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迷必看繪本!跟著台灣繪本收藏家賴嘉綾 用不同方式認識梵谷、莫內、畢卡索與卡蘿

以梵谷為題的繪本《The Artist and Me》

有機會前往國外美術館參觀的朋友,一定會發現。各大美術館的禮品店幾乎都能看見繪本的陳列,倫敦的維多利亞與艾伯特美術館、泰德美術館、國家藝廊、大英博物館等知名美術館甚至還有繪本專區,比童書專賣店還要壯觀。但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與藝術相關的繪本呢?我認為,這是美術館對於孩童美感教育的關注。為了養出更多欣賞藝術的人口,美育應該從小開始。

 

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也讓我認識了許多藝術家,進而可以享受到美術館的收藏,有些美術館甚至會根據館藏,開始做自己的繪本,譬如倫敦的泰德現代館就建立了很強大的繪本出版部;同在倫敦的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則是舉辦插畫獎項;當年美國蓋提美術館建造的時也邀請了創作家夫婦做一本介紹美術館如何建造的繪本;日本京都附近的美秀美術館也由著名繪本家葉祥明介紹這個山中桃花源。

 

由於繪本的面相千變萬化,創作者各有巧妙,繪本不只是孩子們的讀物,許多大人也對繪本愛不釋手,對我來說,繪本其實是藝術入門的引導,在美術館的書店裡收藏繪本,往往和到美術館看展一樣豐收。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繪本的世界,一起欣賞以藝術家為主題的繪本吧。

 

梵谷  The Artist and Me

The Artist and Me是一本觀點很特別的繪本,它詮釋了大眾看待人事物的對與錯。故事記錄了主人翁小時候的回憶,他想起小時候總是和一群人嘲弄一位傻瓜,不只小孩,大人也是如此,這個人常常被惹得很生氣,但他多半時候都不理會其他人的捉弄與嘲笑,仍然靜靜地做自己。

 

某天傻子到稻草堆裡畫圖,他偷偷地跟蹤,沒想到,當他看見畫作後,卻被震撼得無法言語,因此被這個大家誤以為是傻瓜的畫家發現了。畫家邀請他拿畫筆試試,孩子當然不敢,拔腿就跑。很多年之後,這個孩子成為一位爺爺,當他帶著孫子在美術館時,又再次遇見了這幅畫,回想起那段曾經很頑皮搗蛋的童年,現在的他,當然再也不會嘲笑那個傻瓜了。

 

莫內 Monet Paints a Day

許多畫家都經歷收入不定的生活,從創作中思考變化、突破、堅持,同時檢視自己面對藝術市場的態度;尤其是印象派的畫家,要面對氣候的變化,生活中充滿了許多不確定性。

 

Monet Paints a Day這本書,由莫內寫給妻子愛麗絲的信開始:「今天早上,我到大岩門海岸畫圖,我希望可以完整呈現這裡的風景,實在太美了, 但是難度很高⋯ ⋯ 」有一次,就在他專心畫畫時,潮水上漲,就那幾分鐘的時間裡,把他捲進水裡,像貝殼般刷進海裡轉了一圈,在他無力、絕望、害怕時,海水再次將他推上沙灘。在他寫給愛麗絲的信裡,提到忘了看當天旅館提供的潮汐時間表,他雖然失去了畫布、顏料,卻體驗到大自然令人畏懼的力量!無論如何,他隔天還是會再回到同樣的地方,繼續他的工作。

 

北法的氣候多變,畫因不同的天色而有不同色調,若是沒有完成,就只能留著等到適合的時間再繼續畫。莫內有時脾氣不好,如果畫不好,可能會把畫撕掉或是燒掉,他很固執要跟著當天的天色,選擇適合的畫,在自然的光線下完成。

 

而本書最特別的地方,在於每個跨頁中都放了一個小方格解釋印象派,翻閱時便可以理解印象派與其他室內畫派的不同之處,書中甚至解釋在管狀顏料發明前,顏料的保存與攜帶都很不方便,原來顏料磨好後,必須要放在豬膀胱裡! 

