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陶藝家王怡方:用陶記憶人生中的不想忘與不能忘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1990年生的王怡方,大學唸工業產品設計系,接著前往日本多摩美術大學攻讀陶瓷碩士,畢業後成立個人工作室。她的作品常加入她對於女性、時間與器物的思考。在她的世界裡,陶是一種能夠容納情緒與時間的容器,每一件作品都收納著過去的經驗與心情。

「以前做工業設計,會著迷大量生產的概念跟製法,現在反過來,用一小塊土,我花很多時間來形塑它,而不是想辦法做快、做多。」投身陶藝至今超過十年的王怡方,談起從工業設計轉向做陶的覺察,她說兩者雖然都是在「創造物品」,但她接觸陶藝的初心,其實是不想進行多餘的生產。

「我希望自己製作的是呈現有生命力的物件,代表我那個階段的所思所想,甚至是自己都無法再複製的。」王怡方期待自己能投注最大力量,將手中的土成形為物,將個人的意念集中投注於少量親手做的器物,這就是工業設計和陶之間的最大不同。

陶藝家王怡方近期於臺南漁光島的藝術空間「森初.moricasa art」舉辦個展《山灰》,以陶土與茶道為媒介,紀錄她兩年旅居的內心軌跡。展覽自開展以來廣受好評,吸引眾多藝文愛好者前往觀展。(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陶藝家王怡方近期於臺南漁光島的藝術空間「森初.moricasa art」舉辦個展《山灰》,以陶土與茶道為媒介,紀錄她兩年旅居的內心軌跡。展覽自開展以來廣受好評,吸引眾多藝文愛好者前往觀展。(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用土的質地表達那難以言說的一切

當年決定到日本學陶,王怡方最初在東京藝大、武藏野和多摩美術大學間搖擺。以陶來說,藝大較聚焦傳統工藝,武藏野的課程偏向器皿設計,多摩美的老師則擅長偏抽象的雕塑,「去日本後的確自己變得更跳脫,對於藝術的思考訓練,也多於技法。」王怡方回顧2015到2018年在多摩美的習陶經歷,「實作和上課的討論,都在撞擊思想。」

有意思的是,她認為透過日文上課、做陶,因為語言和文化,那個「介於有點懂又不太懂」的曖昧地帶—說不出來的、難以言述的,這些空間反而給她很大的啟發。

在日期間,她採訪數位女性,將交流的過程以陶作的質地表現出來,直到回臺,她也曾受邀至高雄哈瑪星原愛國婦人會館展覽,嘗試了邊與受訪者談話、邊捏陶的取材形式,「一直以來,都是透過陶來記錄一些我覺得不能忘記、或不想忘記的事物。我很好奇,能不能用土這個質地,去講述那些文字很難說出的東西?」」王怡方描述著捏陶與外界連結的那分初心。

又好比,她在2019 年去了德國柏林,恰好是6月4日在朋友的陶工作室遇上香港年輕人討論六四事件,王怡方利用當地黑土手捏盤,捏製了一個坦克造型的陶作煙灰缸,並將學運領袖王丹寫的《沒有煙抽的日子》刻在表面,「造型很手感,我就是想用這種既粗獷又可愛的感覺去記錄這個比較嚴肅的話題。」

作品就像王怡方記憶的結晶,極度個人的生命經驗到抽象無以名狀的情緒片段,都成為她陶作的元素。(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作品就像王怡方記憶的結晶,極度個人的生命經驗到抽象無以名狀的情緒片段,都成為她陶作的元素。(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釉上彩與題字是心靈的日記

之於王怡方,陶是日記,是創造、是連結,也有許多反思。王怡方今年舉辦於臺南「森初」的個展《山灰》,除了展出她近期的雕塑與茶道具,也涵蓋先前在芬蘭與葡萄牙駐村完成的作品,不僅造型樣態豐富多元,許多作品也都加入她標誌性的金色印記:最後在作品邊緣塗上金色釉上彩及題金字的過程,像下標和落款,這個展覽也像是王怡方對於觀眾表達她對於不同事物的探索與建構。

在芬蘭,王怡方摻入當地原土燒成石碑,刻上古老神話的詩句;或是一只茶則,題上讀見的非洲諺語:「唯有你深潛入河裡,才知道鱷魚的力量。」給泥條反覆上泥漿而燒成的圈狀擺飾則寫上俄文詩句:「生活如同雲朵,在頭腦中閃爍。」在陶的質地中,加入文字的能量,器具除了承載功能,還加入了感受與閱讀的想像。

這些異國的陌生語言,都是王怡方駐村時與陌生世界互動的見證,至於她怎麼選擇哪句話要放上作品?王怡方以最近看的演出《女先知》來回應:「重點不是唱了什麼,而是我們為了什麼而唱。」如同眼前這些陪著自己而生成的物,記錄她關注的人事,但非具有全然的目的性。

