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的繆思》江賢二 X 林友寒 X 周裕穎跨界聯展!廢棄與瑕疵品化身創作媒材,探索未知的美

《無名的繆思》

當藝術展間化身工地,鷹架、泡泡紙、裸露的木構充斥空間;平時作為建物補料的浪板,成為繪畫、服飾與空間裝置的創作媒材,會形構出什麼樣的展覽?現正於台中展出的《無名的繆思》跨界聯展,橫跨繪畫、建築及服裝領域,透過藝術家江賢二、建築師林友寒、時尚設計師周裕穎的三方合作,拾起來自建築工程或服裝製程的各式「廢棄物」或「瑕疵品」,如黑模板、半透明浪板、緹花布浮紗等,秉持著探索未知的精神進行創造,挖掘未知的美。

_YU_9078
《無聲的繆思》於台中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展出

《無名的繆思》聯展:挖掘尚未能獲得目光的美

江賢二曾說:「藝術家不只要創作美,更要發現美。」而他長達六十年的創作生涯,也反映出對美不間斷的探尋,從紐約、巴黎時期色彩灰暗的「封窗之作」,著重於顏料層次與質感,凸顯藝術家認為美不必向外追尋、而要向內挖掘的信念;到闊別數十年回到台灣,重新展開對家鄉的探索,過程中尤其被龍山寺、保安宮等古廟吸引,當時創作的《百年廟》在用色上已可見些許光亮。

A20221122000848048
江賢二封窗時期作品《巴黎聖母院》(圖片來源:江賢二藝術園區)

A20221122001144176
江賢二《百年廟》(圖片來源:江賢二藝術園區)

時序來到2008年,江賢二移居台東金樽,深受山海景致、明媚光線的啟發,終於尋得與色彩之間最適意的相處方式,創作出繽紛的《比西里岸之夢》、《乘著歌聲的翅膀》、《金樽》等系列,色彩就此在畫中迸發。

A20221122001232861
江賢二《比西里岸之夢》(圖片來源:江賢二藝術園區)

發現美的過程,充滿忽現的轉機,對江賢二來說,紐約、巴黎、台北、台東等城市間的轉換是轉機,這場聯展或許也是。拆解《無名的繆思》展名意義,「繆思」是掌管藝術與科學的女神,現今則代表著激發創作者靈感的人、事與物;「無名的」意指在主流之外,被認為和藝術無關的創作材料與手法,它們或許是未完成的、瑕疵的、廢棄的素材,比如為清水模灌注提供支撐的黑模板、作為建物補料的透明浪板、被紡織廠視為瑕疵的浮紗⋯⋯等,若換個角度看,「無名」也可以是未被發掘的潛能,這些素材所生成的美麗是未知的。而「無名的繆思」多來自創作者自身的生命經驗,以及對生活周遭的發現。

_YU_9150
右為江賢二〈金樽/秋〉與周裕穎〈旅人系列:金樽/秋〉作品

江賢二 X 林友寒 X 周裕穎〈無名的繆思〉:當建物補料「浪板」成為主角

為了這場展覽,三位參展人——江賢二、林友寒和周裕穎以「浪板」為主要媒材,發展出名為〈無名的繆思〉的共同作品。藝術家如何駕馭非典型的工業建材並進行創作?建築師和時尚設計師又如何以空間、裝置和服裝為載體,與藝術家進行對話?創作過程饒富趣味和實驗性,沒人能預知最終成果。

FotoJet (1)
藝術家江賢二/時尚設計師周裕穎/建築師林友寒

也許你會好奇,工業材料無數,為何是浪板?原來在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的建造過程中,江賢二舊畫室的鐵皮浪板外牆被拆除,這些陪伴藝術家二十幾年的浪板,有著日曬雨淋、自然鏽蝕的痕跡,那無法經人為刻意再造的獨特質感和紋理,以及波浪般簡單、規律的詩意,令他為之著迷。於是,江賢二撿回將被丟棄的浪板,打造新作〈火與冰 Perish II〉,遠看如平面繪畫,近賞才發現有顏料、浪板碎片的立體深度。

火與冰-Perish-I_攝影-John-Tao-1024x68
江賢二〈火與冰 Perish I〉(圖片來源: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

