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大師勒內.布里回顧展《視覺爆炸》在北美館!不只是攝影展,12個焦點、雙軸敘事濃縮一生所愛所學

攝影大師勒內.布里回顧展《視覺爆炸》在北美館!不只是攝影展,12個焦點、雙軸敘事濃縮一生所愛所學

一張切・格瓦拉叼著雪茄、眼神望向鏡頭他處的照片,在這位革命領袖逝世後躍上各大媒體,成為全球現象級標誌,也讓攝影師勒內.布里(René Burri)的作品進入世界視野,為其見證20世紀動盪歷史的攝影旅程再添傳奇色彩,而他也從紀錄傳奇的幕後角色,逐步成為攝影領域的傳奇之一。

1
勒內.布里,《切.格瓦拉》,2005年之後,繪於在鹿特丹舉辦之「2005-2010回顧展」邀請卡上的複製畫。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關於他的生命故事、創作生涯與攝影美學,都被濃縮在北美館《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覽當中,展場由12個「焦點」展區串連成線,並結合「雙軸線」的策展手法,展陳500餘件作品與文件檔案,包含古董照片、底片印樣、影片、手工書、筆記、書信、拼貼、水彩等,多為原作與真跡。親臨現場,觀者不僅能親賞勒內.布里的攝影作品,亦可從他生活中信手拈來的多元創作中一睹其藝術風采。

2
勒內.布里,《自拍像,科羅納多,新墨西哥州,美國》,1973-1983。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台灣、瑞士跨國策展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由北美館攜手與勒內.布里關係緊密的洛桑愛麗舍攝影博物館(Photo Elysée)製作,並由兩位專業不同的藝術工作者擔綱策展,其中馬克.多納迪尤(Marc Donnadieu)本身就是經驗豐富的策展人,另一位梅蘭妮.貝特里西(Mélanie Bétrisey)則為專業研究者,策展前費時五年閱讀、梳理藝術家的檔案,並從中找出有趣的軸線與焦點成為展覽的內容組成。

1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開幕暨記者會現場:愛麗舍攝影博物館館長娜塔莉.赫施多弗(Nathalie Herschdorfer)、策展人之一梅蘭妮.貝特里西(Mélanie Bétrisey)、北美館王俊傑館長
愛麗舍攝影博物館館長Nathalie Herschdorfer、策展人之一Mélanie Bétrisey、北美館王俊傑館長。

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攝影師之一——勒內.布里

 ⭔ 以鏡頭捕捉二戰後歷史與社會紀實 

作為攝影記者踏遍歐洲、中東、美洲、日本與中國的勒內.布里,在60年的職業生涯中皆處於全球歷史前線,以冷靜目光捕捉20世紀後半葉的重要國際事件場景,舉凡1956年第二次以阿戰爭、1985年中國共產黨長征五十週年紀念、1989年天安門廣場示威與柏林圍牆倒塌等,都是藝術家曾親眼見證的歷史節點;他也關注大時代下的人事物變遷,比如1955年報導蘇黎世聾啞兒童特殊學校、1962年研究出版的《德國人》(Die Deutschen)紀錄德國二戰後人民建構新身份的過程,流露著濃厚的人文關懷。

10
勒內.布里,《墨西哥,恰帕斯州》,1982。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12
勒內.布里,《和平飯店客房電視播放天安門廣場示威者庭審,上海,中國》,1989。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7
勒內.布里,《哈瓦那》,2006。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 寫實之外的高度藝術性 

除了紀錄歷史以外,勒內.布里也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中反思攝影的存在,紀錄之餘,也為自己拍下的照片揉入濃厚的藝術性,當中可見電影、繪畫、平面設計對其創作的深刻影響,他透過不停地自我思辨、著手實踐,逐步從一名以再現現場為首要任務的攝影師,蛻變為富原創性的攝影藝術家;許多傳奇人物如藝術家畢卡索、建築師柯比意、導演黑澤明,都曾是他鏡頭下的主角。

15
勒內.布里,《外國文化拼貼系列》,1997-1998。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11
勒內.布里,《巴西利亞,巴西》,1960。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3個策展亮點

勒內.布里本身的影響力與美學魅力固然是本展的一大吸引力,但在策展上也有許多亮點讓人捨不得錯過。

 ⭔ 北美館寬敞展間賦予策展更多想像空間 

首先,《勒內.布里:視覺爆炸》是藝術家於2014年辭世後的亞洲首次回顧展,過去回顧展也曾於瑞士洛桑展出,但這回北美館的場地比當時大上一倍,為策展團隊帶來更多發揮空間,且勒內.布里的攝影生涯橫跨60年,留下的作品、文件與檔案極多,策展人梅蘭妮.貝特里打趣地說,策展過程的幸是檔案海量、不怕展覽內容不夠豐富,但不幸也在於此,因為要割捨的精彩作品非常多,不過北美館這回展出的內容絕對紮實。

1_勒內・布里,《MegaPhotoMobil》,1981年於瑞士蘇黎世阿爾比斯哥特利市(Albisguetli)展出,多媒體裝置。2023年由北美館重製。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MegaPhotoMobil》,1981年於瑞士蘇黎世阿爾比斯哥特利市(Albisguetli)展出,多媒體裝置。2023年由北美館重製。

