語法和趨勢,因此最初《ECHO》以攝影與全英文為主軸,嘗試以西方視覺語彙重新剪裁、拼貼東方文化,形塑出一種「被觀看」的視角,「也可以說,是外國人怎麼看台灣,或是我們希望怎麼讓外國人認識台灣。」他們持續調整呈現方式與版面風格,直到 1975 年才正式發行中文版《漢聲》雜誌,並轉為主觀的東方視角,更深入地耕耘民俗文化、工藝與地方知識的記錄與轉譯。

(圖片提供:漢聲文教基金會)
《漢聲》前身為全英文雜誌《ECHO》,聚焦攝影與文化報導,致力向西方傳遞台灣與中華傳統文化、民間工藝的風貌。 (圖片提供:漢聲文教基金會)

黃子欽進一步舉例說明,《漢聲》之所以具有鮮明風格,其一正來自黃永松對攝影與版面編排的高度敏感與創造力。「《ECHO》封面其實有一種很像『鏡頭』的設計,它用線條切割出 4 個格子,像是透過多個鏡頭同時捕捉畫面。」他形容《ECHO》的視覺設計彷彿從攝影鏡頭出發,畫面切割清晰、格線與構圖感強烈,在雜誌中相當罕見。這樣的邏輯,也一直延續到《漢聲》的中文排版風格上。從黑體到明體的字體轉換過程中,黃永松依然保留了他獨有的「鏡頭思維」,「他會用非常大的標題字,看起來就像特寫鏡頭一樣。」黃子欽補充道。

(圖片提供:漢聲文教基金會)
《ECHO》封面設計如同透過鏡頭凝視,展現強烈的構圖意識與影像敘事, 也映照出「被他者觀看」的視角位置。(圖片提供:漢聲文教基金會)

張軒豪則觀察,《漢聲》的字體排印手法蘊含強烈的主題性,設計上往往承載著「文化宣傳」的使命。「在處理中華文化主題時,他們經常會使用古籍的排版方式;而在用字上,特別是比較大的標題字,則經常使用書體漢字,有時候還會稍微做拉寬處理。」這類作法既強化了文化連結,也創造出濃厚的手工感與歷史氣息。此外,他指出當時正值印刷技術由鉛字轉向照相排版的過渡時期,新技術的導入,讓設計得以跳脫傳統字模的尺寸限制,嘗試更自由的比例操作與視覺編排。「像有些版面會從超大字一路漸變到小字,形成『瀑布式排版』的視覺效果,這在當時也算是跟上西方的設計潮流。」透過照相與手工排版的並用,《漢聲》大膽拓展了中文字的視覺可能性,也讓文字在閱讀之外,成為可觀賞的畫面元素。

(圖片提供:漢聲文教基金會)
《漢聲》經常借鑑古籍排版方式,在傳統韻味與當代視覺之間,形塑出富有文化感的設計語彙。(圖片提供:漢聲文教基金會)
(圖片提供:曉宇宙博物館事務所)
漢聲55週年展規劃6大主題展區,引領觀眾再次品味那份熟悉的視覺記憶與文化質感。(圖片提供:曉宇宙博物館事務所)

從感性印象到理性建構:台灣字體的下一步?

「字體的演變,一直以來都會受到印刷與排版技術的限制或推動,並進一步影響到平面設計的風格與邏輯。」張軒豪說道。然而即便技術為設計帶來更多自由,對中文來說,卻也顯露出難以忽視的結構性困境。何佳興指出,在橫式排版系統中,英文字型體系歷經長時間的發展,已能透過多樣的字型風格對應不同語氣和語調,進而強化設計的語言表達,但中文在字形結構與直式排版的限制下,仍難以支持設計層面對文化語感的細膩詮釋。

(圖片提供:漢聲文教基金會)
《漢聲》第101∼102期《漢聲100》封面透過照相與手工排版的並用,營造如瀑布般傾瀉而下的視覺效果,展現中文字排版的不同可能性。(圖片提供:漢聲文教基金會)