展覽在「森初.moricasa art」的清水模空間展出,在日光的照射以灰色調與極簡線條為背景,空間氛圍極佳。(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展覽在「森初.moricasa art」的清水模空間展出,在日光的照射以灰色調與極簡線條為背景,空間氛圍極佳。(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以火書寫人與自然的循環

延續芬蘭駐村所嘗試的野燒,她用電窯加入身邊取材的植物花草上釉並燻燒,「我很期待做出未知、意想不到的作品。將窯變燒毀的過程,用其他技術重新燒至滿意的狀態,我喜歡這樣混亂與秩序之間的平衡。」

王怡方捧著一只名為《燼》的花器,以猶如暗夜裡飄散點點火星的火痕釉色訴說著近日的實驗心得,接著轉身帶我們望向本有三件疊著燻燒後再也分不開的美麗花器,燻燒的無法預期與隨機性,讓她得到一件意想不到的作品而題上了《捨得》。一起入窯燻燒的松葉、茶葉、辣椒和松木樹枝也在展覽中同步展出,樹枝燒成了炭筆,王怡方再以此畫下一幅森字疊成有如水墨的山林,「木頭燒成炭,炭可以拿來煮飯,讓人們有能量,也可以煮水、泡茶,又可以拿來燒陶。」她藉由展覽《山灰》表達各種形態的燒成,彷彿就是人與自然互動出的生滅循環。

《捨得》原本應該是三件獨立的花器,沒想到燻燒後卻也分不開了,但這樣的隨機性也讓王怡方非常喜歡。(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捨得》原本應該是三件獨立的花器,沒想到燻燒後卻也分不開了,但這樣的隨機性也讓王怡方非常喜歡。(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創作裡的循環實踐

關於循環,王怡方提到會把修坏時落下的碎土都搜集起來,「我會拿去做泥漿,繼續疊在其他雕塑上,一層一層,每次可能都是不一樣的土、不同的質地。」好比,她把泥漿裹上一只乾燥花圈,原本來自原住民部落祭典的花圈,當包裹的花圈被燒成灰,能從孔隙被抖出來,繼續疊上泥漿和釉,王怡方想像這拿在手上的永恆是花的骨骸,「透過這個燒製的技法,把很脆弱的物件,以永恆的狀態留存,我最後題上的金字就是Eternal。」

泥漿也被運用在製作生活道具時的模具灌漿,「我注漿注得比較薄,因此同樣的模,在乾燥的時候會收縮得不太一樣,我喜歡保留這種自由的感覺。」在技法上,王怡方擅於手捏和注漿,作陶過程實踐不浪費任何碎土的循環。

作品Eternal 是王怡方將部落祭典手編的一只花圈乾燥後,裹上層層泥漿再反覆燒製,透過燒製的,把一個本來很脆弱的物件,以永恆的狀態留存下來。(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作品Eternal 是王怡方將部落祭典手編的一只花圈乾燥後,裹上層層泥漿再反覆燒製,透過燒製的,把一個本來很脆弱的物件,以永恆的狀態留存下來。(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誠實地做,努力地做

聊到王怡方身為新生代的年輕工藝創作者的創作觀,她認為應該要「誠實地做、努力地做吧。」在AI 時代,比起如何製作,創作者更應該思考「為何」而做。有時候不偷懶地重複繁瑣工序,更能產出誠實的作品。

在這個時代,許多事物已經沒有標準答案,創作者也應該調整自己的,不要因為一些框架,而限制自己。舉例來說,當自己待在工作室時,工藝對我來說,是自我磨練的一種挑戰;而展覽時我則「需要」變成策展人與設計師。有時候我們「需要」去適應不同的環境,發展出多工專業,相信好的創作者,能夠在每次的挑戰中,在創作與生活的混亂與秩序間,找到平衡的風景。

文字 / 黃怜穎

攝影 / PJ Wa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從甜點到陶作:藝術家黃郁婷以陶探索創作與生活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關注臺南小店或是甜點的人,多少都會聽過神農街上的「海丘」,以及結束營業後改在西寧街老屋二樓復出的「沼澤」,先後兩家店的經營者「亨利Henri」正是黃郁婷。「很多人以為我是從甜點轉行到陶,事實剛好相反,我是為了做陶才去學甜點的。」兜兜轉轉了十年,黃郁婷如今專心於陶作,以本名的拼音縮寫「Hyt」為品牌,代表了直面創作的決心。

甜點與陶作的奇妙共通

年輕時,黃郁婷在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主修陶瓷,由於學系的指導偏向器物創作,使她從日常生活角度思考創作,而有以料理來訴說器物的想法。彼時,消費市場對於陶瓷文創品的接受度不高,黃郁婷沒把握自己可以純創作維生,便想用一種比較日常的角度切入市場。「再加上吃甜點對當時的我來說很療癒,便覺得如果把甜點當成媒介,品嚐之餘還可以欣賞裝盛的器物,人們便可以在輕鬆心情下接納作品。」