 ⭔ 12個「焦點」X 生命與創作並行的「雙軸線」敘事 

再來,全展共分為12個從藝術家生平淬煉出的「焦點」,如電影、切・格瓦拉、馬格蘭攝影通訊社、電視、拼貼等,並以這些關鍵字為展區命名。

每個展區所涵融的「雙軸線」敘事也很有意思,其中「生命軸線」以線性展示,展品皆以白色相框包覆,搭配上重要年份的標注,引領觀者深入認識藝術家;另一條「焦點軸線」則與前者相輔相成,聚焦於以上提到的12個關鍵字,展場背景以類似壁紙的圖像襯底,上頭散落黑色相框展品,表達策展人對藝術家的洞察。

9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場一景。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電視展區。

18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場一景。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繪畫展區。

 ⭔ 邀請觀眾走入藝術家的檔案裡 

更有趣的是,兩位策展人刻意不在展品旁掛上標註圖說、年份的標示,希望讓觀者化身剛收到檔案的研究員,在手邊沒有太多線索的情境下觀察、思考,投注時間梳理想法,彷彿「走進」藝術家留下的檔案當中;不過,展覽入口處擺有展覽手冊,裡頭會有詳細的焦點介紹、展品圖說,協助觀者了解展覽內容,記得一定要索取!

再仔細看標示展區名稱的圖樣,會發現它像一張大大的便利貼,原來這呼應著勒內.布里生前整理作品時良好的分類習慣,這是策展人在研究檔案時的發現,也希望藉這小巧思介紹給觀眾。

11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場一景。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書籍展區。

6大展間、12個焦點展區亮點整理

 ⭔ 電影|最初的熱情所在 

開頭的「電影」展區標示了勒內.布里的生命起點以及少時的熱情所在,展覽的第一項展品就是他的出生證明,上頭還黏著一絲嬰兒頭髮;與之相對的則是藝術家與電影之間的淵源,因少時著迷於尙・雷諾瓦的戰後義大利電影、卓别林默片等,一顆以電影為志向的種子埋在心中,但一次參訪蘇黎世工藝美術學院(Kunstgewerbeschule Zürich)的經驗,讓他決心入學修習攝影,展區中作為背景圖的這座攝影棚,就是勒內.布里投入專業攝影的濫觴。

2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場一景。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電影展區。

2E2FC424-5468-49C6-8BC8-B62471CA5ADD
勒內.布里的出生證明。

 ⭔ 結構|3大攝影美學特色 

不過,電影並未從他的生命中消失,擁有電影既視感的的表現手法仍常見於其創作當中,步入下一個展區「結構」了解更多。這裡展現了策展人作為觀察者所梳理出藝術家的3大攝影特色,即使勒內.布里一生都不願被貼上標籤,但從其作品中仍能看出連貫的風格,他像是對這些手法著迷般地一用再用,分別是雙平面、鮮明的光影對比、如電影鏡頭語言般清晰與模糊的前後景戲法。

4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場一景。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結構展區。

3
勒內.布里,《在屋頂上的四個男人,聖保羅,巴西》,1960。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策展人梅蘭妮.貝特里導覽時分享了很有趣的小故事,其實「雙平面」類別中的其中一張照片,並非在按下快門時就生成,而是勒內.布里在暗房裡用兩張負片做出來的,這對不愛後製的他來說非常罕見,也讓這張照片尤其特別,這邊先不爆雷,看展時不妨仔細看看到底是哪一張!據說勒內.布里在為出版物選擇封面時,曾拿這張照片詢問好友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是否適合,就連這位攝影大師也沒發現這張照片被動了「手腳」。

5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場一景。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結構展區。

 ⭔ 我與他者|攝影師變身 

勒內.布里喜歡作為拍攝者,也樂於當被攝者,時常化身各種角色、特意擺拍後留下自拍,也在走訪世界各地的過程中,將相機交給剛拍攝的對象,邀請對方為自己拍照,有時甚至會將拍立得留下作為「紀念品」,像是種另類的交流與道謝方式。在名為「我與他者」的焦點展區中,得以窺見勒內.布里在這些作品中留下的身影。

8
勒內.布里,《全錄公司,洛杉磯,美國》,1971。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 切・格瓦拉|揭秘拍下傳奇照片的幕後歷程 

本區出乎意料地並未以最直白的手法展出《抽雪茄的切格瓦拉》(Che with Cigar),反倒聚焦於這張經典照片背後的故事,帶觀者穿越時空看勒內.布里拍下這張照片時經歷了些什麼?當時讓他得以飛到古巴哈瓦那拍攝的護照、數十張底片印樣都在現場。

7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場一景。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切・格瓦拉展區。

CAE74882-75A1-4369-AF26-503DB30AFA00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切・格瓦拉展區展品。

 ⭔ 電視|從紀錄轉為創作的生涯轉捩點 

接著我們將進入下一焦點——「電視」,看藝術家攝影生涯中的轉捩點。為何以「電視」為展區命名?1959年,勒內.布里被派往雅典拍攝東正教總主教馬卡里奧斯三世,當他已筋疲力盡、卻還忙著為剛拍下的照片下標題時,電視已經在播放相關畫面,這件事轉動他重新思考「攝影」意義的開關,並意識到攝影師不能只是單純記錄眼前的畫面,而要捕捉現場「特定時刻」且別具意義的狀態,進而成為一名「作者」,而不只是單純的紀錄者,這間接影響了他日後在攝影作品融入繪畫、拼貼、排版設計等元素進行再創的創作手法。

