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大師勒內.布里回顧展《視覺爆炸》在北美館!不只是攝影展,12個焦點、雙軸敘事濃縮一生所愛所學

攝影大師勒內.布里回顧展《視覺爆炸》在北美館!不只是攝影展,12個焦點、雙軸敘事濃縮一生所愛所學

一張切・格瓦拉叼著雪茄、眼神望向鏡頭他處的照片,在這位革命領袖逝世後躍上各大媒體,成為全球現象級標誌,也讓攝影師勒內.布里(René Burri)的作品進入世界視野,為其見證20世紀動盪歷史的攝影旅程再添傳奇色彩,而他也從紀錄傳奇的幕後角色,逐步成為攝影領域的傳奇之一。

1
勒內.布里,《切.格瓦拉》,2005年之後,繪於在鹿特丹舉辦之「2005-2010回顧展」邀請卡上的複製畫。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關於他的生命故事、創作生涯與攝影美學,都被濃縮在北美館《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覽當中,展場由12個「焦點」展區串連成線,並結合「雙軸線」的策展手法,展陳500餘件作品與文件檔案,包含古董照片、底片印樣、影片、手工書、筆記、書信、拼貼、水彩等,多為原作與真跡。親臨現場,觀者不僅能親賞勒內.布里的攝影作品,亦可從他生活中信手拈來的多元創作中一睹其藝術風采。

2
勒內.布里,《自拍像,科羅納多,新墨西哥州,美國》,1973-1983。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台灣、瑞士跨國策展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由北美館攜手與勒內.布里關係緊密的洛桑愛麗舍攝影博物館(Photo Elysée)製作,並由兩位專業不同的藝術工作者擔綱策展,其中馬克.多納迪尤(Marc Donnadieu)本身就是經驗豐富的策展人,另一位梅蘭妮.貝特里西(Mélanie Bétrisey)則為專業研究者,策展前費時五年閱讀、梳理藝術家的檔案,並從中找出有趣的軸線與焦點成為展覽的內容組成。

1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開幕暨記者會現場:愛麗舍攝影博物館館長娜塔莉.赫施多弗(Nathalie Herschdorfer)、策展人之一梅蘭妮.貝特里西(Mélanie Bétrisey)、北美館王俊傑館長
愛麗舍攝影博物館館長Nathalie Herschdorfer、策展人之一Mélanie Bétrisey、北美館王俊傑館長。

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攝影師之一——勒內.布里

 ⭔ 以鏡頭捕捉二戰後歷史與社會紀實 

作為攝影記者踏遍歐洲、中東、美洲、日本與中國的勒內.布里,在60年的職業生涯中皆處於全球歷史前線,以冷靜目光捕捉20世紀後半葉的重要國際事件場景,舉凡1956年第二次以阿戰爭、1985年中國共產黨長征五十週年紀念、1989年天安門廣場示威與柏林圍牆倒塌等,都是藝術家曾親眼見證的歷史節點;他也關注大時代下的人事物變遷,比如1955年報導蘇黎世聾啞兒童特殊學校、1962年研究出版的《德國人》(Die Deutschen)紀錄德國二戰後人民建構新身份的過程,流露著濃厚的人文關懷。

10
勒內.布里,《墨西哥,恰帕斯州》,1982。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12
勒內.布里,《和平飯店客房電視播放天安門廣場示威者庭審,上海,中國》,1989。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7
勒內.布里,《哈瓦那》,2006。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 寫實之外的高度藝術性 

除了紀錄歷史以外,勒內.布里也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中反思攝影的存在,紀錄之餘,也為自己拍下的照片揉入濃厚的藝術性,當中可見電影、繪畫、平面設計對其創作的深刻影響,他透過不停地自我思辨、著手實踐,逐步從一名以再現現場為首要任務的攝影師,蛻變為富原創性的攝影藝術家;許多傳奇人物如藝術家畢卡索、建築師柯比意、導演黑澤明,都曾是他鏡頭下的主角。