他補充,當代設計普遍採用的「國際主義設計風格」(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tyle),事實上奠基於瑞士現代字型與「網格系統」的視覺邏輯,並於 1960 年代後隨著美國的全球擴張廣為流行。然而,中文設計雖也逐漸依附於此一系統,卻尚未能如西方,從自身傳統中提煉出對應的現代性。

(圖片提供:漢聲文教基金會、曉宇宙博物館事務所)
(左)《漢聲》早期以纖薄的傳統色紙印刷目錄與序言等頁面,展現雜誌獨特的裝幀美學與實驗精神。(圖片提供:漢聲文教基金會);(右)漢聲55週年展展區細膩呈現漢聲獨樹一格的視覺語言,以及對文化內涵的深刻理解、轉譯與美學追求。(圖片提供:曉宇宙博物館事務所)

何佳興進一步說明,日本在字體的建立上相對完整,有其對應語感的方式;相對地,台灣的繁體字體和語調對應邏輯,其實尚未被好好地建構。「我們現在還是很常用日文漢字字型,因為它們看起來比較漂亮,但日文字體的設計邏輯是以假名為主、漢字為輔,並不適用於繁體中文。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或許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外國人看台灣時,會有所謂的『台灣感性』。」他笑著說,感性當然無妨,但也不應忽略理性系統的建立——從字型到排版設計,釐清什麼最能表達台灣人的思考方式、語感與節奏。唯有當這樣的系統逐步被建立出來之後,才有可能開始談論理性定義下的「台灣風格」,而不只是停留在「台灣感性」。

(圖片提供:曉宇宙博物館事務所)
漢聲55週年展開箱編輯團隊嚴謹的田野調查與製作流程,展現當時文化出版從業人員對傳統技藝保存的重視以及對社會議題的關懷。(圖片提供:曉宇宙博物館事務所)

從一筆一畫開始,描繪台灣平面設計的未來

「如果要表達台灣的『感性』,其實不一定要靠圖像。透過字體設計去營造錯落、空隙,或突兀、喜悅感,也能帶來一絲療癒。這種由變異所衍生出的造型,其實更接近我對當代台灣的期待。」談及台灣平面設計的未來走向,黃子欽認為,在影像日漸氾濫、視覺逐漸麻痺的時代,設計的溝通重心或許正悄然轉移。「單純的影像消費已經不容易成為一個有效的訴求工具,尤其是現在影音的衝擊太強烈,反而讓影像不再是主要的溝通語言。」他指出,相較之下,字體作為一種中介語言,仍保有豐富的表達可能,甚至能作為設計中的主軸,而非只是輔助元素。

(圖片提供:黃子欽)
(圖片提供:黃子欽)

張軒豪則表示,當前的技術環境讓「好看」的設計變得相對容易,但更重要的是設計背後的內容深度與文化脈絡。「回到《漢聲》的精神,他們在做設計這件事時,不只是在做『好看』的東西,而是會很認真地考量整體脈絡,投入大量的田野調查與研究。」因此他也期待,未來能有更多設計師如同當年的《漢聲》一般,以研究為起點、設計為轉譯,願意花時間探究背後的原因與脈絡,再將其內化為視覺語言。

(圖片提供:張軒豪)
(圖片提供:張軒豪)

「未來的目標應該也是台灣的命題,就是我們能夠清楚地對世界表達『台灣是什麼』。不過,只要我們願意慢慢把字型的工程建立起來、一步一步累積,或許終有一天,我們將能夠自然地說出、甚至透過設計去表達什麼是台灣。」何佳興總結道。

(圖片提供:何佳興)
(圖片提供:何佳興)

