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ürgen Mayer H曾就讀於斯圖加特大學、庫柏聯合學院和普林斯頓大學,作品受邀於世界各地展出,並獲紐約和舊金山MoMA收藏。2008年時,獲德國《明鏡周刊》選為天才接班人,是繼包浩斯創辦人沃爾特‧格羅佩斯(Walter Gropius)以及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之後,德國建築界的耀眼新星。建築作品從丹麥、波蘭、西班牙到比利時,每每留下令人印象深刻的公共建築作品。德國Ostfildern鎮會堂、卡爾斯魯厄大學學生中心、西班牙塞爾維亞的都市磨菇傘、S11辦公室、Home.Haus孤兒院等作品,均迥異於過往德國建築予人的印象,而擁有鮮明如簽名般的風格,常被稱為「液化的建築」,他則以「Beyond the Blob」來形容這取自於化學的概念。
Jürgen Mayer H.趕上了時代變動。新建築材料的探索催生了不同建築形式的可能;網路及科技則為人們與自然、建築之間的關係,帶來新的想像;同時,建築師開始跨越國界,作品誕生於世界各地。他認為建築並非一種孤立的追求,其完成依賴客戶端、工程師、建築師良好的合作關係,同時建築也應將城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連接起來。種種條件變化與不同文化之間彼此激盪,令建築存有許多表現可能,而Mayer則以意義的模糊性為策略,讓這時代的多元、曖昧特性,潛藏於建築之中,藉著液化的建築,賦予個人解讀的多重可能。
La Vie也專訪到建築團隊RAU Architects創辦人Thomas Rau,就由他現身說法荷蘭館如何步步發想與落實,以及他對於永續議題、世博意義等的想法與見解!
(攝影:Zhu Yumeng)
Q:請先分享荷蘭館的設計概念和籌備過程!
這趟設計旅程始於3年前,目標從一開始就很明確——不僅要打造一座裝載展覽的容器(這在世博中十分常見),而是創造一座「建築即訊息」的場館。無論是細節、材質,或服務人員的手勢,每一個元素都有我們想講述的故事。因此我們採取整體性的設計方法,將建築化為「新曙光(A New Dawn)」的具象呈現——由循環經濟、潔淨能源與國際合作推動的未來。展館的核心,是一顆發光的「人造太陽」球體。這顆直徑10.6公尺的球,象徵從水中汲取的再生能源,尺寸則呼應了岡本太郎在1970大阪世博設計的「太陽之塔」,其頂部的金色面具,藉此向歷史傳承致敬。
館內展出將以「擴增人類(Augmented Human)」、「生命(Life)」、「星球(Planet)」為3大主軸,分別呈現瑞士在創新科技、生命科學、永續生態的面貌。有趣的是,大眾熟知的日本卡通《阿爾卑斯山的少女》(台灣譯為《小天使》),其實改編自瑞士文學作品;也因為這樣的有趣連結,該作品也成為此次瑞士館展出的亮點之一。位於展館頂層的球體被打造為餐飲空間,並取名「Heidi Café」,而Heidi即是《阿爾卑斯山的少女》女主角小蓮的原名。4月22日館內也將帶來《My Name is Heidi》沉浸式演出,結合設計與電影,重新詮釋這位阿爾卑斯山的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