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大師勒內.布里回顧展《視覺爆炸》在北美館!不只是攝影展,12個焦點、雙軸敘事濃縮一生所愛所學

攝影大師勒內.布里回顧展《視覺爆炸》在北美館!不只是攝影展,12個焦點、雙軸敘事濃縮一生所愛所學

一張切・格瓦拉叼著雪茄、眼神望向鏡頭他處的照片,在這位革命領袖逝世後躍上各大媒體,成為全球現象級標誌,也讓攝影師勒內.布里(René Burri)的作品進入世界視野,為其見證20世紀動盪歷史的攝影旅程再添傳奇色彩,而他也從紀錄傳奇的幕後角色,逐步成為攝影領域的傳奇之一。

1
勒內.布里,《切.格瓦拉》,2005年之後,繪於在鹿特丹舉辦之「2005-2010回顧展」邀請卡上的複製畫。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關於他的生命故事、創作生涯與攝影美學,都被濃縮在北美館《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覽當中,展場由12個「焦點」展區串連成線,並結合「雙軸線」的策展手法,展陳500餘件作品與文件檔案,包含古董照片、底片印樣、影片、手工書、筆記、書信、拼貼、水彩等,多為原作與真跡。親臨現場,觀者不僅能親賞勒內.布里的攝影作品,亦可從他生活中信手拈來的多元創作中一睹其藝術風采。

2
勒內.布里,《自拍像,科羅納多,新墨西哥州,美國》,1973-1983。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台灣、瑞士跨國策展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由北美館攜手與勒內.布里關係緊密的洛桑愛麗舍攝影博物館(Photo Elysée)製作,並由兩位專業不同的藝術工作者擔綱策展,其中馬克.多納迪尤(Marc Donnadieu)本身就是經驗豐富的策展人,另一位梅蘭妮.貝特里西(Mélanie Bétrisey)則為專業研究者,策展前費時五年閱讀、梳理藝術家的檔案,並從中找出有趣的軸線與焦點成為展覽的內容組成。

1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開幕暨記者會現場:愛麗舍攝影博物館館長娜塔莉.赫施多弗(Nathalie Herschdorfer)、策展人之一梅蘭妮.貝特里西(Mélanie Bétrisey)、北美館王俊傑館長
愛麗舍攝影博物館館長Nathalie Herschdorfer、策展人之一Mélanie Bétrisey、北美館王俊傑館長。

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攝影師之一——勒內.布里

 ⭔ 以鏡頭捕捉二戰後歷史與社會紀實 

作為攝影記者踏遍歐洲、中東、美洲、日本與中國的勒內.布里,在60年的職業生涯中皆處於全球歷史前線,以冷靜目光捕捉20世紀後半葉的重要國際事件場景,舉凡1956年第二次以阿戰爭、1985年中國共產黨長征五十週年紀念、1989年天安門廣場示威與柏林圍牆倒塌等,都是藝術家曾親眼見證的歷史節點;他也關注大時代下的人事物變遷,比如1955年報導蘇黎世聾啞兒童特殊學校、1962年研究出版的《德國人》(Die Deutschen)紀錄德國二戰後人民建構新身份的過程,流露著濃厚的人文關懷。

10
勒內.布里,《墨西哥,恰帕斯州》,1982。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12
勒內.布里,《和平飯店客房電視播放天安門廣場示威者庭審,上海,中國》,1989。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7
勒內.布里,《哈瓦那》,2006。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 寫實之外的高度藝術性 

除了紀錄歷史以外,勒內.布里也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中反思攝影的存在,紀錄之餘,也為自己拍下的照片揉入濃厚的藝術性,當中可見電影、繪畫、平面設計對其創作的深刻影響,他透過不停地自我思辨、著手實踐,逐步從一名以再現現場為首要任務的攝影師,蛻變為富原創性的攝影藝術家;許多傳奇人物如藝術家畢卡索、建築師柯比意、導演黑澤明,都曾是他鏡頭下的主角。

15
勒內.布里,《外國文化拼貼系列》,1997-1998。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11
勒內.布里,《巴西利亞,巴西》,1960。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3個策展亮點