張軒豪親解!關於《漢聲五十五:本來・未來》主視覺

這次主視覺的色彩靈感,來自《漢聲》過去經常使用的喜氣色調,以及帶有漸層感的配色。圖像設計上,我想保留《漢聲》氣勢十足的大字標特色,讓整體像一本承載55年歷史的書;在字體方面,也參考雜誌舊有的風格重新繪製,試著延續手寫與照排時期字型的神韻。畫面中的「55」其實就是這本「立體書」的一部分,根據版型還能展現書頁、書縫的不同角度,象徵時間的累積,也是一種文化空間的載體。

(圖片提供:漢聲文教基金會)
(圖片提供:漢聲文教基金會)

何佳興
大學主修書法篆刻和當代藝術,擅長將東方書寫的氣韻轉化為平面視覺,連結傳統與當代。2006年成立「Timonium Lake」設計工作室,持續透過跨領域合作,累積對文化生態的觀察與實踐。2019年加入「季風文化造型工作團隊」,藉由探索亞洲線條技術,發展東亞文化造型與字體。

黃子欽
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工藝系,曾任書店平面與櫥窗設計師,現營運個人工作室。擅長以舊書報與老照片拼貼創作,透過影像重組產生新的敘事語境。長期收集台灣歷史文物,從記憶中提煉設計語言,轉化為當代的視覺表達,並系統化建立出一套屬於自己的「字庫」。

張軒豪
獨立字體與平面設計師。曾任華康字體設計師,後赴荷蘭海牙皇家藝術學院修習字體設計,並於東京文字塾進修日文字體。現提供中英日字體設計與字體匹配顧問服務,並參與多語系字體規劃、歐文書法教學與平面設計展覽策劃。

文|葉欣昀 圖片提供|漢聲文教基金會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7月號《Olafur Eliasson藝術特輯》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紅豬》台灣限定海報亮相!方序中 × 董十行再度攜手,打造細膩且多層次的隱形飛機群彩蛋

《紅豬》台灣限定海報亮相!方序中 × 董十行再度攜手,打造細膩且多層次的隱形飛機群彩蛋

宮﨑駿經典鉅作《紅豬》即將於9月4日在台磅礡上映。在吉卜力迷熱烈敲碗下,繼上半年《風之谷》掀起現象級「王蟲熱潮」之後,片商甲上娛樂今隆重公開設計師方序中與藝術家董十行再度聯手為《紅豬》打造的台灣限定海報。

吉卜力工作室經典鉅作《紅豬》透過自由壯闊的飛行空戰場面以及感動人心的冒險劇情,在日本以54億日圓的亮眼佳績榮登年度票房冠軍,特別的是,全片充滿著宮﨑駿最熱愛的戰鬥機、反戰等自傳色彩以及浪漫、愛情、夢想等吸睛元素,被影迷視為不可錯過的絕佳經典。

宮﨑駿經典鉅作《紅豬》被譽為吉卜力工作室「最熱血神作」。(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宮﨑駿經典鉅作《紅豬》被譽為吉卜力工作室「最熱血神作」。(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紅豬》台灣限定海報亮相

此次電影重返大銀幕,片商再度邀請「究方社」創意總監方序中為台灣限定海報操刀,獻給每個熱愛《紅豬》與飛行的愛好者。視覺以湛藍海面作為襯底,動畫中最經典的象徵——「紅豬」波魯克與他的紅色戰鬥機停泊其上,透過局部打凸的印刷工藝營造立體感十足的飛行艇輪廓,而看似波光粼粼的海面,隨著光線與視角的變化,驚喜發現竟是一架架局部上光不上色的飛機群,翱翔於上空相伴左右,細膩且多層次的視覺彩蛋層出不窮,完美復刻《紅豬》作品中所傳達「翱翔的浪漫」精神,全球限量僅5萬份的A2尺寸首週重磅特典,極具收藏價值。

「紅豬」波魯克與他的紅色戰鬥機為《紅豬》動畫中最經典的象徵。(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紅豬」波魯克與他的紅色戰鬥機為《紅豬》動畫中最經典的象徵。(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紅豬》台灣限定海報採用局部打凸印刷工藝營造紅色戰鬥機立體感,輔以局部上光與不上色的隱形飛機群彩蛋,細節控必收!(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紅豬》台灣限定海報採用局部打凸印刷工藝營造紅色戰鬥機立體感,輔以局部上光與不上色的隱形飛機群彩蛋,細節控必收!(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將對外公的思念融入海報設計

