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搭旋轉,用鏡頭創造宇宙星團!林炳存個展《蒼藍小點》探索萬物起源的輪廓

攝影搭旋轉,用鏡頭建構出宇宙星團!林炳存個展《蒼藍小點》呈現萬物起源的輪廓

看了文章首圖如宇宙神秘星團的畫面,你會想到什麼?其乍看如Midjourney產出的超現實風格影像,由AI接收精準的指令、對焦網路上的資料庫後生成,其實不然。這是攝影師林炳存全新系列作品——《蒼藍小點》,由他親手拿著相機,以人、石、水、植物4大元素為拍攝對象,經過無數次本人或物件「旋轉」,也仰賴數十年來當專業攝影師所積攢的測光經驗,不停實驗而成,過程中充滿近乎職人工藝式的專業與堅持。

蒼藍小點 - 人(八)  Pale Blue Dot - Human (8)
蒼藍小點 - 人(八)。(圖片提供:林炳存)

從商業攝影師到攝影藝術家

說到林炳存,許多人會想到他為國內外名人拍攝的人像作品——從70年代女神林青霞、崔苔菁的美好姿態;當代國內外實力派演藝人如張惠妹、全智賢、伍佰等的氣勢神情;再到舒淇與馮德倫拍婚紗的浪漫身影,都被他的鏡頭捕捉,並永遠留下。談到攝影,林炳存說能將興趣發展為事業無疑令人興奮,但耕耘攝影多年,他感受到商業攝影的「被動」,於是回歸自我、將個人念想注入作品,投入藝術攝影,探討更廣闊的攝影創作可能。

林炳存個人照01
攝影師林炳存。(圖片提供:林炳存)

個展展出中!攝影新作《蒼藍小點》以鏡頭想像宇宙起源

在最新作品《蒼藍小點》中,林炳存以宇宙為發想,將人體、山石、水、植物拍出猶如宇宙天體的奇幻面貌。林炳存說,《蒼藍小點》的起源是一場詭異的夢——夢裡存在飛碟、外星人,一旁卻是熟悉的街景與日常。聽來詼諧,但這場夢卻讓他開始思索——每個生物的眼球構造都不同,那麼在看到事物後的想法也會相異;換句話說,每一生物的眼裡,都存在著專屬自己的微縮宇宙,而宇宙沒有天南地北的邏輯,萬物多以「圓」的型態存在著。


「時間是相對的,我們雖然不斷前進,
在時間眼裡,我們卻是靜止不動。」 —林炳存

蒼藍小點 - 植物(五)  Pale Blue Dot - Plant (5)
蒼藍小點 - 植物(五)。(圖片提供:林炳存)

蒼藍小點 - 人(十)  Pale Blue Dot - Human (10)
蒼藍小點 - 人(十) 。(圖片提供:林炳存)

蒼藍小點 - 石(二)  Pale Blue Dot - Stone (2)
蒼藍小點 - 石(二)。(圖片提供:林炳存)

對林炳存來說,這個「圓」是「原」,同時也是「源」,於是一系列看似神秘星團、既為具象也為抽象的攝影作品誕生,呈現了他想象中萬物分子起源的輪廓。為了呼應這個想法,林炳存特別以NASA航海家一號從64億公里外的太空所拍攝到的地球照片「Pale Blue Dot」為發想,來為此系列作品命名,而即日起至2023年5月21日,同名展覽《蒼藍小點》在他位於台北內湖的私人攝影棚「ABOOK STUDIO」展出,現場集結19件尺幅多元的攝影創作。

林炳存個展蒼藍小點展場照02(photo credit_ABOOK STUDIO)
林炳存個展《蒼藍小點》展場照。(圖片提供:ABOOK STUDIO)

拍攝幕後:流動線條、奇幻色彩背後的秘密

創作《蒼藍小點》時,林炳存暫時拋開以底片及暗房為基底的慣用手法,展開投身藝術攝影後的首次全數位創作。畫面中被攝物難以描述、極為神秘的線條與色彩,由林炳存以長時間曝光搭配「旋轉」方式實驗而來,怎麼個轉法?創作過程中,他嘗試過把物件擺在轉盤上轉、讓相機轉,或自己直接在拍攝現場轉起來。

每次按下快門的結果都帶有一定程度的未知——他可以透過控制旋轉的角度、速度去想像成品,卻無法完全掌控最終畫面,且拍攝當下認為最理想的瞬間稍縱即逝,所以觀眾在展覽現場看到的作品,可以說是直覺、經驗和耐心的總和。

蒼藍小點 - 水(一)  Pale Blue Dot - Water (1)
蒼藍小點 - 水(一)。(圖片提供:林炳存)

