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安國《浮相》皮塑藝術展!以皮革呈現人體肌肉、臉部表情,致敬百工百業與神話傳說

段安國《浮相》皮塑藝術展!以皮革雕塑細緻呈現人體肌肉、臉部表情,向百工百業與神話傳說致敬

藝術家段安國投身皮革雕塑30年,創作常以「人物」為主體,題材向百工百業致敬,也對精神領域、神明境界提出叩問,雕塑重點則聚焦於人體自然肌理,細細還原面部表情與身體肌肉表現。即日起至5月15日,台北boven café展出段安國《浮相》個展,集結藝術家9件精選作品,以及從未公開的2件全新創作,邀請觀者近距離觀察其作品中栩栩如生的雕塑細節。

12.主視覺海報_理式設計
《浮相》主視覺由理式設計操刀

JGA_2819
段安國皮塑作品

從牛肉攤販開啟自學的藝術之路

段安國將自身對現世的觀察、所思所想,寄託於手塑皮革。過去,段安國在市場裡擺牛肉攤,這與藝術看似毫不相干的職業,卻為他奠定了創作基礎;原來,透過觀察市場裡來來往往的人潮,人們或悠閒、匆忙,或叫賣、喊價,那些為生活而鮮明生動的姿態,無形中成為段安國的創作靈感。

02.段安國與他的全新作品_信心(醫生)
藝術家段安國

值得一提的是,段安國沒有拜師學藝,而是在市場一邊切牛肉、一邊研究肌理紋路,在家中也常常對著鏡子練習表情,透過不間斷的實驗,摸索出一套專屬的技法。而其皮塑技藝的特別之處,在於善用手部力量,精巧拿捏拉扯、捏塑皮革的力道,藉以成形一個又一個立體人偶及各式配件。

JGA_9058
藝術家段安國於《浮相》展覽現場講解作品

《浮相》背後意涵?又為何選在咖啡館展出?

由於段安國的靈感多源於對日常的觀察,再「轉化」成創作,策展團隊「三川工作室」聚焦於此,特以《浮相》為展名,點明藝術家以巧手呈現人世間情態的創作初心;展出地點選於boven雜誌圖書館的一樓咖啡館,是因咖啡館中的深刻交談,常能引發許多乍現靈光,而一尊尊皮偶正如同咖啡座上鄰人,各有深刻人生故事,靜待每一個觀眾的偶遇交流。

11.展場全景照
《浮相》於boven雜誌圖書館一樓咖啡館舉辦

策展巧思、六大展區亮點一覽!

為增加展品與觀者的互動,三川工作室在展覽動線規劃方面「有坐有站」,觀賞形式多元;而每件創作旁僅標示作品名稱、尺寸,簡介則不直接露出,而是封裝於信封內,並集中放置於吧檯,引領觀者前往探索,閱讀每一封信裡蘊含的作品故事。

06.策展團隊三川工作室選擇保留咖啡廳座位,邀請觀者坐下來賞析作品,閱讀作品故事
坐著看展覽是另一種享受

09.作品簡介採用信件的形式,邀請觀者自行打開探索
裝在信封裡的作品簡介

01. 射日傳說

展覽由此一原住民像為開端,段安國以皮革塑出了肉身形體的原始之美,從雙手張弛弓弦的動作、雙腿的跨步,呈現皮革所塑出的肌肉張力,並營造與大自然搏鬥的緊張氛圍。藝術家藉由勇士對抗太陽的勇敢精神,致敬原住民文化、神話傳說意蘊,並對後世傳達祖先對生活的「拚搏」精神,隱含積極、努力向上的鼓勵。

04.射日傳說是段安國創作分水嶺的代表作
此作致敬原住民文化、神話傳說之美

DSC_4963

02. 表情系列

本區作品最富情緒感染力,觀賞重點除了人偶的面部表情,人偶「衣服皺褶感」更是體現捏塑手藝的功夫。段安國使用大張皮革讓罩衫質感一體成形,無論是胸前模仿布料垂墜的弧度,又或是順著肩型呈現袍服柔軟的質地,都栩栩如生。

07.浮相與boven雜誌圖書館合作選書,從書籍的工藝之美,豐富策展內容的豐厚度
展場一隅

JGA_2761
 表情系列作品

03. 百工系列

此區為本展核心,欲傳達「世人皆職人」的深意,並致敬在各行各業打拼事業的小人物。從〈珠寶匠〉、〈老鞋匠〉、〈忘我(大提琴家)〉,再到段安國首度曝光之作〈信心(醫生)〉,都等著觀者前來探索,正因有形形色色的職業,才能交疊出日常生活的厚度。關於全新創作的〈信心〉,是段安國在疫情爆發後有感,向醫護及對抗病毒的全體人民致敬,故以「胸腔X光片」為意象寄託情感,對觀者表達道:「雖然生活充滿許多未知的痛苦,但仍要積極治療、懷抱希望。」而此作有個隱藏小亮點在於醫師褲子,其使用30年的日本豬皮製成,質感細緻。