談及設計概念,方序中感性表示:「那份關於飛翔的熱血與感動,原來一直深藏在心底,從未真正遠離。」並提及他的外公正是一位空軍飛行員,對他而言,外公不僅是偶像,是影響他最重要的人,更是創作的靈感來源,而《紅豬》其中一幕描寫昔日已逝的飛行夥伴們在天空集結而成像銀河般的飛機群,令他深感震撼,因此在海報構圖上,方序中想傳遞出空戰英雄就算回歸嚮往的平靜生活,內心的夢想始終沒有消失的設計概念,並且將對外公的思念與愛自然融入到《紅豬》海報設計中,也是送給天上外公的一份特別禮物。

《紅豬》其中一幕描寫昔日已逝的飛行夥伴們在天空集結而成像銀河般的飛機群,令方序中深感震撼。(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紅豬》其中一幕描寫昔日已逝的飛行夥伴們在天空集結而成像銀河般的飛機群,令方序中深感震撼。(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方序中與董十行再度攜手

方序中與藝術家好友董十行陸續為吉卜力經典作品《神隱少女》、《魔法公主》、《霍爾的移動城堡》共同創造出令人驚豔的絕美話題海報,更以《風之谷》的「限量版王蟲圖鑑」掀起全台現象級搶購熱潮,每每出手都別出心裁、追求極致的兩人,此次第5度為吉卜力工作室攜手合作,創作核心深刻進入《紅豬》主角波魯克的內心,方序中與董十行將《紅豬》反覆觀看後獲得更多新觀點及反思,方序中進一步說明海報設計理念:「走入人生的中段,雖已不再奔波於夢想的前線,卻彷彿在一片蔚藍海洋中,悠然地躺臥於機翼之上。陽光灑落,穿過波光粼粼的海面,映照出內心深處,那份仍依戀著與夥伴們翱翔天際的渴望。畫面俐落而簡約,看似飛翔,實則來自海洋的視角切換,巧妙表現現實生活與內心世界之間的張力與矛盾。」

《紅豬》台灣限定海報採用局部打凸印刷工藝營造紅色戰鬥機立體感,輔以局部上光與不上色的隱形飛機群彩蛋,作為電影上映首週重磅特典。(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紅豬》台灣限定海報採用局部打凸印刷工藝營造紅色戰鬥機立體感,輔以局部上光與不上色的隱形飛機群彩蛋,作為電影上映首週重磅特典。(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董十行在繪畫表現上,以精簡的形狀與色彩展現出悠閒的心境,並透過寫實手法,使廣闊的海面呈現出堅實而沉穩的焦點。董十行表示:「紅豬與飛機的關係如同夥伴,我在繪製時,用柔和的筆觸和質感賦予紅豬與飛機之間和諧的氛圍。將蔚藍海面微微照映在機身邊緣,與大片留白的海域相互呼應,使畫面更顯融洽。」而紅豬身旁隱約浮現的透明飛機,董十行則以俐落而潔淨的筆觸去勾勒,暗示紅豬的戰友們靜靜陪伴在他左右,傳遞出含蓄卻深刻的情感。

《紅豬》台灣限定海報主視覺(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紅豬》台灣限定海報主視覺(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展現出細膩的視覺感受

關於海報上的片名標準字也設計獨家巧思,方序中使用老字體的圖像變化,結合與眾飛機集結的畫面,表達在新舊時代中的存在與消逝。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在實體海報的印刷設計上,方序中以線條勾勒飛行艇的完整輪廓,並透過局部打凸印刷工藝營造立體感,不只是在視覺,在觸覺上也能有細膩感受。除了亮眼的紅色飛行艇以外,畫面中規劃許多隱藏的戰鬥機彩蛋,大小及型號皆考究地查閱相關資料繪製,輔以局部上光與不上色的印刷技法,隨著光線的變化,展現出細膩且多層次的視覺感受。