相較於線條的不可控,色彩對林炳存來說相對容易掌握,因為擁有多年商業攝影經驗,且對於光線調控的技巧已爐火純青,這讓他單看拍攝對象或物件本身,就能夠清楚成品的色彩走向。

在這場攝影師、鏡頭、模特與物件的旋轉實驗中,相機在林炳存手中彷彿成為畫筆,繪出充滿流動感的影像軌跡。即使是靜態攝影作品,仍充滿宇宙獨有的生命能量,帶有令人忍不住想窺探的神秘吸引力。

林炳存個展蒼藍小點展場照03(photo credit_ABOOK STUDIO)
林炳存個展《蒼藍小點》展場照。(圖片提供:ABOOK STUDIO)

我們該如何理解《蒼藍小點》?

投入攝影多年,從人像商業攝影拓展至藝術創作,林炳存逐步跳脫具象形體的框架,在《蒼藍小點》更跟隨夢境的啟發,透過攝影追尋萬物的無形之姿,嘗試探尋鏡頭、人、物之間最原始的關係。因此,他特別不為《蒼藍小點》系列作品命名,而單純以被攝物標示,期待觀者自行發揮想像力,去思考影像的圓/原/源點是什麼?這非既定印象中攝影的視覺效果背後,有著什麼樣的物件,又堆疊了哪些動作與技法?看完展覽,也許每個人的眼中,都能窺見自己的微縮宇宙;也或者,看見的不是宇宙也無妨。無論如何,《蒼藍小點》都提供了一種看到本質及體驗世界的新方式。

蒼藍小點 - 植物(四)  Pale Blue Dot - Plant (4)
蒼藍小點 - 植物(四)。(圖片提供:林炳存)

蒼藍小點 - 人(四)  Pale Blue Dot - Human (4)
蒼藍小點 - 人(四) 。(圖片提供:林炳存)

蒼藍小點 - 人(九)  Pale Blue Dot - Human (9)
蒼藍小點 - 人(九)。(圖片提供:林炳存)

同場加映:伍佰看《蒼藍小點》

・一個又一個異世界

展覽開幕當天,林炳存多年的合作夥伴兼好友伍佰也親臨展場,兩人拋開平日身份,單純以攝影愛好者的角色,展開一場交流攝影與藝術的對談。現場,伍佰分享了《蒼藍小點》觀後感,「一開始用手機看,以為是一顆又一顆的寶石;看到實品,每張(攝影作品)都是一個異世界。」這也讓他想起過去與林炳存的合作經驗,「拍照時,他很喜歡用不同的語調喊『好』,那會讓人達到一個自信、釋放自己的境界,把人帶進他的異世界。」有幾次少了幾聲「好」,伍佰反而覺得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林炳存老師、伍佰老師(photo credit_ ABOOK STUDIO)
林炳存老師、伍佰老師。(圖片提供:ABOOK STUDIO)

・展場的選址巧思

曾多次到ABOOK STUDIO拍攝的伍佰也特別提到,《蒼藍小點》展覽選在這裡舉辦很有意思,「台灣八成的明星都來這裡拍過照,當人們在這看展,就會知道我們曾經在這裡工作,很妙,就好像我在我的錄音室辦演唱會。」而策展人林采頤也補充,這座攝影棚紀錄了藝術家本人的創作脈絡,且《蒼藍小點》也是在此拍攝,當觀眾置身其中,彷彿重回拍攝現場;此外,佈展時特意讓作品「發散式」排列,並搭配林炳存親選、氛圍寧靜幽謐的背景音樂,希望讓沈浸感更為深邃,讓觀者有種置身星系之中的感受。

林炳存個展蒼藍小點展場照01(photo credit_ABOOK STUDIO)
林炳存個展《蒼藍小點》展場照。(圖片提供:ABOOK STUDIO)

最後,伍佰也幽默對兩人的攝影風格做了收束,「藝術本身不是重點,『追求藝術』的過程才是重點——只是他在棚外、我在戶外,因為他會打光、我不會,他是找到的、我是矇到的。」5月21日前,不妨到《蒼藍小點》展覽現場沈浸於林炳存循著奇異夢境引領、神遊宇宙後,透過雙手與雙眼找到的光。


林炳存最新創作《蒼藍小點》 特展

展期|2023年5月5日至21日

時間|11:00-19:00(週一休息)

地點|ABOOK STUDIO

地址|台北市內湖區港墘路221巷39-1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十月,是設計的月份! 走進「2025臺北設計獎入圍作品展」,看見創意靈光如何改寫城市模樣

秋意漸濃的十月,設計迷「年度必追」的盛會「2025臺北設計獎」風格登場!臺北設計獎以「五城門」為品牌識別意象,不只象徵以設計為鑰,開啟通往未來的「創新」、「永續」、「美學」、「社會價值」與「國際交流」五道門,也吸引全球4,772件作品「推門而至」,經四大洲、11國、28位專家層層評選後,由最具創新精神的入圍作品齊聚臺北,為城市注入蓬勃設計能量!