08.精彩作品太多,精選同樣是職人作品系列的照片,呼應人間喜劇、眾生面容
百工系列有許多作品以攝影形式展出

DSC_5895-2
百工系列作品

DSC_5163

04. 三芝系列

段安國以一尊塑鋼土做的人偶為基底,以皮革繃塑出〈雨那欸落未停〉、〈雨中豐收〉兩款人像,為觀者拆解皮塑工藝的多變,一個母胚竟能塑出全然不同的人偶與氛圍。其中,〈雨那欸落未停〉的外套和褲子,是以二層皮(榔皮)加上特殊染法呈現「仿麂皮」質感,為一大觀察重點。

14.最後再度邀請各位前來近距離欣賞皮塑藝術的精美
展場一隅

DSC_5968
三芝系列作品

DSC_6002

05. 媽祖

展覽最後,以神聖的全新作品〈媽祖〉收尾,段安國運用經年累月的純熟技巧,以及厚實有勁的雙手,繃塑出媽祖慈愛世人的面容,照看著展場內的人間百態。這一尊全以「白牛皮」製作的媽祖像,有別於傳統廟宇中的神像穿戴華麗衣袍,而以淨素典雅的溫暖紅取代。

03.段安國於2022的全新創作_媽祖
全展以〈媽祖〉收尾,為觀者帶來安心力量

06. 選書與影片

除了賞析作品本身,本展也透過跟boven雜誌圖書館合作挑選的書籍,以及段安國訪談影像,讓不同媒介述說作品意涵,使觀展體驗更加豐富。

13.展場主視覺掛布_理式設計
主視覺掛布由理式設計操刀

皮革雕塑的工藝看點

立體皮革雕塑工序繁瑣,從使用塑鋼土來塑造模型,接著翻模、分模,完成人體基底模型後,真正的皮塑精髓才正要開始。首先,徒手對稍微濕潤的皮革進行拉扯、揉製、捏塑、繃模等處理,待皮模乾燥後,再對成形的立體皮革塑模進行細部「雕與刻」;最後,才進行各種物件組合、上色與配件製作。藝術家須深諳各種皮革材質、顏料染料的特性,才能讓成品傳遞出來的厚薄質感、氛圍、色彩、線條與張力,呈現恰到好處的美。

10.現場備有碎皮料歡迎觀者體驗
現場備有碎皮料,歡迎觀者體驗皮塑製程

段安國《浮相》

展期|即日起至2022年5月15日 11:00~19:00

地點|boven café(boven雜誌圖書館一樓咖啡廳)

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107巷5弄18號(忠孝復興站步行約5分鐘)

票價|150元,可觀展、兌換咖啡茶飲、半價進入B1雜誌圖書館

藝術家段安國X策展團隊三川對談場次|5月14日 14:00~16:00

資料、圖片|三川工作室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在故宮!集結梵谷、塞尚等大師名作,梳理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百年藝術流變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6月故宮登場!集結梵谷、塞尚等大師名作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The Met)首度來台展出!故宮博物院將於2025年6月至10月呈獻《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本展集結大都會博物館多達81件繪畫及素描珍藏,它們分別來自梵谷、雷諾瓦、馬諦斯、塞尚等38位大師級畫家,帶觀眾一覽1920世紀中,自現實主義遞嬗至印象派、現代主義等的藝術流變;更特別精選多位知名女性藝術家之作,如印象派名家瑪麗‧卡薩特、貝絲‧莫莉索等,藉此呈現女性在西方現代藝術發展中的崛起與獨特風格。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6月故宮登場!集結梵谷、塞尚等大師名作
(圖片來源:《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官方Facebook)
「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即日起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第二展覽館隆重開展。(圖片提供:時藝多媒體)
「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即日起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第二展覽館隆重開展。(圖片提供:時藝多媒體)

穿越橫跨一世紀的藝術浪潮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被譽為全球四大博物館之一,收藏近200萬件橫跨5000年歷史的珍貴藏品,涵蓋世界各大文明與藝術流派。而故宮本次展覽時區鎖定1920世紀中,類別涵蓋現實主義、學術繪畫、印象派、後印象派至早期現代主義。印象派的出現,讓畫家們從室內走向戶外、繪畫主題自人物與肖像延伸到自然景致,藉畫筆捕捉光影流動,並影響了後續藝術流派如點描派、野獸派、現代主義等的誕生及演變,留下許多經典佳作。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6月故宮登場!集結梵谷、塞尚等大師名作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圖片來源:The Met)

以人體、肖像、大自然等「畫面主題」劃分5大展區

策展敘事跳脫傳統上以「時序」、「畫派」分類的形式,改以「畫面主題」引導觀眾透過「直覺」展開探索,感受畫中色彩、筆觸及其蘊藏的人文情感,沈浸於作品所營造的氛圍情境。讓我們分別看向5大展區亮點:

▍身體姿態

此區梳理自1860年代起不同藝術家對人體的詮釋,並闡述鉛筆、顏料等不同媒材與技法對裸體描繪的特殊性,看人體如何成為藝術表達的試驗場。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6月故宮登場!集結梵谷、塞尚等大師名作
《大溪地的出浴女子 Tahitian Women Bathing》,高更 Paul Gauguin,1892。(圖片來源:The Met)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時藝多媒體)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時藝多媒體)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時藝多媒體)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時藝多媒體)

▍肖像與人物

18世紀歐洲迎來工業革命,撼動社會階層與城市風貌,藝術也從國家資助轉向更開放的大眾市場,肖像畫趁勢崛起為中產階級展現財力、地位之物。這一時期,藝術家描繪現代生活中的社交互動,讓親朋好友成為畫中人,賦予肖像更風格化的表現,模糊肖像畫與風俗畫的界限,開啟人物畫的新風貌。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6月故宮登場!集結梵谷、塞尚等大師名作
《彈鋼琴的兩位少女 Two Young Girls at the Piano》,雷諾瓦 Auguste Renoir,1892。(圖片來源:The Met)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6月故宮登場!集結梵谷、塞尚等大師名作
《春日 Springtime》,皮埃爾·奧古斯特·考特 Pierre-Auguste Cot,1873。(圖片來源:The Met)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時藝多媒體)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時藝多媒體)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時藝多媒體)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時藝多媒體)

▍徜徉自然

在歐洲各國隨政治與工業革命的推進逐漸轉變之時,藝術家將視野轉向自然風光,以風景為畫作主角,並在其中融入自身獨特視角與繪畫風格,徹底改變1920世紀初的畫風。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6月故宮登場!集結梵谷、塞尚等大師名作
《花朵盛開的果樹園 The Flowering Orchard》,梵谷 Vincent van Gogh,1888。(圖片來源:The Met)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時藝多媒體)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時藝多媒體)

▍城市到鄕村

1920世紀之交,藝術家們不僅徜徉自然,也探索各地人們的生活方式,及人們與環境的互動,眾多畫作描繪的主角從不斷變化的巴黎城市景觀、塞納河畔及度假勝地享受悠閒時光的漫遊者,再到鄉村小鎮和田園風光。藝術家以現代眼光及創新技巧,各自展開對所處地方的景觀與人群的獨到詮釋。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6月故宮登場!集結梵谷、塞尚等大師名作
《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 A Sunday on La Grande Jatte》習作,喬治·秀拉 Georges Seurat,1884。(圖片來源:The Met)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6月故宮登場!集結梵谷、塞尚等大師名作
《冬天早晨的蒙馬特大道 The Boulevard Montmartre on a Winter Morning》,卡米耶・畢沙羅 Camille Pissarro,1897。(圖片來源:The Met)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時藝多媒體)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時藝多媒體)

▍水岸風光

工業革命帶動鐵路運輸,人們能以更便捷的方式前往海灘、漁村、港口等各地觀光,藝術家們也踏上旅途,留下許多描繪水景風光的美作,無論在法國各海岸、威尼斯或阿爾及爾等地,都能看到不同藝術家詮釋的畫作紀錄。

皮耶‧波納爾,《聖特羅佩舊港一景》,1911年。(圖片來源:The Met)
皮耶‧波納爾,《聖特羅佩舊港一景》,1911年。(圖片來源:The Met)

票價資訊總整理

《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規劃3波售票期間,提供各式票組選擇,有興趣者請見下方詳細售票資訊。

《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展期|2025.06.1410.12

展場|國立故宮博物院 第二展覽館 一樓特展廳

開放時間|每日 9:0017:0016:30展覽現場停止售票及入場)

 

▬▬▬ 購票請點此 ▬▬▬

▍早鳥票 3/13-3/31

・雙人紀念套票|$770

內附雙人入場憑證1組、紀念套票1

請於觀展驗票時出示入場憑證,以兌換紀念套票組

▍預售票 4/7-6/13

・單人票|$400

THE MET 限定零錢包套票|$499

內附單人入場憑證1個、THE MET限定零錢包1

請於觀展驗票時出示入場憑證,以兌換限定零錢包

▍展期票 6/14-10/12

・全票|$500

・優待票|$4506歲以上持有效學生證件者,每證限購一張(碩博士生、社區大學、空中大學及在職進修等恕不適用)

・特惠票|$25065歲(含)以上者、持本國或外國身心障礙手冊之陪同者,需出示證件正本,每證限購1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編輯帶逛】2025大阪世博推薦展館6選:Better Co-Being、Future of Life、BLUE OCEAN DOME、荷蘭、韓國、巴林館亮點與策展分析全收錄

