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eedin Lab把海帶到城市!11道料理重現鯨落、融冰等海洋意象,鉤針編織搭沿海聲響烘托寧靜海氛圍

The Seedin Lab把海洋帶到城市!11道料理重現鯨落、融冰等海的意象,鉤針編織搭沿海聲響烘托寧靜海氛圍

坐落於台北信義區的新興實驗性空間「The Seedin Lab」是間餐廳、也是座藝廊,每季結合主題菜單與裝置、聲音等多元形式的藝術,推出一場「可以吃的展覽」,從食材、器皿到藝術作品都由同一主題貫穿,試圖以人們最為熟悉的「飲食」為共通語言,展開對永續、人文、科技、藝術等看似遙遠卻重要的議題之探索,名為《我吃了一個展覽》的系列企劃持續連載中。

The Seedin Lab_Series 2 海洋系列 空景圖01
The Seedin Lab

繼2022年6月開幕首發的「土壤」主題,第二檔展覽以「海洋」為題,攜手致力推廣海洋永續和食魚教育的海洋顧問愛爾文,透過11道料理呈現鯨落、近海生態、石油污染、海平面上升等自然或人為的海洋意象;搭載藝術家洪郁雯的裝置作品、吳燦政的沿海聲音採集,溫柔提醒海洋環境所面臨的挑戰,喚醒人們直面這片屬於無數生命的故鄉。

The Seedin Lab_Series 2 海洋系列 空景圖03
The Seedin Lab《我吃了一個展覽》第二季企劃以「海洋」為題

3-1_The Seedin Lab 海洋系列創意料理 _鯨落-永續魚類
The Seedin Lab OCEAN MENU|鯨落-永續魚類

海洋正面臨的危機

台灣四面環海,自古以來與海洋擁有深刻的互動關係。大海雕琢了島嶼的獨特地貌、孕育了文明,也帶來豐富漁獲。但你我皆知,海洋資源並非取之不竭:根據中研院研究報告,近30年來,台灣近海魚種銳減至四分之一,漁業與漁獲的大幅萎縮揭露了海洋污染、生態瀕臨崩解的危機;國際調查指出,台灣附近海域的健康狀況在全球220個地區中排名199,幾乎敬陪末座;更令人擔心的是,科學家預測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到了2050年,不只台灣,海裡將沒有魚。諸多來自專家的提醒,都點出海洋生態正面臨巨大危機。

FotoJet (5)
The Seedin Lab以「海洋」主題的鉤針編織裝置妝點

我們該如何愛惜海洋?

近年全球餐飲潮流崇尚「從產地到餐桌」,強調食用當令在地的蔬果農產,減少碳足跡。不只陸地,海洋受氣候變遷、過度捕撈影響,魚獲量逐年減少且市場價格漸高,透露著海洋資源枯竭的警訊,但日常其實很難「感受」到這件事,除了偶一為之的淨灘、少用塑料,究竟還能做什麼去保護並愛惜海洋?

The Seedin Lab_Series 2 海洋系列 空景圖03
The Seedin Lab用餐空間

為探尋解答,The Seedin Lab聆聽海洋顧問愛爾文的切身經驗。家族世代與大海緊密連結的愛爾文,身為每天上市場進貨的餐廳主廚,尤能深刻感受海洋問題的嚴重性。他熟知在地人對海鮮的喜愛,要所有人不吃魚太不切實際,且未必能解決根本問題,因此在兼顧飲食習慣、商業營運、漁業生態以及海洋永續下,他用創意思維將海鮮轉化為生動的海洋故事,透過「食魚教育」帶領大眾認識並懂得挑選魚種食材,期望從人們最容易親近之處——餐桌,開始做出改變。接下來,就來看The Seedin Lab如何將食育與海洋永續理念融入菜單之中!