火與冰-Perish-II-and-III
江賢二〈火與冰 Perish II & III〉局部(圖片來源: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

有別於舊畫室拆除的鐵皮浪板,〈無名的繆思〉所使用的是「半透明浪板」,既有令江賢二著迷的詩意,也有林友寒追求的「透光性」,身為建築師,他平時接觸的建築材料厚實沈重,因此這回創作裝置,想呈現打破建築意象的通透效果。

S__50995208
林友寒 X 江賢二 X 周裕穎〈無名的繆思〉(攝影:izzie pang)

 藝術家江賢二|首次挑戰半透明浪板,點墨繪出台東山海 

融入作品的所有浪板,都先由江賢二透過「點墨」的方式創作出如海浪、夕陽般的美麗漸層,過去雖有以鐵皮浪板創作的經驗,但半透明浪板對他來說是第一次。經過不停試驗,江賢二終於得到理想色彩是由7、8層顏料堆疊而成的結果,對他來說,更少或更多的顏料層次都是不成功的嘗試。

S__50995218
〈無名的繆思〉所使用的半透明浪板,帶有如波浪般簡單、規律的詩意(攝影:izzie pang)

 建築師林友寒|以浪板形構空間,提供仰望、穿越等觀看方式 

浪板送到建築師、服裝設計師手中,展開了截然不同的旅程。林友寒以約70片浪板,建構起坡狀的傾斜裝置,呈現對台東山海的想像,也為觀者提供平視、仰望、俯瞰、穿越等多種觀看方式。這看似自由、隨機的形態,其實藏有材料的限制與組構的邏輯。

_YU_9184
林友寒將江賢二所繪製的半透明浪板組構成一坡形的立體裝置

FotoJet
〈無名的繆思〉提供觀者各式各樣的觀看、體驗視角

過程中,林友寒無法事前得知江賢二作畫時所用的顏料色彩,一批一批浪板送過來,有山林的綠、海洋的藍、繁花的多彩,考驗現地拼裝成畫的美感。組構上,僅簡單以木構為支撐、用金屬零件做水平串接,垂直向則沒有另外膠合或鎖件,只仰賴浪板本身的波浪疊合,既保留了江賢二點墨浪板的視覺完整性,也發揮了浪板的材料特質。

_YU_9593
〈無名的繆思〉與觀者和其他展品的互動關係

S__50995217
〈無名的繆思〉與觀者和其他展品的互動關係(攝影:izzie pang)

 服裝設計師周裕穎|跳脫慣常手法,用硬媒材呈現柔軟質地 

在周裕穎手中,浪板被裁剪後與複合媒材拼接成為禮服,並以鐵絲縫製、綴上金屬扣眼,透過「硬」媒材表現布料般的「柔軟」質地。有趣的是,最終成品使用的「裁切浪板」做法,並不是周裕穎的第一個念頭。

_YU_9397

_YU_9470
周裕穎將江賢二繪製的半透明浪板化為禮服

對服裝設計師來說,打板、縫紉是最習慣的手法,一開始周裕穎也順應著習慣去做,嘗試用熱風槍為浪板形塑出符合人體的線條,卻以失敗告終;於是思考,若拋開順應創作者個性的做法,轉而順應「材料的個性」發展創作,會不會是更好的手法?這也讓他想起過去拜訪江賢二藝術園區時,發現江老師已很少拿起畫筆創作,而是讓顏料在畫布上恣意流動,跳脫慣常,探索創作手法上的突破,啟發了周裕穎將浪板化為裁片、以金屬取代柔性布料的做法。

FotoJet (2)
周裕穎以浪板製作的禮服細節(攝影:izzie pang)

周裕穎 X 江賢二:以服裝轉譯抽象畫,挖掘「瑕疵」潛藏的繆思

 〈台灣山脈〉顏料 ⇌ 浮紗 

不只〈無名的繆思〉,江賢二與周裕穎、藝術與服裝的激盪,也可見於展間的其他作品中。在〈台灣山脈〉畫作中,江賢二透過明亮色彩的堆疊,抽象式地重現日光照耀山地的磅礡樣貌。為轉譯本作,周裕穎利用「緹花」讓繪畫中的線條變得更為精緻、立體,最終選擇了被紡織廠視為瑕疵的織法——浮紗,重現畫作中的光影軌跡。