15
勒內.布里,《外國文化拼貼系列》,1997-1998。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11
勒內.布里,《巴西利亞,巴西》,1960。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3個策展亮點

勒內.布里本身的影響力與美學魅力固然是本展的一大吸引力,但在策展上也有許多亮點讓人捨不得錯過。

 ⭔ 北美館寬敞展間賦予策展更多想像空間 

首先,《勒內.布里:視覺爆炸》是藝術家於2014年辭世後的亞洲首次回顧展,過去回顧展也曾於瑞士洛桑展出,但這回北美館的場地比當時大上一倍,為策展團隊帶來更多發揮空間,且勒內.布里的攝影生涯橫跨60年,留下的作品、文件與檔案極多,策展人梅蘭妮.貝特里打趣地說,策展過程的幸是檔案海量、不怕展覽內容不夠豐富,但不幸也在於此,因為要割捨的精彩作品非常多,不過北美館這回展出的內容絕對紮實。

1_勒內・布里,《MegaPhotoMobil》,1981年於瑞士蘇黎世阿爾比斯哥特利市(Albisguetli)展出,多媒體裝置。2023年由北美館重製。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MegaPhotoMobil》,1981年於瑞士蘇黎世阿爾比斯哥特利市(Albisguetli)展出,多媒體裝置。2023年由北美館重製。

 ⭔ 12個「焦點」X 生命與創作並行的「雙軸線」敘事 

再來,全展共分為12個從藝術家生平淬煉出的「焦點」,如電影、切・格瓦拉、馬格蘭攝影通訊社、電視、拼貼等,並以這些關鍵字為展區命名。

每個展區所涵融的「雙軸線」敘事也很有意思,其中「生命軸線」以線性展示,展品皆以白色相框包覆,搭配上重要年份的標注,引領觀者深入認識藝術家;另一條「焦點軸線」則與前者相輔相成,聚焦於以上提到的12個關鍵字,展場背景以類似壁紙的圖像襯底,上頭散落黑色相框展品,表達策展人對藝術家的洞察。

9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場一景。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電視展區。

18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場一景。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繪畫展區。

 ⭔ 邀請觀眾走入藝術家的檔案裡 

更有趣的是,兩位策展人刻意不在展品旁掛上標註圖說、年份的標示,希望讓觀者化身剛收到檔案的研究員,在手邊沒有太多線索的情境下觀察、思考,投注時間梳理想法,彷彿「走進」藝術家留下的檔案當中;不過,展覽入口處擺有展覽手冊,裡頭會有詳細的焦點介紹、展品圖說,協助觀者了解展覽內容,記得一定要索取!

再仔細看標示展區名稱的圖樣,會發現它像一張大大的便利貼,原來這呼應著勒內.布里生前整理作品時良好的分類習慣,這是策展人在研究檔案時的發現,也希望藉這小巧思介紹給觀眾。

11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場一景。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書籍展區。

6大展間、12個焦點展區亮點整理

 ⭔ 電影|最初的熱情所在 

開頭的「電影」展區標示了勒內.布里的生命起點以及少時的熱情所在,展覽的第一項展品就是他的出生證明,上頭還黏著一絲嬰兒頭髮;與之相對的則是藝術家與電影之間的淵源,因少時著迷於尙・雷諾瓦的戰後義大利電影、卓别林默片等,一顆以電影為志向的種子埋在心中,但一次參訪蘇黎世工藝美術學院(Kunstgewerbeschule Zürich)的經驗,讓他決心入學修習攝影,展區中作為背景圖的這座攝影棚,就是勒內.布里投入專業攝影的濫觴。

2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場一景。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電影展區。