【編輯帶逛】2025大阪世博推薦展館6選:Better Co-Being、Future of Life、BLUE OCEAN DOME、荷蘭、韓國、巴林館亮點與策展分析全收錄

2025大阪世博盛大進行中,La Vie編輯在4天內密集參觀超過35座展館,繼上篇推薦的5座展館後,此次再推6座!除了分享第一手體驗心得,也分析參觀方式、主題策劃等,探索什麼是能留存心中的展覽。

▸ Better Co-Being

必須在場的「共鳴」體驗

先說結論,「Better Co-Being」是此次我個人綜合排名的第1名。除了在視覺上極美(大推在傍晚或晚上預約),展館的整體性、建築與展覽內容的創新性,都屬高分評價。且在網路可以取得眾多訊息的現在,「Better Co-Being」展館具有「必須在場」的特質,是照片與文字難以完整感受的獨特體驗。

「Better Co-Being」展館由獲普立茲克獎的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操刀。(攝影:蔡耀徴)
「Better Co-Being」展館由獲普立茲克獎的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操刀。(攝影:蔡耀徴)

本屆世博會場正中心,座落的並非雄偉建築,而是名為「寂靜之森」的森林,而SANAA設計的「Better Co-Being」也融入其中。這裡的「融入」是意象上的,也是物理上的。呼應「Better Co-Being」展館強調連結、開放的理念,他們打造了一座11公尺高,無牆、無天花板的銀色網格狀罩棚;地面僅用纖細柱體支撐,讓網格如雲朵般飄浮空中。從白天到夜晚,從晴天到雨天,建築將與天色和天氣交織出不同景象。在「Better Co-Being」官網刊登的採訪中,西澤立衛表示:「建築本身就有『占據』空間的特質。從這個意義來看,如果能在空間上表達出『共享』的概念,將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妹島和世則說:「這是一個無法完全控制的空間,我認為這正是有趣之處,人們可以在這裡感受天氣變化,進行互動式的體驗。」

「Better Co-Being」的銀色網格在不同天色下映照出不同氛圍。(攝影:蔡耀徴)
「Better Co-Being」的銀色網格在不同天色下映照出不同氛圍。(攝影:蔡耀徴)

展覽透過感應石頭、作品、觀眾的互動,表達了「共鳴」此一抽象主題。現場採小規模團體導覽,入場前每人會拿到一顆「echorb」石頭感應器,與手機完成連結後,登入體驗網站,將看見包括自己在內的同場觀眾的石頭顏色與位置分布;手握石頭,其震動將自然帶動手往左或右移動。

左:「echorb」石頭感應器,會有發光與震動的效果。右:「echorb」連結手機後的畫面,可看到同場觀眾的石頭顏色與位置分布。(攝影:張以潔)
左:「echorb」石頭感應器,會有發光與震動的效果。右:「echorb」連結手機後的畫面,可看到同場觀眾的石頭顏色與位置分布。(攝影:張以潔)

接著跟隨工作人員引導,依序體驗塩田千春〈言葉の丘〉、宮島達男〈Counter Voice Network〉,以及策展人宮田裕章的〈共鳴の空〉、他和創意團隊EiM共創的〈最大多の最大幸福〉等作品。走在不同路段、靠近不同作品時,將石頭輕輕放在耳邊搖晃,還會聽到不同聲響。最後登場的球體LED裝置,會即時搜集本場觀眾的體驗行為、當下天氣等數據,呈現僅只一次、屬於此時此地的影像。

塩田千春〈言葉の丘〉,紅線和漂浮的文字聯繫起無法言喻的情感。(攝影:蔡耀徴)
塩田千春〈言葉の丘〉,紅線和漂浮的文字聯繫起無法言喻的情感。(攝影:蔡耀徴)
宮田裕章〈共鳴の空〉會觸發人造雨並形成彩虹,他和EiM共創的〈最大多の最大幸福〉鋼絲上的裝飾也在雨水和光線下,散發各種色彩。(攝影:蔡耀徴)
宮田裕章〈共鳴の空〉會觸發人造雨並形成彩虹,他和EiM共創的〈最大多の最大幸福〉鋼絲上的裝飾也在雨水和光線下,散發各種色彩。(攝影:蔡耀徴)

有趣的是,連結「echorb」與手機的體驗網站,就像是一個「參加過Better Co-Being館的人的社群網站」,你可以上傳照片,也可以看到他人拍攝的照片,彼此分享在世博捕捉到的風景,即便離開展場也能使用。從建築與環境的共享、藝術作品與人的互動,到應用程式將參觀者聯繫在一起,沒有想過「共鳴」可以用展覽的形式訴說,且說得新穎又深刻。