_YU_9500
江賢二 X 周裕穎〈旅人系列:台灣山脈〉

S__50995206
江賢二 X 周裕穎〈旅人系列:台灣山脈〉浮紗細節(攝影:izzie pang)

 〈金樽/春〉紙團與油彩 ⇌ 烏干紗與油彩 

結合油彩、紙材與金屬網的〈金樽/春〉,以沾上油彩的紙團為創作媒材,源自江賢二在作畫時的發現——即使油彩顏料不在畫布上,而是隨機地交疊、渲染於擦拭紙上,仍保有純淨的美麗色澤,於是著手以紙團發展創作。為了重現〈金樽/春〉中輕盈、蓬鬆的質感,周裕穎選用薄透的烏干紗,用手搓揉出細緻紋路,並一朵一朵地沾染顏料、縫綴於大衣,復刻了江賢二偶然生成的紙團創作,也將無意的生成轉換為精心的設計,形成有趣的「還原」,回應了繆思的交換與啟發。

FotoJet (3)
江賢二 X 周裕穎〈金樽/春〉(攝影:izzie pang)

 〈淨化之夜〉鐵絲與白漆 ⇌ 吐司包裝束帶 

靈感源自荀白克名曲〈昇華之夜〉的作品〈淨化之夜〉,是江賢二自1965年延續至今的系列創作,少年的他以荊棘、空洞的眼神表達對未來茫然;如今年過八十,則為廢棄鐵絲噴上白漆並彎折成為創作媒材,打造同樣名為〈淨化之夜〉的立體裝置,數十年前畫中的荊棘藉由鐵絲轉化為立體,如尖刺般扎心,背景襯以馬勒〈第五號交響曲〉第四樂章,360度緩緩轉動,傳達了極為強烈的精神性。

追尋藝術之路對江賢二來說猶如內觀,內心曾擔受無數的苦與挫敗,但他仍以「淨化」為永恆的信仰,相信藝術可以淨化世界,〈淨化之夜〉陪伴藝術家從年少走到年邁,早已是體現其內在心境轉變的重要之作。

42c53d_0d2118a733794cfeb530f5174
江賢二《淨化之夜》,1990(圖片來源:江賢二藝術園區)

周裕穎如何再詮釋本作?其以黑色西裝與高領洋裝為基底,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吐司包裝束帶取代鐵絲,象徵著因為人生的淬煉,唾手可得的素材都能成為繆思存在的起點,頗有見山不是山的意趣。

S__50995209
周裕穎重新詮釋《淨化之夜》(攝影:izzie pang)

林友寒 X 江賢二:棲居東海岸的藝術交流所——江賢二藝術園區

若要深究是什麼成就了《無聲的繆思》,位於台東金樽的江賢二藝術園區必然名列其中,且佔據重要位置,包含浪板成為媒材的靈感、展間中許多再利用的擺飾,以及三位參展人之間所激盪出的火花,皆源自於此。

A20221122000847750
江賢二藝術園區(攝影:高信宗/圖片來源: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

S__50995221
《無名的繆思》展覽現場的一小角,重現了江賢二在園區創作的景況(攝影:izzie pang)

現正興建中的園區,由林友寒操刀建築設計,他以江賢二的立體雕塑作品〈13.5坪〉為構想,思考鋼塑成為空間的可能性,並將台東的自然景致與氣候納入考量,將園區建築自然地置放在金樽的生態環境當中,讓建築成為一件巨大的藝術雕塑,傳遞著江賢二作品與創作信念中的精神性。

_YU_9625

S__50995212
江賢二〈13.5坪〉雕塑作品,其後為江賢二藝術園區照片(攝影:izzie pang)

同場加映|林平 X 三位參展人的對談

前文曾提及,《無名的繆思》可以說是江賢二探尋美的過程中忽現的轉機。若林友寒非操刀江賢二藝術園區的建築師,周裕穎不曾在2020年步入北美館、邂逅當時正在展出的《江賢二:回顧展》,那這場在幽暗處發現美的實驗是否會發生?而瑕疵成為藝術媒材,比如周裕穎在〈金樽/春〉所使用的烏干紗,外型恰如江賢二作畫時用來沾上油彩的紙團,是不是也能視作一種美好的巧合?