勒內.布里本身的影響力與美學魅力固然是本展的一大吸引力,但在策展上也有許多亮點讓人捨不得錯過。

 ⭔ 北美館寬敞展間賦予策展更多想像空間 

首先,《勒內.布里:視覺爆炸》是藝術家於2014年辭世後的亞洲首次回顧展,過去回顧展也曾於瑞士洛桑展出,但這回北美館的場地比當時大上一倍,為策展團隊帶來更多發揮空間,且勒內.布里的攝影生涯橫跨60年,留下的作品、文件與檔案極多,策展人梅蘭妮.貝特里打趣地說,策展過程的幸是檔案海量、不怕展覽內容不夠豐富,但不幸也在於此,因為要割捨的精彩作品非常多,不過北美館這回展出的內容絕對紮實。

1_勒內・布里,《MegaPhotoMobil》,1981年於瑞士蘇黎世阿爾比斯哥特利市(Albisguetli)展出,多媒體裝置。2023年由北美館重製。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MegaPhotoMobil》,1981年於瑞士蘇黎世阿爾比斯哥特利市(Albisguetli)展出,多媒體裝置。2023年由北美館重製。

 ⭔ 12個「焦點」X 生命與創作並行的「雙軸線」敘事 

再來,全展共分為12個從藝術家生平淬煉出的「焦點」,如電影、切・格瓦拉、馬格蘭攝影通訊社、電視、拼貼等,並以這些關鍵字為展區命名。

每個展區所涵融的「雙軸線」敘事也很有意思,其中「生命軸線」以線性展示,展品皆以白色相框包覆,搭配上重要年份的標注,引領觀者深入認識藝術家;另一條「焦點軸線」則與前者相輔相成,聚焦於以上提到的12個關鍵字,展場背景以類似壁紙的圖像襯底,上頭散落黑色相框展品,表達策展人對藝術家的洞察。

9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場一景。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電視展區。

18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場一景。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繪畫展區。

 ⭔ 邀請觀眾走入藝術家的檔案裡 

更有趣的是,兩位策展人刻意不在展品旁掛上標註圖說、年份的標示,希望讓觀者化身剛收到檔案的研究員,在手邊沒有太多線索的情境下觀察、思考,投注時間梳理想法,彷彿「走進」藝術家留下的檔案當中;不過,展覽入口處擺有展覽手冊,裡頭會有詳細的焦點介紹、展品圖說,協助觀者了解展覽內容,記得一定要索取!

再仔細看標示展區名稱的圖樣,會發現它像一張大大的便利貼,原來這呼應著勒內.布里生前整理作品時良好的分類習慣,這是策展人在研究檔案時的發現,也希望藉這小巧思介紹給觀眾。

11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場一景。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書籍展區。

6大展間、12個焦點展區亮點整理

 ⭔ 電影|最初的熱情所在 

開頭的「電影」展區標示了勒內.布里的生命起點以及少時的熱情所在,展覽的第一項展品就是他的出生證明,上頭還黏著一絲嬰兒頭髮;與之相對的則是藝術家與電影之間的淵源,因少時著迷於尙・雷諾瓦的戰後義大利電影、卓别林默片等,一顆以電影為志向的種子埋在心中,但一次參訪蘇黎世工藝美術學院(Kunstgewerbeschule Zürich)的經驗,讓他決心入學修習攝影,展區中作為背景圖的這座攝影棚,就是勒內.布里投入專業攝影的濫觴。

2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場一景。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電影展區。

2E2FC424-5468-49C6-8BC8-B62471CA5ADD
勒內.布里的出生證明。

 ⭔ 結構|3大攝影美學特色 

不過,電影並未從他的生命中消失,擁有電影既視感的的表現手法仍常見於其創作當中,步入下一個展區「結構」了解更多。這裡展現了策展人作為觀察者所梳理出藝術家的3大攝影特色,即使勒內.布里一生都不願被貼上標籤,但從其作品中仍能看出連貫的風格,他像是對這些手法著迷般地一用再用,分別是雙平面、鮮明的光影對比、如電影鏡頭語言般清晰與模糊的前後景戲法。

4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場一景。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結構展區。