展覽最後,觀眾的行動數據和當下氣象,會轉化為球體LED影像。(攝影:蔡耀徴)
展覽最後,觀眾的行動數據和當下氣象,會轉化為球體LED影像。(攝影:蔡耀徴)
非常推薦在傍晚或晚上預約參觀「Better Co-Being」,作品亮起的瞬間非常令人難忘。(攝影:蔡耀徴)
非常推薦在傍晚或晚上預約參觀「Better Co-Being」,作品亮起的瞬間非常令人難忘。(攝影:蔡耀徴)

Better Co-Being
需預約。採分批導覽,編輯參觀時間約1小時。
更多資訊可至官方網站查詢

▸ 荷蘭館

一顆發光球體,貫穿建築與展覽

展館的「整體性」是我相當偏好的特質,與其建築、視覺、展覽、吉祥物等各個都很厲害、但欠缺聯動的整體性,我更偏好每個元素都彼此連結,完好地收斂在同一個概念下。「荷蘭館」可謂本屆在「整體性」上做得相當出色的展館,以「球」貫穿建築與展覽,連吉祥物也推出米飛兔抱著大球的限定款(甚至開幕第3天隨即完售)。

「荷蘭館」建築由RAU Architects操刀。(攝影:蔡耀徴)
「荷蘭館」建築由RAU Architects操刀。(攝影:蔡耀徴)
球體接觸展館內的感應點後即會發亮,也會觸發牆面的聲光裝置。(攝影:蔡耀徴)
球體接觸展館內的感應點後即會發亮,也會觸發牆面的聲光裝置。(攝影:蔡耀徴)

荷蘭館講述的主題為「永續」,坦白說在參觀前不抱期待,因為直覺此題很容易淪為說教,或讓看展有種「在上課」的感覺。但實際體驗後,發現它並不是對你說道理,而是讓你「感受」到此議題的重要與迫切性。觀眾在入場前,會拿到一顆白色小球,球上設有感應裝置,只要碰觸牆上的感應點,球就會發亮,牆面也會出現不同的聲光變化。有趣的是,荷蘭館將「使用球的方式」與永續概念連結,例如要啟動牆面的聲光裝置,必須多顆球同時接觸,僅有一顆是無效的,隱喻人類必須攜手合作以迎向未來;當觀眾拿著尺寸比手掌略大的球在展場走動時,勢必會雙手捧著,小心呵護其不掉到地上,這個舉動也象徵了人類得悉心照料地球。

同梯的觀眾會聚集在一個環形劇場內,觀看上方穹頂的影像,播放期間大家手裡的球也會跟著變換顏色。(攝影:蔡耀徴)
同梯的觀眾會聚集在一個環形劇場內,觀看上方穹頂的影像,播放期間大家手裡的球也會跟著變換顏色。(攝影:蔡耀徴)

「球」不僅貫串展館視覺,甚至聯動了永續主題。也許就內容、手法等個別項目來說均不是最強,但綜合起來成就了「荷蘭館」深刻的品牌印象。我想即便過了多年再回想起本屆世博,還是會清晰記得「荷蘭館就是那個有著大球」的館。

直徑10.6公尺的「人造太陽」球體是荷蘭館的核心,也象徵從水中汲取的再生能源。(攝影:蔡耀徴)
直徑10.6公尺的「人造太陽」球體是荷蘭館的核心,也象徵從水中汲取的再生能源。(攝影:蔡耀徴)

荷蘭館
需預約,也可現場排隊。採分批導覽,編輯參觀時間約40分鐘。
更多資訊可至官方社群查詢

➥ 延伸思考:引導物件的運用

這裡也想談談「引導物件」的使用方式,包括上述介紹的「荷蘭館」、「Better Co-Being」,本屆許多展館均採物件引導的參觀模式——入場前會發放一個「物件」,該物件會有感應裝置或需與個人手機連結,由它觸發展場內的體驗。例如「德國館」的物件為吉祥物「Circulars」,將其頭部碰觸展場接觸點、再放置耳邊,就會進行悄悄話般的語音導覽;「電力館」也選擇了蛋型吉祥物,透過互動遊戲可讓蛋發光,從中了解各種發電方式。不過物件的運用,無疑是給觀眾多一道的理解門檻與手續,加上世博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語言、文化甚至手機裝置型號都不同。如何讓大家都能夠輕易上手,且具有「加分」效果,實為關鍵。

「德國館」以吉祥物「Circulars」作爲引導物件,將Circulars頭部接觸展場感應點後再放置耳邊,就會對你進行悄悄話般的解說。(攝影:蔡耀徴)
「德國館」以吉祥物「Circulars」作爲引導物件,將Circulars頭部接觸展場感應點後再放置耳邊,就會對你進行悄悄話般的解說。(攝影:蔡耀徴)

Better Co-Being」的「echorb」石頭、「荷蘭館」的球,前者新奇後者直覺,且與展覽內容呼應,均是我覺得在引導物件上使用得很好的展館。不過談白說「Better Co-Being」的使用門檻偏高、手續繁複,必須步步跟著工作人員的解釋,才知道「echorb」怎麼使用、又怎樣跟作品互動;且同行攝影師的手機無法順利連結,現場也找不出解決方法。但因為石頭震動的感覺太微妙,與作品互動的方式也夠有趣,所以仍甘願且開心地學習操作方式。

▸ Future of Life

科技如何真的帶人類前行?