2025臺北設計獎入圍作品展

走進「2025臺北設計獎入圍作品展」,感受全球設計靈光

在此之際,臺北設計獎也推出入圍作品展與系列活動,邀請設計迷直擊設計現場,與全球創意共同脈動。其中最受矚目的「2025臺北設計獎入圍作品展」自10月25日至11月2日於松山文創園區台灣設計館02、03展間登場,邀請觀眾近距離欣賞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品,也不妨參與現場互動問答,了解臺北設計獎核心理念,完成問卷還可獲得限量品牌周邊小物。而在看展之後,更能前往入口處的「臺北設計獎咖啡館」,在綠植與燈飾交織的空間裡,一邊啜飲咖啡,一邊交換觀展觀點,讓靈感在此交會。不只如此,展覽期間更有線上抽獎活動,觀眾只需上傳觀展照片至「臺北設計獎TDA」臉書專頁,留言「#臺北設計獎TDA」並標註2位好友,即可獲得抽獎資格,讓觀展更添趣味。

另一方面,展期中也以寵物共居與生活紓壓為題舉辦講座,分享如何從日常汲取靈感,並將霎那靈光轉化為具體實踐。其中由「閏年設計」設計師Lea陳欣怡主講的「毛孩共居新美學:設計 × 空間 × 友善生活」分享如何在居家與公共空間中兼顧人與寵物的需求;由「SPUTNIK」創意總監賴逸勳帶來的「設計與陪伴:寵物產業的下一波時尚浪潮」則討論時尚品牌如何將時裝思維延伸到毛孩身上,帶動跨界合作與新市場的發展。不僅讓設計更貼近生活,也呈現出當代設計師如何以溫度與創意回應時代需求。

2025臺北設計獎入圍作品展

國內外設計人齊聚古蹟,迸發超越想像的創意實力

而在展覽與講座之外,「臺北設計獎」也在10月29日晚間於松菸「不只是圖書館」舉行「設計師之夜」交流餐會,邀請近百位國際評審、入圍團隊、贊助企業與設計公協會代表齊聚古蹟,共同見證臺北作為全球設計交流平台的文化底蘊。其中Google德國穿戴設備團隊工業設計主管Christoph Gredler、澳洲Studio Ivanova創辦人暨執行總監Annie Ivanova,以及西班牙IMO建築暨設計事務所創辦人Lain Satrustegui三位國際評審更將分別從產品、視覺與空間三個面向切入,與臺灣設計師面對面交流,帶來國際視野,也激盪出跨文化的思考火花。至於壓軸的頒獎典禮則將於11月21日在晶華飯店登場,揭曉年度各獎項得主之餘,也為這場為期一個月的設計盛宴劃下完美句點。

2025臺北設計獎入圍作品展

從入圍作品展到系列講座,從設計師之夜到頒獎典禮,2025臺北設計獎的每個環節,都回應著「讓設計成為形塑美好未來的驅動力」的核心精神,也讓臺北設計獎不僅是一場競賽,更是一個串聯創意與公眾的開放平台。歡迎人們一起迎著秋風,打開設計之眼,看見臺北如何以自己的節奏,實踐設計之都的多元想像。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共生之境,集展演、工作坊、茶席等體驗的創意私塾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坐落於台灣北海岸的「子隆山房」,是映現雕塑家張子隆畢生創作經驗和美學理念的藝術園區,也是一座海納多元藝術交流的創意私塾。園區內「藝術家之屋」是展演和藝術交流基地,更設有可眺望山海景色的觀景平臺;依傍山勢而建的步道,則被原生植栽和石材圍繞,點綴與地景相映的雕塑,景色優美。來到這亦能透過展演、雕塑工作坊、茶席等活動,體驗手作樂趣及與自然共處的逸致。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與自然共處、親近在地社區的藝術聚落