_YU_9175
《無名的繆思》展覽現場

 瑕疵是一種「因緣際會的美」 

關於巧合,前北美館館長林平在《無名的繆思》展覽座談會「曠地誌」上提出了很有趣的觀點,「東方人常很講求緣分,西方講求理智,直到達達主義時的機會法則(Laws of Chance),才發現『因緣際會』的美,就像江老師近期常不以畫筆創作,而在巨大的工作桌上,不停擺動畫布任顏料流動,直到滿意為止,它沒有定律、沒有密碼。」也如總被紡織廠認為是瑕疵的浮紗,正好遇上了這場展覽、撞見周裕穎的發現,形成一種彷彿未有安排的巧合之美。

_YU_9163
《無名的繆思》展覽現場

 用瑕疵創作的經歷 

座談會上,三位參展人也相繼提出以往將瑕疵融入創作的做法,舉凡江賢二嘗試以「多拼」呈現單幅畫作,這並非為了追求大尺度,而是刻意不順利、破碎的美感實驗;林友寒在德國的第一個建築案子,是一座位在碼頭與胡桃木森林之間的售票亭,為了呼應胡桃木的棕色,決定以銅作為主要媒材,但工廠送來的「標準銅材」都不符合他的理想狀態,直到某天發現瑕疵品背後竟有綠、棕交錯的獨特紋理,便開始到工廠搜集這些「不及格」的金屬打造亭子,開啟了從「未能達標的材料」找到創作價值的探索;而周裕穎除了經營JUST IN XX之外,也成立永續時尚支線品牌Luxxury Godbage,專門蒐集舊衣、二手玩具、邊角料等,透過手工拆解、縫製與拼接,讓廢棄物成為獨特的服裝創作。

S__50995214
周裕穎為〈無名的繆思〉製作的服裝模型(攝影:izzie pang)

S__50995216
展間的廢棄黑板檯面上,展示著《無名的繆思》的策展與創作紀錄(攝影:izzie pang)

 是什麼成就了「再造」?創作者的惜物之情 

而所謂的瑕疵、廢棄物,又能推演至更宏大的「浪費」議題。事實上,無論是藝術創作、建築工地或服裝產業,都是極度浪費的,過程中會產生許多因不合乎標準而作廢的邊角料;當創作者身在其中久了,這些不完美與無用,反而成為繆思潛藏之處,出自惜物之情、亦源自創作渴望的「再造」於焉而生,如同江賢二、林友寒和周裕穎,他們憑藉一己之「術」將瑕疵轉化成「藝」,賦予物品第二生命。

FotoJet (6)
置身〈無名的繆思〉浪板裝置下,向外望去的展間風景(攝影:izzie pang)

無論是現場展出的作品,又或是由浪板、鷹架、裸露木構、運送作品時所使用的包材⋯⋯等廢棄物與現成物所建構的展場,都存在著不完美之美,處處藏著創作者埋下的無名繆思,待觀者挖掘,開啟下一個繆思自無名成為主角的輪迴。

FotoJet (5)
《無名的繆思》展覽現場的一小角,重現了江賢二在園區創作的景況(攝影:izzie pang)

《無名的繆思 INVISIBLE MUSE》 江賢二+林友寒+周裕穎 跨界聯展

展覽日期|2022年12月22日~2023年3月11日

展覽地點|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展覽地址|台中市西屯區文心路二段201號B2

營業時間|週二至週六 10:00~18:00

資料、圖片|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部分攝影|izzie pa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改編自真人真事》特展臺文基地登場!首度展出邱妙津手稿、林奕含課堂報告,聽見文學中的反抗聲音

《改編自真人真事》特展臺文基地登場!首度展出邱妙津手稿、林奕含課堂報告,聽見文學中的反抗聲音

走進臺灣文學基地,你會看到一個重現的作家書房,桌上擺放著手稿、筆記,彷彿主人剛離開不久。這裡展出的不只是文學作品,更是一段段真實的人生故事。《改編自真人真事:當代性別事件的噤聲與反抗》特展以文學為載體,探討當代社會中性別議題的複雜面向,邀請民眾直面那些隱藏在字裡行間的壓迫與暴力。

《改編自真人真事:當代性別事件的噤聲與反抗》特展空間照。(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改編自真人真事:當代性別事件的噤聲與反抗》特展空間照。(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珍貴典藏首度公開,「聽見」作家的反思與覺醒的聲音