若說世博最初的起源,是展現人類最新發明以展望未來,儘管在現今的意義已有轉變,本屆仍有不少展館保有這分意味。不過也不諱言,有些主打科技和未來的展館,會淪為形式絢麗而內容空洞的展演。但由「人形機器人權威」、大阪大學教授石黑浩策劃的「Future of Life」,將此主題講述得既實際(有諸多研究基礎)又有想像力(開展到千年後的世界),也是我覺得本屆世博在「內容」上十分突出的館,將較嚴肅與複雜的科技議題,轉化為電影般的劇情,不說教且留白得宜。

「Future of Life」外觀不時有水流下,一來水為生命的起源,二來大阪有「水都」之稱。(攝影:蔡耀徴)
「Future of Life」外觀不時有水流下,一來水為生命的起源,二來大阪有「水都」之稱。(攝影:蔡耀徴)

入場前每人會拿到耳機,可選擇日文或英文、是否顯示字幕。建議可選擇字幕,因「Future of Life」是相當有「劇情」的展覽,角色對白會透過耳機傳送,若一時沒聽清楚可搭配字幕理解。展覽從「猴子」到「女學生」等各式機器人揭開序幕,探究人類在不同時代如何賦予機器「生命」。接著將故事線帶往50年後,並在此拋出「Future of Life」的主線劇情:50年後的世界,人類可以選擇自然死亡,或是將記憶移轉給機器人繼續存活。透過影片裡奶奶的選擇,引發觀眾思考:這個機器人是否還是原本的人?機器人能擁有真的情感嗎?人類是否需要無限地活下去?

「Future of Life」第1個展間,展示了「猴子」到「女學生」等各式機器人。(攝影:蔡耀徴)
「Future of Life」第1個展間,展示了「猴子」到「女學生」等各式機器人。(攝影:蔡耀徴)
「Future of Life」穿越到50年後,觀眾正和人形機器人一起坐在列車上。(攝影:蔡耀徴)
「Future of Life」穿越到50年後,觀眾正和人形機器人一起坐在列車上。(攝影:蔡耀徴)

懷著這些疑問,下個展間直接將「人機共存」的社會顯示眼前,只見主持人松子Deluxe正和機器人互動,還有已故文學家夏目漱石的機器人、能演奏鋼琴的機器人⋯⋯。之後耳機傳來:「接下來是1,000年後的世界。」迎面出現的是,難以定義是人是機是神的機器人隨音樂舞動,展示了不再受限於身軀與物理的人類樣態。

在50年後的世界,主持人松子Deluxe正和機器人互動。(攝影:蔡耀徴)
在50年後的世界,主持人松子Deluxe正和機器人互動。(攝影:蔡耀徴)
1,000年後的世界,「Future of Life」上演了一場未來「人」的奇幻表演。(攝影:蔡耀徴)
1,000年後的世界,「Future of Life」上演了一場未來「人」的奇幻表演。(攝影:蔡耀徴)

科技與人性的辯證、人機結合的探究,早已不是新命題,但許多作品會以荒謬、空虛或頹敗的近未來,反諷一味追求革新的人類。但「Future of Life」並沒有走這條路,而是要用科技帶著人性前行。展末亦展示了50年後可能會實現的「近未來技術」,包括與人體結合的機器人和AI、讓生活方式更自由的醫療、更永續的環境與能源技術等等。一如石黑浩在展覽尾聲留給觀眾的訊息:「人類可以設計自己的未來,活出自己想要的生命。」科技能帶人類走到多遠?其實這題不只關乎技術,也關乎人類對自己的生命、情感與需求,有多透澈的理解。

「Future of Life」共展出20具人形機器人和30架機器人,館內也由機器人擔綱引導。(攝影:蔡耀徴)
「Future of Life」共展出20具人形機器人和30架機器人,館內也由機器人擔綱引導。(攝影:蔡耀徴)
「Future of Life」每個展間的區隔、轉場十分流暢,且與內容貼合。(攝影:蔡耀徴)
「Future of Life」每個展間的區隔、轉場十分流暢,且與內容貼合。(攝影:蔡耀徴)

Future of Life
需預約,也可現場排隊。採分批導覽,編輯參觀時間約1小時。
更多資訊可至官方網站查詢

▸ BLUE OCEAN DOME

一場「水」的純粹展演

如果要說哪件「作品」最印象深刻?我的答案會是「BLUE OCEAN DOME」裡、由創意團隊nomena設計的水循環藝術裝置。「BLUE OCEAN DOME」為由非營利組織ZERI JAPAN策劃的民間展館,由設計師原研哉擔任策展人,將「水」這個主題用純粹且詩意的方式表達。