6-1_The Seedin Lab 海洋系列創意料理 _永續海鮮
The Seedin Lab OCEAN MENU|永續海鮮

以海的4大面向,拆解「海洋」菜單11道菜色亮點!

⭔ 食魚教育|3道

The Seedin Lab以食魚教育為核心理念,以多道料理向人們示範如何透過「挑選魚種」達到友善海洋的目的。第一道〈禁止過度捕撈〉正如其名,直面若過度捕撈的問題無法改善,未來我們將沒有野生魚種得以食用,因此選用台灣養殖的鱒魚入菜。

1-2_The Seedin Lab 海洋系列創意料理 _禁止過度捕撈 -1
The Seedin Lab OCEAN MENU|禁止過度捕撈

接續的小點以「永續魚種」鰹魚作為主食,另有以中卷製成麵條的有趣嘗試,之所以選擇中卷,是因其繁衍速度非常快,若以數量來說,是海洋生態中使用上相對安全的食材。

FotoJet
The Seedin Lab OCEAN MENU|鯨落-永續魚種/永續海鮮

⭔ 珍視海洋資源|1道

對於海洋資源的珍視,也反映在以龍蝦為主體、〈資源浪費〉為名的料理中,The Seedin Lab不僅使用最美味的龍蝦肉,也利用蝦頭、蝦膏製作醬汁,藉由充分利用單一食材的每個部位,回擊〈資源浪費〉這道強烈的菜名,讓人謹記不浪費的重要。

9-2_The Seedin Lab 海洋系列創意料理 _資源浪費
The Seedin Lab OCEAN MENU|資源浪費

⭔ 描繪美麗的海洋意象|2道

除了食育的傳遞,The Seedin Lab也藉菜式重現海洋的自然意象。其中,以〈鯨落〉為名的小點選用蝦貝類為主要食材,原來鯨魚死亡後會慢慢沉下海底,過程中會被其他海洋生物吸收成為養分,最終被蝦貝類或甲殼類分解,此自然現象被稱為「鯨落」,而這道料理正是要呈現「取之自然並回饋自然」的狀態。

2-2_The Seedin Lab 海洋系列創意料理 _鯨落-蝦貝類
The Seedin Lab OCEAN MENU|鯨落-蝦貝類

另一道「Sorbet 水」表達更為直觀,透明雪酪綴以繽紛花草,象徵著海水覆蓋71%地球面積之廣,更有97%的水資源都在海洋之中,明示了海洋對地球及人類的重要性。

FotoJet (2)
The Seedin Lab OCEAN MENU|Sorbet 水

5-2_The Seedin Lab 海洋系列創意料理 _近海生態
The Seedin Lab OCEAN MENU|近海生態:生蠔常生長或養殖在江河與大海交界,象徵近海生態裡暗藏著許多危機,值得探討

⭔ 重現「受傷」的海洋|3道

不僅描繪了自然的海洋,The Seedin Lab亦以3道菜式重現受傷的海洋。其中,魚料理〈石油污染〉以擺盤呈現,其特別搭配無暇白盤代表海洋的純淨,綠色金蓮葉醬汁則指涉石油,畫面看似詩意,卻蘊藏著海洋污染的訊息。

7-1_The Seedin Lab 海洋系列創意料理 _石油污染
The Seedin Lab OCEAN MENU|石油污染

兩道為菜單收尾的甜點造型也各有所指:率先上桌的〈全球暖化〉以優格espuma示意融化的冰山、蛋白霜代表冰塊,小黃瓜與奇異果則如嫩芽般的新生命,彷彿搖搖欲墜;緊接其後的〈海平面上升〉則以鹹、甜風味交織,暗示著當海水淹沒土地,農地也將遭受鹽害,最後淋上的斑蘭葉醬則直觀呼應海平面上升的意象。

FotoJet (1)
The Seedin Lab OCEAN MENU|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