8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場一景。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電視展區。

 ⭔ 馬格蘭攝影通訊社|以攝影紀錄社會真實 

與「電視」位在同一展間的「馬格蘭攝影通訊社」焦點展區,則講述了藝術家生涯早期的另一個轉折點。1955年,勒內.布里在《科學與生活》發表了一系列紀錄蘇黎世聾啞兒童學校的照片,他帶著這些照片前往巴黎,拜訪由一群知名新聞攝影師創立的馬格蘭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s),台灣觀眾熟悉的布列松以及曾參與報導西班牙內戰、二戰歐洲戰場等關鍵戰役的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皆為成員,最初成立是為了忠實呈現二戰後社會的影像紀實;同年,勒內.布里加入,並在4年後成為正式會員,後續發表的攝影作品也體現了濃厚的馬格蘭精神。

6
勒內.布里,《馬格蘭攝影通訊社成員攝於年會期間的攝影拼貼,皮弗通道,巴黎,法國》,1990。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 中國|令勒內.布里著迷的國度 

職業生涯中,勒內.布里足跡遍及歐、美、亞洲多個國家,策展團隊在規劃時十分苦惱要以哪個國家做呈現,最後選了「中國」作為其中一個焦點。這個決定並非源於中國與台灣之間的複雜關係,而是藝術家本人對中國的著迷,勒內.布里曾多次訪問中國,除了兩次報導重要歷史事件,還有2000年初一趟較私人的攝影行程。

展區以勒內.布里典藏檔案中的中國地圖為背景,上頭還留有簽名、當時紀錄旅行途徑的筆跡,而他在各地拍下的照片也與城市對應呈現,其中木框展品為1966年蘇黎世個展的展出原作,黑色相框內則是刊於雜誌報章上的印刷品。

10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場一景。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中國展區。

13
勒內.布里,《昆明湖上凋謝的蓮花,北京夏宮,中國》,1964。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 拼貼|「B面第一首」 

路徑經過「書籍」、「一個世界」等展區後,來到接近展覽尾聲的焦點——「拼貼」,這裡呈現了以往勒內.布里大大小小展覽中少見的面向,甚至可以說是前所未見。

前文曾提及,勒內.布里體會到電視對攝影所帶來的衝擊後,嘗試在攝影創作上做出改變,其中「拼貼」是非常標誌性的一項手法,他將拍下的照片做重組、蒙太奇式的拼接,也將水彩、手邊的小紙片等多元媒材融入作品,為紀實照片賦予了新的呈現方式,當時他寄給親友的明信片也留有這些創作痕跡。若將勒內.布里的所有作品比喻為一張唱片,那社會紀實影如主打歌,這些融入拼貼手法的創作則像B面第一首。

15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場一景。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拼貼展區。

16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場一景。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拼貼展區。

 ⭔ 繪畫|一生相隨的興趣 

接續其後的焦點展區——「繪畫」,刻意被擺在展覽末端,如果說電影是勒內.布里最初的熱情所在,那繪畫就是陪伴他一輩子的興趣,從小就愛在紙上塗鴉,學生時期進入美術學院學習繪畫,出社會後也常提筆繪下出版書籍的初步構想,或以繪畫記錄旅途所見所聞,畫筆存在於他的工作與日常生活之中。

17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場一景。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繪畫展區。

16
勒內.布里,《南特到巴黎的高鐵》,1994,素描簿。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不只是攝影展

勒內.布里一生所愛所學,幾乎都在創作中留下蹤跡——少時對電影的熱忱從未退卻,只是換了形式體現於攝影的構圖之中;在美術學院習得的平面設計技能,幻化為出版物中的巧思;繪畫更是從兒時到終老都在做的事。而這一切都藏於他親手悉心整理的檔案裡,而置身北美館的我們,正身在其中。

5
勒內.布里,《尤夫,瑞士》,1967。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9
勒內.布里,《巴黎,法國》,約1953。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

展期|2023年3月18日-2023年6月18日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3A、3B展覽室

資料、圖片|臺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10位藝術家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基隆美術館2025年度大展《WE ARE ME — 我(們)到此一遊》,由藝術家余政達創造的虛擬角色「法咪咪 FAMEME」擔綱策展人,邀集台灣、日本、泰國、英國及法國等10位藝術家,透過經典舊作與全新委託創作交織共28組創作,試圖回應當代最為迫切的提問:在資訊過量的影像洪流中,藝術還能如何被觀看?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我們所見,真源自我們所選嗎?