 

畢卡索 100 Pablo Picassos

100 Pablo Picassos呈現了畢卡索身為藝術家的百變創意。如同書名「一百種畢卡索」,作者以一百種樣貌來形容畢卡索。身為歷史上最重要的畫家之一,畢卡索從事各種藝術創作,一生共完成超過五萬件作品。他用腳踏車把手做雕塑、為芭蕾舞蹈團設計服裝、64歲時學捏陶, 令人意外的是,畢卡索也寫詩!

 

在畢卡索91年的人生裡,他總是不斷改變既定規則,突破再突破,對世界充滿好奇。畢卡索充滿想像力且勇於挑戰既有規則的特點, 開創了藝術的新表現, 譬如作品《亞維儂的少女》在平面畫布上表現物體的多個角度。到了晚年,畢卡索還是用自己的方式, 模仿著孩童般的筆觸,臨摹林布蘭、維拉斯奎茲(DiegoVelázquez, 1599-1660)等大師的畫作。因為畢卡索領悟了,每個孩子生來本是藝術家,如何反璞歸真便是他晚年創作的一大挑戰!

 

在100 Pablo Picassos,我們可以看見畢卡索的各種表情:畫著圖的、看著報紙的、伸懶腰、和狗玩的、拿著畫走來走去的,就像他的創作一樣多變有趣。本書傳達的概念,就在書本最初畢卡索回憶母親的一句話: 「如果你是士兵, 你會是一名將軍;如果你是一名僧侶,也將成為教宗」,但因為他是畫家,所以就是畢卡索。我對這句話的印象非常深刻,面對純真的孩子,除了適當又溫和的鼓勵,還應該要適其個性,讓孩子對未來的自己有期許, 便是陪伴孩子成長的最大幸褔。

 

卡蘿  Frida Kahlo and Her Animalitos

熟悉卡蘿作品的人都知道,卡蘿經常在創作中加入箭、荊棘與動物等圖像作為隱喻。動物可說是欣賞卡蘿作品的必要元素,而本書的作者便是深入研究這些在不同時期,出現於卡蘿相片與創作裡的動物。或許可以說,這本繪本打開了另一扇認識卡蘿人生的門。

 

卡蘿從小便養過許多寵物,開始畫圖後,因為行動的不便和自我內省,畫了許多自畫像。在這些自畫像中,就經常出現動物陪伴在側,有小鹿、黑貓、猴子、驢子、老鷹、火雞、狗、鸚鵡。

 

這些動物依序出現在卡蘿的生命時程與畫作裡,不論是動物們所代表的個性或是精神,都陪伴著卡蘿,並給予她靈感和力量。而這些被允許隨意走動的動物,彷彿代替了行動不那麼自由的卡蘿。

 

繪者在書中的許多細節,採用了溫和但殘酷的描述筆觸。譬如卡蘿罹患小兒麻痺後,學著同齡的孩子騎腳踏車,當時她也喜歡扮男裝。中學時,好強的她與男孩們一樣,騎著驢子,但明顯地看見雙腳不同粗細。為了表現那場讓她支離破碎的車禍,繪者放了把火在她身上,搭配公車翻覆和骨頭分裂的畫面,暗示幾乎無法生還的災厄。先生為她蓋了一個金字塔型的寵物遊樂區,也暗示著婚姻關係中隱藏的難題。

 

最後當卡蘿躺在床上,一旁放著輪椅的畫面,提醒讀者,卡蘿人生中最後一次個展開幕時,她是躺在床上,由醫護相關人員抬著床進場的。看似輕描淡寫的頁面,卻帶過她人生的重要經歷,每一次的翻閱,都深深地打動讀者體會卡蘿人生中的偉大磨練。

 