FotoJet (3)
The Seedin Lab OCEAN MENU|文化:將原民料理中常出現的田雞,結合代表海洋的海藻醬及鯷魚醬,預告第三季企劃「文化」

在城市遇見海:洪郁雯裝置藝術 X 吳燦政聲音創作

訪客不只將以味蕾遊歷海洋,更能藉由藝術家洪郁雯、吳燦政的裝置與聲音創作,在踏入The Seedin Lab大門的霎那,彷彿推開了任意門,走進喧囂城市中的寧靜海,通過五感體驗這場「可以吃的展覽」。

The Seedin Lab × 新銳藝術家洪郁雯 _「漁網裝置」作品
洪郁雯在入口處打造的漁網裝置

⭔ 洪郁雯:以回收物重現海洋,反思海的困境

擅長以有機雕塑探討當代消費文化議題的藝術家洪郁雯,這次不只帶來以回收塑膠袋創造如雲霧繚繞般詩意景象的代表作〈仿生Biomimicry〉,特別為The Seedin Lab創作的全新〈殘骸Debris〉系列作品亦同步展出。

The Seedin Lab × 新銳藝術家洪郁雯 _「化石」系列作品 _圖1
洪郁雯利用打碎的回收塑料瓶蓋結合魚骨、貝殼,創作〈化石〉系列作品,呈現未來可能的人為與大自然殘骸

對洪郁雯來說,大海是寬闊、寧靜、溫柔的,看似離日常生活十分遙遠,卻始終包圍也包容著我們。為了傳遞這份感受,他採用自幼向阿嬤學習的鉤針編織技巧創作〈殘骸Debris〉,將回收的塑料與衣物解構、再編織為絢爛、有機的自然姿態,細看似綻放的花朵,也似海中的美麗珊瑚。美麗之外,洪郁雯也透過色彩傳遞殘酷訊息,作品中的白色織料即象徵珊瑚因人為污染而逐漸白化、失去色彩,甚至死去。

The Seedin Lab × 新銳藝術家洪郁雯 _「殘骸Debris」系列作品_圖2
洪郁雯〈殘骸Debris〉

另一件位於入口處、自天花墜下的裝置作品,以各種粗細、顏色的回收魚網拼接塑形而成,造型設計不規則,特意讓入門的客人必須繞道而行,這麼做是希望來者能透過肢體嘗試體會、進而思考海中生物的困境——當面對廢料、垃圾與污水,生存會面臨什麼樣的不便或威脅?有趣的是,雖漁網已經過處理,但仍殘留少許海味,為展覽現場增添嗅覺感受,令觀者彷彿親臨海邊或置身海中。

The Seedin Lab × 新銳藝術家洪郁雯 _「漁網裝置」作品  (1)
漁網裝置搭配燈光與投影,像是海中隨時會出現的神秘有機物

⭔ 吳燦政:採集沿海聲音,為城市帶來一片寧靜海域

現場不僅伴隨海生光影,也流淌著聲音藝術家吳燦政紀錄的海的聲音。近年來,吳燦政透過「台灣聲音地圖計畫」十年計畫,紀錄生活環境中人們習以為常的聲響,透過漫步或定止的方式,穿越在城市、鄉村或沿海之間,探索人為與自然環境的地域界線;同時,透過這些聲音紀錄資料,以及聲音組合變化過程中的符號,推敲出人們的生活環境現象,由此層疊出各地的聽覺文化性格。

FotoJet (4)
The Seedin Lab「海洋」主題用餐空間與藝術裝置

本次與The Seedin Lab合作,吳燦政特別選取了「台灣聲音地圖」中沿海海域的聲音,融入餐點和裝置藝術,並相互形成對話。空間中迴盪的是聲音、也是海,而人們被擁抱其中,彷彿浮載於水岸,又倏忽潛游大海,在光與聲響蕩漾間體會海的美麗與哀愁,學習尊重,懂得珍惜。

