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大師勒內.布里回顧展《視覺爆炸》在北美館!不只是攝影展,12個焦點、雙軸敘事濃縮一生所愛所學

攝影大師勒內.布里回顧展《視覺爆炸》在北美館!不只是攝影展,12個焦點、雙軸敘事濃縮一生所愛所學

一張切・格瓦拉叼著雪茄、眼神望向鏡頭他處的照片,在這位革命領袖逝世後躍上各大媒體,成為全球現象級標誌,也讓攝影師勒內.布里(René Burri)的作品進入世界視野,為其見證20世紀動盪歷史的攝影旅程再添傳奇色彩,而他也從紀錄傳奇的幕後角色,逐步成為攝影領域的傳奇之一。

1
勒內.布里,《切.格瓦拉》,2005年之後,繪於在鹿特丹舉辦之「2005-2010回顧展」邀請卡上的複製畫。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關於他的生命故事、創作生涯與攝影美學,都被濃縮在北美館《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覽當中,展場由12個「焦點」展區串連成線,並結合「雙軸線」的策展手法,展陳500餘件作品與文件檔案,包含古董照片、底片印樣、影片、手工書、筆記、書信、拼貼、水彩等,多為原作與真跡。親臨現場,觀者不僅能親賞勒內.布里的攝影作品,亦可從他生活中信手拈來的多元創作中一睹其藝術風采。

2
勒內.布里,《自拍像,科羅納多,新墨西哥州,美國》,1973-1983。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台灣、瑞士跨國策展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由北美館攜手與勒內.布里關係緊密的洛桑愛麗舍攝影博物館(Photo Elysée)製作,並由兩位專業不同的藝術工作者擔綱策展,其中馬克.多納迪尤(Marc Donnadieu)本身就是經驗豐富的策展人,另一位梅蘭妮.貝特里西(Mélanie Bétrisey)則為專業研究者,策展前費時五年閱讀、梳理藝術家的檔案,並從中找出有趣的軸線與焦點成為展覽的內容組成。

1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開幕暨記者會現場:愛麗舍攝影博物館館長娜塔莉.赫施多弗(Nathalie Herschdorfer)、策展人之一梅蘭妮.貝特里西(Mélanie Bétrisey)、北美館王俊傑館長
愛麗舍攝影博物館館長Nathalie Herschdorfer、策展人之一Mélanie Bétrisey、北美館王俊傑館長。

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攝影師之一——勒內.布里

 ⭔ 以鏡頭捕捉二戰後歷史與社會紀實 

作為攝影記者踏遍歐洲、中東、美洲、日本與中國的勒內.布里,在60年的職業生涯中皆處於全球歷史前線,以冷靜目光捕捉20世紀後半葉的重要國際事件場景,舉凡1956年第二次以阿戰爭、1985年中國共產黨長征五十週年紀念、1989年天安門廣場示威與柏林圍牆倒塌等,都是藝術家曾親眼見證的歷史節點;他也關注大時代下的人事物變遷,比如1955年報導蘇黎世聾啞兒童特殊學校、1962年研究出版的《德國人》(Die Deutschen)紀錄德國二戰後人民建構新身份的過程,流露著濃厚的人文關懷。

10
勒內.布里,《墨西哥,恰帕斯州》,1982。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12
勒內.布里,《和平飯店客房電視播放天安門廣場示威者庭審,上海,中國》,1989。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7
勒內.布里,《哈瓦那》,2006。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 寫實之外的高度藝術性 

除了紀錄歷史以外,勒內.布里也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中反思攝影的存在,紀錄之餘,也為自己拍下的照片揉入濃厚的藝術性,當中可見電影、繪畫、平面設計對其創作的深刻影響,他透過不停地自我思辨、著手實踐,逐步從一名以再現現場為首要任務的攝影師,蛻變為富原創性的攝影藝術家;許多傳奇人物如藝術家畢卡索、建築師柯比意、導演黑澤明,都曾是他鏡頭下的主角。

15
勒內.布里,《外國文化拼貼系列》,1997-1998。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11
勒內.布里,《巴西利亞,巴西》,1960。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3個策展亮點

勒內.布里本身的影響力與美學魅力固然是本展的一大吸引力,但在策展上也有許多亮點讓人捨不得錯過。

 ⭔ 北美館寬敞展間賦予策展更多想像空間 

首先,《勒內.布里:視覺爆炸》是藝術家於2014年辭世後的亞洲首次回顧展,過去回顧展也曾於瑞士洛桑展出,但這回北美館的場地比當時大上一倍,為策展團隊帶來更多發揮空間,且勒內.布里的攝影生涯橫跨60年,留下的作品、文件與檔案極多,策展人梅蘭妮.貝特里打趣地說,策展過程的幸是檔案海量、不怕展覽內容不夠豐富,但不幸也在於此,因為要割捨的精彩作品非常多,不過北美館這回展出的內容絕對紮實。

1_勒內・布里,《MegaPhotoMobil》,1981年於瑞士蘇黎世阿爾比斯哥特利市(Albisguetli)展出,多媒體裝置。2023年由北美館重製。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MegaPhotoMobil》,1981年於瑞士蘇黎世阿爾比斯哥特利市(Albisguetli)展出,多媒體裝置。2023年由北美館重製。