2E2FC424-5468-49C6-8BC8-B62471CA5ADD
勒內.布里的出生證明。

 ⭔ 結構|3大攝影美學特色 

不過,電影並未從他的生命中消失,擁有電影既視感的的表現手法仍常見於其創作當中,步入下一個展區「結構」了解更多。這裡展現了策展人作為觀察者所梳理出藝術家的3大攝影特色,即使勒內.布里一生都不願被貼上標籤,但從其作品中仍能看出連貫的風格,他像是對這些手法著迷般地一用再用,分別是雙平面、鮮明的光影對比、如電影鏡頭語言般清晰與模糊的前後景戲法。

4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場一景。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結構展區。

3
勒內.布里,《在屋頂上的四個男人,聖保羅,巴西》,1960。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策展人梅蘭妮.貝特里導覽時分享了很有趣的小故事,其實「雙平面」類別中的其中一張照片,並非在按下快門時就生成,而是勒內.布里在暗房裡用兩張負片做出來的,這對不愛後製的他來說非常罕見,也讓這張照片尤其特別,這邊先不爆雷,看展時不妨仔細看看到底是哪一張!據說勒內.布里在為出版物選擇封面時,曾拿這張照片詢問好友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是否適合,就連這位攝影大師也沒發現這張照片被動了「手腳」。

5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場一景。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結構展區。

 ⭔ 我與他者|攝影師變身 

勒內.布里喜歡作為拍攝者,也樂於當被攝者,時常化身各種角色、特意擺拍後留下自拍,也在走訪世界各地的過程中,將相機交給剛拍攝的對象,邀請對方為自己拍照,有時甚至會將拍立得留下作為「紀念品」,像是種另類的交流與道謝方式。在名為「我與他者」的焦點展區中,得以窺見勒內.布里在這些作品中留下的身影。

8
勒內.布里,《全錄公司,洛杉磯,美國》,1971。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 切・格瓦拉|揭秘拍下傳奇照片的幕後歷程 

本區出乎意料地並未以最直白的手法展出《抽雪茄的切格瓦拉》(Che with Cigar),反倒聚焦於這張經典照片背後的故事,帶觀者穿越時空看勒內.布里拍下這張照片時經歷了些什麼?當時讓他得以飛到古巴哈瓦那拍攝的護照、數十張底片印樣都在現場。

7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場一景。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切・格瓦拉展區。

CAE74882-75A1-4369-AF26-503DB30AFA00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切・格瓦拉展區展品。

 ⭔ 電視|從紀錄轉為創作的生涯轉捩點 

接著我們將進入下一焦點——「電視」,看藝術家攝影生涯中的轉捩點。為何以「電視」為展區命名?1959年,勒內.布里被派往雅典拍攝東正教總主教馬卡里奧斯三世,當他已筋疲力盡、卻還忙著為剛拍下的照片下標題時,電視已經在播放相關畫面,這件事轉動他重新思考「攝影」意義的開關,並意識到攝影師不能只是單純記錄眼前的畫面,而要捕捉現場「特定時刻」且別具意義的狀態,進而成為一名「作者」,而不只是單純的紀錄者,這間接影響了他日後在攝影作品融入繪畫、拼貼、排版設計等元素進行再創的創作手法。

8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場一景。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電視展區。

 ⭔ 馬格蘭攝影通訊社|以攝影紀錄社會真實 

與「電視」位在同一展間的「馬格蘭攝影通訊社」焦點展區,則講述了藝術家生涯早期的另一個轉折點。1955年,勒內.布里在《科學與生活》發表了一系列紀錄蘇黎世聾啞兒童學校的照片,他帶著這些照片前往巴黎,拜訪由一群知名新聞攝影師創立的馬格蘭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s),台灣觀眾熟悉的布列松以及曾參與報導西班牙內戰、二戰歐洲戰場等關鍵戰役的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皆為成員,最初成立是為了忠實呈現二戰後社會的影像紀實;同年,勒內.布里加入,並在4年後成為正式會員,後續發表的攝影作品也體現了濃厚的馬格蘭精神。