3
勒內.布里,《在屋頂上的四個男人,聖保羅,巴西》,1960。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策展人梅蘭妮.貝特里導覽時分享了很有趣的小故事,其實「雙平面」類別中的其中一張照片,並非在按下快門時就生成,而是勒內.布里在暗房裡用兩張負片做出來的,這對不愛後製的他來說非常罕見,也讓這張照片尤其特別,這邊先不爆雷,看展時不妨仔細看看到底是哪一張!據說勒內.布里在為出版物選擇封面時,曾拿這張照片詢問好友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是否適合,就連這位攝影大師也沒發現這張照片被動了「手腳」。

5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場一景。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結構展區。

 ⭔ 我與他者|攝影師變身 

勒內.布里喜歡作為拍攝者,也樂於當被攝者,時常化身各種角色、特意擺拍後留下自拍,也在走訪世界各地的過程中,將相機交給剛拍攝的對象,邀請對方為自己拍照,有時甚至會將拍立得留下作為「紀念品」,像是種另類的交流與道謝方式。在名為「我與他者」的焦點展區中,得以窺見勒內.布里在這些作品中留下的身影。

8
勒內.布里,《全錄公司,洛杉磯,美國》,1971。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 切・格瓦拉|揭秘拍下傳奇照片的幕後歷程 

本區出乎意料地並未以最直白的手法展出《抽雪茄的切格瓦拉》(Che with Cigar),反倒聚焦於這張經典照片背後的故事,帶觀者穿越時空看勒內.布里拍下這張照片時經歷了些什麼?當時讓他得以飛到古巴哈瓦那拍攝的護照、數十張底片印樣都在現場。

7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場一景。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切・格瓦拉展區。

CAE74882-75A1-4369-AF26-503DB30AFA00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切・格瓦拉展區展品。

 ⭔ 電視|從紀錄轉為創作的生涯轉捩點 

接著我們將進入下一焦點——「電視」,看藝術家攝影生涯中的轉捩點。為何以「電視」為展區命名?1959年,勒內.布里被派往雅典拍攝東正教總主教馬卡里奧斯三世,當他已筋疲力盡、卻還忙著為剛拍下的照片下標題時,電視已經在播放相關畫面,這件事轉動他重新思考「攝影」意義的開關,並意識到攝影師不能只是單純記錄眼前的畫面,而要捕捉現場「特定時刻」且別具意義的狀態,進而成為一名「作者」,而不只是單純的紀錄者,這間接影響了他日後在攝影作品融入繪畫、拼貼、排版設計等元素進行再創的創作手法。

8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場一景。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電視展區。

 ⭔ 馬格蘭攝影通訊社|以攝影紀錄社會真實 

與「電視」位在同一展間的「馬格蘭攝影通訊社」焦點展區,則講述了藝術家生涯早期的另一個轉折點。1955年,勒內.布里在《科學與生活》發表了一系列紀錄蘇黎世聾啞兒童學校的照片,他帶著這些照片前往巴黎,拜訪由一群知名新聞攝影師創立的馬格蘭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s),台灣觀眾熟悉的布列松以及曾參與報導西班牙內戰、二戰歐洲戰場等關鍵戰役的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皆為成員,最初成立是為了忠實呈現二戰後社會的影像紀實;同年,勒內.布里加入,並在4年後成為正式會員,後續發表的攝影作品也體現了濃厚的馬格蘭精神。

6
勒內.布里,《馬格蘭攝影通訊社成員攝於年會期間的攝影拼貼,皮弗通道,巴黎,法國》,1990。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 中國|令勒內.布里著迷的國度 

職業生涯中,勒內.布里足跡遍及歐、美、亞洲多個國家,策展團隊在規劃時十分苦惱要以哪個國家做呈現,最後選了「中國」作為其中一個焦點。這個決定並非源於中國與台灣之間的複雜關係,而是藝術家本人對中國的著迷,勒內.布里曾多次訪問中國,除了兩次報導重要歷史事件,還有2000年初一趟較私人的攝影行程。

展區以勒內.布里典藏檔案中的中國地圖為背景,上頭還留有簽名、當時紀錄旅行途徑的筆跡,而他在各地拍下的照片也與城市對應呈現,其中木框展品為1966年蘇黎世個展的展出原作,黑色相框內則是刊於雜誌報章上的印刷品。

10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場一景。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中國展區。

13
勒內.布里,《昆明湖上凋謝的蓮花,北京夏宮,中國》,1964。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 拼貼|「B面第一首」 

