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CA《總是春光乍現》!探討演算法、視覺圖像中的偏見與歧視

總是春光乍現首圖

即便個人再有自覺,也難以完全消弭生活中各種偏見的發生,言行舉止中夾帶的任一符碼,在說者、聽者的耳裡與眼裡,可能因價值觀、信仰、文化背景等多種因素,產生截然不同的詮釋,而許多微歧視甚至只會被解讀為說者無心、聽者超譯,輕巧帶過。但你知道嗎?這現象不只出現在人際互動中,就連電腦都會有你意想不到的、各種顯露偏見的行為,而長居於台北、柏林兩座城市的新銳藝術家「致穎」,就以《總是春光乍現》為題,自2021年7月27日~9月19日在MooCA當代藝術館開展,運用表演式演說、影像裝置、圖像研究等創作形式,帶領觀眾探究演算法、視覺圖像中,所存在的偏見與刻板印象。

202107161831177eh21u6nE3
致穎個展《總是春光乍現》於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

探討隱藏於人工智慧、視覺圖像背後的偏見與刻板印象

《總是春光乍現》以近年蔚為風潮的臉部辨識技術開展,探討隱藏於人工智慧、數位圖像、意識形態中,關於種族文化的偏見與刻板印象。策展人李彥儀在闡述策劃概念時,以現代生活應用大量數據資料的現象切入,提到為了加快複雜、耗費人力的身份認證流程,臉部辨識系統成為重要的工具導入,它協助承認要求加入的數據群(你與我),並決定是否放行,而這背後的概念是:你必須先被識別,才得以進入;如果不被識別,你所被轉譯成的資料,則無從分析。這樣的情況下,「存在卻不被看見,因此該數據的要求不再重要」的情況便會產生,「忽視」就此萌發。

圖左_《功夫流感》、圖右《信息》
《總是春光乍現》展覽空間

「忽視」是如何影響個人生活?演算法的偏見又為何而生?

藝術家致穎與策展人李彥儀也在開幕導覽中分別分享,是哪個時刻,深刻感受到以種族為背景因素的「忽視」,正實質影響日常生活?一是偶然發現用戶遍佈全球的Snapchat,竟有無法辨識黑人臉部的問題,二是美國網球名將Serena Williams差點在產後喪命的驚險事件,經專家與學者思考討論後,讓大眾認知到黑人女性醫療數據不足、常面對「失格」健康照護的困境。

也許你難以想像,機器與資料庫也能產生這些「人性化」的謬誤,但若往回推敲,建立演算法與各種分析系統的終究是「人」,這麼一說是不是就通了?當數據庫的建構者帶有個人好惡,便會在過程中有意或無意地為電腦注入偏見。

FotoJet (3)_58
藝術家致穎

帶領觀眾察覺生活中那些隱隱感到「不對勁」的事

致穎將一切化為簡單的一句話:「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感受到有些事情是不太對勁的」而這場展覽,就是希望帶領觀眾挖掘,這些不對勁到底是什麼?背後的脈絡為何?而李彥儀也提到,我們必須在建構數據庫的「包容性」之餘,同時直視社會歧視、警察暴力、司法不公在虛實混合環境中加劇的事實,那我們該如何識別圖像中的偏見,以建立更敏銳的識讀知覺?她認為,也許從圖像史開始解構技術的歧視性,會有所幫助。

FotoJet_120
《總是春光乍現》展覽空間

《總是春光乍現》3件作品解析

讀完《總是春光乍現》的作品概念、展覽論述,不妨接著看致穎是如何運用表演式演說、影像裝置、圖像研究等手法,表現生活中不見其形體、卻能感受其力道的忽視、偏見與歧視。

《打光》

致穎在2016~2018年進行的研究中,發現了一款非洲獨有的Techno傳音手機,其在當地市占率高達4成的強勢地位,更引起他的好奇。為什麼這款手機在非洲這麼受歡迎?根本原因是它強大的美白功能,能解決多牌手機相機無法辨識深膚色臉孔的問題,另外,符合當地需求的雙卡設計也有影響。這項發現後來成為《打光》深入探究的標的,發展出由3條主要敘事構成的錄像作品:先是與多哥(Togo)專業攝影師探討如何透過打光技巧,來彌補攝影器材對深膚色曝光的不足;再與臺灣聯發科工程師對話,詢問如何打造廣受非洲民眾歡迎的相機演算法。