6
勒內.布里,《馬格蘭攝影通訊社成員攝於年會期間的攝影拼貼,皮弗通道,巴黎,法國》,1990。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 中國|令勒內.布里著迷的國度 

職業生涯中,勒內.布里足跡遍及歐、美、亞洲多個國家,策展團隊在規劃時十分苦惱要以哪個國家做呈現,最後選了「中國」作為其中一個焦點。這個決定並非源於中國與台灣之間的複雜關係,而是藝術家本人對中國的著迷,勒內.布里曾多次訪問中國,除了兩次報導重要歷史事件,還有2000年初一趟較私人的攝影行程。

展區以勒內.布里典藏檔案中的中國地圖為背景,上頭還留有簽名、當時紀錄旅行途徑的筆跡,而他在各地拍下的照片也與城市對應呈現,其中木框展品為1966年蘇黎世個展的展出原作,黑色相框內則是刊於雜誌報章上的印刷品。

10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場一景。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中國展區。

13
勒內.布里,《昆明湖上凋謝的蓮花,北京夏宮,中國》,1964。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 拼貼|「B面第一首」 

路徑經過「書籍」、「一個世界」等展區後,來到接近展覽尾聲的焦點——「拼貼」,這裡呈現了以往勒內.布里大大小小展覽中少見的面向,甚至可以說是前所未見。

前文曾提及,勒內.布里體會到電視對攝影所帶來的衝擊後,嘗試在攝影創作上做出改變,其中「拼貼」是非常標誌性的一項手法,他將拍下的照片做重組、蒙太奇式的拼接,也將水彩、手邊的小紙片等多元媒材融入作品,為紀實照片賦予了新的呈現方式,當時他寄給親友的明信片也留有這些創作痕跡。若將勒內.布里的所有作品比喻為一張唱片,那社會紀實影如主打歌,這些融入拼貼手法的創作則像B面第一首。

15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場一景。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拼貼展區。

16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場一景。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拼貼展區。

 ⭔ 繪畫|一生相隨的興趣 

接續其後的焦點展區——「繪畫」,刻意被擺在展覽末端,如果說電影是勒內.布里最初的熱情所在,那繪畫就是陪伴他一輩子的興趣,從小就愛在紙上塗鴉,學生時期進入美術學院學習繪畫,出社會後也常提筆繪下出版書籍的初步構想,或以繪畫記錄旅途所見所聞,畫筆存在於他的工作與日常生活之中。

17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場一景。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繪畫展區。

16
勒內.布里,《南特到巴黎的高鐵》,1994,素描簿。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不只是攝影展

勒內.布里一生所愛所學,幾乎都在創作中留下蹤跡——少時對電影的熱忱從未退卻,只是換了形式體現於攝影的構圖之中;在美術學院習得的平面設計技能,幻化為出版物中的巧思;繪畫更是從兒時到終老都在做的事。而這一切都藏於他親手悉心整理的檔案裡,而置身北美館的我們,正身在其中。

5
勒內.布里,《尤夫,瑞士》,1967。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9
勒內.布里,《巴黎,法國》,約1953。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

展期|2023年3月18日-2023年6月18日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3A、3B展覽室

資料、圖片|臺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We TAIWAN」臺灣光譜展覽8月登場!以視覺藝術、傳統工藝、聲音創作等元素,展現島嶼的多元文化與創意

「We TAIWAN」 臺灣光譜展覽8月登場!以視覺藝術、傳統工藝、聲音創作等元素,展現文化創意

「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即將在8月正式登場,而位於大阪梅田Grand Green Osaka內的當代展演場所VS.空間的核心展覽,以「臺灣光譜」為主題,策展內容結合視覺藝術、傳統工藝、聲音創作及科技創新元素,向全球觀眾展示臺灣這座奇蹟之島無限的創造潛力。