「圓頂A」以竹作為屋頂結構,由創意團隊nomena設計的水循環藝術裝置展示於此。(攝影:蔡耀徴)
「圓頂A」以竹作為屋頂結構,由創意團隊nomena設計的水循環藝術裝置展示於此。(攝影:蔡耀徴)

nomena設計的水循環藝術裝置展示於「圓頂A」,以超疏水塗層的純白盤面為舞台,模擬水從天空降下後,流經曲折地景,最終匯入大海的過程。白色的空間、白色的裝置、透明的水,觀眾進到展間會自然安靜下來,只聽得到玻璃管傾的碰撞聲,以及水流動的潺潺聲響。看著水滴在台面上匯聚,聚集到臨界點後終有一滴流入下個區域⋯⋯,沒有複雜或絢麗的聲光,卻足以引人定睛長時間觀看。在本屆世博眾多展館或現今各大展演中,聲光效果似乎成為了一種標配或趨勢,但此裝置展現了另一條路,把「單純」這件事做到極致與精緻,沒有想過「水」可以這樣被展示與觀看。

nomena設計的水循環藝術裝置,將「水」這件事做了極細膩的展示。(攝影:蔡耀徴)
nomena設計的水循環藝術裝置,將「水」這件事做了極細膩的展示。(攝影:蔡耀徴)

由坂茂操刀的「BLUE OCEAN DOME」建築也值得一看,他在記者會上說:「世博的本質應該是實驗未來的場所,如今卻過於追求表面上的獨特性與外觀,鮮少提出結構或技術的創新。」因此他期望透過「BLUE OCEAN DOME」,探索新的建築可能。

「BLUE OCEAN DOME」純白外觀會映照出天空色彩,甚至與天空融在一起。(攝影:蔡耀徴)
「BLUE OCEAN DOME」純白外觀會映照出天空色彩,甚至與天空融在一起。(攝影:蔡耀徴)

展館由3座圓頂組成:「圓頂A」的結構是「竹」,由於傳統竹材的直徑和厚度不均,且會因日光直射而裂開,因此團隊運用最新技術製成竹集成材,輕盈、強韌並易於加工;「圓頂B」則使用「CFRP(碳纖維強化聚合物)」,此材料重量比鐵輕、強度卻更優異,通常被用於航空、汽車等,本次為全球首次將CFRP作為屋頂主要結構,世博結束後也將回收,應用於坂茂參與設計的馬爾地夫海洋度假村開發案;而坂茂聞名的「紙管」則出現在「圓頂C」,此處的紙管不僅用於屋頂,連椅子都由3根紙管組成,讓觀眾直接感受其韌性。

「BLUE OCEAN DOME」在夜晚打燈後,更顯露出圓頂結構。(攝影:蔡耀徴)
「BLUE OCEAN DOME」在夜晚打燈後,更顯露出圓頂結構。(攝影:蔡耀徴)
「圓頂B」則是由視覺團隊WOW製作的全CG影像,呈現海洋、動物和塑膠垃圾彼此「共存」的影像,以美麗卻詭異的畫面直擊人心。(攝影:蔡耀徴)
「圓頂B」則是由視覺團隊WOW製作的全CG影像,呈現海洋、動物和塑膠垃圾彼此「共存」的影像,以美麗卻詭異的畫面直擊人心。(攝影:蔡耀徴)

BLUE OCEAN DOME
需預約,也可現場排隊。採分批導覽,編輯參觀時間約50分鐘。
更多資訊可至官方網站查詢

▸ 韓國館

主題包裝下的科技國力

韓國館意外地讓我滿喜歡。其實它原本不在我想參觀的清單上,而是在世博開幕日傍晚,在大屋根廊道下方躲雨時,恰巧看到前方一面巨大的裸視3D牆——瞬間以為是某個世博官方的裝置,但隨即想到近年韓國經常使用此技術,看了一下周圍,確實找到「KOREA」的字樣。不用進到展館,韓國透過外牆就已大力輸出自家螢幕設備與設計實力。

「韓國館」的裸視3D牆。(攝影:蔡耀徴)
「韓國館」的裸視3D牆。(攝影:蔡耀徴)

韓國館以「With Hearts」為主題,講述科技與人性間的關係。入場前,觀眾會先依序進入如電話亭般的小錄音間,對著麥克風回答「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每位觀眾錄下的聲音,將會在第1個展間轉化為聲光藝術,在全黑場域隨著音樂打下道道光束。第2個展間設有眾多如喇叭般的裝置,只要對其吹氣,上方就會產生泡泡落下(同場加映:瑞士館也有類似手法,但泡泡是由下往上升起)。