IMG_9043
致穎《打光》

FotoJet (1)_89
致穎《打光》

之所以取名為《打光》,不僅直指攝影術的打光技法,也巧妙玩了場文字遊戲,取中文不同於其他語言,在打光一詞中特有的動詞「打」字,與李小龍的形象做結合。因此,作品中可見一段70年代風格的李小龍功夫片,並穿插了利用臉部動態捕捉、語音辨識演算法所訓練出的李小龍動畫,作為影片講述者。

FotoJet (2)_71
致穎《打光》

FotoJet (5)_45
致穎《打光》運用臉部動態捕捉、語音辨識演算法訓練出李小龍動畫

《功夫流感》

作品名稱來自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2020年競選演說中所創造的詞彙,「功夫流感」一詞隨後透過社群媒體迅速傳播,加深了西方世界因COVID-19疫情擴散,而對亞裔族群持有的偏見,如同「東亞病夫」一般成為帶有生理缺陷的種族想像。致穎在《功夫流感》中,採用表演式錄像手法,嘗試解構病毒、功夫—亞洲人刻板印象與影像的關聯性,並延伸探討了臺灣自身的種族歧視問題。

FotoJet (6)_36
致穎《功夫流感》

IMG_9021
展場中呈現《功夫流感》的螢幕裝置

《信息》

作品呈現2組共8個被演算法屏蔽的字彙,尤其在疫情越趨嚴重時,中國主流社群平臺便開始封鎖與疫情相關的字彙如「口罩」、「封城」、「病毒」等,藝術家將這些字詞組以人工模擬數位圖像輸出的方式,橫向繪於圖紙上。

IMG_9026
致穎《信息》

《信息》01
致穎《信息》

《信息》02

最後,來說說展覽的命名靈感,其取自義大利名導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作品《Blow-up》的中文譯名《春光乍現》,不僅汲取電影中探討拍攝者、被攝者間權力關係的想法,也以此開展,更廣泛地從器物、攝影技術、圖像史等概念進行思辨,從致穎的作品中,也可看見藝術家在觀察並反芻之後,以自身角度進行重新演繹的結果。有趣的是,展覽所探討的議題嚴肅,處理起來甚至有些棘手,但致穎卻在其中摻了些幽默,讓觀者領會到詼諧語調也能傳遞正經訊息,反過來說,凛然倒不見得誠懇,追根究底,重要的還是訊息的本質。

|致穎

目前居住於德國柏林和臺灣臺北,為「復興漢工作室」成員之一。常遊走於不同國家之間,作品亦受到不同文化和社會內涵所影響。致穎的創作不限定於任何單一媒材,諸如裝置、素描或是影像等,藉由不同的創作形式,試圖探究人類的生存狀態和所處環境間的關聯,以及藝術生產如何扭轉人類日常生活等種種課題。致穎曾參與許多國際性展覽計劃,如「2012台灣美術雙年展」、「2014上海雙年展:社會工廠」等,《總是春光乍現》個展則作為榮獲2019年「西班牙LOOP錄像藝術獎」後的計畫成果發表。

|總是春光乍現 展覽資訊

展期:2021年7月27日~9月19日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實驗展場MoCA Studio

資料|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圖片|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izzie pa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廣慈社宅」位於松山奉天宮附近、規模居台北市之冠,而以此為基地、醞釀五年多的「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畫」,如今迎來成果發表,於2025年1月9日至2月10日開放大眾參觀。