文化部辦理的「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將在日本大阪登場,活動橫跨了線上的「遊戲能力」、VS.空間的「混融色彩」、大阪市中央公會堂的「跨域創造」、中之島「萬變氣場」4大場域及4大主題。而「臺灣光譜」選擇以去(2024)年才開幕的「Grand Green Osaka」區域,由安藤忠雄操刀設計的「VS.空間」內規劃策展。

→ 臺灣文化魅力現身大阪!「We TAIWAN」主視覺、超Q彈角色「a-We」公開

「VS.空間」展覽場域的獨特性,發展出本次對光影和聲音策展的各種想像。(圖片提供:文化部)
「VS.空間」展覽場域的獨特性,發展出本次對光影和聲音策展的各種想像。(圖片提供:文化部)

3大主題區呈現臺灣文化

在這個融合藝術、商業、都市發展的場域,內部挑高15公尺、專為投影與沈浸式展演等新媒體為主的空間,對於策展團隊來說就是一個相當「混融」的挑戰,也正如同臺灣這座島嶼,歷經多元族群融合與歷史轉折,孕育出獨特且豐厚的文化內涵。「臺灣光譜」即是在這樣的獨特空間及理念下,規劃臺灣本色光織自然島嶼聲譜3大主題區,期盼以跨越邊界的文化與創意,讓世界看見臺灣的自信與韌性。

「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活動將在梅田新地標Grand Green Osaka內「VS.」空間、大阪市中央公會堂、中之島及線上線下虛實整合4大場域,分別以「混融色彩」、「跨域創造」、「萬變氣場」、「遊戲能力」為策劃核心,從當代展演地標到百年古蹟建築、線上到線下,跨越時空邊界,將臺灣文化魅力帶到世界眼前。(圖片提供:文化部)
「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活動將在梅田新地標Grand Green Osaka內「VS.」空間、大阪市中央公會堂、中之島及線上線下虛實整合4大場域。(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區一:臺灣本色

融合光影、色彩與聲音的沉浸式視覺劇場《臺灣本色》,以「寫生的人」為主角,取材自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的藝術家作品,由跨域創作團隊豪華朗機工主導視覺創作、柯智豪的音樂、夢想動畫的動態影像設計、瓦豆的燈光規劃,利用影像技術演繹藝術家筆觸與色彩,帶領觀眾走進陳澄波、廖繼春、林惺嶽、郭雪湖、陳進、林玉山、許深州等藝術家的彩色世界,從日治、戰後到當代,涵蓋臺灣玉山、蘭花、建築、城鎮、戰爭記憶與山海地貌等色彩與土地深情的作品中。

融合光影、色彩與聲音的沉浸式視覺劇場《臺灣本色》投影示意圖。作品取材自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畫作,以「寫生的人」為主題,將經典畫家風格透過影像技術再度演繹為全新影像。(圖片提供:文化部)
融合光影、色彩與聲音的沉浸式視覺劇場《臺灣本色》投影示意圖。作品取材自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畫作,以「寫生的人」為主題,將經典畫家風格透過影像技術再度演繹為全新影像。(圖片提供:文化部)
三金音樂人柯智豪以豐富且細緻的聲音設計,將臺灣日常生活中多樣且真實的聲音,交織成一幕幕動人的聲音劇場。(圖片提供:文化部)
三金音樂人柯智豪以豐富且細緻的聲音設計,將臺灣日常生活中多樣且真實的聲音,交織成一幕幕動人的聲音劇場。(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區二:光織自然