The Seedin Lab

店址|台北市信義區忠孝東路五段159號8樓 

營業時間|週ㄧ至週日 12:00~14:30/18:00~22:00

本季海洋菜單|NT $2,680/人;菜單介紹請見此

預約方式|僅接受in line預約

資料、圖片|The Seedin Lab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東京米其林星級「日山壽喜燒」插旗台北!傳承百年的和牛鑑定技術 X 秘製關東派醬汁 X 旬味料理呈獻日式宴席

東京米其林星級「壽喜燒割烹 日山」插旗台北!傳承百年和牛鑑定技術、關東派醬汁等亮點

東京人形町名店「壽喜燒割烹 日山(すき焼割烹日山)」以高品質和牛著稱,憑藉傳承百年的和牛鑑定技術和秘製關東派醬汁,在城中壽喜燒一級戰區圈下一席之地,連續十年摘下米其林一星,並獲日本權威美食網站「食べログ (tabelog)」評選為百大名店。

如今這家「東京預約困難店」不必飛出國就嚐得到!「壽喜燒割烹 日山」進駐台北新光三越A4,和牛及壽喜燒醬汁皆從日本空運來台,忠實呈現本店美味,另透過和牛塔、和牛握壽司、厚蛋燒、刺身等豐富旬味料理,呈獻以壽喜燒為亮點的日式宴席。

東京米其林星級「日山壽喜燒」插旗台北!傳承百年的和牛鑑定技術、關東派醬汁等亮點
「日山壽喜燒」東京人形町本店。(圖片提供:壽喜燒割烹 日山)
東京米其林星級「日山壽喜燒」插旗台北!傳承百年的和牛鑑定技術、關東派醬汁等亮點
(圖片提供:壽喜燒割烹 日山)

百年歷史「和牛鑑定專家」

1935年開業至今的「壽喜燒割烹 日山」, 主張「肉品即料理靈魂」。這份精神源於創辦人村上禎一的事業背景,他在肉類尚未普及的1910年代,便在廣島從事肉品批發和零售事業,並握有日本最大肉品市場「東京都中央卸売市場食肉市場」的拍賣資格執照,建構起從市場到餐桌的一條龍肉品供應鏈。

東京米其林星級「日山壽喜燒」插旗台北!傳承百年的和牛鑑定技術、關東派醬汁等亮點
(圖片提供:壽喜燒割烹 日山)

百年來,「日山畜產」所供應的和牛,全數由鑑定師(目利人)在拍賣市場整頭競標而來,這套傳承一世紀的「日山標準」不全聚焦於銘柄牛,而是由鑑定師「眼觀」和牛身形、油脂光澤,感受其油質滑順度、肉質彈力等「觸感」,得標後再送往日山自家工廠經熟成、修清、真空包裝等9道工序後,經空運直送到店。

東京米其林星級「日山壽喜燒」插旗台北!傳承百年的和牛鑑定技術、關東派醬汁等亮點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除此之外,和牛在送到饕客餐桌之前,都經過鑑定師親自試吃,評估和牛各部位的赤身與脂肪比例、旨味釋放方式、脂肪融化的油香等等,以確保肉品品質,更將親測經驗編輯成《日山筆記》供公開查詢,不藏私與饕客們分享!

東京米其林星級「日山壽喜燒」插旗台北!傳承百年的和牛鑑定技術、關東派醬汁等亮點
(圖片提供:壽喜燒割烹 日山)

揭秘「日山壽喜燒」傳承百年的獨門風味!

在人形町尚未成為壽喜燒一條街之前,「壽喜燒割烹 日山」便憑藉「和牛專家」的特選肉品,搭配秘製壽喜燒醬汁闖出名號,更拿下米其林指南星級殊榮。如今插旗台灣,台北分店不僅忠實還原本店百年壽喜燒美味,更結合旬味料理,包含厚蛋燒、和牛塔、和牛握壽司、刺身、季節甜品等,端出4款「壽喜燒割烹」套餐,定價落在1,9804,880元區間,以下奉上店中主打的「極上・日山」套餐風味筆記!