在社群媒體演算法驅動下,我們以為自己在選擇觀看,但事實上,我們所見有時並非源自所盼。如今,觀看已是表演、身分再造的一部分,更是個體與群體的角力場。策展人法咪咪表示,展名「WE ARE ME」指向集體與個體的共生與矛盾:在數位影像分享時代,「自我」的樣貌逐漸在群體的凝視中成為「我們」;副標「我(們)到此一遊」則回應大眾文化中「到此即表態」、「觀看即表演」的社群奇觀。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台灣藝術家謝佑承以光影裝置檢視影像生成的本質,《大幕》與《雨點》兩件作品構築虛實交織的沉浸空間。(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這場展覽就是對上述現象的回應,探索著在影像泛濫、人人都能自稱創作者的時代,藝術被觀看的各式嶄新可能;同時剖析「我」與「我們」的界線,是如何被生成、被消解。再回望展名暗藏的巧思:當「WE」置於鏡面,反射出的既是「ME」,亦是無數被轉譯的身份,暗示著觀者不是單純的旁觀者,而是與作品共構、再造的行動者。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從兒童純真視角切入主題

首度於台灣美術館機構展出的英國當代藝術家瑞安·甘德(Ryan Gander),是威尼斯雙年展、卡塞爾文件展、雪梨雙年展等國際大展常客。他擅長以幽默視角轉譯日常物件,此次帶來裝置作品《同理心是一種超能力嗎?》,將稚真問句 “Is empathy a superpower?” 印於巨型黑色氣球,並置放於展場通道,迫使觀眾直面這道純真提問。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泰國藝術家納溫·努通(Nawin Nuthong)以融合神話、兒童文化與政治隱喻見長,此次為展覽及基隆城打造新作《4−6位紙鈔上的孩子》,以台灣千元鈔票的隱藏人物為切口,結合基隆在地廟宇觀察,於作品中交織遊戲、童趣與批判性。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科技如何影響人類的情感和行為?

曾獲威尼斯雙年展銀獅獎殊榮的重量級藝術家卡蜜兒·安侯(Camille Henrot),攜成名作《極度疲憊》首度來台展出。這件被視為後網路藝術(Post-Internet Art)始祖的作品,以電腦桌面為舞台,重組網路素材、美國博物館及研究機構組織「史密森學會」典藏,揭示資訊過載如何影響我們的感知與學習知識的方式。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同樣回應科技社會與人類情感行為的關聯,台灣藝術家鄭先喻作品《這可能是你》揭露演算法下的身份幻象,作品不斷輸出演算法生成的個資檔案,擾動個人隱私與真實身分的邊界;日本藝術家山內祥太(Shota Yamauchi)的新作《Being… Us?》,則透過AI光影生成後人類幻影,挑戰對「生命」的既有定義。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日本藝術家YANG02則進一步探索科技時代的社會與倫理議題,他曾透過《永久的暫時性》一作,運用無價值判斷的自動導引車(AGV)將隱蔽幕後的佈展過程公開,藉此反思便利性背後的資本機制。此次則帶來新作《慢速迷你4DW——逃離現代價值觀》,將原先的高速競賽改造成「慢速競賽」,使觀眾體驗「放慢」蘊藏的價值,挑戰現代社會對效率的迷思。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深入感知,將記憶與時間具象化

台灣藝術家陳怡潔以轉化動漫人物的色彩聞名,新作《連合島漫遊》將觀眾最具情感連結的動漫角色,轉化為多格抽象圓盤,呈現網路世代共享記憶的軌跡。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陳松志的《無題-KEE》則讓觀者走在鋪滿銀色亮粉的地毯上——當足跡化為記憶殘留,時間即隨著身體的移動被具象化。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聶永真設計主視覺!以「觀眾凝視白牆」暗喻觀看的多種解讀

本展由聶永真操刀的主視覺設計也值得一看!畫面呈現一群凝視白牆的群眾,牆面卻空無一物,象徵「觀看」本身成為一種表演,也反映觀眾進入展場後的處境——究竟注視的是藝術,還是透過藝術映射出的自己?展覽也由此發展出一組明信片套卡,觀眾可於展覽中取閱、蒐集;離開展場後,這些明信片將成為展覽的物理延伸,承載著關於「我(們)到此一遊」的某種見證。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

《We Are Me-我(們)到此一遊》

展期|2025.10.30-2026.02.01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 9:00-17:00,週一固定休館,國定假日除外

展覽地點|基隆美術館1樓、M樓(基隆市中正區信一路181號)

參展藝術家|陳怡潔、陳松志、鄭先喻、瑞安.甘德(Ryan Gander)、卡蜜兒.安侯(Camille Henrot)、謝佑承、納溫.努通、山內翔太(Shota Yamauchi)、yang02(依英文姓氏字母順序)

延伸閱讀

RECOMMEND

11月有什麼展覽活動?走訪基隆、台北、台中、台南8個藝文現場

11月有什麼展覽活動?走訪基隆、台北、台中、台南8個藝文現場

氣溫微降的11月到來,若不想只是窩在家中發懶,就跟著我們的腳步,一起走進北中南展覽活動現場,展開藝文探索之旅!

基隆|We Are Me-我(們)到此一遊

展期:2025.10.30~2026.2.1
地點:基隆美術館1樓、M樓(基隆市中正區信一路181號)

藝術家余政達創造的虛擬角色「法咪咪 FAMEME」,首度以策展人身份策劃《WE ARE ME — 我(們)到此一遊》。本展邀集英國、法國、日本、泰國、台灣等10位當代藝術家的經典舊作與全新委託創作,透過28組作品的多重視角切入展覽主題。

瑞安甘德 同理心是一種超能力嗎?(圖片提供: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瑞安甘德 同理心是一種超能力嗎?(圖片提供: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瑞安甘德 封閉系統(圖片提供: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瑞安甘德 封閉系統(圖片提供: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展覽試圖回應當代最迫切的問題:在資訊過量的影像洪流中,藝術還能如何被觀看?「我」與「我們」的界線,究竟如何被生成、被消解?當「WE」置於鏡面之上,反射出的既是「ME」,又是無數被轉譯的身份與場景:觀者不是單純的旁觀者,而是與作品共構、再造的行動者。當你走進展場,你不僅是觀者,更將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納溫努通 4-6位紙鈔上的孩子(圖片提供: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納溫努通 4-6位紙鈔上的孩子(圖片提供: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卡蜜兒安侯 極度疲憊(圖片提供: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卡蜜兒安侯 極度疲憊(圖片提供: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值得一提的是,本展主視覺由設計師聶永真操刀,畫面呈現一群凝視白牆的群眾,牆面卻空無一物,象徵「觀看」本身成為一種表演,也反映觀眾進入展場後的處境——他們注視的是藝術,還是經由藝術映射出的自己?