本次特展首度展出多件重要典藏品,包括1990年代台灣文壇最受矚目作家之一邱妙津(1969~1995)的相關文物。展品包含她就讀北一女中時的《生活週記》以及就業時填寫的履歷、自傳,這些文物為認識邱妙津創作軌跡提供了關鍵線索。邱妙津的代表作《鱷魚手記》、《蒙馬特遺書》至今仍廣為傳頌,而這次展出的文物讓觀眾得以窺見作家早慧心緒的發展脈絡。同時展出的還有林奕含的課堂報告、書房收藏品等,家屬的全力支持讓觀眾得以認識這位作家的多重面貌。

作家林奕含家屬授權其課堂報告、書房收藏品等。(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作家林奕含家屬授權其課堂報告、書房收藏品等。(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首度展出作家邱妙津就讀北一女中時的《生活週記》及就業時填寫的履歷等臺文館典藏文物。(圖片提供:臺灣文學基地)
首度展出作家邱妙津就讀北一女中時的《生活週記》及就業時填寫的履歷等臺文館典藏文物。(圖片提供:臺灣文學基地)

展覽也特別收錄劉芷妤《女神自助餐》、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等有聲書的精選段落,以及國家影視聽文化中心甫完成修復的文學改編電影《油麻菜籽》影像,讓觀眾能夠「聽見」文學的聲音。這些多媒體的呈現方式,不僅豐富了展覽的層次,也讓觀眾能夠更深刻地感受到文學作品中蘊含的情感與力量。

展覽特別收錄劉芷妤〈火車作夢〉有聲書精選段落,為作家親自錄製。(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覽特別收錄劉芷妤〈火車作夢〉有聲書精選段落,為作家親自錄製。(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不再噤聲,開始發聲的文學力量

「改編自真人真事」這句話,承載著美麗而沉重的痛楚。它既散發著文學性的能量,也包藏著真實世界的苦難。坦承並且說出,需要極大的勇氣。2017年林奕含在《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扉頁寫下這句話時,她希望讀者能夠感受到這個痛苦的真實性,能夠與思琪同情共感。這種看似虛構卻比真實更真實的文學創作方式,在當代台灣文學中愈來愈常見。作家們不再隱藏,而是選擇直面對決,如劉芷妤在《女神自助餐》中所寫:「本書情節並非純屬虛構,如有雷同,我很遺憾......」這種遺憾,正是在邀請讀者感受那些切膚之痛。

特展探討台灣文學如何成為倡議的先鋒、弱者的武器、團結的契機。(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特展探討台灣文學如何成為倡議的先鋒、弱者的武器、團結的契機。(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台灣解嚴之後,特別是當代,文學已經能夠喚起內在勇氣的能量,引導性別意識脫開父權枷鎖,發展成多元自信的性別文學圖像。文學不再只是療癒人心的工具,更成為發聲的利器,甚至能促成社會改革與進步。李昂《殺夫》的創作成了十年後真實殺夫事件的寓言,該事件促成《家庭暴力防治法》的建立;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則推動了《補教法》實名制,以及後續《刑法》通姦除罪化的討論。這些例子證明了文學作為倡議先鋒、弱者武器的強大力量。

展出書籍可供民眾閱讀。(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出書籍可供民眾閱讀。(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書寫與被聽見,是集體療癒的開始

展覽開幕時,作家劉芷妤在談到《女神自助餐》的創作過程時分享:「在書寫過程中才發現原來早就在生活中發現許多不對勁,不說出來,不表示沒感受到、沒被壓迫到。」她認為《女神自助餐》其實是一本反省之書,在找出自己不自覺「厭女」的同時,也引發社會大眾的省思。這種從個人反省出發,進而推動社會思辨的創作模式,正是當代性別文學的重要特色。作家們透過書寫突破社會價值與傳統的禁錮,從暗影裡透露光芒,發出反抗的聲音。