東京米其林星級「日山壽喜燒」插旗台北!傳承百年的和牛鑑定技術、關東派醬汁等亮點
(圖片提供:壽喜燒割烹 日山)

▌專為壽喜燒精選和牛3大部位

先切入正題看套餐最大亮點——「百年之味壽喜燒」,日山以3大堅持於台北再現東京本店原汁原味。首先是和牛定期從日本空運來台,並精選帶有油脂的肋眼、沙朗、上肩肉3大部位上桌,其中肋眼肉質細嫩,帶有赤身與霜降肉的多重風味;沙朗油花分布均勻如的大理石花紋,肉質中帶霜降的甜,咀嚼時能迅速釋放肉汁甜度;上肩肉則切成薄片上桌,以彰顯其濃厚風味。

東京米其林星級「日山壽喜燒」插旗台北!傳承百年的和牛鑑定技術、關東派醬汁等亮點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秘製關東派醬汁、專人桌邊烹調

第二點堅持在於日山傳承百年的關東派壽喜燒醬汁,其甜度恬淡以凸顯和牛及食材原味;為還原本店風味,特別從日本空運來台。最後則是日山專為台北店策劃的體驗,為了精準控制壽喜燒上桌的時間和溫度,日山特別訂製鐵鑄鍋和壽喜燒推車,由專人於桌邊服務涮烤,過程必須恪守東京本店的火力、溫度和順序,相當講究。

東京米其林星級「日山壽喜燒」插旗台北!傳承百年的和牛鑑定技術、關東派醬汁等亮點
(圖片提供:壽喜燒割烹 日山)
東京米其林星級「日山壽喜燒」插旗台北!傳承百年的和牛鑑定技術、關東派醬汁等亮點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旬味料理共織日式宴席,和牛握壽司、刺身等亮點菜色

接著看向旬味料理,「極上・日山」套餐以「精選旬三品」揭開序幕,磯煮鮑魚、山藥細麵、厚蛋燒都是由傳統日本料理轉譯而來,先以溫潤滋味暖胃,讓味蕾準備好迎接後續饗宴。「海之幸 刺身三味」則集結當季新鮮漁護,夏秋之交以黑鮪魚、鯛魚為主,帶來生食、熟成等多重美味。

東京米其林星級「日山壽喜燒」插旗台北!傳承百年的和牛鑑定技術、關東派醬汁等亮點
山藥細麵/刺身三味。(圖片提供:左|Izzie Pang攝影/右|壽喜燒割烹 日山)

前菜另有多道融入和牛,作為和牛壽喜燒前的風味亮點。像是先付「炙燒和牛塔及真山葵」將和牛以丁狀、泥狀兩種狀態呈現,透過炙燒逼出和牛油脂香氣,拌入信州味噌賦味、點綴海膽堆疊鮮美滋味,再搭配酥炸米餅堆起豐富口感。另一道「和牛壽司」則選用舒肥紐約客部位、和牛絞肉等,藉橙醋、松露與唐辛子辣醬賦味,一盤集結多種和牛吃法。

東京米其林星級「日山壽喜燒」插旗台北!傳承百年的和牛鑑定技術、關東派醬汁等亮點
和牛塔/和牛握壽司。(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東京米其林星級「日山壽喜燒」插旗台北!傳承百年的和牛鑑定技術、關東派醬汁等亮點
(圖片提供:壽喜燒割烹 日山)

「壽喜燒割烹 日山」台北店

地址|新光三越A4 4樓(台北市信義區松高路194樓)

營業時間|午餐 11:3014:30/晚餐 18:0021:30

電話|(022758-6858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最年輕台灣茶「台東紅烏龍」三語線上生活誌開站! 聯名法朋、咖啡冠軍林東源新品限時登場