本展主視覺由設計師聶永真操刀。(圖片提供:基隆美術館)
本展主視覺由設計師聶永真操刀。(圖片提供:基隆美術館)

台北|2025 C-LAB 聲響藝術節:DIVERSONICS

時間:2025.10.23~11.30
地點: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由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策劃的C-LAB聲響藝術節,以當代音樂聲響創製為主軸,並結合展演、裝置、國際論壇、講座、工作坊、大師班等多樣化活動,打造跨世代、跨感官的聲音藝術盛會。

當代作曲家馬塔隆(Martin Matalon)將於 2025 C-LAB 聲響藝術節帶來「卓別林:工廠」電影音樂會。©Hervé Veronese  Centre Pompidou
當代作曲家馬塔隆(Martin Matalon)將於 2025 C-LAB 聲響藝術節帶來「卓別林:工廠」電影音樂會。©Hervé Veronese Centre Pompidou
臺、韓共同合作的節目《光影音樂會》,由音樂家共組的「리 Trio弦樂與鋼琴三重奏」和油水投影藝術家「白油」現場即興創作。(圖片提供:藝術家)
臺、韓共同合作的節目《光影音樂會》,由音樂家共組的「리 Trio弦樂與鋼琴三重奏」和油水投影藝術家「白油」現場即興創作。(圖片提供:藝術家)

本屆藝術節規劃6大單元:當代大師/經典、當代新聲、躍舞樂音、MR新聲境、聲響裝置展演與校際單元,邀集來自德國、法國、美國、阿根廷、盧森堡、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的聲音創作與演出者來臺分享作品,其中近7成為新創或重製作品,展現出聲響藝術的前瞻性與多元面貌。

陳乂、王仲堃、吳秉聖的作品《回聲室》為多人沉浸式展演計畫,探索數位時代的資訊隔閡與社會分裂。圖/藝術家提供
陳乂、王仲堃、吳秉聖的作品《回聲室》為多人沉浸式展演計畫,探索數位時代的資訊隔閡與社會分裂。(圖片提供:藝術家)
朱駿騰《八月十五》透過裝置建構敘事,描繪因病症喪失記憶與身分。(圖片提供:藝術家)
朱駿騰《八月十五》透過裝置建構敘事,描繪因病症喪失記憶與身分。(圖片提供:藝術家)

更多資訊可至官網查詢

台北|劉星佑個展《纏耽?還愚?》

展期:2025.11.1~11.31
地點:尊彩藝術中心 一樓展館(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 366 號)

2024年,藝術家劉星佑以作品《地址不再有效》榮獲京都國際攝影節「KG+ SELECT」大獎;隔年4月,更受邀成為該攝影節首位參展的台灣藝術家。《地址不再有效》為劉星佑於2022年依據戶籍資料展開的返鄉行動。「住所不明」這一看似自尋煩惱的結論,實則揭示了他在地方與性別認同間的探索。2024年,他順應父親宿願,造訪金門與大膽島,在雙口海灘以中國製迷彩玩具擺拍,構築出台灣獨有的「住所不明」。

(圖片提供:尊彩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尊彩藝術中心)

京都國際攝影節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為父母拍攝「再婚照」: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劉星佑 地址不再有效-如果有紅蕉園(書寫)(圖片提供:尊彩藝術中心)
劉星佑 地址不再有效-如果有紅蕉園(書寫) 2025(圖片提供:尊彩藝術中心)

今年,他因駐村首次來到熊本,廣袤的草原與火山地景,使他重新思考影像與自然、技術之間的距離。當影像從數位轉化為紙本,反而在失誤、遺忘與偶然中,捕捉創作最真實的片刻。「纏耽」(tîng-tânn)源自台語,意指卡住、出錯;「還愚」則為佛家語,象徵回歸初心與自知的狀態。展覽以此為主軸,叩問創作的方法與心境,也回望與雙親共同創作的歷程。

此次在台灣的首場個展,除延續獲獎系列脈絡,也首度在台公開〈住所不明〉立體裝置。另外,熊本駐村期間的新作,也將於個展首度發表。

劉星佑 地址不再有效-渡河(書寫) 2025(圖片提供:尊彩藝術中心)
劉星佑 地址不再有效-渡河(書寫) 2025(圖片提供:尊彩藝術中心)
劉星佑 地址不再有效-認識查無此人的方法(書寫)2025(圖片提供:尊彩藝術中心)
劉星佑 地址不再有效-認識查無此人的方法(書寫)2025(圖片提供:尊彩藝術中心)