路徑經過「書籍」、「一個世界」等展區後,來到接近展覽尾聲的焦點——「拼貼」,這裡呈現了以往勒內.布里大大小小展覽中少見的面向,甚至可以說是前所未見。

前文曾提及,勒內.布里體會到電視對攝影所帶來的衝擊後,嘗試在攝影創作上做出改變,其中「拼貼」是非常標誌性的一項手法,他將拍下的照片做重組、蒙太奇式的拼接,也將水彩、手邊的小紙片等多元媒材融入作品,為紀實照片賦予了新的呈現方式,當時他寄給親友的明信片也留有這些創作痕跡。若將勒內.布里的所有作品比喻為一張唱片,那社會紀實影如主打歌,這些融入拼貼手法的創作則像B面第一首。

15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場一景。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拼貼展區。

16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場一景。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拼貼展區。

 ⭔ 繪畫|一生相隨的興趣 

接續其後的焦點展區——「繪畫」,刻意被擺在展覽末端,如果說電影是勒內.布里最初的熱情所在,那繪畫就是陪伴他一輩子的興趣,從小就愛在紙上塗鴉,學生時期進入美術學院學習繪畫,出社會後也常提筆繪下出版書籍的初步構想,或以繪畫記錄旅途所見所聞,畫筆存在於他的工作與日常生活之中。

17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場一景。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繪畫展區。

16
勒內.布里,《南特到巴黎的高鐵》,1994,素描簿。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不只是攝影展

勒內.布里一生所愛所學,幾乎都在創作中留下蹤跡——少時對電影的熱忱從未退卻,只是換了形式體現於攝影的構圖之中;在美術學院習得的平面設計技能,幻化為出版物中的巧思;繪畫更是從兒時到終老都在做的事。而這一切都藏於他親手悉心整理的檔案裡,而置身北美館的我們,正身在其中。

5
勒內.布里,《尤夫,瑞士》,1967。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9
勒內.布里,《巴黎,法國》,約1953。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

展期|2023年3月18日-2023年6月18日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3A、3B展覽室

資料、圖片|臺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4米蘭家具展】在設計公寓探索義大利頂級工藝!「L'Appartamento」巴洛克建築與現代主義的完美融合

【2024米蘭家具展】探尋設計公寓裡的義大利頂級工藝!「L'Appartamento」巴洛克建築與現代主義的完美融合

於2024年米蘭家具展登場的「L'Appartamento」設計公寓,由頂級義大利家居電商平台Artemest策劃,邀請六組著名的室內設計團隊、分別以不同概念出發,在一棟建於20世紀初期的米蘭別墅內打造居家的各種功能空間,展現義大利工藝的美麗與精湛。

Studio Meshary AlNassar|玄關與花房

Meshary AlNassar是一位來自科威特的室內設計師,熱愛設計中的故事和情感,希望「無論誰體驗我的作品,都感覺到這個空間是為他們精心策劃的,讓他們感到受歡迎。」Meshary AlNassar所設計的玄關處,以熱情好客的形象迎接參觀者,音樂、鮮花和照明營造出溫暖的氣氛,為整棟建築定下了基調。

一旁的花房,則從超現實主義中汲取設計靈感,採用淡粉色和淡藍色等柔和色調;這個空間既是參觀者對建築的最後印象,也是與戶外的最初接觸。

【2024米蘭家具展】探尋設計公寓裡的義大利頂級工藝!「L'Appartamento」巴洛克建築與現代主義的完美融合
由Studio Meshary AlNassar設計的玄關。(圖片來源:Artemest)
【2024米蘭家具展】探尋設計公寓裡的義大利頂級工藝!「L'Appartamento」巴洛克建築與現代主義的完美融合
由Studio Meshary AlNassar設計的花房。(圖片來源:Artemest)

Rottet Studio|客廳

Rottet Studio由室內設計師Lauren Rottet創立,作為第一位被美國建築師協會和國際室內設計協會提升為院士的女性,她分享:「我喜歡把設計想像成一首樂譜,一開始先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然後平靜而愉快地進行,逐漸增強到最歡樂的時刻。」

「L'Appartamento」的客廳是一個古典風格的空間,飾有鍍金牆壁和鑲木地板。暖色調木地板、金色的絲綢牆面裝飾、綠色的青瓷,讓整體色彩更為豐富:手工鑄造的玻璃咖啡桌、大理石壁爐檯面、不同材質的沙發和椅子反射出各種色調與質地。