最年輕台灣茶「台東紅烏龍」三語線上生活誌開站! 聯名法朋、咖啡冠軍林東源新品限時登場

你知道台灣茶史上最年輕的新興茶種──「台東紅烏龍」嗎?自10月15日起,「台東紅烏龍-全球視野茶生活誌」正式上線,以「單一茶款」為主題,並以中、英、日三語講述在地茶園故事,成為世界認識台灣茶的第一扇門。同時,首款台東紅烏龍氣泡飲同步登場,並與法朋、GABEE.聯名推出全新甜點與咖啡。

認識台東紅烏龍

2008年,紅烏龍誕生於台東。當時,茶改場東部分場為挽救日漸凋零的台東茶區,在茶改場、農會與當地茶農的集思廣益下,根據台東的風土條件,融合了烏龍茶的「萎凋」、「焙火」與紅茶的「揉捻」工藝,創新研發出「台東紅烏龍」新興茶款。

台東紅烏龍風味帶有烏龍茶的花果蜜香,以及紅茶的甘醇喉韻,一共有花香、蜜香、果香、焙香、木質香、奶香6大風味,味道多元討喜;球型茶葉也易於運輸保存,身為台灣茶中極具商業價值的新世代。

台東「允芳茶園」從蟬享茶到頂級精萃極品茶,走在研發尖端,並引領消費者以紅酒杯品茗。(圖片提供:臺東縣政府)
台東「允芳茶園」從蟬享茶到頂級精萃極品茶,走在研發尖端,並引領消費者以紅酒杯品茗。(圖片提供:臺東縣政府)
精細得像在挑揀鑽石的挑茶作業,每「克拉」都要大小與色澤一致。(圖片提供:臺東縣政府)
精細得像在挑揀鑽石的挑茶作業,每「克拉」都要大小與色澤一致。(圖片提供:臺東縣政府)

2022年起,臺東縣政府以「台東紅烏龍」為城市品牌展開一系列國際行銷活動,從「東京食品展」、義大利「茶香威尼斯」活動、東京「現代臺灣茶精選」展會、到紐約「夏季美食展」(Summer Fancy Food Show)。2024年,台東紅烏龍茶園面積已從原有的100公頃增加至200公頃,年產值逼近新臺幣5億元,年輕世代返鄉製茶,帶入新思維,不僅開展出獨特「茶旅體驗」,也開發出紅烏龍爆米花、乖乖、兒茶素等新商品,使台東紅烏龍化身潮流伴手禮。

「君玉茶園」取山裡的第一道水源灌溉茶園,製茶過程中人正與茶以布巾激烈拉扯、戰鬥著;「林旺製茶廠」(右)從熱愛植物與土地而開始植茶,堅持人工除草、友善種植,並保留了在台東少見的日光萎凋工法。(圖片提供:臺東縣政府)
「君玉茶園」取山裡的第一道水源灌溉茶園,製茶過程中人正與茶以布巾激烈拉扯、戰鬥著;「林旺製茶廠」(右)從熱愛植物與土地而開始植茶,堅持人工除草、友善種植,並保留了在台東少見的日光萎凋工法。(圖片提供:臺東縣政府)

今年4月起,縣府進一步推動「風土十力 台東紅烏龍培力計畫」,攜手台東10大茶農品牌分別與香氣、咖啡、甜點等6大領域的創作者合作,展現紅烏龍的百搭特性。

例如擁有多個茶樹品種的「碧蘿園茗茶坊」,與以原住民小米酒與日本清酒工藝見長的「望山穗」,合作推出紅烏龍小米氣泡酒,採取低溫萃取與蒸餾的雙工藝設計,保留紅烏龍的細膩花果香與蜜甜韻;自60年代起帶動台東茶產業發展、台東第一家登記有案的製茶工廠「新元昌紅茶產業文化館」,則與「星忱甜點」主廚陳星緯,以街頭巷尾熟悉的飲料店為靈感,開發紅烏龍奶蓋冰淇淋