「光織自然」展區聚焦臺灣的染織文化、山海記憶與工藝實踐,展現人與自然共織的創作智慧。《臺灣色譜牆》集結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陳景林與馬毓秀,多年來從臺灣植物中研究天然染料的成果,以手工染布與植物攝影交錯排列,彷彿一幅震撼的活色票牆,引領觀眾踏上一場色彩溯源之旅;《染織工藝牆》記錄陳景林踏尋臺灣各地,從大自然取材、製作染料的過程,作品也是一份工藝教學的行動筆記,將手藝轉化為可視、可感、可思的敘事;藝術生涯中第一件巨幅藍染山水創作,也是陳景林「為自己、為臺灣所創作」的新作《臺灣母親河》也將首度曝光;國家工藝獎一等獎得主楊偉林的《洄遊》,深入揭示藝術家如何從自然環境中汲取靈感與觸感,透過纖維藝術,優雅描繪島嶼生活與自然環境之間微妙而動人的連結。

國家工藝獎一等獎得主楊偉林的作品《洄遊》,深入揭示藝術家如何從自然環境中汲取靈感與觸感,透過染織藝術,優雅描繪島嶼生活與自然環境之間微妙而動人的連結。(圖片提供:文化部)
國家工藝獎一等獎得主楊偉林的作品《洄遊》,深入揭示藝術家如何從自然環境中汲取靈感與觸感,透過染織藝術,優雅描繪島嶼生活與自然環境之間微妙而動人的連結。(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區三:島嶼聲譜

踏入「島嶼聲譜」展區,聲音將成為帶領觀眾穿梭記憶的引路人。三金音樂家柯智豪《臺灣聲場》,以豐富且細緻的聲音設計,將臺灣日常生活中如廟宇祭典的鑼鼓聲、颱風過境的風雨聲、田野中的鳥鳴與城市市場的喧囂,交織成一幕幕動人的聲音劇場;藝術家李育昇的《臺灣特有種》神獸裝置,巧妙地融合視覺與聲音藝術,營造出充滿神秘與靈性的臺灣信仰場域;豪華朗機工創作的《很難很難|臺日交流版》,則以精妙的聲光語言,深刻觸及每位觀眾的情感與記憶,喚起內心深處的共鳴。

藝術家李育昇的《臺灣特有種》神獸裝置,巧妙地融合視覺與聲音藝術,營造出充滿神秘與靈性的臺灣信仰場域。(圖片提供:文化部)
藝術家李育昇的《臺灣特有種》神獸裝置,巧妙地融合視覺與聲音藝術,營造出充滿神秘與靈性的臺灣信仰場域。(圖片提供:文化部)
豪華朗機工創作的《很難很難|臺日交流版》,以精妙的聲光語言,深刻觸及每位觀眾的情感與記憶,喚起內心深處的共鳴。(圖片提供:文化部)
豪華朗機工創作的《很難很難|臺日交流版》,以精妙的聲光語言,深刻觸及每位觀眾的情感與記憶,喚起內心深處的共鳴。(圖片提供:文化部)

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
日期:2025年8月2日(六)至8月20日(三)
會場:線上、VS.(at GRAND GREEN OSAKA)、大阪市中央公會堂、中之島
官網:https://wetaiwan.tw
Instagram:@wetaiwan.tw

資料提供|文化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哆啦A夢巡迴特展登陸台北華山!重現藤子・F・不二雄工作室、集結百隻各式造型哆啦A夢等亮點一次看

哆啦A夢巡迴特展6月登陸台北華山!重現藤子・F・不二雄工作室、打造沉浸式微型劇場、上百隻各式造型哆啦A夢等亮點搶先看

在台北華山東2館四連棟展出的《100%哆啦A夢&FRIENDS巡迴特展 台北站》,展覽佔地近千坪,完整呈現豐富多元的展品內容,包括首次登場的秘密道具「100%朋友召喚鈴」、經典的巨幅漫畫場景,以及近百座哆啦A夢立體雕塑全員到齊。

繼2024年7月由AllRightsReserved在Fujiko Pro協力下創作的《100%哆啦A夢&FRIENDS巡迴特展》在全香港掀起一股「哆啦旋風」,引起巨大討論與迴響後,在主辦單位聯合數位文創與協力單位AllRightsReserved、Fujiko Pro、Animation International共同協助並配合台北展場作相應規劃,終於將把這個人氣特展引進台北華山。