 ⭔ 12個「焦點」X 生命與創作並行的「雙軸線」敘事 

再來,全展共分為12個從藝術家生平淬煉出的「焦點」,如電影、切・格瓦拉、馬格蘭攝影通訊社、電視、拼貼等,並以這些關鍵字為展區命名。

每個展區所涵融的「雙軸線」敘事也很有意思,其中「生命軸線」以線性展示,展品皆以白色相框包覆,搭配上重要年份的標注,引領觀者深入認識藝術家;另一條「焦點軸線」則與前者相輔相成,聚焦於以上提到的12個關鍵字,展場背景以類似壁紙的圖像襯底,上頭散落黑色相框展品,表達策展人對藝術家的洞察。

9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場一景。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電視展區。

18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場一景。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繪畫展區。

 ⭔ 邀請觀眾走入藝術家的檔案裡 

更有趣的是,兩位策展人刻意不在展品旁掛上標註圖說、年份的標示,希望讓觀者化身剛收到檔案的研究員,在手邊沒有太多線索的情境下觀察、思考,投注時間梳理想法,彷彿「走進」藝術家留下的檔案當中;不過,展覽入口處擺有展覽手冊,裡頭會有詳細的焦點介紹、展品圖說,協助觀者了解展覽內容,記得一定要索取!

再仔細看標示展區名稱的圖樣,會發現它像一張大大的便利貼,原來這呼應著勒內.布里生前整理作品時良好的分類習慣,這是策展人在研究檔案時的發現,也希望藉這小巧思介紹給觀眾。

11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場一景。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書籍展區。

6大展間、12個焦點展區亮點整理

 ⭔ 電影|最初的熱情所在 

開頭的「電影」展區標示了勒內.布里的生命起點以及少時的熱情所在,展覽的第一項展品就是他的出生證明,上頭還黏著一絲嬰兒頭髮;與之相對的則是藝術家與電影之間的淵源,因少時著迷於尙・雷諾瓦的戰後義大利電影、卓别林默片等,一顆以電影為志向的種子埋在心中,但一次參訪蘇黎世工藝美術學院(Kunstgewerbeschule Zürich)的經驗,讓他決心入學修習攝影,展區中作為背景圖的這座攝影棚,就是勒內.布里投入專業攝影的濫觴。

2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場一景。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電影展區。

2E2FC424-5468-49C6-8BC8-B62471CA5ADD
勒內.布里的出生證明。

 ⭔ 結構|3大攝影美學特色 

不過,電影並未從他的生命中消失,擁有電影既視感的的表現手法仍常見於其創作當中,步入下一個展區「結構」了解更多。這裡展現了策展人作為觀察者所梳理出藝術家的3大攝影特色,即使勒內.布里一生都不願被貼上標籤,但從其作品中仍能看出連貫的風格,他像是對這些手法著迷般地一用再用,分別是雙平面、鮮明的光影對比、如電影鏡頭語言般清晰與模糊的前後景戲法。

4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場一景。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結構展區。

3
勒內.布里,《在屋頂上的四個男人,聖保羅,巴西》,1960。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策展人梅蘭妮.貝特里導覽時分享了很有趣的小故事,其實「雙平面」類別中的其中一張照片,並非在按下快門時就生成,而是勒內.布里在暗房裡用兩張負片做出來的,這對不愛後製的他來說非常罕見,也讓這張照片尤其特別,這邊先不爆雷,看展時不妨仔細看看到底是哪一張!據說勒內.布里在為出版物選擇封面時,曾拿這張照片詢問好友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是否適合,就連這位攝影大師也沒發現這張照片被動了「手腳」。

5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場一景。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結構展區。

 ⭔ 我與他者|攝影師變身 

勒內.布里喜歡作為拍攝者,也樂於當被攝者,時常化身各種角色、特意擺拍後留下自拍,也在走訪世界各地的過程中,將相機交給剛拍攝的對象,邀請對方為自己拍照,有時甚至會將拍立得留下作為「紀念品」,像是種另類的交流與道謝方式。在名為「我與他者」的焦點展區中,得以窺見勒內.布里在這些作品中留下的身影。

8
勒內.布里,《全錄公司,洛杉磯,美國》,1971。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 切・格瓦拉|揭秘拍下傳奇照片的幕後歷程 

本區出乎意料地並未以最直白的手法展出《抽雪茄的切格瓦拉》(Che with Cigar),反倒聚焦於這張經典照片背後的故事,帶觀者穿越時空看勒內.布里拍下這張照片時經歷了些什麼?當時讓他得以飛到古巴哈瓦那拍攝的護照、數十張底片印樣都在現場。

7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場一景。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切・格瓦拉展區。

CAE74882-75A1-4369-AF26-503DB30AFA00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切・格瓦拉展區展品。