展場中設計「空氣柱」象徵文學的曖昧性、壓抑及想要突破指出進路。(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場中設計「空氣柱」象徵文學的曖昧性、壓抑及想要突破指出進路。(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覽以空氣包包裹書籍,體現壓力與張力,同時也提供「膜」的外層保護。(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覽以空氣包包裹書籍,體現壓力與張力,同時也提供「膜」的外層保護。(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延續去年《海馬打點滴:你有所不知的文學療癒》特展的關懷精神,這次的《改編自真人真事》邀請觀眾與當代文學作品及性別事件同情共感,在展覽中看見隱匿在字裡行間的壓迫與暴力,聽見文學作品中的反抗聲音,一起尋找集體療癒的契機。展覽更安排了推廣講座,將在知名作家的帶領下探析性別文學與台灣社會的互動,為觀眾提供更深層的思考空間。(講座介紹、後續場次及報名資訊等,可見臺灣文學基地官網及粉絲專頁。)

展場最後可手作氣泡御首,象徵不易破裂,卻持續釋放壓力的微小力量。(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場最後可手作氣泡御首,象徵不易破裂,卻持續釋放壓力的微小力量。(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改編自真人真事:當代性別事件的噤聲與反抗》特展

展期|即日起~10.12

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每週一休館,逢國定假日照常開館,翌日休館)

地點|臺灣文學基地展覽廳(臺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27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

「We TAIWAN」臺灣光譜展覽8月登場!以視覺藝術、傳統工藝、聲音創作等元素,展現島嶼的多元文化與創意

「We TAIWAN」 臺灣光譜展覽8月登場!以視覺藝術、傳統工藝、聲音創作等元素,展現文化創意

「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即將在8月正式登場,而位於大阪梅田Grand Green Osaka內的當代展演場所VS.空間的核心展覽,以「臺灣光譜」為主題,策展內容結合視覺藝術、傳統工藝、聲音創作及科技創新元素,向全球觀眾展示臺灣這座奇蹟之島無限的創造潛力。

文化部辦理的「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將在日本大阪登場,活動橫跨了線上的「遊戲能力」、VS.空間的「混融色彩」、大阪市中央公會堂的「跨域創造」、中之島「萬變氣場」4大場域及4大主題。而「臺灣光譜」選擇以去(2024)年才開幕的「Grand Green Osaka」區域,由安藤忠雄操刀設計的「VS.空間」內規劃策展。

→ 臺灣文化魅力現身大阪!「We TAIWAN」主視覺、超Q彈角色「a-We」公開

「VS.空間」展覽場域的獨特性,發展出本次對光影和聲音策展的各種想像。(圖片提供:文化部)
「VS.空間」展覽場域的獨特性,發展出本次對光影和聲音策展的各種想像。(圖片提供:文化部)

3大主題區呈現臺灣文化

在這個融合藝術、商業、都市發展的場域,內部挑高15公尺、專為投影與沈浸式展演等新媒體為主的空間,對於策展團隊來說就是一個相當「混融」的挑戰,也正如同臺灣這座島嶼,歷經多元族群融合與歷史轉折,孕育出獨特且豐厚的文化內涵。「臺灣光譜」即是在這樣的獨特空間及理念下,規劃臺灣本色光織自然島嶼聲譜3大主題區,期盼以跨越邊界的文化與創意,讓世界看見臺灣的自信與韌性。

「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活動將在梅田新地標Grand Green Osaka內「VS.」空間、大阪市中央公會堂、中之島及線上線下虛實整合4大場域,分別以「混融色彩」、「跨域創造」、「萬變氣場」、「遊戲能力」為策劃核心,從當代展演地標到百年古蹟建築、線上到線下,跨越時空邊界,將臺灣文化魅力帶到世界眼前。(圖片提供:文化部)
「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活動將在梅田新地標Grand Green Osaka內「VS.」空間、大阪市中央公會堂、中之島及線上線下虛實整合4大場域。(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區一:臺灣本色

融合光影、色彩與聲音的沉浸式視覺劇場《臺灣本色》,以「寫生的人」為主角,取材自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的藝術家作品,由跨域創作團隊豪華朗機工主導視覺創作、柯智豪的音樂、夢想動畫的動態影像設計、瓦豆的燈光規劃,利用影像技術演繹藝術家筆觸與色彩,帶領觀眾走進陳澄波、廖繼春、林惺嶽、郭雪湖、陳進、林玉山、許深州等藝術家的彩色世界,從日治、戰後到當代,涵蓋臺灣玉山、蘭花、建築、城鎮、戰爭記憶與山海地貌等色彩與土地深情的作品中。