文字:賴嘉綾

欲知更多藝術家故事,都在La Vie叢書出版 《懂得欣賞,是件快樂的事!聽故事、入門藝術、逛美術館,美感探索的繪本提案70選》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山林中的藝術冥想秘境!安藤忠雄 X Antony Gormley新作《Ground》在韓國,建築與雕塑的詩意對話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聞名世界的英國雕塑家Antony Gormley,擅長利用金屬重現人體結構,傳達「人體是情感的容器」思想——遠看如分解、也似完整的金屬人形,挑戰著人眼、媒材與空間之間的互動關係。

即日起至2025年11月30日,Antony Gormley於韓國Museum SAN帶來大規模個展「Drawing on Space」,展出涵蓋雕塑、沈浸式裝置、素描、版畫等共48件作品,並首次公開與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合作的永久性建築裝置《Ground》,這是首次有藝術機構為收藏Antony Gormley作品而專設空間,極具紀念價值。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圖片來源:Museum SAN)

山林裡與自然共生的美術館

2013年落成的Museum SAN,隱身於韓國原州一片森林當中,其名取自Space(空間)、Art(藝術)、Nature(自然)的英文字首,讀音呼應韓文中的「山」字,隱喻博物館位處廣袤山林當中,及其致力融合藝術、建築與自然的策展概念。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Museum SAN。(圖片來源:Museum SAN)

博物館建築由造紙業起家的韓松集團邀安藤忠雄設計,耗時8年才完成。自高空俯瞰,園區由長方形、三角形、圓形等不同幾何輪廓的量體組成,體現安藤忠雄藉建築連接天、地、人的設計哲學,與其標誌性的清水模搭配,寧謐而富哲思。

> 安藤忠雄清水模新作「光之空間」!韓國Musuem SAN藏身山林中的全新光影冥想空間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Museum SAN冥想室。(圖片來源:Museum SAN)

Museum SAN設有紙藝廊、版畫工房、收藏韓國近現代繪畫與雕塑品的青鳥藝廊,及專藏美國藝術家James Turrell作品的同名場館等,場館間由花之庭園、水之庭園與石之庭園細膩串連,另設有兩座安藤忠雄打造的冥想空間,再次扣合SAN藉建築與藝術讓觀者與自然融於一體的理念。這次安藤忠雄為Antony Gormley設計的《Ground》,也延續著這份精神。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英國雕塑家Antony Gormley。(圖片來源:Museum SAN)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圖片來源:Museum SAN)

建築與雕塑對話的冥想空間

Ground》位於美術館花園下方,是一座直徑達25公尺的地底穹頂。圓頂頂部設有單一天窗,引自然光入內,呼應著古羅馬萬神殿的建築精神,同時體現安藤忠雄的極簡風格,及Antony Gormley長期以來對「空間感知」的探索。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圖片來源:Museum SAN)

來到這裡,觀眾會先透過一面全景玻璃牆,欣賞到藝術家建構人體的《Blockworks》系列鑄鐵雕像,它們或坐、或站、或蹲,靜靜佇立於洞窟般的空間中;從圓頂天窗流瀉而下的光線,為觀察雕塑材質、線條動態的體驗更添趣味。再向內走,則更能感知混凝土材質與穹頂織就、帶點神性的氛圍,窗外自然景致也漸漸合流,構築一方沈思秘境。有趣的是,場館外側設有一尊鑄鐵雕像,透過圓頂開口與外部景觀對望,藉其「視線」將穹頂空間與遠方山景串連,別具詩意。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圖片來源:Museum SAN)

「Drawing on Space」聚焦藝術家對身體感知的長年探索

除了與安藤忠雄合作的建築裝置外,「Drawing on Space」也展出Antony Gormley大量精彩作品。開場聚焦《Liminal Field》系列,其以金屬線條建構通透、輕盈的人形,暗示著身體作為「邊界」的概念,這些雕塑雖與人等高,卻因空心結構流露出一種如泡沫般脆弱的特質,亦隱喻無常。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圖片來源:Museum SAN)