 ⭔ 電視|從紀錄轉為創作的生涯轉捩點 

接著我們將進入下一焦點——「電視」,看藝術家攝影生涯中的轉捩點。為何以「電視」為展區命名?1959年,勒內.布里被派往雅典拍攝東正教總主教馬卡里奧斯三世,當他已筋疲力盡、卻還忙著為剛拍下的照片下標題時,電視已經在播放相關畫面,這件事轉動他重新思考「攝影」意義的開關,並意識到攝影師不能只是單純記錄眼前的畫面,而要捕捉現場「特定時刻」且別具意義的狀態,進而成為一名「作者」,而不只是單純的紀錄者,這間接影響了他日後在攝影作品融入繪畫、拼貼、排版設計等元素進行再創的創作手法。

8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場一景。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電視展區。

 ⭔ 馬格蘭攝影通訊社|以攝影紀錄社會真實 

與「電視」位在同一展間的「馬格蘭攝影通訊社」焦點展區,則講述了藝術家生涯早期的另一個轉折點。1955年,勒內.布里在《科學與生活》發表了一系列紀錄蘇黎世聾啞兒童學校的照片,他帶著這些照片前往巴黎,拜訪由一群知名新聞攝影師創立的馬格蘭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s),台灣觀眾熟悉的布列松以及曾參與報導西班牙內戰、二戰歐洲戰場等關鍵戰役的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皆為成員,最初成立是為了忠實呈現二戰後社會的影像紀實;同年,勒內.布里加入,並在4年後成為正式會員,後續發表的攝影作品也體現了濃厚的馬格蘭精神。

6
勒內.布里,《馬格蘭攝影通訊社成員攝於年會期間的攝影拼貼,皮弗通道,巴黎,法國》,1990。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 中國|令勒內.布里著迷的國度 

職業生涯中,勒內.布里足跡遍及歐、美、亞洲多個國家,策展團隊在規劃時十分苦惱要以哪個國家做呈現,最後選了「中國」作為其中一個焦點。這個決定並非源於中國與台灣之間的複雜關係,而是藝術家本人對中國的著迷,勒內.布里曾多次訪問中國,除了兩次報導重要歷史事件,還有2000年初一趟較私人的攝影行程。

展區以勒內.布里典藏檔案中的中國地圖為背景,上頭還留有簽名、當時紀錄旅行途徑的筆跡,而他在各地拍下的照片也與城市對應呈現,其中木框展品為1966年蘇黎世個展的展出原作,黑色相框內則是刊於雜誌報章上的印刷品。

10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場一景。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中國展區。

13
勒內.布里,《昆明湖上凋謝的蓮花,北京夏宮,中國》,1964。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 拼貼|「B面第一首」 

路徑經過「書籍」、「一個世界」等展區後,來到接近展覽尾聲的焦點——「拼貼」,這裡呈現了以往勒內.布里大大小小展覽中少見的面向,甚至可以說是前所未見。

前文曾提及,勒內.布里體會到電視對攝影所帶來的衝擊後,嘗試在攝影創作上做出改變,其中「拼貼」是非常標誌性的一項手法,他將拍下的照片做重組、蒙太奇式的拼接,也將水彩、手邊的小紙片等多元媒材融入作品,為紀實照片賦予了新的呈現方式,當時他寄給親友的明信片也留有這些創作痕跡。若將勒內.布里的所有作品比喻為一張唱片,那社會紀實影如主打歌,這些融入拼貼手法的創作則像B面第一首。

15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場一景。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拼貼展區。

16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場一景。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拼貼展區。

 ⭔ 繪畫|一生相隨的興趣 

接續其後的焦點展區——「繪畫」,刻意被擺在展覽末端,如果說電影是勒內.布里最初的熱情所在,那繪畫就是陪伴他一輩子的興趣,從小就愛在紙上塗鴉,學生時期進入美術學院學習繪畫,出社會後也常提筆繪下出版書籍的初步構想,或以繪畫記錄旅途所見所聞,畫筆存在於他的工作與日常生活之中。

17_「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場一景。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繪畫展區。

16
勒內.布里,《南特到巴黎的高鐵》,1994,素描簿。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不只是攝影展

勒內.布里一生所愛所學,幾乎都在創作中留下蹤跡——少時對電影的熱忱從未退卻,只是換了形式體現於攝影的構圖之中;在美術學院習得的平面設計技能,幻化為出版物中的巧思;繪畫更是從兒時到終老都在做的事。而這一切都藏於他親手悉心整理的檔案裡,而置身北美館的我們,正身在其中。

5
勒內.布里,《尤夫,瑞士》,1967。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9
勒內.布里,《巴黎,法國》,約1953。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

展期|2023年3月18日-2023年6月18日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3A、3B展覽室

資料、圖片|臺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奇美博物館《畫師們》特展登場!集結近60件館藏畫作,帶領人們走進尼德蘭繪畫時代

奇美博物館《畫師們》特展登場!集結近60件館藏畫作,走進尼德蘭繪畫時代

當藝術不再是皇室貴族專利,而是走入尋常人家,會呈現什麼光景?奇美博物館全新特展《畫師們:走進16、17世紀尼德蘭繪畫時代》,展期從10月26日至2025年8月31日。本展將帶領觀者從畫作與科學檢測的抽絲剝繭中,領略這段藝術爆炸式成長的輝煌年代,感受當年「藝術也瘋狂」的喧囂熱鬧。