黃郁婷決定了目標,於2014年畢業便赴往日本學甜點,再去法國短期考察,最後回到家鄉臺南創業,在神農街開了海丘。2019年她和朋友一起合租六十年老宅,在二樓開了甜點兼選物店「沼澤」,一隻手烤蛋糕,一隻手捏陶瓷,自己設計店內使用的器物—並且還生出第三隻手來策展,忙碌且充實地過了幾年。

「沒有選擇去甜點店上班,是因為害怕自己最後真的成為一名甜點師了。」黃郁婷噗哧笑了出來,說出她心裡長久的擔憂,害怕自己轉身投入甜點,在陶作上停滯了十年,可能技術會退步。「結果恰恰相反。」她說,甜點與陶作有奇妙的共通性,擀塔皮好像擀土板,轉動蛋糕轉台抹奶油就好像轉動拉坯機,而巧克力灌模則與石膏翻模的動作一模一樣;甚至,甜點不像陶土只需要注意溼度,奶油容易受室溫影響,操作時的速度與細緻度要求都必須更高,在十年的甜點訓練裡,她感覺自己的技巧沒有不見,反而比以前更好了。

陶藝工作室一隅,陽光灑落在器具間,工具與器皿靜靜等待被喚醒。(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陶藝工作室一隅,陽光灑落在器具間,工具與器皿靜靜等待被喚醒。(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注入地理與環境的想像

早期黃郁婷用陶的想法來思考甜點,也用甜點的角度來創作陶,展開呈薄片的烤布丁、方正堆砌的柚子塔、水滴狀的生乳酪,或是獻給奶油蛋糕的高台平盤、為閃電泡芙設計的躺平方盤……依照不同甜點的食用特性,如方便塗抹、切片、鏟起、襯托,來調整器皿的造型、釉色或使用化妝土,陶土釉彩對應砂糖麵粉,食與器交鋒產生多次有趣的對話,兩條不相干的創作路線被黃郁婷強硬交集,彷彿編成了麻花。

年輕時黃郁婷曾嚮往去念地理系,加上在花蓮念大學時修了海洋作家廖鴻基的課,影響她關注自然、海洋、生態議題,並在手臂刺了一串關於北極熊、大翅鯨的圖像。「大海像是我的老師。」談到環境給予她的想像,佔地球表面七成的大海,通過氣體、液體、固體的三態循環,創造出許多生命,海無比遼闊,無比包容,也無所不在。也因此,她常以地理系的命名,如《Kuroshio 黑潮》、《Mound 土丘》、《Icefloe 浮冰》、《Moss 苔》等,傳達與環境有關的創作意念。

《土丘》是黃郁婷標示性的系列作品,以深棕陶土製成的器皿,飾以簡練的白色圖紋,如同月相交疊的光影,靜靜述說著日常中的平衡與留白。(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土丘》是黃郁婷標示性的系列作品,以深棕陶土製成的器皿,飾以簡練的白色圖紋,如同月相交疊的光影,靜靜述說著日常中的平衡與留白。(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一方面開店,一方面創作,黃郁婷認為斜槓並沒有不好。「正因為有主業,所以我不用太顧慮市場,當陶成為興趣或是副業時,儘管展覽的頻率沒有那麼高,卻可以確保每次都可以做自己想要的東西。」她說,「做我喜歡的樣子」很重要。

只是越來越忙碌的店務,剝奪了愈來愈多創作的時間。她嘆道:「我一直想保持創作中的狀態。」一直持續到甜點店的租約到期,員工另有規劃而離職,彷彿上天安排的巧妙時機,使她終於可以卸下責任,得到重整步調的喘息。

可簡可繁的化妝土技法

揮別甜點界,黃郁婷再度復出,卻是在臺中神岡。她與同是陶作家的王瑞竺合力成立空間,一樓名為「黑土mollisol」是活動兼策展空間,二樓隔為前後兩間,分別是陶工坊與甜點廚房,三樓則是放置電窯的燒製區。

新作坊開幕不久,她便與王瑞竺便舉行Open Studio 雙人聯展《日和水》,推出使用臺灣黃陶為基底,外覆黑色化妝土的黑土系列。

黃郁婷偏好造型與化妝土研究,使用粗糙如沙的美國雕塑土、或是在瓷土中混合熟料,燒出具有手感的質地,加上化妝土技法疊加,創造出如久置潮溼院落的盆,被青苔爬過的洗綠;沙丘受風凝成的形狀,那遠看滑順而細看卻粗獷的質地;並且刻意留下神秘刻痕,訴說所欲表達的概念。