《紅豬》台灣限定海報印刷工藝示意圖可以看見細膩且多層次的視覺彩蛋(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紅豬》台灣限定海報印刷工藝示意圖可以看見細膩且多層次的視覺彩蛋(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全球限量僅5萬份

此版《紅豬》台灣限定海報皆手工打上專屬銀色流水編碼,杜絕盜版,全球限量僅5萬份,凡於電影《紅豬》上映首周(9/4至9/11)至全台戲院購買兩張《紅豬》電影票,就有機會獲得A2尺寸限量特典海報1張。另外,全球唯一復古票卡收藏套票也於Pinkoi預購中,目前還剩少量票券,敬請把握最後收藏機會。

資料提供|甲上娛樂、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日本設計大師佐藤卓的創作心法:從五件代表性設計,看見背後的故事與巧思

圖片來源:《記號:佐藤卓的120個標誌設計思考》

在佐藤卓的設計世界裡,品牌不只是視覺的裝飾,更是一種與人溝通的語言。他擅長從日常細節中挖掘靈感,無論是一隻舉起翅膀的企鵝,還是一個只留下「點」的酒標,背後都蘊藏著引人思索的訊息。本篇文章聚焦佐藤卓五件代表性設計,從觀察出發,談他如何透過設計傳達思想,將無聲的圖像變成有力的對話。

欸,你發現了嗎?樂天口香糖薄荷系列

在噴水的鯨魚旁,有一隻企鵝仰望著夜空,畫面令人聯想到南極。長年受到消費者喜愛的樂天薄荷口香糖,舊包裝插畫傳達出優美的氣氛。當產品包裝將從七片裝改為九片裝時,我受委託負責重新設計。我發現當口香糖改為九片裝時,側面跟正面的厚度幾乎一致,而且在店面陳列時,會同時看到這兩面,也就是有COOLMINT字樣與有插畫的一面。於是再試著讓五隻姿勢相同的企鵝並排,但發現少了舊包裝插畫的意境,因此我試著安排只有仔細看才會發現的變化。這樣的趣味性,正因為是零食類產品才能自由發揮。在這裡靈光一現的構想是:在五隻企鵝中,只有一隻舉起翅膀。我想像著如果有人察覺到,一定會問身旁的人:「你發現了嗎?」原來右邊第二隻企鵝悄悄地舉起了翅膀。如果以人類社會來譬喻,或許就像位居領頭的社長之後,排在第二順位的人必須鼓起勇氣向後方的社員傳達訊息。

圖片來源:《記號:佐藤卓的120個標誌設計思考》
圖片來源:《記號:佐藤卓的120個標誌設計思考》

溢出的表現:岡本太郎紀念館

這是位於東京南青山的岡本太郎紀念館的館徽。黃色的正方形是將受到既定概念束縛、僵硬的現代社會抽象化,從這塊正方形中,溢出由岡本太郎描繪的眼睛。由於是溢出的狀態,仍保持與正方形的關聯。考量到岡本太郎的作品大膽且強烈、總是試圖傳達某些訊息,就像藝術在這個社會上的角色,因此我採用這樣的表現方式。他的名言「藝術就是爆炸!」、參加設計師雲集的日本設計委員會活動,都可以做為佐證。製作了「拒絕被坐的椅子」的岡本太郎,與世界級建築師丹下健三及室內設計師劍持勇一起參加為設計啟蒙而創立的組織,這件事可說是耐人尋味。做為標記的正方形,採用易喚起注意力的黃色。黃色是明亮的色彩,雖然正方形的框架並不明顯,不過固定概念往往看不出清晰的輪廓,在館徽中也蘊含了這樣的訊息。