台北|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

展期:2025.11.1~2026.3.29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本屆台北雙年展由柏林漢堡車站國家當代藝術美術館雙館長Sam Bardaouil與Till Fellrath共同策展,邀集來自全球37個城市、72位藝術家參與,約150件作品中,包含34件全新委託創作與現地製作,涵蓋繪畫、雕塑、錄像、攝影和表演等。

阿瓦羅・烏爾巴諾,《活畫(失竊的太陽》2024/2025,鋁、動作機械系統、電子系統、樹葉、LED燈條、金屬、感應馬達、漆料、壓克力玻璃、PVC、白色紙板、木材、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作品,549 × 1830 × 89 公分,藝術家及ChertLüdde, Travesía Cuatro,Marian Goodman Gallery 版權所有。(圖片提供:北美館,攝影:呂國瑋)
阿瓦羅・烏爾巴諾,《活畫(失竊的太陽》2024/2025,鋁、動作機械系統、電子系統、樹葉、LED燈條、金屬、感應馬達、漆料、壓克力玻璃、PVC、白色紙板、木材、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作品,549 × 1830 × 89 公分,藝術家及ChertLüdde, Travesía Cuatro,Marian Goodman Gallery 版權所有。圖片提供:北美館,攝影:呂國瑋)
李受俓,《轉譯瓷瓶_ 何時再見_2025》,2025,陶瓷碎片、鋼、環氧樹脂、24K 金箔、燈光,275(高) × 387 ×155 公分 ,藝術家版權所有,由 2025 台北雙年展委託製作。(圖片提供:北美館,攝影:呂國瑋)
李受俓,《轉譯瓷瓶_ 何時再見_2025》,2025,陶瓷碎片、鋼、環氧樹脂、24K 金箔、燈光,275(高) × 387 ×155 公分 ,藝術家版權所有,由 2025 台北雙年展委託製作。(圖片提供:北美館,攝影:呂國瑋)

「地平線上的低吟」探討「思慕」作為持續推動人類的內在驅力——那種超越可及之物,明知無法掌握、卻仍不願退讓的動能。「低吟」(Whispers)喚起交流的脆弱性——那些即便在靜寂中仍持續的聲音、即使被抹除仍存續的故事;「地平線」(Horizon)象徵已知與所盼之間的交會。因此,「地平線上的低吟」暗示著最微弱的呢喃也能重新定義距離,而最細微的舉動也能改寫我們想像世界的方式。

艾德加・卡萊爾,《K’obomanik(感激在我們眼前點亮又熄滅的一切事物)》,2025,石、繩索、泥土、陶器、水、數位顯示器,尺寸依空間而定,藝術家及 Mendes Wood DM, Sao Paulo及 Proyectos Ultravioleta, Guatemala City 版權所有,由2025 台北雙年展委託製作。(圖片提供:北美館)
艾德加・卡萊爾,《K’obomanik(感激在我們眼前點亮又熄滅的一切事物)》,2025,石、繩索、泥土、陶器、水、數位顯示器,尺寸依空間而定,藝術家及 Mendes Wood DM, Sao Paulo及 Proyectos Ultravioleta, Guatemala City 版權所有,由2025 台北雙年展委託製作。(圖片提供:北美館)
寇拉克里・阿讓諾度才,《愛在死亡之後》,2025,HD、程式燈光及氛圍裝置、機動軟雕塑、環繞音效,47分鐘,循環播放,尺寸依空間而定,音樂執導:Koichi Shimizu,音效設計與混音:Akritchalerm Kalayanamitr,燈光設計與編程:Rueangrith Santisuk (DuckUnit)。藝術家及 Bangkok CityCity Gallery (Bangkok),
寇拉克里・阿讓諾度才,《愛在死亡之後》,2025,HD、程式燈光及氛圍裝置、機動軟雕塑、環繞音效,47分鐘,循環播放,尺寸依空間而定,音樂執導:Koichi Shimizu,音效設計與混音:Akritchalerm Kalayanamitr,燈光設計與編程:Rueangrith Santisuk (DuckUnit)。藝術家及 Bangkok CityCity Gallery (Bangkok),Carlos/Ishikawa Gallery (London),Kukje Gallery (Seoul/Busan) 版權所有,由2025 台北雙年展,Openfield foundation 及Kukje foundation 共同委

本屆雙年展概念源自三件看似平凡、卻富有象徵性的物件。它們未以實體現身於展場,卻是引導展覽情感和時間脈絡的核心隱喻。侯孝賢電影《戲夢人生》(1993)中的尪仔,象徵布袋戲大師李天祿奉獻於技藝的一生,體現歷經殖民統治與戰後重建的堅韌;陳映真短篇小說〈我的弟弟康雄〉(1960)中的日記,記錄一位自盡的年輕人在信仰與絕望之間的掙扎,反映出一個世代於信念與幻滅間的困境;吳明益小說《單車失竊記》(2015)中的單車,則象徵兒子尋找失蹤父親的旅程,承載失落、傳承與歸屬的意象。這些文學和電影文本也是對「思慕」的不同詮釋,並在場中交織迴響:尪仔代表延續性,日記代表內在世界,單車則隱喻追尋。