《100%哆啦A夢&FRIENDS巡迴特展 台北站》即將於6月28日登陸台北華山。(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100%哆啦A夢&FRIENDS巡迴特展 台北站》即將於6月28日登陸台北華山。(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秘密道具「100%朋友召喚鈴」登場

《100%哆啦A夢&FRIENDS 巡迴特展 台北站》不僅帶來滿滿驚喜,也公開神秘道具「100%朋友召喚鈴」,而背後更藏有一段與「胖虎」息息相關的祕密故事。在「100%微型劇院」展區中,將獨家放映由日本Shin-Ei Animation團隊專為本次展覽製作的原創短篇動畫《胖虎世界巡迴演唱會》,在動畫中熱愛唱歌的胖虎,竟夢想成真舉辦了個人演唱會,甚至首次在台灣登台演出。至於「100%朋友召喚鈴」究竟扮演了什麼關鍵角色?為什麼會拿出這個秘密道具?答案藏在「100%微型劇院」展區中,等你進場揭秘。

哆啦A夢秘密道具空間 親身體驗哆啦A夢的四次元口袋(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哆啦A夢秘密道具空間能親身體驗哆啦A夢的四次元口袋。(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1:1比例復刻藤子・F・不二雄工作室

展中也將完整呈現傳奇漫畫家的創作空間—「藤子・F・不二雄老師工作桌」,展區以1:1比例復刻老師的工作室實景,書桌上將擺放鋼筆、原稿紙、墨水、羽毛刷等慣用繪圖工具複製品。透過這些細節,讓觀眾得以一窺老師的創作日常,親身感受創作背後的故事。

「藤子・F・不二雄老師工作桌」將以1:1比例復刻老師的工作室實景。(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藤子・F・不二雄老師工作桌」將以1:1比例復刻老師的工作室實景。(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藤子・F・不二雄老師曾說過:「我一直以來都把『喜歡』放在最優先位置。」他將自己兒時所熱愛的西部片、科幻電影等奇幻題材融入創作之中。其中,他對恐龍的狂熱,更可從書桌上陳列的恐龍模型、動植物科學圖鑑窺見端倪,這些「喜歡」的事物不僅成為了創作靈感的關鍵養分,更促成了哆啦A夢後續《哆啦A夢:大雄與小恐龍》等大長篇故事作品的誕生。

「藤子・F・不二雄老師工作桌」將以1:1比例復刻老師的工作室實景。(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藤子・F・不二雄老師工作桌」將以1:1比例復刻老師的工作室實景。(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沉浸式展區 × 經典漫畫場景重現

此次展覽將藤子・F・不二雄老師筆下的經典漫畫世界,以嶄新方式回到大家眼前。現場規劃多個漫畫相關展區,從放大比例的經典漫畫頁面、珍貴黑白復刻原畫,到沉浸式的閱讀體驗空間,帶領大小朋友重溫看漫畫時的感動。以45本漫畫單行本為靈感打造的「漫畫單行本展區」,精心挑選出5幕經典漫畫場景,透過放大比例與立體化設計生動呈現,讓觀眾彷彿在現場被照射了哆啦A夢的縮小燈,走進巨型漫畫書世界,感受故事情節就在眼前的震撼。在「黑白作品展區」更展出了17幅珍貴的藤子・F・不二雄老師黑白漫畫復刻原畫,其細膩的線條記錄著不同年代的畫風演變及《哆啦A夢》多樣的藝術風格。