「韓國館」第2個展間裡,只要對如喇叭般的裝置吹氣,就會有泡泡從上方落下,亦展現了人和科技之間的連結與轉化。(攝影:蔡耀徴)
「韓國館」第2個展間裡,只要對如喇叭般的裝置吹氣,就會有泡泡從上方落下,亦展現了人和科技之間的連結與轉化。(攝影:蔡耀徴)
「瑞士館」也有與「韓國館」相似的泡泡裝置,不過泡泡是由下往上升起。(攝影:蔡耀徴)
「瑞士館」也有與「韓國館」相似的泡泡裝置,不過泡泡是由下往上升起。(攝影:蔡耀徴)

最後的第3展間,則播放一段「女高中生與爺爺」的音樂戲劇影片,融合K-Pop的音樂與舞蹈,講述科技如何聯繫情感,以及不隨時間改變的價值。其實各展間均強烈置入科技與娛樂產業等韓國國力,但因為收攏在科技與人性的連結此一主題下,並不會有太生硬或直接的「置入」感,可謂一場好看的展演。

「韓國館」第3個展間播放「女高中生與爺爺」的音樂戲劇影片,融合了K-Pop音樂與舞蹈。(攝影:蔡耀徴)
「韓國館」第3個展間播放「女高中生與爺爺」的音樂戲劇影片,融合了K-Pop音樂與舞蹈。(攝影:蔡耀徴)
「韓國館」第3個展間,影片講述科技與情感的聯繫。(攝影:蔡耀徴)
「韓國館」第3個展間,影片講述科技與情感的聯繫。(攝影:蔡耀徴)

韓國館
現場排隊。採分批導覽,編輯參觀時間約40分鐘。
更多資訊可至官方網站查詢

➥延伸思考:國家這件事怎麼表現?

國家館打著國家的名義參展,這件事其實很有趣——「國家」的比重要占到多大?要呈現國家的哪些特質或特色(以及怎麼呈現)?又或者再深一層思考,哪些東西能夠代表國家?上述提及到的兩個國家館(荷蘭、韓國),對我來說都是「主題」走在「國家」前面,也是我個人較偏好的國家館形式。這個意思是,它們是運用國家的元素(例如荷蘭的水能源、韓國的科技與娛樂產業),來講述一個主題,「國家」這件事有經過一定程度的轉化與包裝。

相反地,本屆我看到的大多國家館,都是讓「國家本身成為主題」,以博物館式的方式,介紹該國的地理、人文、產業、歷史,或是最新/自豪的科技、品牌、政策等等。雖然也不乏精彩之作,但就我個人而言,仍不免有種說教感。不過在直白介紹國家的國家館中,想特別推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展館:

「巴林館」運用約3,000根未經工程處理的木材,以榫卯組合成4層結構,形成前後高17公尺、中間低13公尺的弧線,宛如一艘木船。(攝影:蔡耀徴)
「巴林館」運用約3,000根未經工程處理的木材,以榫卯組合成4層結構,形成前後高17公尺、中間低13公尺的弧線,宛如一艘木船。(攝影:蔡耀徴)

▸ 巴林館

視覺之外,用觸覺與嗅覺感受巴林

其實在此之前,我並不知道巴林這個國家,但由黎巴嫩建築師Lina Ghotmeh(近年贏得「大英博物館」西翼展廳改造計畫國際競圖,是備受矚目的女建築師)操刀的建築,以3,000根木材製成木船般的展館,外觀就十分搶眼。

「巴林館」的木構運用相當值得一看。(攝影:蔡耀徴)
「巴林館」的木構運用相當值得一看。(攝影:蔡耀徴)

展覽內容不外乎介紹這個位於西亞、波斯灣西岸附近的島國,其自然與航海資源。但參觀方式的設計,是先進行一小段的團體導覽,讓觀眾對巴林有基礎認識後,再自由參觀,解說員也清楚交代「展館裡每一項東西都可以摸和聞」。對於用看或聽的方式來接收一國文化,總顯得有點制式,但透過觸覺和嗅覺,意外地讓我更有好奇心地探索。布幔染上的巴林海洋氣味,我到現在都還記得那股怪異酸味。

左:「巴林館」咖啡廳。右:「巴林館」館內展示,邀請大家親自觸摸船隻。(攝影:蔡耀徴)
左:「巴林館」咖啡廳。右:「巴林館」館內展示,邀請大家親自觸摸船隻。(攝影:蔡耀徴)

還有,巴林館商店超、好、逛!除了有許多當地工藝,同行攝影師還在裡面挖到巴林攝影師Ishaq MadanZine,照片和印刷品質都在線。另外亦可關注,目前也在開展中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國家館最高榮譽金獅獎就是由巴林館奪下,也讓我更好奇這個過往相對陌生的島國,還擁有什麼樣的創意能量。

巴林館
現場排隊。前段分批導覽、後段自由參觀,編輯參觀時間約半小時。
更多資訊可至官方社群查詢

文|張以潔 攝影|蔡耀徴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6月號《2025大阪世博設計攻略》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