接著視野從立體轉向平面,第二展廳展出素描及版畫,梳理Antony Gormley對光與暗、實體與虛空、身體與建築等主題的探討。最後以沈浸式裝置《Orbit Field II》收尾,其由相連的鋁製圓環構築而成,輕盈懸浮於空間之中,邀觀者穿梭其中,親身與展品互動,亦體現藝術家一貫的信念:「雕塑的核心不在於物件本身,而在於體感經驗。」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圖片來源:Museum SAN)

無論是展覽本身或將永久存於美術館的《Ground》,都再度體現了Museum SAN將藝術、建築與自然揉合的概念。Antony Gormley也表示:「這次展覽的核心在於將實體與想像的空間結合,展品的存在是為了『活化空間』,而不是佔據空間,同時探索著身體與建築這兩種感知媒介間的關係。」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高橋一生帶小朋友即興演出,自由作畫!日本「學展」特別影像企劃《想像他者的四天》由導演二宮健親拍創作歷程

高橋一生帶小朋友即興演出,自由作畫!日本「學展」特別影像企劃《想像他者的四天》由導演二宮健親拍創作歷程

高橋一生和小朋友玩在一起的畫面會不會太美好!東京國立新美術館即日起呈獻為期11天的「學展」,其中將夾帶兩件從今年首登場的藝術計畫《想像他者的四天》中生成的多人共創畫作,本屆頒獎典禮更將放映導演二宮健於4天工作坊期間所記錄孩子們揮灑創意的珍貴影像。從培養共感力與想像力的角度出發,此項目所回應並試圖溫柔改變的社會現況發人深省。

第75屆學展(Gakuten)推出實驗性影像製作企劃《想像他者的四天(他者を想像する四日間)》,邀來演員高橋一生,協同7名從本屆參展者中選出的國中小學生完成兩幅大型畫布作品,並隨學展其他作品於2025年8月7日至17日在東京國立新美術館公開展出。而由電影導演二宮健同步拍下創作全過程的特別影像,則將於8月9日舉行的得獎者表彰典禮上限定放映,供得獎者及相關人員觀賞,循作品本身和紀錄片兩種途徑見證其中軌跡。

第75屆學展實驗企劃《想像他者的四天》工作坊現場,演員高橋一生帶領7名國中小學生進行肢體與繪畫的即興創作。(圖片來源:學展)
第75屆學展實驗企劃《想像他者的四天》工作坊現場,演員高橋一生帶領7名國中小學生進行肢體與繪畫的即興創作。(圖片來源:學展)
導演二宮健以側拍方式將創作過程「再創作」為紀錄片。(圖片來源:學展)
導演二宮健以側拍方式將創作過程「再創作」為紀錄片。(圖片來源:學展)

學展是什麼?

藝術教育人士西田信一(Nishida Shinichi)在1950年創立的「學展」,是日本第一個全國性學生油畫比賽;70餘年來由日本學生油畫會興辦,無參賽資格限制,亦接受來自海外的國際作品,現正於全球範圍內致力發掘年輕世代的藝術才能。評選項目涵蓋繪畫、插圖、工藝、攝影、數位創作等多元領域,且從幼稚園到大學的不同年齡層創作者都能報名。比賽核心自歷史案例中承襲而來,堅信「優秀的藝術不受年齡、國籍或名聲所限制」的精神,至今持續將才華橫溢的作品推向世界舞台;近年不僅廣邀各界知名人士擔任評審,大獎作品亦得機會於巴黎展出。

學展於1950年由日本學生油畫會初代會長安井曾太郎、創始人西田信一及其他6名藝術相關人士齊心創立。(圖片來源:學展)
學展於1950年由日本學生油畫會初代會長安井曾太郎、創始人西田信一及其他6名藝術相關人士齊心創立。(圖片來源:學展)
▼ 每屆學展於東京國立新美術館進行公開展出