奇美博物館珍藏展《畫師們》登場

奇美博物館推出全新《畫師們:走進16、17世紀尼德蘭繪畫時代》,規劃4大單元,包括「那是個什麼樣的年代、如何成為一個專業畫師、有哪些作品主題、會遇到哪些研究難題」,集結近60件館藏畫作,搭配科學檢測分析與藝術史研究,建構出一個不只看畫也看時代風景的獨特展覽,引領民眾從繪畫賞析到作品底層的解密,認識這個藝術史上獨樹一幟、令人嘖嘖稱奇的尼德蘭繪畫時代。

奇美博物館全新特展《畫師們:走進16、17世紀尼德蘭繪畫時代》,展期從10/26起至明年8/31止。(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全新特展《畫師們:走進16、17世紀尼德蘭繪畫時代》,展期從10/26起至明年8/31止。(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畫師們》特展,呈現奇美博物館豐富的尼德蘭風俗畫蒐藏,圖為大衛・特尼爾斯二世的作品〈廚房一景〉。(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畫師們》特展,呈現奇美博物館豐富的尼德蘭風俗畫蒐藏,圖為大衛・特尼爾斯二世的作品〈廚房一景〉。(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認識尼德蘭繪畫的精華時代

奇美博物館表示,現今的尼德蘭(the Netherlands)是荷蘭(Holland)的正式國名,但其實在歐洲早期歷史中,尼德蘭非指單一國家,而是涵蓋今日比利時、荷蘭、盧森堡與法國北部等地,此區貿易發達、經濟繁榮,帶動中產階級崛起,藝術蒐藏不再是皇室貴族的專利,而是成為中產階級追捧的風尚,進而造成藝術需求飛速成長、繪畫市場百家爭鳴。本展將從畫作與各種研究剖析中,重現當年榮景,觀者可以看見藝術站上流行尖端,體會整個時代銳不可當的藝術消費風潮。

奇美博物館《畫師們》特展呈現尼德蘭繪畫市場的多元題材。圖為楊.布魯赫爾二世的風景畫作品〈風車前的旅人〉。(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畫師們》特展呈現尼德蘭繪畫市場的多元題材。圖為楊.布魯赫爾二世的風景畫作品〈風車前的旅人〉。(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珍藏展《畫師們》,(仿)楊.荷賽特作品〈聖母子〉,畫面背景的風景被視為是引領觀眾冥想、禱告的元素。(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珍藏展《畫師們》,(仿)楊.荷賽特作品〈聖母子〉,畫面背景的風景被視為是引領觀眾冥想、禱告的元素。(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揭露畫師養成術

欣賞畫作時,你曾想過畫家如何培養嗎?在《畫師們》的展覽中將完整揭露當年的「畫師養成術」。由於16世紀起尼德蘭繪畫市場供不應求,各種工作坊如雨後春筍般林立,急需大量的繪畫人才,因而出現一套從學徒、畫工到畫師的養成計畫,以及非常活絡的藝術品生產線。本展將呈現各個不同階級的畫者如何各司其職、專業分工,又如何一步步晉級直到成為獨當一面的畫師,同時見證繪畫生產線如何系統化以達到藝術量產的驚人發展。

奇美博物館珍藏展《畫師們》,台夫特畫派作品〈裝扮為牧羊女的女子肖像〉,經科學檢測的鋅元素分布圖,推測其面部修改應是使用含有鋅白的顏料,但鋅白在19世紀後才廣為使用,可見此修改應為19世紀後人手筆。(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珍藏展《畫師們》,台夫特畫派作品〈裝扮為牧羊女的女子肖像〉,經科學檢測的鋅元素分布圖,推測其面部修改應是使用含有鋅白的顏料,但鋅白在19世紀後才廣為使用,可見此修改應為19世紀後人手筆。(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珍藏展《畫師們》,首度展出漢斯・約爾丹斯三世作品〈世界向阿波羅致敬〉,呈現尼德蘭輝煌富足的年代。(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珍藏展《畫師們》,首度展出漢斯・約爾丹斯三世作品〈世界向阿波羅致敬〉,呈現尼德蘭輝煌富足的年代。(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16幅珍品首度公開

而「題材多元」是16、17世紀尼德蘭繪畫的一大特色,由於受宗教與市場喜好的影響,此區的題材不再局限傳統的宗教、肖像主題,而是連原本作為襯景元素的靜物、風俗、風景等皆一躍成為畫作主角,百花齊放的自由度,為同時代其他地區望塵莫及。此次奇美博物館特別將豐富的尼德蘭繪畫蒐藏整理精選,推出近60幅尼德蘭畫作展現典藏實力,其中更有16幅珍品首度公開,展品主題涵蓋宗教、肖像、風俗、靜物、風景等,完整呈現尼德蘭繪畫的包羅萬象。