一場社宅裡的藝術盛典

廣慈社宅前身為福德平宅以及廣慈博愛院,由於該地區發展相較老臺北城慢,散落著埤塘、濕地、郊山,緊扣鐵路、礦區、移民聚落,因此至今仍有許多新建設落成,可說是都市發展的一方新天地。廣慈社宅佔地6.4公頃,共有逾1500戶,入住居民面貌多元,為了促進社區的對話與相互理解,「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畫」於2020年正式啟動。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徐永旭《光之巢》位於廣慈社宅園區南面入口處(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周邊環境、居民組成等多元背景,替公共藝術計畫供應了豐沛的創意靈光。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畫由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主辦、禾磊藝術策劃,以「我們在家(We Are Home)」為題,聚焦關係美學與環境美學,串起既有社群與新遷入的住戶、社會與社宅、人與環境間的連結,一步步形塑居民對家的認同。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游文富《溫暖的載體》夜景(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畫邀請藝術家實際駐地於一側的「福德聚場」,並設計一系列貼近在地的帶狀活動,讓藝術流動於社區建造中,築起一座共生共好的關係堡壘。九組來自台灣、日本與荷蘭的藝術家,分別以聲光、插畫、陶藝、纖維藝術、空間裝置等多元媒材,回應此處消逝的煤礦、水圳和生態,以及被人們擱置的記憶、感受,甚或是難以啟齒的終老話題等。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畫展覽現場(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2件展期限定作品

兩件展期限定作品,為廣慈社宅公共藝術成果展揭開序幕。游文富的竹編裝置《溫暖的載體》,樸質、溫潤宛如翻湧的金黃色雲海,融入地景也溫柔摟抱著老榕樹,歡迎觀眾穿梭其中;國內外藝術家跨界合創的《遷徙博物館》,是展覽的一大亮點,由德國藝術家佛羅里安.克拉爾(Florian Claar)結合金屬、木構和聲學技術,構築出的開放式聲鏡劇場《Wall of Voices》,而裏頭循環播放的聲音作品,則是知名音樂人林強,取材十多位受訪居民關於夢境、夢想的口語敘事,所創造出的電子音樂作品《聽夢I-夢迴》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游文富《溫暖的載體》(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Wall of Voices》結合金屬、木構和聲學技術,構築出開放式聲鏡劇場(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噪咖藝術、吳秉聖合力於《Wall of Voices》中,打造出光影作品《牽繫》(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8件永久性戶外裝置,呼應周邊地景

廣慈社宅室內外共有18件裝置作品,觀展動線以信義區行政中心正後方的社宅3區(C區)的主視覺延伸作品《社區精神旗幟》為起點。展期中展示的作品為蔡慧盈操刀的《揚揚》,藉由邀請居民共創,拓印下老椅子、磚瓦甚至福德聚場門牌等象徵「家」的元素。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蔡慧盈《社區精神旗幟:揚揚》(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衛福大樓與行政中心的接壤處,是禾磊設計梁豫漳以耐候鋼打造雙圓弧棚頂的《流亭》,如今已成為居民偶遇、寒暄的地標;嶼山工房林聖峰《大樹下的山水客廳》以平行並排的波狀鋼筋,模糊建材的軟硬與內外之分,成為日升月落間瞬息萬變的光影山水。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禾磊設計梁豫漳《流亭》地處衛福大樓和行政中心大樓之間(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嶼山工房林聖峰《大樹下的山水客廳》夜景(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站在《大樹下的山水客廳》下方仰望天空(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南面入口處徐永旭《光之巢》呈現四座溫煦、質樸的峽谷雕塑,呼應地勢也迎接人們歸巢;邱承宏《採光》以昔日植物的形象刻鑿混凝土浮雕,營造翩翩詩意及巧妙的共時性;偶然設計曾令理《孢燈》同樣取植物為靈感,用數株不鏽鋼雕塑模擬附近淺山的蕈菇、孢子,回應廣慈社宅周邊地景。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徐永旭《光之巢》(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邱承宏《採光》(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偶然設計曾令理《孢燈》(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路面、變電箱上九個貌似秘魯「納斯卡線」的神秘圖騰,是彭冠傑的作品《祝》,受附近奉天宮、慈惠堂等公廟信仰啟發所設計;現居荷蘭的以色列藝術家拉姆・卡齊爾(Ram Katzir)則從觀察手相的風俗出發,於三棟社宅包夾的廣場描繪出巨幅地畫《書寫未來》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彭冠傑《祝》(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藝術家拉姆・卡齊爾《書寫未來》(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10件室內創作,訴說場域本質