張子隆是台灣戰後重要的雕塑家,畢生致力推廣環境雕塑與空間美學。他不僅熱愛雕塑,也傾心建築,更曾參與東京迪士尼建設工事,卸下臺北藝術大學教職後著手策劃「子隆山房」,親自參與設計與監造,並在北藝大門下學生、現任園區藝術總監梁海莎的共同努力下,於北海岸孵化一方藝術基地。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2015年成立至今十年,子隆山房以「建立藝術、自然與生命的連結」為核心理念,透過展覽、工作坊及表演等形式,將張子隆一生的雕塑經驗與創作理念,化為激發想法、沉澱身心的藝術棲地。藝術能量不只在園區內湧動,更流竄至至北海岸一帶:子隆山房於當地推動環境藝術設置,並與國家風景區和社區合作,讓雕塑融入在地自然景致;同時與台大醫院金山分院等醫療機構合作藝術照護計畫,透過藝術傳遞療癒力量。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2018年,子隆山房進一步創立「台灣環境雕塑協會」,並以「石門雕塑中心」之名成為計畫執行場域;隔年再加入Res Artis國際駐村網絡平台,積極推動國際駐村創作計畫,吸引來自美國、澳洲、瑞典、日本、法國、韓國等不同文化背景及跨世代的藝術家參與,逐步蛻變為向世界敞開的藝術村與跨域平台。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子隆山房3大亮點空間:藝術家之屋、駐村工作室、景觀庭園

漫步子隆山房,隨處可感受張子隆對手作親造的熱愛、對自然的傾慕、對藝術教育的理念,以及嘗試將藝術帶入人們生活中的念想。園區主體建築「藝術家之屋」,藉循環材料砌築質樸紋理,三層樓場域涵蓋交誼廳、視聽教室、挑高展覽廳、辦公室等多元空間,築起藝術交流與教育推廣之地;像是城堡的塔樓則設有360度全景瞭望台,可遠眺白沙灣落日和七星山綿延山景。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援引日本美學構築的「聽溪館」和「望山房」,主要作為創作者駐村的起居和工作空間,建築周圍被綠意和溪流環繞,時刻有大自然為創作傾靈感;未有藝術家駐村時,兩處日式空間也採預約制開放體驗和租借。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戶外錯落依傍山勢而建的原石步道與景觀平台,保留原生植栽與石材,且四季皆有相應的花卉更迭,讓藝術品與自然地景相呼應,每一處都洋溢著「與自然共處」的美學精神。對張子隆而言,子隆山房不僅是創作的棲地,更是終身不斷完善的雕塑作品,是他無可妥協、用盡一生追尋的藝術夢土。

「我的創作方式,是執著於好好地把一件事研究徹底,享受過程,因為喜歡而做。」——張子隆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雕塑藝術妝點園區,展現萬物湧動生命力

作為藝術基地,子隆山房於室內外空間展示的眾多藝術品自是一大看點,展品鋪排方式強調藝術與環境之間的共鳴,如張子隆作品〈流動〉中的鐵件將隨時間變換色彩;梁海莎的雕塑以貝殼、花朵等自然形態捕捉生命初萌的瞬間。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此外,「藝術家之屋」二樓設有65坪、挑高4.2米的專業展覽空間,除了不定期策劃特展,亦常態展出張子隆的創作。長年專注於石材、木材與金屬雕塑的他,創作靈感源自現代主義及日本文化對素樸精緻美感的追求,在具象與抽象間探索,最終回歸簡約造型,以對「形」的嫻熟掌握,講求「360度皆能欣賞」,尤其以人體為主題,展現人類生命中源源不絕的生命力,並以圓潤曲線表達對女性孕育生命的敬意。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集展演、工作坊、茶席等體驗的「創意私塾」

歷經十年淬鍊,子隆山房已成為北海岸深具代表性的藝術聚落,是當地藝術教育、國際交流、社區凝聚的樞紐。朝下一個十年邁進,子隆山房於202510月迎新開幕,不只品牌識別、網站、硬體等皆迎來新貌,也更著力於落實「私塾」初衷,以園區內廣達百坪、設備完備的雕塑工作室為基地,策劃入門和進階雕塑工作坊;亦同步推出雕塑與詩歌聯展《人間四季》,及茶席、瑜伽、頌缽等多元活動。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剛入門雕塑藝術想體驗手作樂趣,「一日雕塑家」工作坊引領學員親自感受石頭質地與紋理、打磨石材,製作屬於自己的小型石雕。想更深入習得雕塑精髓,「石雕創作大師班」則由張子隆親自授課,並有專業助教隨堂輔助,學員將在12堂課的學程中,逐一學習美學基礎、模型製作、放樣、打磨等知識與工序,從無到有完成一件由自己構思、適合珍藏及展示的石雕作品;並在子隆山房團隊專業協助下執行佈展及打光,舉辦公開成果發表會。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子隆山房

地址|新北市石門區八甲57

電話|02-26383633

參觀票價|500 元/人(含一份茶水、點心)

開放時間|需預約參觀,週四、週六及週日10:00-18:00開放預約

注意事項|需於兩週前事先預約,預約及工作坊、體驗課程報名請點此

延伸閱讀

RECOMMEND