奇美博物館珍藏展《畫師們》,呈現尼德蘭繪畫市場的多元題材,楊・彼特・布魯赫爾的靜物畫作品〈花卉靜物〉。(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珍藏展《畫師們》,呈現尼德蘭繪畫市場的多元題材,楊・彼特・布魯赫爾的靜物畫作品〈花卉靜物〉。(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珍藏展《畫師們》,傑拉德.大衛工作坊作品〈卸下聖體〉,是尼德蘭藝術市場十分受歡迎的構圖設計。(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珍藏展《畫師們》,傑拉德.大衛工作坊作品〈卸下聖體〉,是尼德蘭藝術市場十分受歡迎的構圖設計。(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用科學剖析藝術

用科學剖析藝術更是本展的獨特重點。館方表示,本館從12年前起便持續與各界合作進行藏品研究,並透過各式科學檢測技術,如顯微觀察、紫外螢光檢視、紅外線反射影像、穿透式X光攝影、大面積X射線螢光光譜分析、年輪學等,探索畫作不為人知的祕密。此次特展將多年研究成果摘取重點呈現,讓民眾明白畫作從草稿到成品的演變,尤其透過觀察表面看不見的筆觸,了解當時繪畫生產的分工合作,更有趣的是發現被隱藏與修改的細節,例如人物姿勢的變化、被抹去的物件、甚至後人修補的痕跡等,享受抽絲剝繭的解謎樂趣,猶如化身偵探穿越時空,走進畫師們的創作現場。

奇美博物館透過科學檢測尋找具有參考價值的文物資訊,探索畫作不為人知的祕密。圖為紅外線反射影像之拍攝。(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透過科學檢測尋找具有參考價值的文物資訊,探索畫作不為人知的祕密。圖為紅外線反射影像之拍攝。(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透過科學檢測尋找具有參考價值的文物資訊,圖為紫外螢光檢視。(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透過科學檢測尋找具有參考價值的文物資訊,圖為紫外螢光檢視。(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珍藏展《畫師們》,作品〈果實環串中的聖露西〉透過科學檢測發現,黃色標示出來的區域與環串果實靜物屬於不同畫布。(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珍藏展《畫師們》,作品〈果實環串中的聖露西〉透過科學檢測發現,黃色標示出來的區域與環串果實靜物屬於不同畫布。(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4大單元亮點一次看

⇛ 單元一:那是個什麼樣的年代?

《畫師們》特展共分為4大單元,循序漸進探索尼德蘭的繪畫世界。單元一「那是個什麼樣的年代?」,從地理環境與政治局勢切入,介紹16、17世紀尼德蘭的社會背景與藝術發展。展覽入口處以古今地圖對照,讓觀眾一目了然近代早期的「尼德蘭」指的並非「荷蘭」單一國家,而是涵蓋今日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與法國北部等地;接著,以帆船與海為前導意象,指出大航海時代迎接前所未有的繁盛。本單元展出〈世界向阿波羅致敬〉、〈全家福〉等畫作,從中可感受當年豐盈富饒的輝煌榮景。

單元一「那是個什麼樣的年代?」,從地理環境與政治局勢切入,介紹16、17世紀尼德蘭的社會背景與藝術發展。(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單元一「那是個什麼樣的年代?」,從地理環境與政治局勢切入,介紹16、17世紀尼德蘭的社會背景與藝術發展。(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本單元展出〈世界向阿波羅致敬〉、〈全家福〉等畫作,從中可感受當年豐盈富饒的輝煌榮景。(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本單元展出〈世界向阿波羅致敬〉、〈全家福〉等畫作,從中可感受當年豐盈富饒的輝煌榮景。(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 單元二:如何成為一個專業畫師?

單元二「如何成為一個專業畫師?」公開當時藝術家的SOP訓練模式與工作坊的運作,認識畫師們的職人之路。展區將一幅描繪工作坊的畫作製成數位動畫,呈現學徒、畫工與師傅的分工與養成。再者,為了追求產量,工作坊發展出許多高效生產的技巧,這裡將介紹其中相當關鍵的「轉移草稿」技法,包括描圖法、印花粉轉印法、分格法等,了解畫師們如何兼顧效率與品質,完成精美作品。此外,本單元也會分享當年畫作交易情況,例如當街賣畫、以書店結合畫廊的複合經營策略等,了解其市場的運作模式。

奇美博物館特展《畫師們》,單元二「如何成為一個專業畫師?」(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特展《畫師們》,單元二「如何成為一個專業畫師?」(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特展《畫師們》,單元二「如何成為一個專業畫師?」,圖為(仿)彼特.庫克.范.艾爾斯特的三聯畫〈東方三賢士的朝聖〉。(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特展《畫師們》,單元二「如何成為一個專業畫師?」,圖為(仿)彼特.庫克.范.艾爾斯特的三聯畫〈東方三賢士的朝聖〉。(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 單元三:有哪些作品主題?