融合光影、色彩與聲音的沉浸式視覺劇場《臺灣本色》投影示意圖。作品取材自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畫作,以「寫生的人」為主題,將經典畫家風格透過影像技術再度演繹為全新影像。(圖片提供:文化部)
融合光影、色彩與聲音的沉浸式視覺劇場《臺灣本色》投影示意圖。作品取材自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畫作,以「寫生的人」為主題,將經典畫家風格透過影像技術再度演繹為全新影像。(圖片提供:文化部)
三金音樂人柯智豪以豐富且細緻的聲音設計,將臺灣日常生活中多樣且真實的聲音,交織成一幕幕動人的聲音劇場。(圖片提供:文化部)
三金音樂人柯智豪以豐富且細緻的聲音設計,將臺灣日常生活中多樣且真實的聲音,交織成一幕幕動人的聲音劇場。(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區二:光織自然

「光織自然」展區聚焦臺灣的染織文化、山海記憶與工藝實踐,展現人與自然共織的創作智慧。《臺灣色譜牆》集結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陳景林與馬毓秀,多年來從臺灣植物中研究天然染料的成果,以手工染布與植物攝影交錯排列,彷彿一幅震撼的活色票牆,引領觀眾踏上一場色彩溯源之旅;《染織工藝牆》記錄陳景林踏尋臺灣各地,從大自然取材、製作染料的過程,作品也是一份工藝教學的行動筆記,將手藝轉化為可視、可感、可思的敘事;藝術生涯中第一件巨幅藍染山水創作,也是陳景林「為自己、為臺灣所創作」的新作《臺灣母親河》也將首度曝光;國家工藝獎一等獎得主楊偉林的《洄遊》,深入揭示藝術家如何從自然環境中汲取靈感與觸感,透過纖維藝術,優雅描繪島嶼生活與自然環境之間微妙而動人的連結。

國家工藝獎一等獎得主楊偉林的作品《洄遊》,深入揭示藝術家如何從自然環境中汲取靈感與觸感,透過染織藝術,優雅描繪島嶼生活與自然環境之間微妙而動人的連結。(圖片提供:文化部)
國家工藝獎一等獎得主楊偉林的作品《洄遊》,深入揭示藝術家如何從自然環境中汲取靈感與觸感,透過染織藝術,優雅描繪島嶼生活與自然環境之間微妙而動人的連結。(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區三:島嶼聲譜

踏入「島嶼聲譜」展區,聲音將成為帶領觀眾穿梭記憶的引路人。三金音樂家柯智豪《臺灣聲場》,以豐富且細緻的聲音設計,將臺灣日常生活中如廟宇祭典的鑼鼓聲、颱風過境的風雨聲、田野中的鳥鳴與城市市場的喧囂,交織成一幕幕動人的聲音劇場;藝術家李育昇的《臺灣特有種》神獸裝置,巧妙地融合視覺與聲音藝術,營造出充滿神秘與靈性的臺灣信仰場域;豪華朗機工創作的《很難很難|臺日交流版》,則以精妙的聲光語言,深刻觸及每位觀眾的情感與記憶,喚起內心深處的共鳴。

藝術家李育昇的《臺灣特有種》神獸裝置,巧妙地融合視覺與聲音藝術,營造出充滿神秘與靈性的臺灣信仰場域。(圖片提供:文化部)
藝術家李育昇的《臺灣特有種》神獸裝置,巧妙地融合視覺與聲音藝術,營造出充滿神秘與靈性的臺灣信仰場域。(圖片提供:文化部)
豪華朗機工創作的《很難很難|臺日交流版》,以精妙的聲光語言,深刻觸及每位觀眾的情感與記憶,喚起內心深處的共鳴。(圖片提供:文化部)
豪華朗機工創作的《很難很難|臺日交流版》,以精妙的聲光語言,深刻觸及每位觀眾的情感與記憶,喚起內心深處的共鳴。(圖片提供:文化部)

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
日期:2025年8月2日(六)至8月20日(三)
會場:線上、VS.(at GRAND GREEN OSAKA)、大阪市中央公會堂、中之島
官網:https://wetaiwan.tw
Instagram:@wetaiwan.tw

資料提供|文化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