【2024米蘭家具展】探尋設計公寓裡的義大利頂級工藝!「L'Appartamento」巴洛克建築與現代主義的完美融合
客廳是一個古典風格的空間,飾有鍍金牆壁和鑲木地板。(圖片來源:Artemest)
【2024米蘭家具展】探尋設計公寓裡的義大利頂級工藝!「L'Appartamento」巴洛克建築與現代主義的完美融合
手工鑄造的玻璃咖啡桌、大理石壁爐檯面、不同材質的沙發和椅子反射出各種色調與質地。(圖片來源:Artemest)
【2024米蘭家具展】探尋設計公寓裡的義大利頂級工藝!「L'Appartamento」巴洛克建築與現代主義的完美融合
由Rottet Studio設計的客廳。(圖片來源:Artemest)

Tamara Feldman Design|臥室

Tamara Feldman出生於墨西哥城,受到當地充滿活力的建築、多元文化與歷史影響。由於母親、祖母都是創意工作者,藝術對於Tamara Feldman而言是再熟悉不過的世界;在東京學習與生活的經歷,更對她的作品有著深遠啟發。

在「L'Appartamento」的臥室,設計師不僅體現了自身的墨西哥傳統,也捕捉了地方感。她使用植物、木材和天然石材向大自然致敬,同時選用義大利藝術家精心製造的家具和裝飾品;透過黃色、綠色和金色等色調的軟裝,Tamara Feldman彷彿將窗外的樹葉意象帶進房間中,與赤土牆面相得益彰。

【2024米蘭家具展】探尋設計公寓裡的義大利頂級工藝!「L'Appartamento」巴洛克建築與現代主義的完美融合
臥室的赤土牆面。(圖片來源:Artemest)
【2024米蘭家具展】探尋設計公寓裡的義大利頂級工藝!「L'Appartamento」巴洛克建築與現代主義的完美融合
透過黃色、綠色和金色等色調的軟裝,Tamara Feldman彷彿將窗外的樹葉意象帶進房間中。(圖片來源:Artemest)
【2024米蘭家具展】探尋設計公寓裡的義大利頂級工藝!「L'Appartamento」巴洛克建築與現代主義的完美融合
Tamara Feldman所設計的臥室。(圖片來源:Artemest)

VSHD Design|餐廳

VSHD Design相信設計師在改造和重新利用空間的同時,也為其注入了新的生命。「L'Appartamento」的餐廳圍繞著餐桌佈置,是一場現代主義與巴洛克美學間的對話。裝飾精美的牆壁和天花板,與時尚、線條簡潔的現代家具並存,邀請參觀者思考兩種風格間的對比與連結。

在設計過程中,VSHD Design選用以功能性和極簡風格著稱的單品,避開太過複雜的設計,使得歷史能與當代無縫融合,展現兩個時代的和諧共處。

【2024米蘭家具展】探尋設計公寓裡的義大利頂級工藝!「L'Appartamento」巴洛克建築與現代主義的完美融合
餐廳是一場現代主義與巴洛克美學間的對話。(圖片來源:Artemest)
【2024米蘭家具展】探尋設計公寓裡的義大利頂級工藝!「L'Appartamento」巴洛克建築與現代主義的完美融合
VSHD Design選用以功能性和極簡風格著稱的單品,展現兩個時代的和諧共處。(圖片來源:Artemest)
【2024米蘭家具展】探尋設計公寓裡的義大利頂級工藝!「L'Appartamento」巴洛克建築與現代主義的完美融合
VSHD Design設計的餐廳一隅。(圖片來源:Artemest)

Elicyon|酒吧

位於倫敦的設計工作室Elicyon,期許將嚴謹的建築實踐與對設計和裝飾工藝的熱情結合起來,多年來為客戶打造了許多奢華且高度客製化的室內設計。

由Elicyon團隊打造的「L'Appartamento」酒吧是一種對古典概念的現代詮釋。古老的莊園中,通常會先在餐廳前設置一個「前廳」,裡面設有裝滿冰塊的大理石盆,用以冰鎮香檳。這個概念被設計團隊用於本次的空間中,並以多種材料紋理及柔軟的筆觸,營造整體的感官氛圍。扶手椅和環繞式沙發不僅營造出舒適感,還有助於空間的音響效果;牆壁上懸掛著地毯,在手繪壁紙的襯托下,更為房間增添了層次感。