實驗企劃《想像他者的四天》首登場

高橋一生主導、二宮健側拍,「即興」培養共感力與想像力

作為今年學展首次實施的藝術計畫,《想像他者的四天》旨在培養孩子「想像他者的能力」(意近中文「共感能力」所指涉,可能包括從他人視角看待事物,抑或經由共創形式對他人的表達有所共鳴等)。此理念發想自當代社會中人們「想像他者」能力普遍稀缺的現況,讓參與者透過肢體表達、即興演出、交流對話和揮灑作畫等環節,反覆加深「設想眼前的人、甚至於某個不存在對象」這樣的共感經驗。

《想像他者的四天》創作過程。(圖片來源:學展)
《想像他者的四天》創作過程。(圖片來源:學展)
高橋一生耐心引導。(圖片來源:學展)
高橋一生耐心引導。(圖片來源:學展)
7位小小藝術家於巨大畫布上揮灑創意。(圖片來源:學展)
7位小小藝術家於巨大畫布上揮灑創意。(圖片來源:學展)

在為期四天的工作坊中,高橋一生並非以導演或演出指導的角色參與,而是單純扮演從旁陪伴、覺察和承接孩子內心轉折變化的「伴行者」角色,構建出一個自由且深刻的創作空間,最終引導他們繪出兩幅「想像的藝術」作品。而將此場景具象化的正為導演二宮健,他詳實記錄7位小朋友4日體驗的側拍影片,將打開交織現實和創意的敏銳視角,靜靜喚起觀眾的想像力。

高橋一生作為「伴行者」,僅從旁陪伴和觀察。(圖片來源:學展)
高橋一生作為「伴行者」,僅從旁陪伴和觀察。(圖片來源:學展)
其中穿搭的即興演出亦是啟動想像力的一環。(圖片來源:學展)
其中穿搭的即興演出亦是啟動想像力的一環。(圖片來源:學展)
間接為孩子構建出一個自由且深刻的創作空間。(圖片來源:學展)
間接為孩子構建出一個自由且深刻的創作空間。(圖片來源:學展)
最終完成兩幅大型畫布作品。(圖片來源:學展)
最終完成兩幅大型畫布作品。(圖片來源:學展)

台灣觀眾對高橋一生肯定都不陌生,其別具感染力的演技與親切形象,為此類藝術教育項目盡心力自在想像之中。而擔任共同企劃兼導演的二宮健,早被認為是風格辨識度極高的日本新生代創作者。10多歲開始影像創作,就讀於大阪藝術大學期間即獲得京都國際學生影視節(KISFVF)大獎肯定,現年僅33歲已憑《裸睡美人》、《吉娃娃羅曼死》、《午夜少女戰爭》等多部代表作為觀眾所認識,亦曾在2017年作品中與高橋一生合作。此次他充分發揮個人尤擅長的實驗性手法,大膽而細緻地捕捉了孩子們朝氣蓬勃、充滿生命力的表情和創作歷程。

高橋一生(右)上週末甫攜新片《岸邊露伴一動也不動 懺悔室》來台會粉絲。(圖片提供:原創娛樂)
高橋一生(右)上週末甫攜新片《岸邊露伴一動也不動 懺悔室》來台會粉絲。(圖片提供:原創娛樂)

《想像他者的四天》紀錄片雖不開放一般觀眾觀賞,不過未來10天人正好在東京的讀者們,走過路過國立新美術館倒可逛進展廳,一覽高橋一生和小藝術家們帶來的兩大件畫作及第75屆學展的完整展出。

第75屆學展特別影像企劃《想像他者的四天》

【作品展覽】

  • 時間:2025年8月7日至17日
  • 地點:國立新美術館2D學展展示室

【影像放映】

  • 時間:2025年8月9日
  • 地點:國立新美術館講堂(僅限得獎者及相關人員入場)

資料來源:學展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