《靈變》,2025,與Saba Mahdavi 及bespoke. Sur-Mesure Engineering Studio共同製作,水泥、吹製玻璃、賽車排氣管、氣息、氣動電路系統、蠟、銅、接地棒、雪花石膏、壓力,350 × 350 × 250 公分。藝術家及Albion Jeune 和Francesca Minini 版權所有,由2025 台北雙年展委託製作。(圖片提供:北美館)
《靈變》,2025,與Saba Mahdavi 及bespoke. Sur-Mesure Engineering Studio共同製作,水泥、吹製玻璃、賽車排氣管、氣息、氣動電路系統、蠟、銅、接地棒、雪花石膏、壓力,350 × 350 × 250 公分。藝術家及Albion Jeune 和Francesca Minini 版權所有,由2025 台北雙年展委託製作。(圖片提供:北美館)
傑基・康諾利,《礦物王國(暗綠)》,2025,錄像裝置,彩色、有聲、燈光,37 分鐘,循環播放,尺寸依空間而定,藝術家版權所有。(圖片提供:北美館)
傑基・康諾利,《礦物王國(暗綠)》,2025,錄像裝置,彩色、有聲、燈光,37 分鐘,循環播放,尺寸依空間而定,藝術家版權所有。(圖片提供:北美館)

2025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在北美館!72位藝術家共譜「思慕」意義,映現世界各處的渴望與失落

台北|2025 Camping Asia

時間:2025.11.10~11.21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由北藝中心、法國國家舞蹈中心與香奈兒品牌共同合作的第三屆的Camping Asia將於11月10日至21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展開。本屆活動除了為新生代創作者打造為期12天的沉浸式營隊,也開放了多場讓一般觀眾也能參與的活動,包含論壇、影展,以及藝術家帶領的大堂課。而工作坊與學校馬拉松則集結跨域講師與學員,展現未來的表演藝術能量,並開放部分名額供北藝中心會員參加。

由北藝中心、法國國家舞蹈中心與香奈兒品牌共同合作的第三屆的Camping Asia將於11月10日至21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展開。(圖片提供:北藝中心)
由北藝中心、法國國家舞蹈中心與香奈兒品牌共同合作的第三屆的Camping Asia將於11月10日至21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展開。(圖片提供:北藝中心)

每週五上午舉行的大堂課,是所有學員共同參與的通識課程,今年特別於11月14日下午14:00–15:30開放公眾參與,並由布拉瑞揚舞團帶領。11月16日進行兩場重量級的論壇:上午場《我們的身體・時代的律動》、中午場《舞動未來:給下個十年的舞蹈宣言》,均為免費報名參加。

工作坊中,布拉瑞揚舞團舞者將分享從原住民部落學習的傳統謠,跟大家一起牽手唱歌跳舞。參與者也將經歷舞團作品,感受並探索自我與他人的存在與關係。(攝影:Pungiya 高信宗)
工作坊中,布拉瑞揚舞團舞者將分享從原住民部落學習的傳統謠,跟大家一起牽手唱歌跳舞。參與者也將經歷舞團作品,感受並探索自我與他人的存在與關係。(攝影:Pungiya 高信宗)

而首次於Camping Asia登場的舞蹈影展, 11月11日至16日將在北藝中心太陽廳東南角,連續放映多部關注舞蹈與創作議題的影片。於11月16日舉行的「學校馬拉松」,則是一場校際匯演,每所受邀院校將帶來25分鐘表演。今年更開放部分名額給北藝中心付費會員參與,觀眾將能欣賞到各院所從系所展演到新作的嘗試。

在本屆Camping Asia,將有多部關注舞蹈與創作議題的影片即將放映。《七個季節的瑪尼譜》	(圖片提供:北藝中心)
在本屆Camping Asia,將有多部關注舞蹈與創作議題的影片即將放映。《七個季節的瑪尼譜》 (圖片提供:北藝中心)
《跳進部落的孩子》(圖片提供:北藝中心)
《跳進部落的孩子》(圖片提供:北藝中心)

2025 Camping Asia精選節目單:法國(LA)HORDE曾為瑪丹娜編舞、澳洲「塊動舞團」構築賽博龐克舞台,5檔必看演出收錄

台中|綠美圖試營運

時間:2025.10.28~11.16
地點:台中綠美圖(台中市西屯區中科路2201號)

全台首座結合市立美術館與市立圖書館的臺中綠美圖於10月28日至11月16日展開為期3週的試營運,期間也推出一系列活動,為12月13日正式開館預作準備。其中,「打開,我們的美術館」系列活動,由策展人林昆穎策劃,邀集3組創作者以綠美圖為靈感,發展新作品,並規劃涵蓋視覺藝術、表演藝術、文學與教育推廣的跨域展演活動,讓建築空間成為藝術對話的平臺。

結合市立美術館與市立圖書館的臺中綠美圖將於10月28日至11月16日展開為期三週的試營運。(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結合市立美術館與市立圖書館的臺中綠美圖將於10月28日至11月16日展開為期三週的試營運。(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試營運期間推出「打開,我們的美術館系列活動」,圖為臺中文學家甘耀明戶外燈光裝置。(圖片提供:臺中市立美術館)
試營運期間推出「打開,我們的美術館系列活動」,圖為臺中文學家甘耀明戶外燈光裝置。(圖片提供:臺中市立美術館)
藝術家菱川勢一 影像 X 聲音裝置。(圖片提供:藝術家菱川勢一)
藝術家菱川勢一 影像 X 聲音裝置。(圖片提供:藝術家菱川勢一)