【2024米蘭家具展】探尋設計公寓裡的義大利頂級工藝!「L'Appartamento」巴洛克建築與現代主義的完美融合
Elicyon以多種材料紋理及柔軟的筆觸,營造整體的感官氛圍。(圖片來源:Artemest)
【2024米蘭家具展】探尋設計公寓裡的義大利頂級工藝!「L'Appartamento」巴洛克建築與現代主義的完美融合
牆壁上懸掛著地毯,在手繪壁紙的襯托下,更為房間增添了層次感。(圖片來源:Artemest)
【2024米蘭家具展】探尋設計公寓裡的義大利頂級工藝!「L'Appartamento」巴洛克建築與現代主義的完美融合
Elicyon團隊設計的酒吧。(圖片來源:Artemest)

GACHOT|花園

GACHOT是一家位於紐約的設計工作室,擅長融合永恆工藝與現代技術,創造出簡單、優雅、充滿細節的美感空間。

GACHOT本次負責「L'Appartamento」的花園設計,以「創造一個戶外的客廳」為概念,將舒適的室內與室外美學無縫融合。庭院中規劃了多個休息區、餐桌與吧檯,一旁鬱鬱蔥蔥的綠植和花卉,為華麗的氛圍增添了另一種風采。整個空間以柔和的棕色系、深綠色為主,酒紅色為輔,打造豐富迷人的色調,並成為室內區域的延伸。

【2024米蘭家具展】探尋設計公寓裡的義大利頂級工藝!「L'Appartamento」巴洛克建築與現代主義的完美融合
花園設計以「創造一個戶外的客廳」為概念,將舒適的室內與室外美學無縫融合。(圖片來源:Artemest)
【2024米蘭家具展】探尋設計公寓裡的義大利頂級工藝!「L'Appartamento」巴洛克建築與現代主義的完美融合
一旁鬱鬱蔥蔥的綠植和花卉,為華麗的氛圍增添了另一種風采。(圖片來源:Artemest)
【2024米蘭家具展】探尋設計公寓裡的義大利頂級工藝!「L'Appartamento」巴洛克建築與現代主義的完美融合
整個空間以柔和的棕色系、深綠色為主,酒紅色為輔。(圖片來源:Artemest)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藝術銀行邁向下一個10年,締造比合作更深刻的「夥伴關係」 多元而永續的藝術生活

由文化部推動,始於2013年,現由臺灣美術基金會擔任執行的「藝術銀行」計畫,此10年間購藏逾3,000件臺灣當代藝術作品、扶植超過1,000位藝術家,並不斷拓展租賃模式與各單位合作的可能性,為大眾創造在日常生活即能欣賞、接觸藝術的環境,是臺灣值得驕傲的重要文化活資產!談起這一路走來,藝術銀行與外部單位之間深刻的夥伴關係,執行長林平說道:「藝術銀行是由國家提供資源、中立而專業的組織,因此對於自身的定位必需非常清晰——藝術銀行在面對藝術家、社會大眾與藝術產業三大區塊時,各有不同的任務與藍圖。如同LOGO上的三條流動曲線,藝術銀行像是海浪般,讓藝術作品以更自由多變的型態進入到各式空間,藝術作品就是一種未來貨幣,我們的目標讓其能永續發展、成為一種循環經濟。」

右手扶持臺灣潛力藝術家 左手連結社會大眾與藝術創作

面對年輕潛力藝術家,藝術銀行不僅是以購藏協助其創作發展,在租賃模式之外,更進一步推廣藝術家增加其大眾認知度,執行長解釋:「在提供租賃服務時,我們時常會遇到的問題就是『作品適租性』,藝術家的創作內涵往往並不是只有正向的情感,很多源自於生命黑暗面、議題較深沈的創作也很精彩,如何將這些作品推廣出去,甚至吸引新的收藏家收購也十分重要。」藝術銀行透過多元化的主題策展與大眾接觸,像是經紀人為藝術家打亮知名度、拓展多元市場;現階段官網成立「藝術家專區」,即為見微知著的舉措。

