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ART
-
攝影師2025/05/22
2025大阪世博攝影攻略!攝影師蔡耀徴親解,如何拍出獨特視角的場館與現場氛圍?
2025大阪世博於4月13日~10月13日登場,為期半年的展期,無疑是今年極具規模與吸睛度的國際盛事。而大家前往世博勢必會拍照留念,但在人潮眾多、天氣不可控等狀況下,該怎麼克服?面對各個場館,又要如何找到自己的獨特視角?這次攝影師蔡耀徴親自前往現場取材,不藏私分享拍攝經驗與技巧!
-
藝術2025/05/17
【2025坎城影展】主視覺《男歡女愛》何以成為不衰經典?大滿貫影后出任評審團主席,魏斯安德森、達頓兄弟角逐金棕櫚
每年5月,全球電影迷無不將精神匯聚法國坎城。四面八方投向影壇最高殿堂的期待目光,包括卻不限於「獎落誰家」這回事——從每每致敬經典電影的主視覺、世界影人們的紅毯高光時刻,到隨著一場場首映會出爐的好評片單,12天的年度盛事可謂完全墊於藝術之上,串連著古往今來不同面向的設計語彙。是不是電影迷不要緊,La Vie帶你多角度逛影展。
-
藝術創作2025/05/15
以光影映現海洋律動!何理互動《海境》藝術裝置前進威尼斯,將環境數據即時轉化為光
台灣跨領域藝術團隊「何理互動 WHYIXD」燈光裝置作品《海境:海洋氣候保存行動》,透過數據可視化技術,將即時環境數據轉化為光影韻律,映現海洋的動態與記憶,也讓人們身臨其境感受海洋脈動。
-
藝文展覽2025/05/15
【518國際博物館日】全台免費入館名單總整理!同場加映週末特別活動
518國際博物館日就在這週末!全台超過50間博物館及地方文化館,開放免費入館或提供門票優惠,並加碼推出藝文講座、端午節預熱工作坊等活動,邀請大朋友小朋友走進各地博物館,一同打開文化的任意門。
-
藝術家2025/05/15
史上最大David Hockney展覽現身巴黎!400+作品齊聚路易威登基金會,一次看盡70年創作軌跡
史上規模最大的David Hockney登陸巴黎路易威登藝術基金會(Fondation Louis Vuitton),匯聚近70年藝術生涯、超過400件作品,從加州時期以泳池為題的一系列作品,到近年以iPhone與iPad創作的數位繪畫,展現David Hockney對於創作與創新的執著不懈。
-
藝術家2025/05/13
讓自我如幻夢般流動!Ana Karkar個展《Pipe Dream》登台:以變形女體,挑戰對情色和親密的既定想像
台北藝廊TAO ART與巴黎瑪戈畫廊(Galerie Marguo)攜手合作,推出法裔美籍藝術家安娜・卡卡(Ana Karkar)在台灣的首度個展《Pipe Dream》。女體和女性意識,幾乎從未缺席卡卡的繪畫作品中,她們總以彷彿在「變形」中的姿態面世,情緒張力飽滿,洋溢持續蛻變、解放與創造的生命力,帶觀者墜入鴉片幻覺般的夢境,穿越現實與幻想的邊界。
-
攝影師2025/05/12
美麗而混亂,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光影成邊界,街頭物件創造獨特框景
「Vero」是義大利語中的「真實」,攝影師Vero Chen以此為名,透過攝影重新對焦並思考自己與眼前世界的距離。Vero時常透過街頭物件創造獨特的「框景」和「濾鏡」,鏡子、窗框、欄杆扶手、小販的防塵塑膠膜……遇上按下快門的瞬間,定格一幅又一幅模糊攝影師與被攝者之間的曖昧畫面——注視的目光被中間物件稀釋,兩者存於一地,卻像是兩個世界。
-
藝文展覽2025/05/12
自古以來,藝術家都穿什麼?羅浮宮朗斯分館《Dressing like an artist》展開藝術史與時尚史的對話
在羅浮宮朗斯分館(Louvre-Lens)最新推出的特展《The Art of Dressing. Dressing like an Artist》中,一場藝術史與時尚史的對話徐徐展開,藉由200件從文藝復興至當代的作品,涵蓋繪畫、雕塑、服裝、高級訂製服、素描、攝影與錄像等形式,呈現服裝如何參與藝術家的形象建構與文化書寫,也看見兩者間的合作隨著時代轉變愈趨密切。
-
藝術家2025/05/07
2025大阪世博「null²」策展人落合陽一專訪:當鏡子映射出數位分身,誰才是真的本人?
2025大阪世博最具話題性的展館,新媒體藝術家落合陽一策劃的「null²」絕對榜上有名,堪稱最難預約展館之一。他以「鏡子」為媒介,藉由這座會呼吸、舞動的建築詮釋其自身的「數位自然」理念,邀請觀眾駐足重新思考人類與未來科技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
攝影師2025/05/07
京都國際攝影節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為父母拍攝「再婚照」: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KYOTOGRAPHIE 京都國際攝影節」首度有台灣藝術家受邀參展!劉星佑以歷時15年的攝影計畫《我的父親母親》為基礎,於京都素形藝廊推出個展「My Parents and I」,透過一系列根植於台灣家庭經驗與社會記憶、與父母共同創作的影像,呈現父母走過失業、子女出櫃、重病等人生關卡,在變動中生活的身影,同時紀錄自身「回家」及追尋自我的旅程,並以家庭為鏡,映射出近代台灣人們的生存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