單元三「有哪些作品主題?」展現16、17世紀尼德蘭繪畫「多元豐富」的重要特色。此區陳列奇美豐富的藏品,包含風俗、靜物、風景、肖像、歷史寓意等主題。有趣的是,這些作品經常「畫中有話」,添加蘊含神性與警世意涵的元素,使畫作擁有更多值得玩味的細節,例如〈廚房一景〉畫作,農家小孩將豬的膀胱當作氣球吹著玩,看似天真,實則暗喻人生如氣球快速膨脹、但也轉瞬即逝的虛幻;另一幅〈象徵人世虛空的靜物畫〉,描繪絲綢、金質燭台與奢華酒壺散落於骷髏頭骨周圍,提醒世人勿過度追求物質享受,引人深思。

單元三「有哪些作品主題?」,展現多元豐富的尼德蘭繪畫。(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單元三「有哪些作品主題?」,展現多元豐富的尼德蘭繪畫。(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此區陳列奇美豐富的藏品,包含風俗、靜物、風景、肖像、歷史寓意等主題。(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此區陳列奇美豐富的藏品,包含風俗、靜物、風景、肖像、歷史寓意等主題。(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 單元四:會遇到哪些研究難題?

單元四「會遇到哪些研究難題?」將觀者視角拉回博物館研究人員的角度,邀請大家共同思考研究遇到的困難與挑戰,並深入淺出地介紹博物館如何採用科學檢測研究作品。本區藉由大量科學檢測圖像與作品的對照,揭開畫作底下隱藏的祕密,例如看似完整的〈果實環串中的聖露西〉,其實是由兩幅作品拼接組成;〈裝扮為牧羊女的女子肖像〉竟然曾經「換臉」?經由大面積X射線螢光光譜分析掃描技術,一起見證畫作修改的痕跡。

本區藉由大量科學檢測圖像與作品的對照,揭開畫作底下隱藏的祕密。(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本區藉由大量科學檢測圖像與作品的對照,揭開畫作底下隱藏的祕密。(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單元四「會遇到哪些研究難題?」,藉由科學檢測圖像與作品的對照,揭開畫作底下隱藏的祕密。(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單元四「會遇到哪些研究難題?」,藉由科學檢測圖像與作品的對照,揭開畫作底下隱藏的祕密。(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 穿插6大互動體驗

為了使觀眾更輕鬆吸收知識、深入了解展覽內容,《畫師們》特別規劃6大互動體驗區穿插於各單元中。「轉移構圖」技法體驗區,能依據簡單的格子線條模仿描繪,領會畫師們如何利用「分格法」來「複製」畫作,了解工作坊提高效率的祕訣。「繪畫材料與繪畫步驟」體驗區,可近距離觀察畫作的基底材、打底層、底稿、底色、顏料層等,還能親手觸摸每一層材料的不同質感。

單元二「如何成為一個專業畫師?」中的「繪畫材料與繪畫步驟」體驗區,可觸摸基底材、打底層、底稿等每層材料的不同質感。(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單元二「如何成為一個專業畫師?」中的「繪畫材料與繪畫步驟」體驗區,可觸摸基底材、打底層、底稿等每層材料的不同質感。(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木卡榫體驗區」可以了解大型畫作如何用數片木板組合而成,並且直接動手操作看起來「天衣無縫」的卡榫裝置。「木紋觀察體驗區」提供放大鏡,讓人審視木材年輪,感受研究人員如何運用木紋分析判斷畫材的年代和產地。「風俗與靜物」自拍區,則能走入畫作、變身主角,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專屬作品。「光學體驗區」指引民眾走進約三公尺長的光學長廊,觀看光譜的變化,另外透過燈箱互動展示,端詳紅外線、紫外光、X光等不同光線的檢測特點,了解科學檢測的方法。

單元二「如何成為一個專業畫師?」中的「木卡榫體驗區」可動手操作不同的卡榫裝置。(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單元二「如何成為一個專業畫師?」中的「木卡榫體驗區」可動手操作不同的卡榫裝置。(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畫師們》單元三「有哪些作品主題?」中的「風俗與靜物」自拍區,歡迎民眾走入畫作、變身主角。(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畫師們》單元三「有哪些作品主題?」中的「風俗與靜物」自拍區,歡迎民眾走入畫作、變身主角。(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畫師們:走進16、17世紀尼德蘭繪畫時代》
展覽日期:2024.10.26-2025.8.31,9:30-17:30
地點:奇美博物館 特展廳
票價:全票400元、優惠票350元、雙展套票450元,於奇美博物館官網、Klook、KKday、ibon售票系統、易遊網、Trip.com等通路販售。

更多資訊可至奇美博物館官網查詢

資料提供|奇美博物館  文字整理|Adela Cheng

開啟座標台中的城市設計!2024 創意台中 Design Hub in Taichung 展覽遊逛亮點全公開

2024 創意台中開啟了 Design Hub 計畫,像是打開臺中這座城市會客室一般,2024年11月1日展開為期10天,試圖透過街廓中發生的議題,理解臺中這座城市個角落具創意且持續的進行式,探索未來人與城市和諧共存的方式。

創意的實驗場應該不僅僅在展場,更是為城市與市民之間創造出新的互動方式,策展人許哲瑜與郭中元,兩位長期對臺中這座城市的未來有著深入且敏銳的觀察甚至期待,於是在「2024 創意台中」邁入的第14年,希望打破過去展覽就是展示的框架,讓設計展成為議題開放共同理解的機會。

(圖片提供:中間研究室)
2024 創意台中 Design Hub in Taichung 展覽主視覺。(圖片提供:中間研究室)

DESIGN HUB 臺中如何成為設計發信地?