圖片來源:《記號:佐藤卓的120個標誌設計思考》
圖片來源:《記號:佐藤卓的120個標誌設計思考》

利用錯覺:文化廳媒體藝術祭

這是由文化廳主辦的藝術祭LOGO,宗旨是向全世界募集媒體藝術作品,評鑑並介紹國內外優秀創作。提到媒體藝術,在想像中可能是運用數位技術,或是影像與機械性運動的物體、體驗型的作品等,但是象徵藝術祭的記號卻必須是平面的,這令我深感煩惱。因此我想到利用錯覺的圖形。以一條直線穿過多層的同心圓,受到曲線的影響,看起來可能會略顯彎曲?歷史上也有許多例子,是利用視覺效果或錯覺構成畫作與圖樣。我想像著這類圖形,一邊描繪著草圖。考量到做為LOGO需要一定的辨識度,也必須夠明瞭,因此我腦海浮現出圓與線的簡單構成。此外想到或許可以將穿過圓的直線位置中稍加移動,比較圓與線的幾種排列位置,最後終於製作出彷彿可動式的LOGO。

圖片來源:《記號:佐藤卓的120個標誌設計思考》
圖片來源:《記號:佐藤卓的120個標誌設計思考》

只留下點,讓人自在小酌:百默

百默是菊正宗酒造開發的日本酒品牌。我提供諮詢協助品牌推廣,從企畫開始參與並擔任藝術指導,命名與文案則由日暮真三先生擔任。這款酒的名字隱含「百默一言」的寓意(沉默寡言的人會說出真正有份量的一句話)。我請書法家用毛筆直寫「百默」,這或許是日本酒常見的手法,但的確成為別具風格的酒標。與過去口感嗆辣的傳統酒相比,這款日本酒適合搭配現代的餐點,帶有摩登的品味,因此避免添加裝飾,只搭配簡單的酒標與包裝設計。我向客戶提議為這款酒製作專屬的酒瓶,設計出造型後,如果不搭配適合這款酒的字跡,顯不出獨特之處。我曾考慮採用「百默」的書法做為標誌,進一步又想到只取筆劃中「點」的部分貼在玻璃瓶上。當大家喝酒時,或許不希望酒瓶上如同廣告宣傳的標誌映入眼簾吧,這是我的考量。

圖片來源:《記號:佐藤卓的120個標誌設計思考》
圖片來源:《記號:佐藤卓的120個標誌設計思考》

無性別時代的課題:洗手間的標示

這是為2022年春天竣工的SIGMA公司(參照第74篇)製作的廁所標誌。隨著社會進入無性別時代,廁所的標誌應該是什麼樣子呢?過去的標誌通常以紅色呈現女性穿著裙子,藍色呈現男性穿著長褲,現在成為必須重新思考的重要課題。因此我所思考的,除了盡可能排除既有的性別表現,仍必須能讓人看出這是廁所標示。無性別廁所已逐漸增加,在SIGMA總公司將廁所分為女廁、男廁、其他共三種,除了門上有文字標記,走廊通往廁所方向的轉角也有設置這組標示,並採用公司的象徵色彩黑色。畢竟這不是我原創的標示,而是將既有的廁所標示加以改良,世界上說不定還有相同的設計,因此我將這個標誌的著作權釋出,讓大家自由使用。

圖片來源:《記號:佐藤卓的120個標誌設計思考》
圖片來源:《記號:佐藤卓的120個標誌設計思考》

本文內容節錄自La Vie出版書籍《記號:佐藤卓的120個標誌設計思考》

出版日期|2024/12/07

作者|佐藤卓

本書收錄日本平面設計大師佐藤卓從數十年設計工作中精選出的120個記號、標誌、logo作品及其核心思考,可從中一窺他將品牌的關鍵價值以視覺化語言呈現背後的設計思考脈絡。從熱賣十數年的明治牛乳包裝設計、21_21 DESIGN SIGHT的視覺識別到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的標誌,都有讓人驚嘆而多變的創意視角。

✹ 更多新書資訊 ⭢ La Vie 圖書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