談到人們對於化妝土的誤解,她說:「很多人以為化妝土是簡單的東西,但其實化妝土的定義很廣,舉凡日本民藝常見的粉引或粉吹、朝鮮王朝代表的粉青沙器都是一種化妝土,它使器具表面可以有很強的變化性。」

如果用甜點來形容,化妝土便是蛋糕抹面或擠花,加入不同色粉,使用不同工具塗抹與刻畫,厚薄濃淡高低起伏,爬佈表面的微弱光影,不知不覺轉化情緒。

與陶作家的王瑞竺合力成立的空間,一樓名為「黑土 mollisol」是活動兼策展空間。(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與陶作家的王瑞竺合力成立的空間,一樓名為「黑土 mollisol」是活動兼策展空間。(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以陶探索生活的人

如今,她大部分時間都專注於陶作,甜點不再面向消費市場,只接受畫廊活動的餐會創作委託。全心投入陶作,近來她又師學雕塑技法,無論未來會朝向哪個類型走,希望以系列作品、自策個展的方式呈現,把創作理念更加聚焦且完整地傳達。

一路以來,黃郁婷在做陶裡學習,為理解器皿而去學甜點,為了理解茶道具,向董紜綺、謝小曼等茶老師習茶,不知不覺陶引領她發現新事物。「對我來說陶是生活中的探尋。」談到今年的新計劃,「我的夢想是到北極看北極熊真實的生活,今年剛好有機會可以達成,那裡有個小鎮可以看到北極熊!」

她手臂上的刺青,說了北極熊失去融冰成為熊天使的哀傷故事,不想美麗生物成了絕版幻想,她決定千里相會,再任性一回,而那未來是否會成為她陶作上的某種滋養?答案是肯定的。

《北極熊》是黃郁婷一直不斷持續的創作系列。(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北極熊》是黃郁婷一直不斷持續的創作系列。(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文字 / 李佳芳

攝影 / 王士豪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6米蘭冬奧獎牌設計!兩種牌面質地象徵團結精神,展現義大利精湛工藝

2026米蘭冬奧獎牌設計!兩種牌面質地象徵團結精神,展現義大利精緻工藝

2026米蘭-科爾蒂納冬季奧運將於明年2月6日至2月22日登場,近期於發表會上公開獎牌設計。如兩個半圓結合為一的獎牌,象徵著每位奧運與帕運運動員的旅程,以及那些一路陪伴他們的所有人。該獎牌由義大利國家印刷局與造幣廠(Istituto Poligrafico e Zecca dello Stato,簡稱IPZS)設計製作。

兩種不同質地,象徵幕前幕後的團結精神

2026米蘭冬奧獎牌的設計簡潔,以「兩半合而為一」為視覺意象,象徵米蘭與科爾蒂納兩座城市,以奧運精神彼此相連,也傳遞出對於團隊情感與團結世界的追求。

2026米蘭冬奧獎牌設計!兩種牌面質地象徵團結精神,展現義大利精緻工藝
(圖片來源:Milano Cortina 2026)

本屆賽事的品牌識別總監Raffaella Paniè表示:「我們以義大利人的奮鬥與熱情為靈感,設計出一枚『回歸本質』的獎牌。其表面的兩種不同質地,象徵奧運與帕運的故事不僅由運動員書寫,也因教練、隊友、家人與粉絲的參與而完整。」

義大利設計工藝的極致展現

2026米蘭冬奧獎牌由IPZS製作,獎牌兼具優雅設計與永續概念,採用無毒、可回收的環保塗層,並使用100%可再生能源進行生產。這些獎牌結合傳統工藝與當代技術,體現了義大利設計的優良品質,更凸顯出運動員作為賽事核心的理念。

兩位傳奇選手為獎牌設計揭幕

獎牌揭曉儀式由兩位義大利體壇傳奇領銜:曾奪下1金1銀奧運獎牌的游泳選手Federica Pellegrini,以及在帕運拿下14面獎牌,縱橫田徑、越野滑雪等項目的Francesca Porcellato。

2026米蘭冬奧獎牌設計!兩種牌面質地象徵團結精神,展現義大利精緻工藝
(圖片來源:Milano Cortina 2026)

而儀式主持人、義大利威尼托大區首長Luca Zaia表示:「這枚獎牌訴說每位運動員為達終點所付出的努力與堅持;同時,它也向那些在幕後默默付出的組織者、志工、技術人員、工匠,以及其他不可或缺的角色致敬。」他也補充:「2026米蘭冬奧是不僅僅促進體育與娛樂發展,更關乎義大利的基礎建設、觀光、宣傳與就業機會。獎牌只是個起點,我們已經看到夢想開始實現。」

2026米蘭冬奧獎牌設計!兩種牌面質地象徵團結精神,展現義大利精緻工藝
(圖片來源:Milano Cortina 2026)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