回歸到臺中城市品牌印象,向來是一個混融而難以界定的象徵。然而,正是市民們的每一次選擇、行為與想法,潛移默化地塑造了這座城市的性格。在這座融合傳統與現代、兼具深度與生猛的城市裡,市民的足跡、故事和創意交織成了城市的獨特面貌。

基於這樣的觀察,策展團隊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城市設計展的觀點:Design Hub 。這並非一個具體的場所,而是一個持續進行的設計過程,強調觀測、對話與重新組合。試圖在這座多元且充滿活力的臺中,建立一個設計實驗計畫,邀請不同的創作者、實踐者和追夢者,共同參與、探索再利用、共融與永續等生活議題。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策展人許哲瑜與郭中元及家務室共同創辦人賀丞右、誠星青年旅館共同創辦人廖晨翔合影。(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新舊融合的城市發信實驗:從中、西區展開

城市的活力源於人們的參與和互動,設計不再僅是專業的領域,而是融入每位市民的日常生活。每一次行走、每一場對話,都是在共同塑造這座城市。這樣的設計方式不僅重新定義城市功能,更加強了人與城市的情感連結。

「2024 創意台中」鎖定了中區和西區作為實驗場,這兩個區域既保留了臺中的歷史印記,又在新興的設計創意領域中展現出新的生命力。在中、西區中慢與快的節奏交織,歷史與現代在這裡交融,形成一種恰到好處的生活步調。從悠閒的街角咖啡店到前衛的實驗空間,每一處都蘊含著過去與現在的對話。這次設計實驗探索這些區域如何在未來的城市脈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並重新連結市民與這座城市的情感。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策展期間的議題小聚,左起許哲瑜、陳建同、賀丞右、郭中元、郭律廷。(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策展團隊為期半年舉辦一系列工作坊與議題小聚,邀請舊城區的創作者、風格店家、設計師等聚集一堂,共同討論每個人心中的城市樣貌。策展團隊深入盤點中區與西區,不僅揭示了這些區域的歷史脈絡,還展現了不同世代創作者對城市的詮釋,突顯了這座城市的多樣性與包容性。

從老建築到通訊站的創意空間:HAUSINC 1035

以位於中區的「HAUSINC 1035」為例,這棟建於 1910 年代的老宅,不僅見證了國定古蹟臺中州廳與大正時期的輝煌,紅磚瓦片更訴說著過去的榮光。這座建築經過修復後,將現代創意空間引入其中,集結了四個品牌,包含咖啡廳、傢俱藝廊、全素麵包店及建築師事務所。空間的挑高設計、古樸的木頭樑柱與紅磚牆,讓人一踏入便能感受到歷史與創新的共生。

咖啡廳負責人郭律廷觀察到,中區匯聚了來自日本、美國與東南亞的移民,他們共同為這片土地努力,孕育出豐富且包容的文化風貌。基於這些觀察,HAUSINC 1035形同遊客資訊中心,向旅客介紹舊城區風格店家的特色,並在議題小聚中被定位為Design Hub的「通訊站」,促進旅客與城市之間的互動。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HAUSINC 1035 郭律廷用自身建築專業將建築串接修復使用的過去與未來。(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從「自己喜歡」為起點的城市風格店家盤點

在中區與西區的踏查過程中,策展團隊發現舊城區的風格店家,源自於一個共同出發點——「自己喜歡」。然而,這份熱情不僅僅停留在個人興趣,而是通過設計理念的傳遞,成為一種與城市和人群對話的方式。這些店家將自我的美學態度、生活哲學融入空間設計與產品中。

「富吉珈琲」透過每一杯咖啡與顧客開啟味蕾對話,店主希望每一杯咖啡都是連結城市記憶與個人情感的媒介。透過這樣的理念,富吉珈琲將顧客與城市的日常融為一體,咖啡成為一種溝通與分享的語言;「藍色唱片行」則是音樂與情感的載體,店主認為,每一張黑膠唱片都記錄了一段歷史與情感。在這裡,音樂是情感的交流方式,透過聲音的傳遞,讓舊城區每個角落充滿故事與回憶。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台中舊城區的風格店家「富吉珈琲」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台中舊城區的風格店家「藍色唱片行」。(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祿福髮廊」則是一個結合了台灣夜市文化的美髮空間,通過融合台式復古風與現代造型,傳遞出一種對本土文化的自信與認同。店家以每一個造型創造出屬於臺的獨特風格,喚起人們對這座城市歷史的集體記憶;「酷庫古物店」則是對「時間的美學」進行了詮釋。店主Ryan認為,每一件古物都是時間的延續,它們承載著過去的記憶,也指向未來的創新。透過這些物品的展示,酷庫傳遞歷史與未來之間的對話,將時間的價值轉化為當代生活的美學指引。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台中舊城區的風格店家「祿福髮廊」。(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台中舊城區的風格店家「酷庫古物店」。(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草草一生」植栽選物工作室所傳遞的,是一種「自然療癒」的生活哲學。店主希望每一株植物都能成為人與自然之間的橋樑,喚醒人們對大自然的關注與熱愛,讓生活回歸簡單與純粹;「Less Standard」的選物空間則挑戰了傳統的設計與消費模式,傳遞出一種「反標準」的生活態度。店主堅持通過設計來改變人們對生活的想像,強調個性與獨特性,讓消費者在這裡找到與眾不同的生活選擇,探索自我與世界的連結。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台中舊城區的風格店家「草草一生」。(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台中舊城區的風格店家「Less Standard」。(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這些風格店家,如同舊城區的訊息節點,透過設計與風格迅速且精準地傳遞他們的理念與主張。策展團隊則通過影像記錄捕捉了他們與城市及居民之間的即時互動,呈現出店主們如何快速地影響城市的脈動。