以放大比例的經典漫畫頁面、珍貴黑白復刻原畫,到沉浸式的閱讀體驗空間,帶領大小朋友重溫看漫畫時的感動。(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以放大比例的經典漫畫頁面、珍貴黑白復刻原畫,到沉浸式的閱讀體驗空間,帶領大小朋友重溫看漫畫時的感動。(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若想感受沉浸式的漫畫魅力,不能錯過「大雄的漫畫閱讀房間」,本區將大雄的房間打造成一個舒適的漫畫閱讀空間,房間中央的哆啦A夢愜意地躺在巨大銅鑼燒上,彷彿邀請觀眾一同放鬆欣賞,四面展牆以3D光雕投影,呈現出45本漫畫單行本的精選章節,打造數位與紙本漫畫的交錯與共構,讓不同世代的觀眾重新感受漫畫所傳遞的溫度與連結。

「大長篇展區」展現了藤子・F・不二雄老師自1979年開始創作的大長篇作品。(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大長篇展區」展現了藤子・F・不二雄老師自1979年開始創作的大長篇作品。(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緊接著登場的「大長篇展區」,則聚焦於藤子・F・不二雄老師自1979年開始創作的大長篇作品,以10面巨型漫畫牆、30幅大長篇復刻原畫,與7座立體雕塑,重現大家熟知的漫畫章節。例如:《哆啦A夢:大雄與小恐龍》中,白堊紀時代壯闊景觀下的驚險旅程,以及《哆啦A夢:大雄的宇宙開拓史》中,登陸外星球的冒險奇遇,每一部作品都是每一趟充滿想像力的探險旅程。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集結近百座哆啦A夢創意立體雕塑

最後是「100%哆啦A夢造型樂園」,集結了來自電影的13款造型,與來自漫畫及動畫原創故事的23種哆啦A夢,包括「變成紫薯的哆啦A夢」、「貍貓裝」、「狼人面霜」、「雪人機器人」以及「德古拉道具組」等各種創意裝扮。而近百座哆啦A夢立體雕塑更將散佈在展場各個角落,等著觀眾們邊拍邊尋寶,一次蒐集哆啦A夢造型宇宙!

近百座哆啦A夢立體雕塑更將散佈在展場各個角落,等著觀眾們邊拍邊尋寶(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近百座哆啦A夢立體雕塑更將散佈在展場各個角落,等著觀眾們邊拍邊尋寶(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12米高的巨型充氣哆啦A夢

展覽外的設計物同樣極具巧思,售票亭以哆啦A夢標誌性的藍色為主色,搭配漫畫格構圖,兩側更設置了巨型「100%朋友召喚鈴」展覽入口以及拍照牆,大家來到華山就能立刻享受被哆啦A夢環繞的夢幻合照!此外,更不能錯過烏梅劇院前廣場矗立著高達12米高的巨型充氣哆啦A夢,戴著畫家帽、手握畫筆的哆啦A夢,象徵著藤子・F・不二雄老師透過創作帶來的童趣、想像與感動,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能在這裡被滿滿的療癒與愛包圍。

哆啦A夢經典漫畫頁面再重現。(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哆啦A夢經典漫畫頁面再重現。(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在「100_星光大道」展區中,哆啦A夢與大雄等角色將穿上正式禮服,踏上以哆啦A夢主題色「藍色」為設計靈感的藍地毯登場。(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在「100 星光大道」展區中,哆啦A夢與大雄等角色將穿上正式禮服,踏上以哆啦A夢主題色「藍色」為設計靈感的藍地毯登場。(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哆啦A夢商店正式開張

展覽期間限定的哆啦A夢商店也驚喜登場!現場不僅引進多款香港站人氣周邊商品,如畫家造型的哆啦A夢爆米花桶、壓扁哆啦A夢的造型地墊、超精緻麻將組及身戴100%朋友召喚鈴的哆啦A夢小夜燈等各式商品,還有推出台北站限定商品。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100%哆啦A夢&FRIENDS 巡迴特展 台北站
時間:2025.6.28 (六) - 2025.10.6 (一)
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東2館四連棟(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

資料提供|聯合數位文創、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