同步開展的典藏教育展「庫房裡的光」,以結合互動體驗的「可視性庫房」為概念延伸,揭開藝術品保存的幕後歷程。同時也舉辦國際論壇,邀集13 位國際重要機構專家,展現中美館關注方向,並共同探討文化機構的跨域合作與共融發展可能。

中市圖則推出「圖書館的閱讀新章和綠美圖的生活提案」系列活動,引領人們以嶄新的方式親近閱讀,感受文化空間的魅力。另外不可錯過,於11月7日登場的「環境與建築-SANAA專題講座」,同步開放現場轉播與線上直播。

庫房裡的光典藏教育展互動裝置。(圖片提供:臺中市立美術館)
庫房裡的光典藏教育展互動裝置。(圖片提供:臺中市立美術館)
可視性庫房。(圖片提供:臺中市立美術館)
可視性庫房。(圖片提供:臺中市立美術館)
臺中市立圖書館大廳(圖片提供:臺中市立圖書館)
臺中市立圖書館大廳(圖片提供:臺中市立圖書館)

【編輯帶逛】臺中綠美圖試營運!7大亮點看SANAA在臺建築首作:與中央公園綠意共融,開放而流動的文化森林

台中|眾生共命:宮島達男

展期:2025.11.8-2026.5.10
地點:亞洲大學附屬現代美術館(台中市霧峰區柳豐路500號)

日本藝術家宮島達男的藝術生涯從行為藝術開始,並於1980年代末期,伴隨發光電子二極體(LED:light emitting diodes)的普及,開始大量運用LED以及積體電路數位計數器(IC [integrated circuit] digital counter)作為創作媒材而享譽國際。他於42歲時便成為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的代表藝術家,展覽中由2400個計數器組合而成的大型空間裝置〈幻滅|MEGA DEATH〉,看似是由程式與電子器材搭配的冰冷組合,然而在數字的明滅閃爍裡,卻傳遞出他對於不同生命狀態的深切關懷。

日本藝術家宮島達男(圖片提供:亞美館)
日本藝術家宮島達男(圖片提供:亞美館)

「眾生共命」是宮島達男在台灣的首次美術館個展,集結了從1993年到2025年的經典作品、全新創作以及難得一見的創作計畫和行為表演的概念圖。展覽中來自不同文化及語言的數字,各自有著不同的速度、音調或顏色,就像是世上眾多個體在社群中彼此交織、共存的集體生命狀態。本展還包含了5件與台灣、霧峰及中亞聯大參與者加入的共創作品。

《Changing Landscape Changing Museum》(圖片提供:亞美館)
《Changing Landscape Changing Museum》(圖片提供:亞美館)

另外,目前宮島達男於台北「TAO ART」藝廊中,推出《無盡的生命循環》個展,展出近5年的12件重要創作,引領人們一探他以數字藝術構築出的獨特生命哲學。

TAO ART至2026年2月7日推出日本當代藝術大師宮島達男(Tatsuo Miyajima)在台灣的首次個展《無盡的生命循環》 (Endless Life Cycles)(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TAO ART至2026年2月7日推出日本當代藝術大師宮島達男(Tatsuo Miyajima)在台灣的首次個展《無盡的生命循環》 (Endless Life Cycles)(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日本當代藝術大師宮島達男個展登陸TAO ART:集結12件重要創作,以數字藝術構築出獨特的生命哲學

台南|福爾摩沙時代—臺灣美術百年建構

展期:2025.7.22~2026.1.4
地點:臺南市美術館2館 展覽室 E、F、H、I

今年3月啟動的「福爾摩沙時代」展,於10月25日迎來第三階段。而本期最大亮點,莫過於張大千〈廬山圖〉真跡來到府城公開展出。〈廬山圖〉不僅是張大千晚年的潑墨潑彩傑作,更是存世最大的整絹繪畫;技法精湛、氣勢磅礴。

臺南市美術館自去年底向國立故宮博物院申請借展,如今〈廬山圖〉終於抵達府城,向南部觀眾展現張大千經典作品的藝術魅力。(圖片提供:南美館)
臺南市美術館自去年底向國立故宮博物院申請借展,如今〈廬山圖〉終於抵達府城,向南部觀眾展現張大千經典作品的藝術魅力。(圖片提供:南美館)

「福爾摩沙時代」開展!展出黃土水《甘露水》、陳澄波之作等200件作品,回顧臺灣近現代美術的百年發展

(圖片提供:南美館)
(圖片提供:南美館)

而除了張大千的經典鉅作,本展也精選了反映臺南地緣特色的藝術創作,回應臺南的地緣性及豐富多元的藝術表現,包含:郭柏川記錄下府城過往地景的〈臺南運河〉、劉啟祥〈小憩〉、朱玖瑩〈安平鄉土館啟扉致詞〉、許武勇〈臺南普濟殿廟庭〉、沈哲哉〈臺南孔廟〉、曾培堯〈六道輪迴〉、金潤作〈觀音落日II〉等,帶領觀者從不同風格的藝術語彙,看見藝術家對於這片土地的情感。

「福爾摩沙時代」展場一隅(圖片提供:南美館)
「福爾摩沙時代」展場一隅(圖片提供:南美館)
「福爾摩沙時代」展場一隅(圖片提供:南美館)
「福爾摩沙時代」展場一隅(圖片提供:南美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