藝術銀行
藝術銀行 2024 櫥窗新展《藏木於林》概念示意圖

面對社會大眾,藝術銀行除了服務主要租賃客戶、開發培養潛力收藏家,更需要不斷地創造新的連結,讓藝術能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像是日前啟動的『社宅藝享』計畫,它像是另一個庫房以收藏青年藝術家成熟期的作品為主,為國家累積未來的文化資產,同時將藝術創意帶入全國各地社會住宅空間中,讓藝術的公共性以非固定的、而是成為流動性的循環經濟,實踐藝術社會化。」今年更計畫出版藝術維護手札《藝術醒世要言》,以輕鬆詼諧的方式介紹藝術品正確的親近與保存維護基本觀念,「我們想做一本像是宗教隨處可見的結緣善書,能流傳、易讀好懂,選擇與黃海欣藝術家合作,正是因為其插畫自帶幽默感、不用文本即可理解。」

藝術銀行
藝術維護手札《藝術醒世要言》(示意圖)

大型主題策展連發

藝術銀行今年就有數個精彩的主題展覽,將於臺中、臺東池上、屏東接連展出。第一個登場的是藝術銀行櫥窗10周年壓軸展,與台中李方艾美酒店合作,邀請5位生活提案家,融合總部所在地舊城區特有的生活歷史推出具有在地特色的臺中伴手禮。執行長也悄悄透露未來一年此櫥窗計畫也成為藝術家展示個人收藏的窗口,讓這個櫥窗成為了解藝術家背後能量與展現人性收藏慾念的窗口。

藝術銀行
藝術銀行 10 周年展覽計畫第 5 檔-藝術銀行櫥窗 x 李方艾美酒店
藝術銀行
李政勳作品〈250 Rectangles〉於酒店內一樓藝術廊道展出

緊接著於臺東池上穀倉藝術館3月30日開展的《如果你先我一步聽見》,是藝術銀行首次跨越中央山脈,並跨界邀請音樂藝術家王榆鈞擔任策展人合作,為展覽選件及音樂創作,以聲音為嚮導,帶領觀眾體驗不一樣的展覽形式。下半年藝術銀行將帶著藝術珍藏走入地方,與屏東文化處合作,執行長介紹道:「倘若我們以過去17~19世紀的藝術展覽分類法如靜物、肖像等方式展出當代藝術的作品,會是什麼樣子呢?」此概念將於屏東美術館上演一場老派與新藝兩種概念對話的特展,呈現「展示」的歷史樣貌與當代藝術對此一傳統型態的溢出與時代訊息的傳遞。

藝術銀行
《如果你 先我一步 聽見》展覽主視覺
藝術銀行
臺東池上穀倉藝術館《如果你先我一步聽見》特展,照片由台灣好基金會提供
藝術銀行
臺東池上穀倉藝術館《如果你先我一步聽見》特展

多元拓展,全新官網專區展示藝術家魅力

藝術銀行總是試著打破框架朝向更靈活永續、多元發展,與藝術產業之間的友善聯盟合作,像是藝博會的「MIT專區」計畫、推廣藝術作品數位圖像授權,都是讓藝術家、臺灣當代藝術作品能更普及、觸及更多媒介的方式。今年藝術銀行官網也將進行全面更新改版,好看也要好用,執行長說明:「我們要讓藝術家來到第一線,為其打造個人品牌,他們就像是在人群中,那些看起來很特別的人,官網中的『藝術家專區』以藝術家名字為搜尋分類,讓大眾能全方位解讀藝術家的人格魅力。」還有預計成立的「專業者群像」及「藝術地圖」頁面的規劃,「藝術銀行現階段即擁有3位修護師,在臺灣美術館機制都是非常少見的。如果這些幕後的專業角色不存在,藝術作品就無法妥適擁有或出現在公共領域中,希望藉由『專業者群像』讓這些專業能被更多人了解;『藝術地圖』則可以清楚看到全臺與我們合作展出的一百多個單位機構與其展出的作品樣態。」

藝術銀行化身「全臺最大藝術寶庫」,與夥伴們締造緊密的藝術網絡,帶著藝術作品深入淺出於人們生活的各種場景中,日常隨處都可以是展場,展示著藝術對生活的回應與創意的想像。

文 | 黃阡卉  圖片提供 | 藝術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