(圖片提供:臺東縣政府)
(圖片提供:臺東縣政府)

「台東紅烏龍-全球視野茶生活誌」10/15開站上線

即日起,以「單一茶款」為主題打造的「台東紅烏龍-全球視野茶生活誌」正式上線,以中、英、日三語並行,講述在地茶園故事,成為世界認識台灣茶的第一扇門。

網站首頁。(圖片提供:臺東縣政府)
網站首頁。(圖片提供:臺東縣政府)
(圖片提供:臺東縣政府)
(圖片提供:臺東縣政府)

網站以「來自花東縱谷的純淨風土──新世代的台灣茶」破題,解析紅烏龍從沒落到重生的歷程,並放大講述台灣茶的風土特色。透過活潑的編輯手法,頁面結合動畫效果,展示從茶菁到茶湯的7大製茶技藝,清楚解釋紅烏龍誕生的每個步驟。

製茶介紹頁面。(圖片提供:臺東縣政府)
製茶介紹頁面。(圖片提供:臺東縣政府)

「台東紅烏龍-全球視野茶生活誌」總編輯與策展人馮忠恬表示:「紅烏龍彷彿天生具有國際感,可以輕易引發外國人共鳴。即使完全不認識它,第一時間都會被紅烏龍那狀似紅茶的茶湯、又似烏龍茶的球型外觀,以及類似咖啡的焙火香氣所吸引。」

為清楚展現紅烏龍的風味魅力,網站也特別把味道視覺化,使用柴火、木頭、蜂蜜、牛奶、鳳梨、白花等元素,拆解紅烏龍的6大風味,使國內外讀者能夠具象理解台東紅烏龍的特色與魅力。這份獻給世界的線上誌,是茶的介紹,更是台灣茶走向國際的敘事入口。

(圖片提供:臺東縣政府)
(圖片提供:臺東縣政府)

馮忠恬指出,「一個產區要成功,必須具備開闊性,正如抹茶能從高價茶延伸到冰淇淋,紅烏龍也要在大眾日常中展現價值,才能走向國際。」當全球都在談IP經濟,台東紅烏龍正以茶為媒介,開啟台灣與世界對話的新可能。

3款開站聯名商品一次看,即日起~11/15期間限定!

歡慶網站開站,「風土十力 台東紅烏龍培力計畫」推出3款最新商品,讓台東紅烏龍的滋味拓展出更多輕快的體驗管道。首先是全台首款可常溫保存18個月的「台東紅烏龍氣泡飲」,顛覆市售氣泡飲多以香料與糖調味的印象,選用自然農法台東紅烏龍茶葉、水與二氧化碳製成,以天然萃取技術,保留原茶的蜜韻與花香,重新定義對罐裝飲料的想像。

(圖片提供:臺東縣政府)
(圖片提供:臺東縣政府)

特邀法朋烘焙甜點坊主廚李依錫推出的「台東紅烏龍蜂蜜燒餅」禮盒,靈感來自60、70年代,台灣街頭巷尾小吃攤瀰漫著的甜燒餅,揉和了台東自然農法紅烏龍茶,以及頂級紅柴蜜,將台灣甜美濃縮入餅,從山林走進都市。

咖啡大師冠軍GABEE.創辦人林東源,則開發全新萃取技法詮釋的「台東紅烏龍茶咖啡」,先沖泡紅烏龍30秒,再以茶湯悶蒸咖啡粉,再將茶葉與咖啡共同萃取,第一次注水萃取咖啡前段花香與明亮酸質風味,第二次注水讓紅烏龍風味綻放,順勢銜接尾韻,使「茶咖」風味更加雋永綿長。

(圖片提供:臺東縣政府)
(圖片提供:臺東縣政府)

資料提供|臺東縣政府、文字整理|李尤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