於城市聚集地發起的公共空間擾動實驗

臺中市民廣場不僅是中、西區市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聚集地,更是臺中生活的縮影。如何透過設計介入來擾動公共生活?針對市民廣場共融特質,「與木製研」負責人陳建同提出的設計概念以「動態空間」和「感知擾動」為核心,運用國產材柳杉作為主要結構材料,強調永續設計的重要性。這些木材來自台灣的本地資源,符合環境友善與資源再利用的原則,傳達了策展團隊對於永續設計的重視。

廣場周邊的重要活動地標「PARK2草悟廣場」,策展團隊也與「生活起物」負責人莊騏鴻攜手策劃衛星展區「汪汪站」。莊騏鴻提出「一塊 dogether」的設計理念,將「dog」與「together」結合,強調人與寵物在共享空間中的互動。這一模組化設計為毛孩們創造了舒適的戶外休憩空間,實現更友善的人寵共居生活。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與木製研創作過程及策展期間議題小聚。(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為響應永續城市議題,策展團隊也邀請「誠星青年旅館」共同創辦人廖晨翔與「家務室」共同創辦人賀丞右,共同參與無痕旅行提案,從行李清單到兩天一夜在地推薦遊程,為旅人提供具體的永續方案,策展團隊並將誠星青年旅館定調為 Design Hub 的「觀測站」,引領旅人以永續方式探索臺中,實踐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誠星青年旅館與家務室共同策劃無痕旅行提案,為旅人提供具體的永續備品方案。(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誠星青年旅館窗外的台中城市風景。(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打開歷史建築「林森40會客室」設計實驗場

展期亮點之ㄧ,將同步開箱修復兩年的歷史建築,這座日治時期大屯郡官員的住處,將於展期中讓民眾一睹其風采,「林森40」象徵著它作為一個設計實驗場,將歷史與創新融合,成為市民和創作者共同創意交織的空間,猶如城市的會客室。在這裡,人人都是城市中的HUB,透過自己的選擇與行動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會客室展覽呈現三個主題。「相伴PK SHOP」專注於減量包裝設計,透過廢紙再利用展現永續設計。「EXIT 都市逃生指南」探索防災設計的創新力量。「Library 本」營造沉浸式閱讀空間,書籍成為連結文化與歷史的橋樑,啟發設計與美感的思考。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原日治時期大屯郡官員的住處將成為2024創意台中會客室。(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隨著修復完成,民眾對於這座歷史空間的未來使用充滿期待,尤其期待它如何在保留歷史特色的同時,成為現代生活與文化活動的新場域。 Design Hub 希望發信出設計機能被釋放到城市每一個角落,創意據點或設計中心將不再侷限於某一地點,而是充滿移動性與去中心化潛力。創意的能量隨著人們的行動在城市中流動,形成多向回饋的網絡,讓設計成為多元的互動過程。11月1日至11月10日於臺中市中區與西區隆重登場。無論你身處哪個角落,發出訊號與城市建立連結,共同設計明日的未來。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11/1將同步打開修復多年後「林森40會客室」。(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2024  創意台中 Design Hub in Taichung 

展覽日期|2024年11月1日(五) 至 11月10日(日)
開放時間|11:00-18:00
展區資訊|
【主展場】
歷史建築大屯郡守官舍|林森40會客室(臺中市西區林森路40號)
【衛星展區】
繼光工務所|轉運站(臺中市中區繼光街55-1號)
Hausinc 1035|通訊站(臺中市中區市府路73號)
市民廣場|光之島(臺中市西區公益路163-1號)
誠星青年|觀測站(臺中市西區公益路68號15樓)
PARK 2草悟廣場|汪汪站(臺中市西區英才路534號)

市集資訊|
11/2~11/3、11/9~11/10 舊物盛典 JOWOMARKET|歷史建築大屯郡役所 (臺中市西區民生路36號)
11/2~11/3、11/9~11/10  PICK PICK MARKET|臺灣府儒考棚 x 中島GLAb (臺中市西區府後街38-8號)

展覽更多詳情請見 Design Hub in Taichung官網

資料提供|臺中市政府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