廣慈社宅建物內,也展示著許多藝術作品。大廳牆面上的鄒駿昇《共生》,描繪四獸山所代表的神獸,隱含動物與人類、生態與聚落間共生的永續議題;吳芊頤《窗光漫遊》轉化了公園、濕地、花草、蝶鳥,以及鐵窗花等在地符號;李維皓、許敬柔創作的《盈盈》,以特製不鏽鋼板折射天光,製造出宛如水中游魚的熠熠鱗光。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鄒駿昇《共生》(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吳芊頤《窗光漫遊》(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李維皓、許敬柔《盈盈》(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山由社《描海》是一幅需抬頭仰望的壯闊海景,鼓勵觀者打開嶄新的視角;日本藝術家本間純《記憶中的海》則將海洋的寫真轉印於金屬穿孔板上;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山由社《描海》(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本間純《記憶中的海》(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章芙菱《一場及時雨》李維皓、許敬柔創作的《沐浴》,一件用分光鏡營造七彩色光、一件讓光源與白色地景共舞,替受困的心靈帶來片刻撫慰;長居臺灣的日本藝術家大塚麻子《請跟我說》《廣慈的天空》兩件畫作,則替空間平添了一絲活潑氣息。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章芙菱《一場及時雨》(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李維皓、許敬柔《沐浴》(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大塚麻子《請跟我說》(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We Are Home: 廣慈社會住宅公共藝術成果展

展覽日期|2025年1月9日至2月10日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五 10:00~17:00
展覽地點|廣慈社會住宅公共區域(台北市信義區福德街38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田中達也特展」台北開展!集結160組全新創作,走進日本微型藝術家的奇幻世界

「田中達也特展」2025年1月開展!集結160組全新創作,走進日本微型藝術家的奇幻世界

田中達也微型展即將於2025年1月在台北的中正紀念堂登場,展出逾160組全新創作,涵蓋近50件立體模型,以及初次亮相的精彩內容。

田中達也微型展登陸台北

Instagram累積近400萬粉絲追蹤、海內外特展巡迴突破250萬觀賞人次的日本微型藝術大師田中達也,即將再度來台。此次的田中達也特展,以日常為靈感出發,展覽內容橫跨HOME(家)、FORM(形狀)、COLOR(顏色)、SCALE(比例)、MOTION(動態變化)、LIFE(生命力)、WORLD(世界觀)7大主題,將天馬行空的想像化為現實,分別從「生活、形態、色彩、大小差異、動作」,等各種新視角看待熟悉的事物。

2025年1月,風靡全球的田中達也微型展盛大回歸、再度登陸台北。(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2025年1月,風靡全球的田中達也微型展盛大回歸、再度登陸台北。(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田中達也在這次的展出中,從「生活、形態、色彩、大小差異、動作」等各種新視角看待熟悉的事物。(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田中達也在這次的展出中,從「生活、形態、色彩、大小差異、動作」等各種新視角看待熟悉的事物。(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展覽集結7大主題

像是巧克力變書房、搭乘美味的麵包公車通勤去、在蔚藍衣架海上盡情地衝浪、用小小釘書針建造摩天高樓,以及在光碟片上享受溜冰的舞者等。另外,田中達也繪本《壽司買衣服》中的新角色也將驚喜出場,深入展現其工作哲學「MITATE MIND(轉換視角)」,讓平凡的生活變得與眾不同。

《HOME》用綠色口香糖打造舒適臥房(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HOME》展區中,用綠色口香糖打造舒適臥房(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LIFE》與鮪魚握壽司一起逛街買新衣(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LIFE》展區中,與鮪魚握壽司一起逛街買新衣(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打造小世界大驚奇

而除了豐富的平面作品及立體模型,現場還能欣賞5座繪本場景的大型創作、5部影音動畫,帶領人們更加深入田中達也的幽默與創意。甚至在你參與微型作品的同時,也能體驗當小小攝影師的樂趣,一同嘗試意想不到的獨特視角。

《MOTION》左右來回熨燙著翹起的洋芋片(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MOTION》展區中,左右來回熨燙著翹起的洋芋片(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SCALE》將玉米粒縮小再縮小製成皮包(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SCALE》展區中,將玉米粒縮小再縮小製成皮包(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田中達也特展-大師眼中的微型组合
展覽日期:2025年1月10日(五)至2025年4月6日(日)
展覽地點:中正紀念堂1展廳(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號)
展覽時間:10:00-17:30(17:00停止售票及入場)
休展日:1/28(除夕)、1/29(初一)、2/28

更多售票資訊請點此

資料提供|寬宏藝術、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